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精英經濟學

精英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01 14:53:14

1. 金融專業的就業方向

金融分析師就業方復向包括但不制限於:投行經理,基金經理、財務經理、行政總裁、資金分析高管、資金管理總監、審計項目經理、首席執行官、稅務經理、融資經理、總出納、財務總監、財務結算高級經理、投資分析高級經理、財務總監、投資顧問、投資銀行家、交易員。
金融分析師是全球投資業里嚴格與含金量高的資格認證,為全球投資業在道德操守、專業標准及知識體系等方面設立了規范與標准。《金融時報》雜志於2006年將金融分析師專業資格比喻成投資專 才的「黃金標准」。
金融分析師考試有三個級別,分別為金融分析師一級,金融分析師二級,金融分析師三級,金融分析師考試需要逐級進行考試,通過金融分析師一級考試才能報考金融分析師二級考試,通過金融分析師二級才能報考金融分析師三級考試。

2. 中國精算師考試 北美精算師考試 CFA FRM 該如何抉擇 金融,經濟學界的精英們給小弟一點指點吧~

我建議考北美精算加CFA加FRM,我那個圈子的人都是這個路線。中國精算含金量不大,如果你家庭經濟困難可以考慮一下。CFA和FRM比較簡單,CFA本科把一級考點就行,FRM因為考完後要在五年內拿出兩年的工作經驗,而且FRM以我的水平學兩個月就可以考完,所以建議快工作了再考。至於北美精算,考的人比CFA和FRM要少得多,因為中國保險業的不發達導致精算的崗位少,你想好了往精算發展就考。考精算的好處就是考了精算後再考CFA會覺得簡單一點。
還有一點很重要,本科不要學什麼經濟金融的,畢業找到的工作會很差(比如風險管理部門隨便哪個模型你就不會用),因為金融機構的核心部門都是理工科出身的(數學類、電信類偏多),本科學數學、統計或計算機比較好。

3. 聽說2014年1月在上海有一個華夏精英論壇,邀請了台灣大學的一名經濟學博士,請問這位博士叫什麼名字呢

我剛好看了一下這方面的信息,我來幫樓主回答一下吧邀請到的這位台灣博士名字叫邱毅回,下面是答邱博士的簡介和與這次論壇相關的內容:邱毅,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後研究。文化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法國巴黎商學院客座教授,澳洲梅鐸大學客座教授。2009年10月11日,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十八屆第一任中央常務委員。他是海峽兩岸聞名,央視4套 8點30分例行《海峽兩岸》節目嘉賓,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策略與危機管理研究所所長。邱毅常以嘉賓身份出現在諸多電視節目,言論以生動、麻辣和犀利著稱。在邱毅看來,處理危機的關鍵在於危機管理,而不是危機處理。關於危機管理,對對手作非常細膩的分析,從而找到轉危為安的策略。危機時,對手派出的談判代表所持的個人目標和集體目標不一定一致。你完全可以利用兩個目標的差異,與代表形成暫時策略同盟。邱毅說,遇到危機,首先要懂得轉化危機,他自稱一生中遇到非常多危機,可每次危機解決之後他都會上一個台階。

4. 想成為金融界的精英,我該怎麼做

這些書很實用,你可以看看。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瓦里安
囊括了微觀經濟學的大部分內容,初級用書

《微觀經濟學—理論和運用》尼克爾森
連接中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微觀經濟學的書,沒有數學推導但是大多數論題都直接聯系高微內容

《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瓦里安
那些對金融經濟學有興趣的同學,主要推薦閱讀不確定性和資本市場,時間,一般均衡等幾章。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全球視角》薩克斯
包羅萬有,把宏觀經濟學的各派觀點都詳細羅列一遍,要有宏觀經濟學基礎的同學閱讀起來會感到有趣。

《宏觀經濟學》布蘭查德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書里,對總供給總需求講的最清楚最詳細的了。

《高級宏觀經濟學》戴維羅默
高宏教材,經濟增長部分寫的一般,但波動理論部分和投資消費部分非常出彩。

《高級宏觀經濟學》布蘭查德,斯坦利費雪
對蘭姆賽模型有非常詳細的闡述,同時在經濟波動方面,講述大量不同於主流(真實經濟周期)的新觀點:如混沌,太陽黑子等。但本書數學較多,而且對宏觀經濟基礎和直覺要求甚高,建議有所成後進一步閱讀。國際宏觀經濟學

《匯率與國際金融》勞倫斯.科普蘭
大量介紹各種國際宏觀經濟學以及匯率決定理論,特別是對貨幣主義理論,蒙代爾模型,多恩布希超調模型和資產市場模型有詳細討論,而且有大量實例。

《國際經濟學》克魯格曼
國際經濟學入門課書籍,文筆優美,用簡單語言闡述現象時能引起讀者思考。

《國際經濟學》甘爾道夫
連接了中級教材和高級教材,數學用的比較多,同時給出詳細解釋。寫作方面不同於美式經濟學家知識面狹窄而采眾家之長,同時對經濟傳統給與尊重

《國際經濟學基礎》奧普斯塔法,羅格夫
國際經濟學聖經,該書前言宣稱將建立統一的國際宏觀經濟學體系。採用微觀基礎為推導根據,讓人信服。有大量數學推導,適合高階學習。

最優化理論:

《數理經濟學基本方法》蔣中一
該書對經濟學中有所應用的微積分,線性代數等方面知識作了全面的解釋,並以經濟學中應用為例子,很適合文科學生惡補經濟數學之用。在我看來,把這本書真正看通看透,就能應付大部分課程需要了。

《動態最優化基礎》蔣中一
高宏第一學期課程必須用書,對變分法,動態優化有很詳細描述。

計量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古扎拉蒂
本科水平教材,看透該書可以進入高級計量經濟學學習。

《計量經濟學—現代觀點》伍德里奇
連接中級教材和高級教材,對許多高階教材的問題進行詳細討論,並配以大量實例。推薦閱讀。

《計量經濟理論和方法》戴維森,麥金農

金融時間序列:

《金融時間序列分析》蔡
芝加哥大學金融學碩士課程教材,偏重時間序列的金融計量應用,但對高階內容僅作簡單介紹,沒有推導證明。跳躍的時候會讓人看不太懂。

《應用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恩德斯
中級計量經濟學教材,對平穩時間序列,非平穩時間序列和波動性建模有詳細描述,而且簡單易懂,不涉及詳細證明推導。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約翰.霍爾
對VaR有詳細討論

《金融時間序列的經濟計量學模型》米爾斯
金融學基礎入門

《金融學》博迪,默頓
本人就是看完這本書開始對金融學產生興趣的,很有趣的入門書。
投資學

《投資學》博迪
中級教程,對現金流定價,均衡定價(CAPM),套利定價(APT),衍生品定價有初步但絕不膚淺的講解,很適合細讀。

《公司財務原理》布雷利
文筆優美,流暢,大家之作。看這本書是種享受。
衍生品定價理論

《期權期貨和其他衍生品》約翰.霍爾
被譽為華爾街聖經,全面介紹了各種衍生品及其定價,但稍顯不足的是本書較少使用數學,如鞅定價方法,GARCH過程,本書都沒有深入講解,但如果說作為進入金融衍生品的門檻,該書我認為是最好的了。

《an elementary introction to mathematical finance option and other topics》Sheldon Ross
進一步補充了數學知識,據說課後習題極有挑戰性。

《stochastic calculus for finance》 shreve
卡耐基梅隆的金融工程碩士生課本。隨機微積分和金融數學的完美結合,由淺入深,微言大義,對金融數學有興趣的同學,推薦閱讀。

《stochastic calculus and financial application》steele
該書對布朗運動,鞅測度,

平時閱讀
《股市作手回憶錄》
《說謊者的撲克牌》
《金融煉金術》
《對沖基金風雲錄》
《股市真規則》
《經濟過熱,恐慌和崩潰—金融危機史》
《1929年大崩盤》
《當代十二位經濟學家》

5. it is和is問題的特點

哈佛大學值得嗎?

傳統的智慧都會說值得。但是面對現在獲得一個學位需要花費超過125000美金的美國大多數有名的大學和私立精英學院,很多家庭以及一些經濟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肯定。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作者:Jeremy Kahn
2000年5月1日

《財富雜志》--對美國的高中生來說,四月是最殘酷的。因為在四月是學院通過郵政系統送出在接下來的秋季新生錄取消息的時節。這時很多家庭就需要面對一個很難的決定:花125000美金把他們的孩子送到私立精英學院是否值呢?又或者說如果把他送到一個不那麼貴的學校里去,孩子的將來還會一樣光明嗎?

雖然對於學生家長來說,決定送孩子去哪裡上大學不是件容易事,可從每年有5億美元進帳的大學錄取業來看,這事似乎並不難,因為它每年都在雜志上登出大學排名,開設考前輔導班,還有各種指導報考的書籍,好像一切都有章可循。對於那些在生育高峰期出生,已為人父母的人和他們焦慮不安,整日忙於增加閱歷,以使簡歷內容更加豐富的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選擇哈佛大學當然比重點州立大學更好。因為哈佛大概有優越的教育環境,更好的校友圈子,以及更加誘人的校園招聘機會。

這是事實,大的律師事務所,主要的醫院和投行員工,見鬼的是甚至連《財富》雜志的辦公室人員都是來自於常青藤的成員學校。這也是事實,如果你想在被當做美國經濟基石(美國的象徵企業/代表企業/形象代表企業;以下這三家公司因為建立時間早,對美國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大,所以被公認為美國經濟的基石。)的公司謀得一份職業,如Sullivan & Cromwell(蘇利文·克倫威爾律師事務),McKinsey(麥肯錫),Goldman Sachs(高盛)等,那麼一份鑲金的學位 證書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優勢。但是還是有很多的逸聞趣事證據表明一個精英式的教育並非必需。Steve Jobs(史蒂夫喬布斯)從里德學院退學,而Jack Welch(傑克韋爾奇)則去了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Warren Buffett(沃倫巴菲特)則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大學。1990年《財富》雜志所調查的排名靠前的CEO們大多數都沒有讀過精英學院(雖然有不成比例的一小部分例外)。
因此到底125000美金的投入能有多大的回報?而與讀那些不那麼貴也不那麼有名的學校相比,回報又如何?准確的答案是沒有的。所以首先要考慮的基本原則是:讀大學是劃算的。通常,大學本科畢業的人可以獲得比只有高中畢業的人的收入的兩倍,這是從1975年的1.5倍而升起來的(在1975年1.5倍的基礎上又提高了)。

然而,相比任何普通學院來看,從精英學校畢業的人的收入在經濟學數據上遠不是這么明顯(/以名牌私立大學---相對於一般大學而言---畢業生所獲得的報償為依據而做的經濟調查報告,卻並非如此令人信服)。在過去幾十年中有很多研究發現了將來的高收入和學院入學高分之間的聯系。很多研究總結表明平均SAT分數(SAT – the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學業能力測驗),一種由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制定的考試,用以測試考生的智力及學術能力,以確定其能否被錄取。通常包括語文(verbal) 和數學(mathematics)兩部分,兩門滿分為1600分。其作用類似中國的高考。)高100個點,該畢業生在其一生中就可以多獲得3%到7%的收入增加。

但是這些研究的對象是對比學校而不是人。你可以認為從一個選擇性的學校--吸引成功的學生--畢業的學生將會有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好玩了。)但這些研究所研究的並不是學校的選擇對個人收入的影響。如果學生X可以進Amherst(阿默斯特學院)和Michigan State(密歇根州立大學),而他選擇去了密歇根州立大學。那麼X會不會就完全沒有機會享受阿姆赫斯特大學式的未來收入了呢?另外的一些研究嘗試過通過觀察那些有著相近SAT分數但是就讀了不同學校的學生對該問題做出回答。研究者發現那些去了更有名望的學校的學生收入更高。

但是SAT並不說明一切。精英學校的招生辦公室在做錄取時還有其他很多的錄取標准--分數,課外活動,推薦,論文,面試等。這些因素可能揭露個人能力,比如良好的溝通能力,在工作中這可比一個滿分1600分要更有價值。因為經濟學者在這些特徵方面沒有數據,所以他們稱此為「未被觀察的」。然而,這些東西絕不是不重要的。直到最近才有人試圖核實這些被忽視的因素在衡量精英式教育對收入情況產生的影響。

於是,普林斯頓的一位經濟學者Alan Krueger以及Andrew W. Mellon基金會的研究員Stacy Berg Dale設計了這樣一個研究項目。在去年由國家經濟研究所(/國家經濟調研局)一個大量發行的報告中,他們發現選擇就讀選擇性學院並沒有經濟優勢。他們的研究觀察了1976年選擇性排名(根據平均SAT分數)從耶魯到丹尼遜大學的30個學校的新生班級。這些學校大多數是私立學校,但是也包含了一些公立大學:密歇根大學,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Penn州立大學,以及在教堂山的北卡羅來納大學。Dale和Krueger比較了那些被同樣的大學錄取但是做出不同選擇的學生的收入。這可以保證他們是觀察的個人是相似的。也就是說,因為這些學生被相同的學校錄取,他們很可能就有差不都的SAT分數以及「未被觀察的」特質。

Krueger和Dale總結到聰明和有能力的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生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與他們相對的精英學院的學生相比相差無幾。在平均收入上沒有區別。那些使得這些成為耶魯大學所想要錄取的學生的特徵--抱負,聰明,智慧--也被帶到職場,在那裡他們雖然並沒有接受過精英教育,但還是能公平適當地獲得報酬(/盡管這些學生沒有選擇名牌大學,當他們去參加工作時,使他們具有耶魯大學的理想人選的那些品質—抱負、聰明、智慧—也同時被帶到那裡,使得他們享受應有的高薪,而且與那些選擇了名牌大學的學生相比,他們得到的薪水並不低。)。Krueger說這是因為這些選擇性學校的良好品質事實上是學生本身的品質,而不是學校的特點。哈佛的優勢,也就是說,是得益於那些翹課的學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育學教授Robert Zemsky認為讀有名的大學是劃算的,他這樣說:「這就好比是旋轉木馬上的銅環。如果你選擇去一個昂貴的高選擇性的學校,你就有更好的機會能夠擊中銅環。但是你必須得抓住它」(「the brass ring on a merry-go-round」本意是指一種類似旋轉木馬的游戲,在不斷旋轉的平台上設一銅環,游戲者力圖擊中銅環以獲得獎品。在美國俚語中指不太容易得到的成功機遇。Robert Zemsky 教授把上大學比喻成玩射擊游戲,認為到學費高昂、對學生精挑細選的名牌大學上學只是增加了擊中銅環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還要能夠抓得住它。也就是說,考上了名牌大學而不努力學習,一樣不會有很好的就業機會)。

然而當Krueger和Dale發現學校的選擇性並不會影響收入的時候,他們卻發現相對於那些來自於更為貧窮背景的學生來說差別還是明顯的。被學院錄取而平均SAT分數高出200分的學生相比那些家庭收入排在最後5位的學生在個人收入上要高出7%(對於出身貧困的學生來說,他們所選擇的大學的SAT平均分每提高200分,他們的未來收入就會增加7%。也就是說,對窮學生來說,所進的大學越好,將來的收入也就越高)。Krueger將這個結果歸於他們與足夠多數量的富裕的學生和校友的關系網能力。Krueger說「從內地城市來的孩子不會在高盛有關系。」從較富裕背景出來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勞動力市場中進入更上層的圈子。

Krueger和Dale的研究是有趣的,但是並不是無可挑剔的結論性的。批評者有質問他們的方法,有限的排名學校數量和范圍,以及他們的結論。甚至Krueger也覺得很奇怪,他的結果似乎顯示學校的選擇性和將來的收入之間沒有相關性(除了對貧窮的學生外),學院花費越多,其畢業生的收入就越高。

哈佛大學一位專於教育經濟學的經濟學者Caroline Hoxby做了一項研究以挑戰Krueger-Dale的發現。她選擇了基於學生的SAT分數的8個不同排名的幾百所學校。她觀察了1960年,1972年以及1982年這些學校的學生,然後研究了他們在32歲時的收入。Hoxby通過比較來自不同學院但是有差不多分數的學生而對SAT分數進行控制。她並不像Krueger和Dale嘗試的那樣去控制「未被觀察的」特徵。雖然她也注意到「從一個更具選擇性的學院畢業的學生的明顯回報可能事實上是因為那些由於就讀不那麼有競爭力的學院而具有更低收入潛能的學生的自我選擇」(「一些學生既不具備高收入的潛力,而又由於他們選擇了競爭力較差的學校,所以使得那些從更好的學校畢業的學生得到的收入看上去更高,而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大更明顯。」),但她並不認為這能足以說明精英學院和普通學校畢業生在收入差異上的全部問題。

通過1997至1998年的學費數據,Hoxby得到一個結論,一個學生如果放棄一個三類排名學校(平均SAT分數:90%的語文,86%的數學)的全額獎學金而選擇全額負擔就讀一個一類排名的選擇性學校(平均SAT分數:96%的語文,93%的數學)將會在他的一生中賺回3.4倍於其學費成本的差額。而那些從一個三類排名的公立學校轉到一類排名的私立學校的學生將能夠賺回30倍於其學費成本的成本差額。這個明顯的統計結果證明了不同學校,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和MIT之間的真正差距(Hoxby並沒有比較從一個頂級排名的公立學校與一個頂級排名的私立學校的差別)。 (/這一重要數據就表明了發生在佛羅里達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室里的一切有何不同了。也就是說,雖然同是在教室里上課,但由於學校實力不同,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體系就會不同,因而學生工作後的收入也就大相徑庭)。

她的發現後來也被其他統計數據所證實。經濟學家Robert Frank和公共政策教授Philip Cook在他們1995年的一本書The Winner-Take
-All Society(《勝者為王的社會/勝者通吃的社會/贏者全得的社會》)中記錄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優秀學生正在集中於少數的一些精英學院。他們發現在1989年一百一十萬學生中只有不到1%的學生SAT語文的分數在700分以上。而他們之中的43.8%都畢業於被Barron認為是「最具競爭力的」33所學校。這些天才學生的集中使得公司的招聘結果是可以預測的。Frank發現在Cornell大學--Frank是Cornell大學的教授--公司的招聘總是去排名前25名的學校。在這些被Frank認定為傑出的公司--70%甚至以上的面試都在排名前25名的學校進行,他們要麼是行業里的老大要麼是最受歡迎的僱主名單上的公司--中數據百分比更高。

這些數據也許最近已經變化了,因為精英學校的學生們已經在網路上做過嘗試。(普林斯頓大學課前輔導課程的創立者John Katzman 把網際網路叫做「使用了激素的老男孩網路」)(這里Katzman把網際網路比作是吃了興奮劑(激素,類固醇)的運動員。「The old-boy network」指校友聯誼網路。Katzman認為想要在通過網際網路上相互聯系的公司中獲得一份工作的話,你認識誰(這里當然是暗指通過校友聯誼網路)將顯得更加重要。)。這種由傳統職業模式到網路就職的職業模式的改變使得那些在教育食物鏈上處於低端(the shift 指上面講到的網際網路給就職方式帶來的變化。food chain: 食物鏈。這里,作者又用了一個暗喻,把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市場比喻成弱肉強食的動物界;分數高,能力強的學生就能進實力強的大公司,而分數低,能力差的學生則只能進小公司。但是網際網路的介入使得稍差一些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傳統企業中的一些大公司。)的人也有了機會進入傳統經濟的大公司中。而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呵呵今天來看有點兒諷刺),Merrill Lynch(美林)和Wells Fargo(富國銀行)只是這些公司少數需要去如印第安大學的Kelly商學院這種地方招聘的公司,因為他們這種大公司已經從傳統的(其畢業生大部分都去某些或者某類公司就職)就業人才提供學校招不夠所需要的人了。

如果沒有嚴格的大規模的縱向的對於那些放棄精英學院而去就讀不那麼被認同的學校的學生的研究--考慮到不斷上升的學費(請參考圖表,呵呵O(∩_∩)O~好像沒有圖表哎!),這項研究的進行迫在眉睫--對於我們12500美金的問題是不會有清楚的答案的。而我們所能說的就是:(1)精英式的教育能夠給學生--特別是不那麼富裕的--更好的機會找到特定的精英式的好工作。(2)選擇一個昂貴的普通的私立大學相對於選擇一個排名靠前的公立學校並沒有經濟優勢。(3)優秀的學生在哪裡都能夠出人頭地。所以,請高校的高年級學生注意聽好了:如果你僅僅只是畢業於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你的人生並沒有完蛋。而事實上,如果你想長大後成為俄克拉荷馬州的管理者(州長),你還能夠近水樓台先得月。(如果你想長大後成為俄克拉何馬州州長,那麼在俄克拉何馬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捷足者」,可能會使你成功的機會更大。a Sooner–nickname of Oklahoma inhabitant. 捷足者,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人的別稱。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別稱為捷足者之州(Sooner State)。1889年4月22日該州領土開放,許多移民輪先湧入,捷足先登占據肥沃的土地,因而得名。)

對於精英式教育的投入回報的決定是基於你對將來的報酬的計算。很多研究運用未來收入,因為這是那些被稱為經濟學家的老傢伙們最青睞的計算標准。但是,知道一件所購之物的成本效益率並不等於知道了它的價值。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教育的價值在於他們所達成的(或者放棄的)友誼以及所踏上(或者未踏上的)新的人生路程。當家長們問到:花12.5萬美元送孩子上學費昂貴的私立大學值不值時,他們關心的不是這對於一般的學生(有某種學習成績,某種經濟背景)值不值的問題,而是想知道他們應不應該把他們家的寶貝兒女送到這樣的學校去。也就是說,他們關心的不是客觀的經濟學問題,而是他們自己的孩子的發展問題。這就不是一個經濟學家可以回答的問題了。
----------------------------------------------------------------------------------------------------------------------

題外話:昨晚翻譯到兩眼犯困,撐不住了。這篇文章有很多暗喻,比喻,俚語以及美國式的幽默,還有就是很多美國的公司,人名甚至歷史專用名詞。而一些特殊的,特別是和美國歷史,文化以及慣用俚語式的句式,很難翻譯得好。雖然看了大概意思明白,但是寫出來成為中文就會變味。因此,還請多多包涵。另外,今天下午查單詞,真是運氣太好了,居然找到以下鏈接,幫了大忙,也供你參考。解釋得非常好,理解非常透徹。(除了對它的第33條解釋有疑問之外,O(∩_∩)O~)

哎,我終於翻譯完了,輕鬆了。也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吧。有些排版問題,就請包涵了。
Anyway,通過這個翻譯我也強迫自己也學習到了不少東西。呵呵。O(∩_∩)O謝謝。

閱讀全文

與精英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