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經濟學家不能使用社會成本這個概念
西方經濟學是從稀缺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研究生產一定數量某種產品所必須支付內的代價的。這意味著必須用「容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研究廠商的生產成本。經濟學上生產成本的概念與會計成本概念的區別,就在於後者不是從機會成本而是從直接各項費用的支出來統計成本的。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生產A的真正成本,不僅應該包括生產A的各種費用支出,而且應該包括放棄的另一種用途(生產B)可能獲得的收入。經濟學上成本概念與會計學上成本概念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會計成本=顯明成本
生產成本=機會成本=顯明成本+隱含成本
廠商在計算利潤時,用總收益減去顯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會計上的利潤,但是,經濟學上的成本概念與會計成本既然不一樣,那麼,經濟學上的利潤概念也就與會計利潤不一樣。因此,在西方經濟學中,隱含成本又被稱為正常利潤。如果將會計利潤再減去穩含成本,就是經濟學中的利潤概念,這種利潤稱為經濟利潤。經濟學關於利潤的概念與會計利潤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說明:
會計利潤=總收益—顯明成本
正常利潤=隱含成本
經濟利潤=總收益-機會成本=總收益-(顯明成本十正常利潤)
㈡ 在西方經濟學中,機會成本、經濟成本、生產成本、超額利潤、經濟利潤、會計利潤、各者的內容、區別、相互
前三個,,機會成本簡單的說就是做一件事而放棄做另外一件事喪失的最大內利益,比如現金流容出量的測算,調教是資源的多重用途和有方式去獲取最大收入~經濟成本就是指課稅是納稅人改變經濟行為造成的損失,通俗的說納稅人本來可以將這部分錢投入生產所獲得的利益就是經濟成本~生產成本就是簡單的生產單項產品或者提供勞務服務所發生的各項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