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區域經濟學的中心外圍理論

區域經濟學的中心外圍理論

發布時間:2020-12-01 18:48:07

A. 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國》(1850),韋伯的《工業區位論》(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出版後,標志著這門學科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古典區位論的區位是指廠商經營生產活動的位置,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區位理論所關心的問題。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區位對運輸費用的影響,是在19世紀初葉他所出版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 (1826)一書中。杜能指出距離城市遠近的地租差異即區位地租或經濟地租,是決定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作物布局的關鍵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為中心呈六個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理論,即著名的"杜能環"。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紀初葉發表了兩篇名著《論工業區位》(1909)《工業區位理論》 (1914)。韋伯得出三條區位法則--運輸區位法則、勞動區位法則和集聚或分散法則。他認為運輸費用決定著工業區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業區位是運距和運量最低的地點。除運費以外,韋伯又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由於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論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中,克里斯塔勒將區位理論擴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場研究,認為組織物質財富生產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間結構是一個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的、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組成的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克氏提出了正六邊形的中心地網路體系。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則在1D9年出版的《經濟空間秩序》一書中,將利潤原則應用於區位研究,並從宏觀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業區位問題,從而建立了以市場為中心的工業區位理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論。

B. 什麼是普萊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1949年5月, 普雷維什 向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 簡稱拉美經委會》遞交了一份題為《 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 系統和完整地闡述了他的「中心—外圍」理論。在這份報告中, 普雷維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現實正在削弱陳舊的 國際分工 格局, 這種格局在19世紀獲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為一種理論概念, 直到最近仍繼續發揮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 落到拉丁美洲這個世界經濟體系外圍部分的專門任務是為大的工業中 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註: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p.1.)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國際勞動分工下, 世界經濟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大的工業中心」; 另一個部分則是「為大的工業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的「外圍」。 在這種「中心—外圍」的關系中,「 工業品 」與「 初級產品 」 之間的分工並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互利的, 恰恰相反,由於 技術進步 及其傳播機制在「中心」和「外圍」 之間的不同表現和不同影響,這兩個體系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 對此,普雷維什進一步指出:「從歷史上說, 技術進步的傳播一直是不平等的, 這有助於使世界經濟因為收入增長結果的不同而劃分成中心和從事初 級產品生產的外圍。」(註: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IX,May 1959,p.251.)

C. 中心外圍理論的基本特徵

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實際上就是「中心—外圍」體系的3個基本特徵:整體性、差異性和不平等性。
「中心—外圍」體系是一個統一的、動態的體系,具有整體性;
「中心—外圍」之間在生產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中心—外圍」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
對於所謂的整體性,普雷維什強調的是,無論是「中心」還是「外圍」,它們都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兩個不同的經濟體系。普霄維什認為,現存的世界經濟體系是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以後,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和生產關系在整個世界的傳播而形成的,維系這一體系運轉的是在「19世紀獲得了很大的重要性」的國際分工。根據這種國際分工,首先技術進步的國家就成了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而處於落後地位的國家則淪落為這一體系的「外圍」。「中心」和「外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是技術進步及其成果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發生和傳播的不平衡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對於「中心—外圍」體系的差異性,普雷維什的側重點在於強調二者在經濟結構上的巨大差異。他認為,技術進步首先發生在「中心」,並且迅速而均衡地傳播到它的整個經濟體系,因而「中心」的經濟結構具有同質性和多樣性。所謂的「同質性」,是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貫穿於「中心」國家的整個經濟;而其經濟結構的「多樣性」表明,「中心」國家的生產覆蓋了資本品、中間產品和最終消費品在內的、相對廣泛的領域。「外圍」部分的經濟結構則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是專業化的,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源被用來不斷地擴大初級產品的生產部門,而對工業製成品和服務的需求大多依靠進口來滿足。另一方面,「外圍」部分的經濟結構還是異質性的,即生產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極低的經濟部門(如生計型農業)與使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部門同時存在。
「中心—外圍」體系的「不平等性」,是普雷維什這一理論的第三個主要方面,也是該理論的關鍵和最終落腳點。普雷維什認為,從資本主義「中心—外圍」體系的起源、運轉和發展趨勢上看,「中心」與「外圍」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是不平等的。

D. 區域經濟學上中心地三原則不同之處是什麼

三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兩集群:重要產業集群、城鎮集群一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E. 中心外圍理論的體系問題

第一,從起源上說,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外圍」體系,從一開始就決定丁「中心」和「外圍」分別處在發展進程的不同起點上,「外圍」地區從一開始就落後了。根據普雷維什的觀點,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外圍」關系形成以前,「中心」和「外圍」當時都處在基本相同的發展水平上,彼此之間的差距是非常有限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特別是在英國的逐步確立,這種狀況開始發生變化,尤其在這些國家開始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張以後,這種變化越來越大。英國率先爆發工業革命、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工業經濟體系以後,英國的工業品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初級產品之間逐步形成了國際分工,在這種國際分工下逐步形成了一個「整體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即「中心—外圍」體系。在這種體系形成的過程中,英國作為「中心」首先享受到技術進步的好處,從一開始就處於有利地位。而廣大的「外圍」地區則被迫參與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承擔著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的任務,明顯處於不利的地位。
第二,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趨勢加深了「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由於技術進步及其傳播機制的作用,「中心」與「外圍」之間形成了不平等的國際分工, 「中心」國家以生產和出口工業品為主,而「外圍」國家則以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然而,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與工業品相比存在長期惡化的趨勢,這又進一步加深了「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普雷維什認為,造成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長期惡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有:
(1)技術進步的利益在「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分配,是造成後者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重要機制。在「中心—外圍」體系中,技術進步首先發生在「中心」,它的工業部門容易吸收新技術,因而會提高工業生產率,使工業的要素收入增加,並使製成品價格較高。而初級產品部門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從而使初級產品的價格較低。
(2) 貿易周期運動對「中心」與「外圍」的不同影響,也是「外圍」國家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重要原因。普雷維什認為,在貿易周期的上升階段,製成品和初級產品的價格都會上漲,但在貿易周期的下降階段,由於製成品市場具有壟斷性質,初級產品價格下跌的程度要比製成品嚴重得多。這樣,貿易周期的反復出現,就意味著初級產品與製成品之間價格差距的不斷拉大,從而使「外圍」國家的貿易條件趨於惡化。
(3)在貿易周期的上升階段,由於企業家之間的競爭和工會的壓力,「中心」 國家中的工人工資會上漲,部分利潤用來支付工資的增加。在危機期間,由於工會力量的強大,上漲的工資並不因為利潤的減少而下調;而「外圍」國家的情況則不同,由於初級產品部門工人缺乏工會組織,沒有談判工資的能力,再加上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的競爭,「外圍」國家的工資和收入水平會在危機期間被壓低。這樣,在工資成本上,貿易周期的不斷運動使製成品的價格相對上升,
第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動力中心」從英國向美國的轉移,進一步加深了「中心」與 「外圍」之間的不平等。普雷維什指出,在「中心—外圍」體系形成初期,該體系的「動力中心」是英國,它所奉行的政策使「外圍」國家和地區能夠在「中心—外圍」體系下獲得一定發展的可能性,不對其進口的「外圍」國家的初級產品設置關稅或非關稅壁壘。英國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進口系數,普雷維什估計,英國在19世紀的進口系數一直保持著30%~35%的較高水平,從而通過進口「外圍」國家的初級產品而使其技術進步的部分利益也轉移到了「外圍」國家,然而,在世界經濟體系的「動力中心」轉移到了美國以後,「外圍」國家和地區就處在了一個更加不利的地位上。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的進口系數非常低。普雷維什指出:「因為自然資源豐富和實施保護主義政策,美國歷來就是一個進口系數較低的國家。而且,這一系數還在不斷地下降。當然,在英國的貿易霸權時期,這種下降對世界貿易並沒有明顯的影響。」(註: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olped Countries,pp.266-267.)不過,當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動力中心」後,其進口系數的低下就會對體系的其他部分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1)美國的低進口系數意味著從「外圍」國家進口數量的相對較小,使「外圍」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部門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2)美國的低進口系數進一步壓低了初級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使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更趨惡化。普雷維什強調說,在19世紀,「主要中心的進口系數在幾乎整個世紀都在不斷地提高,這在『外圍』國家中就抵消了對它們的初級產品更低的需求收入彈性的影響」,因而也就部分地補償了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帶給「外圍」國家的不利影響。然而,美國的低進口系數便使這種部分補償消失了,其結果當然是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
總之,在資本主義的「中心—外圍」體系下,「中心」與「外圍」之間必然會存在嚴重的不平等,「外圍」國家始終會處在不利的地位上,這是由這種體系的基本特徵所決定的。

F. 中心外圍論名詞解釋

中心外圍論:是由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式,它將資本主義世專界劃分成屬兩個部分:一個是生產結構同質性和多樣化的「中心」;一個是生產結構異質性和專業化的「外圍」。前者主要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構成,後者則包括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心」與「外圍」之間的這種結構性差異並不說明它們是彼此獨立存在的體系,恰恰相反,它們是作為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兩極存在的,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動態的世界經濟體系。

G.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
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於不同的階梯上,高收入地區處於高梯度,低收入地區處於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之間,還有幾個中間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間上的轉移,高梯度地區首先應用新技術,先發展一步,而後隨時間推移,逐步有序的從高梯度地區向處於二級、三級的低梯度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發展,梯度推移加快,區域間差距可以逐步縮小,最終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

二、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
(一)現代化與經濟發展中的輻射理論 輻射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體和能量低的物體通過一定的媒介互相傳送能量的過程。輻射有這么幾個特點:(1)輻射是一個雙向的過程;(2)輻射的結果是隨著能量的傳遞而逐漸拉平物體之間的能量;(3)一個物體的能量只要高於周圍其他物體,凈輻射出去的能量就大於自然吸收的能量;(4)兩個物體距離越近,能量輻射越大;(5)兩個物體的能量落差越大,輻射越強烈;(6)輻射的速度和程度與輻射媒介有關,輻射媒介越有效,輻射越充分。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中的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輻射源)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信息(輻射媒介)等的流動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通過流動和傳播,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取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的習慣勢力。我們把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稱為輻射源。輻射的媒介是交通條件、信息傳播手段和人員的流動等。 原理:
(1)輻射源和被輻射地區間是雙向輻射,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的技術、人才、資金、思想觀念、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向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擴散,前者對後者產生強有力的影響,而後者也會對前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兩者之間的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取決於輻射的媒介和輻射方式。 (2)輻射從輻射源向周邊城市或地區逐步推開,范圍大小取決於其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水平越高,輻射范圍越大,帶動能力越強。如在輻射中實現優勢互補的話,輻射源也能夠得到增強。
(3)輻射媒介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等,它們所決定的市場一體化水平,直接決定著輻射的有效性。當市場一體化水平較高,市場分割現象不顯著時,地區間的經濟交易和其他交流就會高效率的進行,輻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
(4)輻射的內容是所有影響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包括技術、資金、人才、自然資源、市場信息、文化、環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 形式:
(1)點輻射:以大中城市為中心輻射源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逐步擴散到較遠的地區。 (2)線輻射:以鐵路、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這里,這些鐵路、公路干線和河湖航道及陸地帶稱為輻射干線,處於輻射干線上的城市和地區是輻射源。線輻射不同於點輻射的重要特點是不僅包括輻射干線向兩翼的輻射,而且包括輻射干線上下游之間的輻射。上下游的縱向線輻射和向兩翼的橫向線輻射同時向兩個方向推開,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線輻射體系,輻射的范圍和程度都比點輻射寬廣。
(3)面輻射:點輻射和線輻射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輻射干線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這些地區形成的輻射源,進一步和周邊落後地區進行相互輻射,稱為面輻射。面輻射又分為攤餅式輻射和跳躍式輻射兩類。攤餅式輻射是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與周遍地區進行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信息的交流。這種輻射導致的發展時間是漸進的,空間是連續的,先進地區和落後地區沒有出現盲點。跳躍式輻射是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相對較高的地區跨過一些地區直接與落後地區相互輻射,使後者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這種輻射從空間上來看是跳躍的,先進地區和落後地區之間出現盲區。

H. 中心外圍理論的理論不同

世界經濟體系與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得以成立的世界經濟體系之間是否有本質上的不同呢?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早已開始的歷史進程,在普雷維什提出「中心—外圍」理論的時代,它就已經開始。而且,根據普雷維什的看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在19世紀就已經確立它的整體性,是一個由「中心」和「外圍」構成的整體。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中所假定的「整體性」特徵只會更加凸現。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挑戰時,並不是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因此某些起步較晚的國家就更有可能被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所吞噬,從而使本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在「外圍」的地位上。當然,也有一些起步較晚的國家抓住了經濟全球化加速和知識經濟的機遇,獲得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從而逐步擺脫了「外圍」地位,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半外圍」,乃至「中心」。因此,這種整體性仍是動態的。
第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並不會因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而失效,「中心」與「外圍」之間在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上的差異性仍將繼續存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而擴大。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中心」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不僅仍呈現出同質性和多樣化的特徵,而且還出現了知識化和信息化,它們將以生產和出口知識產品為主;而「外圍」國家對新技術革命的應對則是不同的,絕大多數「外圍」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仍然將呈現出異質性和專業化的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滲透到幾乎所有的「外圍」國家,而市場經濟是一種典型的「強者勝」的制度形式,那些處於劣勢的「外圍」國家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它們一方面會努力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利益,發展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業,但另一方面則受市場機制所迫,不得不更多地從事低技術含量的初級產品或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因此,在它們的經濟結構中必然會出現先進技術部門與技術相對落後的經濟部門並存的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異質性。更有甚者,經濟全球化所日趨統一的世界經濟貿易規則基本上是按照「中心」國家的利益來確定的,它不僅不利於「外圍」國家改善經濟結構的努力,反而會使它們落後的經濟結構「永久化」。當然,應當承認,也有一些「外圍」國家充分利用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抓住了知識經濟的特點,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完善本國的經濟結構,從而上升為「半外圍」國家或「中心」國家。
第三,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不僅沒有消除「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反而使二者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心」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因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外圍」國家則由於在制定國際經濟和貿易規則上的附屬地位,由於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弱者」地位,它們能夠從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的利益將是十分有限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擴大「中心」與「外圍」之間的差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8年9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佔世界總人口20%的富人佔有世界財富的80%,而佔世界總人口10%的48個最不發達國家,它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總產值中的比重卻不足1%,對外貿易額只有0.4%。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這種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這是由「中心—外圍」之間的不平等性所決定的。

閱讀全文

與區域經濟學的中心外圍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