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寓言故事

經濟學寓言故事

發布時間:2020-12-01 08:44:35

Ⅰ 在生活中你有發現了哪些自然法則嗎請寫一寫,,急急急,快點給我 簡單點

社會生活中十四大著名法則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
【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馬太效應】

01-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管理啟示
今天的企業,其命運同樣受「蝴蝶效應」的影響。消費者越來越相信感覺,所以品牌消費、購物環境、服務態度……這些無形的價值都會成為他們選擇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們就不難看到,一些管理規范、運作良好的公司在他們的公司理念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句子:
「在你的統計中,對待100名客戶里,只有一位不滿意,因此你可驕稱只有1%的不合格,但對於該客戶而言,他得到的卻是100%的不滿意。」
「你一朝對客戶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補救。」
「在客戶眼裡,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夠讓企業命運發生改變的「蝴蝶」已遠不止「計劃之手」,隨著中國聯通加入電信競爭,私營企業承包鐵路專列、南京市外資企業參與公交車競爭等新聞的出現,企業坐而無憂的壟斷地位日漸勢微,開放式的競爭讓企業不得不考慮各種影響發展的潛在因素。
精簡機構、官員下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傳統的保障,隨之而來的是依靠自己來決定命運。而組織和個人自由組合的結果就是:誰能捕捉到對生命有益的「蝴蝶」,誰就不會被社會拋棄。

02-青蛙現象
青蛙現象: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啟示:
啟示之一是:我們的組織和社會生存的主要威脅,並非來自突如其來的事件,而是由緩慢漸進而無法察覺的過程形成。人們目光短淺,只看到局部,而無法縱觀全局,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可以從容面對,對於悄悄發生的大的變化,而無法察覺,最終會帶給我們更加嚴重的危害!~
啟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們生活中的芸芸眾生,我們要著眼未來,勤於思考新的問題,勤於學習新的知識,不能過「今日有酒,今日醉」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到頭來將是非常可悲的!
啟示之三是: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也需要不斷更新,所以我們不要一味的沉迷於現狀、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會被時代所淘汰,也會有面臨失業的危險!
啟示之四是:我們不要單純的,只能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而忽視那種緩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險,因為,那種緩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險,才是最可怕的!

03-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04-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這時候「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醫療」作用。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二是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關於鯰魚效應的應用,目前已有鯰魚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在領導活動中的應用,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啟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但筆者認為鯰魚效應的分析和應用遠不止這些。思考問題的視角不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同。
首先,如果鯰魚本體代表領導者。
領導者即影響他人完成任務的個體或者集體,在死氣沉沉的沙丁魚箱內,沙丁魚就象徵著一批同質性極強的群體,他們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創新和主動性,人浮於事,效率低下,整個機構是一種臃腫不堪的狀態,而鯰魚領導者的到來(或者內部沙丁魚進化成鯰魚),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頓紀律,規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崗位和人、財、物,逐漸組織的經營有了起色,成本減下來了,臃腫的機構簡化了,無能的沙丁魚被吃了、趕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魚得到了正面的激勵,這樣整個機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鯰魚領導者的帶領下,整個組織的活力都被調動起來,從而使集體的力量更加強大,佔領市場、保有市場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鯰魚領導者應該具備如下特質:
1-辦事果斷、雷厲風行:迅速發現組織停滯不前的病症所在,並能夠快刀斬亂麻,迅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說話算話、強勢作風:科學地決策,並能夠監督決策的執行,及時評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導創新、結果導向:提倡創新,塑造鼓勵創新的氛圍,從業務流程、工作設計、人員招聘與配置、薪酬設計和考核等方面體現創新思想,體現創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視野:有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目標,能夠預見組織發展的方向以及現存人力資源與未來的差距,能夠有效地辨別未來人才,裁減掉不適合組織發展的拖後腿人員。
5-系統視角、敢於變革:能夠從系統內外觀察組織系統結構的變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當作組織的一部分(相對於漁夫,鯰魚領導者本身也是沙丁魚,漁夫才是領導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小系統中的領導者,能夠帶動員工隊伍打開局面、打破常規,取得良好效益。
對於在領導者領導下為了共同目標而奮斗的職工群體而言,如果領導者有鯰魚特性,那麼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運動起來,激發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鯰魚同步速度,並且要保證同一方向(企業目標),這樣才不至於被鯰魚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魚擠到最後憋死。
其次,如果鯰魚代表團隊中一員。
那麼它就意味著新、奇、異,包括觀點的不一樣、行為的不同、習慣的迥異,正因為不同,才會激發智慧,一個團隊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經歷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員工,那麼這個團隊產生奇思妙想、產生高績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團隊建設、致力團隊溝通的今天,適當地吸引一些鯰魚加入團隊,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活潑的工作氣氛,帶來創新,帶來多贏。但是鯰魚的數量應當加以控制,全是鯰魚的話,整個團隊就會出現「個個是英雄、整體是狗熊」的現象,因為個個鯰魚都想堅持自己的觀點,合作和溝通就不存在了,整個團隊就烏煙瘴氣了,所以日本有些企業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員工」的用人信條,既然一條鯰魚能夠帶動一群魚翻騰攪動,那就沒有必要再放第二條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這樣的道理。從這個角度看,團隊中的鯰魚分子應注重良性溝通、影響力的塑造,其他員工對待團隊中的鯰魚,也應該在工作的基礎上與其加強合作。
再次,如果鯰魚代表讓人來勁的工作內容。
現在在很多企業,組織結構和工作設計依然成為流程改造的一大課題,不合理、枯燥無味、沒有前景、單調無聊的工作內容讓人們感覺像一桶擁擠的沙丁魚一樣沒有激情,不願意在崗位上多思考多改進,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體惰性。如果能夠把工作擴大化、豐富化的鯰魚效應應用到工作設計(Jobdesigning)上,那對組織的財務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把好動、充滿激情的鯰魚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這又是一門棘手的學問,有人主張從橫向和縱向擴大工作范圍、深化工作內容,讓員工們體驗豐富的工作活動,感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讓他們體現面對挑戰性、來勁性工作時的激動與慾望;有人主張運用輪崗的方式增長員工的才幹,讓他們工作中的鯰魚越游越歡;筆者則主張在應用以上措施的同時還要注重人與崗位性格的匹配,鯰魚就要做鯰魚的事情,沙丁魚就要做沙丁魚的事情,崗位中既要有鯰魚性工作內容也要有沙丁魚性工作內容,最重要的是要發現員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夠讓他們產生鯰魚的動力與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後,鯰魚效應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不然雖然設置了鯰魚性工作內容,卻發現這種工作根本不能讓員工為之動容、為之奮斗,那麼這條鯰魚就成了死魚了。
從這個角度看,工作中的鯰魚代表著豐富的工作內容、令人來勁的責權利、充滿挑戰的工作期望、新鮮的其他崗位體驗等等。對於領導者和人力資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設置鯰魚工作、在什麼層次上設置鯰魚工作,都將是一個組織的戰略問題。
綜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鯰魚代表的內容是不同的,對於一個從業者,領導可能是鯰魚,那麼你的努力最好和組織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後游,否則就有被吃掉的危險,永遠充滿激情地向上游,也許某一天你也變成了鯰魚,趕著一群沙丁魚向上奮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鯰魚,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誰翻騰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級也可能有鯰魚,那就在激勵下屬成長的同時,別忘了給自己充充電,保持強勁的勢頭發展,否則你也有被下屬吃掉的危險;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鯰魚,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讓鯰魚工作越游越歡,最好能到上一層工作崗位上去攪動一番。

05-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效應: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它是指由於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羊群行為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06-刺蝟法則
刺蝟法則: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的運用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刺蝟法則的人。他有一個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的關系。在他十多年的總統歲月里,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沒有什麼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對新上任的辦公廳主任總是這樣說:「我使用你兩年,正如人們不能以參謀部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你也不能以辦公廳主任作為自己的職業。」這就是戴高樂的規定。這一規定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來,調動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這是受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沒有始終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二是他不想讓「這些人」變成他「離不開的人」。這表明戴高樂是個主要靠自己的思維和決斷而生存的領袖,他不容許身邊有永遠離不開的人。只有調動,才能保持一定距離,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保證顧問和參謀的思維和決斷具有新鮮感和充滿朝氣,也就可以杜絕年長日久的顧問和參謀們利用總統和政府的名義營私舞弊。
戴高樂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後拉領導幹部下水,後果是很危險的。兩相比較,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好。
通用電氣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體力行刺蝟理論,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場合和待遇問題上,斯通從不吝嗇對管理者們的關愛,但在工余時間,他從不要求管理人員到家做客,也從不接受他們的邀請。正是這種保持適度距離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項業務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使你高高在上,也不會使你與員工互相混淆身份。這是管理的一種最佳狀態。距離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則來維持,這種原則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掌握了這個原則,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訣。
《從優秀到卓越》
《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作者科林斯重新解釋了刺蝟理論。意思是無論狐狸想任何辦法來謀害刺蝟,刺蝟只需要縮起來,狐狸就無計可施了。由此說明一個企業只要找到一個簡單有效的發展模式,無論市場和對手發生任何變化,都能輕松應付,獲得快速增長。
07-手錶定律:Watch Law
手錶定律: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寓言故事】
猴子與表的故事
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聰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錶的用途,於是,「猛可」成了整個猴群的明星,每隻猴子都向「猛可」請教確切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猛可」來規劃。「猛可」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認為是手錶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於是它每天在森林裡巡查,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負有心人,「猛可」又擁有了第二塊、第三塊表。
但 「猛可」卻有了新的麻煩:每隻表的時間指示都不盡相同,哪一個才是確切的時間呢?「猛可」被這個問題難住了。當有下屬來問時間時,「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過了一段時間,猴子們起來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寶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據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樣面臨著「猛可」的困惑。
這就是著名的「手錶定律」:只有一隻手錶,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只或更多的表,卻無法確定幾點。更多鍾表並不能告訴人們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定律啟發】
手錶定律帶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
對於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人無所適從;對於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對於一個企業,更是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則將使這個企業無法發展。
在這方面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並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美國在線是一個年輕的互聯網公司,企業文化強調操作靈活、決策迅速,要求一切為快速搶占市場的目標服務。時代華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建立起強調誠信之道和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
兩家企業合並後,企業高級管理層並沒有很好地解決兩種價值標準的沖突,導致員工完全搞不清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最終,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世紀聯姻以失敗告終。這也充分說明,要搞清楚時間,一塊走時准確的表就足夠了。
只選擇你認為正確的
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量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准,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尼采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要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會更容易些。」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只表」弄得無所適從,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該信哪一個。
還有人在環境或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並因此而鬱郁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生活啟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兩門選修課都是你所感興趣的,但是授課時間重合,而且你又沒有足夠的精力學好兩門課程,這個時候你很難做出選擇。在面對兩個同樣優秀、同樣傾心於你的男孩子時,你也一定會苦惱許久,不知該如何做出決斷。
擇業時,地點、待遇不分伯仲的兩家單位,你將何去何從?在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我們都要面對「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惱。
在面對矛盾選擇的時候,我們推薦使用「模糊心理」。所謂「模糊心理」,就是在一個很難決策的情況下,以潛意識的心理為主要基調,做出符合潛意識心理的選擇。
心理學研究表明,「模糊心理」實際上是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的一種心理沉積。也許你並不能說出一條明確的原因,但是通過心理的潛意識,一般情況下可以做出最符合個體心理需求的決定。這里說的潛意識,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模糊心理」在矛盾選擇面前,能夠提供給我們最安全的心理保護,因而是值得提倡的。
核心理念:更多選擇、更多標准會讓人無所適從。
應用要訣:明確目標、不受干擾;懂得取捨,該放則放。
應用領域:社會生活、企業經營。

08-破窗理論:Break Pane Law
破窗理論: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破窗理論1
也稱「破窗謬論」,源於一個叫黑茲利特的學者在一本小冊子中的一個譬喻(也有人認為這一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見其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這位黑茲利特說,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戶,必將導致破窗人更換玻璃,這樣就會使安裝玻璃的人和生產玻璃的人開工,從而推動社會就業。
在這里,學者是為了說明孩童的行為與政府的行為所能產生的後果,從而徹底地否定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政策。「破窗理論」就是典型的「破壞創造財富」。把這樣的謬論放之於洪災,放之於地震,放之於戰爭,好像都很合適。
破窗理論2
也叫 破窗效應(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修復,將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整棟樓被拆毀。
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09-二八定律:Pareto principle
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賺錢--------80%的人脖子以下賺錢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負面思考
20%的人買時間----------------80%的人賣時間
20%的人找一個好員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別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業----------------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視經驗--------------80%的人重視學歷
20%的人認為行動才有結果------80%的人認為知識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麼做才有錢------80%的人我要有錢我就怎麼做
20%的人愛投資----------------80%的人愛購物
20%的人有目標----------------80%的人愛瞎想
20%的人在問題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問題
20%的人在放眼長遠------------80%的人只顧眼前
20%的人把握機會--------------80%的人錯失機會
20%的人計劃未來--------------80%的人早上起來才想今天幹嘛
20%的人按成功經驗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20%的人做簡單的事情----------80%的人不願意做簡單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辦到------------80%的人不可能辦到
20%的人記筆記----------------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響--------80%的人受失敗人的影響
20%的人狀態很好--------------80%的人態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會成功--------------80%的人不願改變環境
20%的人永遠贊美、鼓勵--------------80%的人永遠漫罵、批評
20%的人會堅持--------------80%的人會放棄

Ⅱ 一個寓言故事,看看外國經濟學是如何給國人洗腦的

你這是營銷學的寓言故事,我說一個:一個管理學家看到一個農夫在喂牛,正在將草料一叉一叉往牛棚上面放,管理學家問:「草料應該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為什麼你要放在牛棚上面?」農夫說:「這種草料草質不好,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牛看都不會看一眼,放在牛棚上面,它能吃到但是要費點勁,這樣它反而會一點一點的全吃光」

Ⅲ 請給5個寫得最吸引人的作文開頭和結尾,各有特色(記敘文,寫作文題目)

1、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釀成的瓊漿——歷久彌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滅的嚮往編織的彩虹——絢麗輝煌;青春是用永恆的執著和頑強的韌勁築起的一道銅牆鐵壁——固若金湯。(青春可以換其他詞語)

2、信念是巍巍大廈的棟梁,沒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亂的磚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沒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濫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沒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遠洋巨輪的主機,沒有它,就只剩下癱瘓的巨架。(信念可以換其他詞語)

3、站在歷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歷史溝渠: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採菊……他們選擇了永恆,縱然諂媚誣蔑視聽,也不隨其流揚其波,這是執著的選擇;縱然馬革裹屍,魂歸狼煙,只是豪壯的選擇;縱然一身清苦,終日難飽,也願怡然自樂,躬耕隴畝,這是高雅的選擇。在一番選擇中,帝王將相成其蓋世偉業,賢士遷客成其千古文章。

4、只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獲。只有追求,才會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5、如果說友誼是一顆常青樹,那麼,澆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說友誼是一朵開不敗的鮮花,那麼,照耀它的必定是從心中升起的太陽。
●試試看——不是像企鵝那樣靜靜的站在海邊,翹首企盼機會的來臨,而是如蒼鷹一般不停的翻飛盤旋,執著的尋求。
試試看——不是面對峰迴路轉、雜草叢生的前途枉自嗟嘆,而是披荊斬棘,舉步探索。
試試看——不是拘泥於命運的禁錮,聽憑命運的擺布,而是奮力敲擊其神秘的門扉,使之洞開一個新的天地。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過。林黛玉的破碎,在於她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破碎,源於她歷經滄桑後一剎那的明徹與超脫;梵谷的破碎,是太陽用黃金的刀子讓他在光明中不斷劇痛,貝多芬的破碎,則是靈性至極的黑白鍵撞擊生命的悲壯樂章。如果說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那麼這些優秀的靈魂的破碎則如銀色的梨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
●春蠶死去了,但留下了華貴絲綢;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畫眉飛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聲;花朵凋謝了,但留下了縷縷幽香;蠟燭燃盡了,但留下一片光明;雷雨過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太陽每天都不辭勞苦地升起》巴爾扎克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風雨過後,眼前會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
在這個世界上,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燦爛,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
人生要盡全力度過每一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可輕言放棄。
●寬容,是一種坦盪,可以無私無畏,無拘無束,無塵無染。
寬容,是一種豁達,是比海洋和天空更為博大的胸襟,是寬廣和寬厚的疊加,延續和升華。寬容有度,寬容無價,寬以待人,這是人生處世的基本法則。
參考資料:《論語說文》

Ⅳ 君子國寓言小故事中經濟學的相關性是什麼

需求原理和供給原理是市場經濟中的兩個基本法則。一般情況下,買者和賣者分別根據這兩個原則行事,才能形成市場經濟特有的秩序,達到市場均衡。顯然,故事中的君子國,就違背了供求原理,才處於這樣的混亂局面。

經濟學假設人是利己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追求的目標。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4)經濟學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供求關系的意義就是供求影響商品最終的價格。價格與需求正相關,與供給量負相關。

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如下:

P=m/Q

dP/P=dm/m-dQ/Q

P價格,m需求,Q供給量。

當供給量的變化率dQ/Q小於需求的變化率dm/m時,價格上漲;當供給量的變化率dQ/Q大於需求的變化率dm/m時,價格下降。這是「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降」的真正意義。

Ⅳ 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

精衛本來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是個沒成年的小姑娘。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這個小姑娘,大夥兒都叫她「女娃」。

炎帝不但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因此,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神農」。有時候,人們把他的兩個名字連起來,叫他「神農炎帝」。神農炎帝的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東海去指揮太陽升起,一直到太陽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著一雙小紅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頭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著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高高興興地沐浴著陽光,欣賞著周圍的一片生機。

萬物在陽光下生長,鳥獸在陽光下歡騰,她感到很自豪,因為大地的光明和溫暖是她爸爸帶來的。有時候,她跑到東海邊上去看日出,當她看到霞光萬道、光芒四射,一輪紅日從海面上跳出來的時候,她喜歡極了。

因此很想去看看東海以外太陽升起的地方。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帶她去。因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東海以外幾億萬里的「歸墟」,那地方很熱很熱,小孩子受不了。女娃老是因為這件事生氣。神秘的歸墟太吸引人了。

有一次,她不聽話,等爸爸走了以後,自己跳到東海里向歸墟游去。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勁。後來越游越遠,不料,一陣風浪襲來,把女娃吞沒了。女娃沉入了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可是,女娃的精魂沒有死,她恨海中的惡浪,她的精靈化作小鳥,頭上的野花化作腦門的花紋,腳上的小紅鞋變成了紅爪,她發誓要填沒東海!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精衛就和海燕結成配偶,繁衍後代,讓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以繼續填海的事業,直到把大海填平為止。

精衛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衛,雄的就像海燕。精衛鳥一刻不停地從西山銜來石子和樹枝,往東海扔。早也扔,晚也扔,今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風暴雨,它也在風雨中穿行。

有時候,它離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惡浪又一次把它吞沒,可是,它仍然不罷休,還有新的精衛鳥繼續來填海。精衛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的精神,於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沖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於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當大海發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採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澱下來,就形成了海塗。海塗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人們忘不了這片土地是精衛填海而來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愛鳥、護鳥,學習精衛精神,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力拚搏。

(5)經濟學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精衛填海

讀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譯文: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女娃在東海玩耍時沉溺於海中,變為了精衛鳥。精衛鳥因自己是被淹死於海中所以每天都去西邊山上銜來石塊,投於東海之中要想把海填平。

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近義詞:矢志不移 移山倒海 愚公移山 堅韌不拔

反義詞:虎頭蛇尾 有頭無尾

Ⅵ 急求<拉封丹寓言>中布利丹毛驢故事的經濟學涵義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我們從《拉封丹寓言》中的那頭布利丹毛驢,進入經濟學的聖殿。
先看——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乾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後竟然餓死了。 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說明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哪些慾望,這就是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的目標,正是要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其實,每個人也和布利丹毛驢一樣,面臨在兩捆乾草之間做出選擇的問題。 布利丹毛驢做不出選擇而餓死,說明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為了得而失去的東西,被稱為機會成本。就布利丹毛驢而言,它選擇一捆乾草,必須放棄另一捆乾草。放棄的乾草,就是得到乾草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在談資源的稀缺性時,往往指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如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等。因此,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而忘記了個人的能力——包括創造財富的能力和享受財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驢犯的正是這個錯誤。這頭驢子的消費能力(能吃的乾草)是有限的,在兩捆乾草中,吃一捆就足夠了。但它覺得哪一捆都好,都捨不得放棄,最後哪一捆都沒吃到,餓死了。 驢子畢竟是驢子。在寓言中,驢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驢之說。但人們在嘲笑驢子時,卻往往忘記了,他們有時也會像驢子那麼蠢。一個既愛白馬王子又愛大款,不知和哪一個結婚好的美女,不就是一頭漂亮的布利丹毛驢嗎?一個女人不能同時與兩個男人明媒正娶地結婚(這是法律給出的限制),與白馬王子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財富,與大款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美色。兩者都不願放棄,就成了布利丹毛驢。 像美女這樣的布利丹毛驢選擇困境,也許並不具有普遍性,因為美女畢竟是稀缺資源,白馬王子和大款都想得到。但每個人都面臨類似的困境,每個人都面臨從事什麼職業的選擇。從政當官,有地位有權力,但不能發財;從商當企業家,有錢,但無權無地位;從文當學者,有地位,但無錢。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三捆乾草,每捆都很誘人。但人的能力有限,只能從事一種職業。只能選一種者可以成為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或學者。類似布利丹毛驢者,往往一事無成。但世界上的布利丹毛驢真還不少。一些當官者還想發財,利用職權戴一頂教授博導,甚至院士的帽子,結果成了貪官或沽名釣譽者,被世人所不齒。一些從商者一心想當宮,花錢買官,犯了行賄罪。至於那些一心要鑽入官場或發財的文人,結局也是不倫不類,沒學問只好去剽竊。這些人不都成了餓死的布利丹毛驢了嗎? 每個人面臨的另一個重要選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幸福。這種選擇不同於布利丹毛驢在兩捆乾草之中選一捆的選擇,而是要在兩捆乾草中求得一種平衡。這就是說,布利丹毛驢覺得兩捆乾草都好,可以每捆乾草都吃一半,不至於餓死,或兩捆都吃掉撐死。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資源稀缺),對事業與家庭幸福的期望是無限的(慾望無限)。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一個放棄另一個,而是在兩者之間選擇一種平衡。那種為了事業(賺錢或當官)而放棄家庭幸福,或者滿足於過一種小日子而沒有追求的人,都是布利丹毛驢,因為在這兩者之中完全放棄了另一個,實際上仍是一事無成。你見過家庭後院起火而事業成功的人,或者一事無成仍有家庭幸福的人嗎?《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選擇了當五嶽盟主而放棄其他一切,最後不就是布利丹毛驢餓死的下場嗎? 經濟學所說的最大化並不是物質的最大化。對一個社會而言,最大化並不是GDP最大化,對一個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財富最大化。社會的最大化是社會福利最大化,GDP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社會福利提高的基礎,不能把GDP最大化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 GDP並不等於幸福。個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財富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不能把財富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財富並不等於幸福。社會應該協調發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這才是選擇的真正目標,也才是經濟學的真諦。 許多人都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賺錢的學問,認為它能使一個國家GDP增長或使一個人發財。這是一種誤解。布利丹毛驢式的錯誤,正由此而來。在學習經濟學時,要記住英國文豪蕭伯納的一句話: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 市場經濟是一種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為這種制度服務的現代經濟學,也必須從永恆不變的人性出發。所以,學經濟學首先必須了解—— 人性和理性人假設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一派都認為存在著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性相近,習相遠」,正說明了這個道理。那麼,人性變不變呢?13世紀亞美尼亞作家奧洛比安的寓言「伶鼬和老鼠」,說明了人性的不變性。 有一隻伶鼬,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小夥子。它向愛神祈禱,把它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愛神滿足了它的心願,它幸福地與自己心儀的小夥子結婚了。在熱鬧非凡的婚禮上,突然一隻老鼠從門口跑過去,這位新娘忘卻了一切,狂奔過去追老鼠。作者的寓意是:本性難移,動物和人,概莫如此。中國的「白蛇傳」與這個寓言同工異曲。你看,白蛇都變成人了,但蛇的本性仍不變,飲了雄黃酒就露出了本性。中國有句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里的本性,主要不是指個人的性格,而是人類共同的本性。現在我們都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現代生物學,證明了這是人和動物的本性。 經濟學是建立在對這種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設。理性人,就是一切行為的目標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經濟學正是在這一假設之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最大化問題。對社會是GDP和社會福利最大化,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正是在對這種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離開這個假設,經濟學的全部內容都要被推翻。 一些經濟學界內外的學者,對這個假設提出過不少批評。一些人舉出了許多事實說明人並不自私,比如捨己救人,願意為保衛祖國而犧牲,或者富人在死後把財產捐給社會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是不是與理性人假設矛盾呢?我們不否認利他主義行為的存在。而且也不否認,人性中除了利己之外,還有同情心、關愛同胞、關心社會等善良的一面存在。同時,我們也不否認提倡奉獻精神的意義。但是承認人利己的本性與這一切並不矛盾。理性人的假設不僅正確,而且必要。說理性人的假設正確,並不是說它適用於每一個人(例如這個假設就不適用於雷鋒這樣的英雄)和每一個人的一切行為(一個為個人利益做事的人,在祖國危難之際也會犧牲自己保家衛國),是指它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這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從事活動的出發點都是個人利益。說理性人的假設必要是因為,經濟學作為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必須有一個確定的假設前提。如果既假設人是利己的,又假設人是利他的,經濟學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對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的誤解,還來自另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經濟學的最偉大發現,正是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了起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開創性貢獻,正在於此。理性人的假設是斯密提出來的,他並不是贊揚這種利己性,只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正如伶鼬變為美女,仍忘不了抓老鼠一樣。他認為,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實現社會利益。他說:「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對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把這種對個人利益追求,引導向社會利益的是「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要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這時整個社會就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承認人的利己,又把利己引導向利他,正是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 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我們從《拉封丹寓言》中的那頭布利丹毛驢,進入經濟學的聖殿。先看——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乾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後竟然餓死了。 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說明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哪些慾望,這就是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的目標,正是要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其實,每個人也和布利丹毛驢一樣,面臨在兩捆乾草之間做出選擇的問題。 布利丹毛驢做不出選擇而餓死,說明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為了得而失去的東西,被稱為機會成本。就布利丹毛驢而言,它選擇一捆乾草,必須放棄另一捆乾草。放棄的乾草,就是得到乾草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在談資源的稀缺性時,往往指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如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等。因此,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而忘記了個人的能力——包括創造財富的能力和享受財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驢犯的正是這個錯誤。這頭驢子的消費能力(能吃的乾草)是有限的,在兩捆乾草中,吃一捆就足夠了。但它覺得哪一捆都好,都捨不得放棄,最後哪一捆都沒吃到,餓死了。 驢子畢竟是驢子。在寓言中,驢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驢之說。但人們在嘲笑驢子時,卻往往忘記了,他們有時也會像驢子那麼蠢。一個既愛白馬王子又愛大款,不知和哪一個結婚好的美女,不就是一頭漂亮的布利丹毛驢嗎?一個女人不能同時與兩個男人明媒正娶地結婚(這是法律給出的限制),與白馬王子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財富,與大款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美色。兩者都不願放棄,就成了布利丹毛驢。 像美女這樣的布利丹毛驢選擇困境,也許並不具有普遍性,因為美女畢竟是稀缺資源,白馬王子和大款都想得到。但每個人都面臨類似的困境,每個人都面臨從事什麼職業的選擇。從政當官,有地位有權力,但不能發財;從商當企業家,有錢,但無權無地位;從文當學者,有地位,但無錢。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三捆乾草,每捆都很誘人。但人的能力有限,只能從事一種職業。只能選一種者可以成為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或學者。類似布利丹毛驢者,往往一事無成。但世界上的布利丹毛驢真還不少。一些當官者還想發財,利用職權戴一頂教授博導,甚至院士的帽子,結果成了貪官或沽名釣譽者,被世人所不齒。一些從商者一心想當宮,花錢買官,犯了行賄罪。至於那些一心要鑽入官場或發財的文人,結局也是不倫不類,沒學問只好去剽竊。這些人不都成了餓死的布利丹毛驢了嗎? 每個人面臨的另一個重要選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幸福。這種選擇不同於布利丹毛驢在兩捆乾草之中選一捆的選擇,而是要在兩捆乾草中求得一種平衡。這就是說,布利丹毛驢覺得兩捆乾草都好,可以每捆乾草都吃一半,不至於餓死,或兩捆都吃掉撐死。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資源稀缺),對事業與家庭幸福的期望是無限的(慾望無限)。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一個放棄另一個,而是在兩者之間選擇一種平衡。那種為了事業(賺錢或當官)而放棄家庭幸福,或者滿足於過一種小日子而沒有追求的人,都是布利丹毛驢,因為在這兩者之中完全放棄了另一個,實際上仍是一事無成。你見過家庭後院起火而事業成功的人,或者一事無成仍有家庭幸福的人嗎?《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選擇了當五嶽盟主而放棄其他一切,最後不就是布利丹毛驢餓死的下場嗎? 經濟學所說的最大化並不是物質的最大化。對一個社會而言,最大化並不是GDP最大化,對一個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財富最大化。社會的最大化是社會福利最大化,GDP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社會福利提高的基礎,不能把GDP最大化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 GDP並不等於幸福。個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財富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不能把財富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財富並不等於幸福。社會應該協調發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這才是選擇的真正目標,也才是經濟學的真諦。 許多人都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賺錢的學問,認為它能使一個國家GDP增長或使一個人發財。這是一種誤解。布利丹毛驢式的錯誤,正由此而來。在學習經濟學時,要記住英國文豪蕭伯納的一句話: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 市場經濟是一種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為這種制度服務的現代經濟學,也必須從永恆不變的人性出發。所以,學經濟學首先必須了解—— 人性和理性人假設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一派都認為存在著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性相近,習相遠」,正說明了這個道理。那麼,人性變不變呢?13世紀亞美尼亞作家奧洛比安的寓言「伶鼬和老鼠」,說明了人性的不變性。 有一隻伶鼬,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小夥子。它向愛神祈禱,把它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愛神滿足了它的心願,它幸福地與自己心儀的小夥子結婚了。在熱鬧非凡的婚禮上,突然一隻老鼠從門口跑過去,這位新娘忘卻了一切,狂奔過去追老鼠。作者的寓意是:本性難移,動物和人,概莫如此。中國的「白蛇傳」與這個寓言同工異曲。你看,白蛇都變成人了,但蛇的本性仍不變,飲了雄黃酒就露出了本性。中國有句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里的本性,主要不是指個人的性格,而是人類共同的本性。現在我們都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現代生物學,證明了這是人和動物的本性。 經濟學是建立在對這種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設。理性人,就是一切行為的目標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經濟學正是在這一假設之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最大化問題。對社會是GDP和社會福利最大化,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正是在對這種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離開這個假設,經濟學的全部內容都要被推翻。 一些經濟學界內外的學者,對這個假設提出過不少批評。一些人舉出了許多事實說明人並不自私,比如捨己救人,願意為保衛祖國而犧牲,或者富人在死後把財產捐給社會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是不是與理性人假設矛盾呢?我們不否認利他主義行為的存在。而且也不否認,人性中除了利己之外,還有同情心、關愛同胞、關心社會等善良的一面存在。同時,我們也不否認提倡奉獻精神的意義。但是承認人利己的本性與這一切並不矛盾。理性人的假設不僅正確,而且必要。說理性人的假設正確,並不是說它適用於每一個人(例如這個假設就不適用於雷鋒這樣的英雄)和每一個人的一切行為(一個為個人利益做事的人,在祖國危難之際也會犧牲自己保家衛國),是指它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這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從事活動的出發點都是個人利益。說理性人的假設必要是因為,經濟學作為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必須有一個確定的假設前提。如果既假設人是利己的,又假設人是利他的,經濟學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對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的誤解,還來自另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經濟學的最偉大發現,正是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了起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開創性貢獻,正在於此。理性人的假設是斯密提出來的,他並不是贊揚這種利己性,只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正如伶鼬變為美女,仍忘不了抓老鼠一樣。他認為,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實現社會利益。他說:「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對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把這種對個人利益追求,引導向社會利益的是「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要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這時整個社會就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承認人的利己,又把利己引導向利他,正是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 傳統社會是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的,把人性看作萬惡之源,要求人們「克己復禮」。結果怎麼樣呢?整個社會處於上千年的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極其貧窮。利己的人性消滅了嗎?老百姓的人性被強制消滅了,但倡導滅人性者的人性,都發展為獸性。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他們提倡的是自己根本不打算去實踐的偽道德。一部《十日談》,正揭露了這些偽道學、假正人君子的丑惡嘴臉。 市場經濟承認人性的合理性,承認人利己的行為是正當的。任何一次啟蒙運動,都是從對人性的承認開始的。市場經濟制度把人的利己心和利己行為,變成了增加社會財富、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 經濟學家把慾望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但要正確理解這一點,必須記住—— 慾望不是貪婪 古今中外,有許多寓言都是諷刺人貪得無厭的,隨手揀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 明代劉之卿,算不上名人,只是萬曆年間的一個禮部主事。他所著的《賢奕篇》,亦不是什麼名著,但有一個「王婆釀酒」的寓言,頗有趣味。王婆以釀酒為生,有個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共喝了幾百壺酒,也沒給錢。王婆亦沒計較。一天,道士說:我喝你那麼多酒,也沒錢給你,就給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出後,湧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發財了。以後,道士又來問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說,酒倒是好,就是沒有用來喂豬的酒糟。道士聽說,笑著在牆上題一首打油詩:「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賣,還道無酒糟。」寫完走了,以後這個井也不出酒了。 這個故事與普希金的「金魚與漁夫」的故事,有相似之處,不過我相信,普希金沒有侵犯版權。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寫出了相同的寓言故事,說明這種現象的普遍性。 經濟學家承認利己是人的本性,即人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種利己來自人的慾望。人有七情六慾,連一本正經的孔夫子也承認「食色性也」。滿足這種慾望,需要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有了錢,才能購買滿足各種慾望的物品與勞務。所以,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想多賺錢無可厚非。人類慾望的特點是無限性,一個慾望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慾望,永無止境。正是這種慾望的無限性,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從這種意義上說,慾望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如果人沒有了慾望,沒有了滿足慾望的追求,社會就無法進步了。 傳統的倫理觀,把慾望作為萬惡之源,主張「存天理,滅人慾」,這是對人性的扼殺。經濟學家對慾望和利己的肯定,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特別要強調的是,慾望、利己並不等同於貪婪。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肯定了由慾望產生利己的合理性,但他嚴格區分了利己與貪婪。他的另一部名著是《道德情操論》,「道德情操」一詞是指人判斷克制私利的能力。《道德情操論》一書,正是要說明利己的人如何在社會中控制自己的私慾和行為,使得由利己的人構成的社會,也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斯密明確地反對貪婪。他的這兩部著作,構成既承認利己,又要以道德克制貪婪的理想市場經濟社會。 慾望與貪婪有什麼不同呢?慾望是人正當的要求。它與人滿足慾望的能力應該是匹配的。換句話說,慾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滿足的,或通過正當途徑的努力可以實現的。貪婪則是要去滿足無法實現的慾望。在上面的寓言中,井裡既出酒又出酒糟就是無法實現的,所以,王婆希望有酒還有酒糟,就不是正當慾望,而成了一種貪婪。在現實中,一個有能力的人,想買一輛車是正當的慾望,還可以促進汽車業發展和經濟繁榮。但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想馬上要一輛汽車就屬於貪婪。不切實際地想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就會使慾望變為貪婪。 乍一看,慾望和貪婪都是無限的,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美國心理學家把人由慾望產生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正常來說,一個層次的慾望滿足了,再產生新的慾望,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則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人的正常慾望應該隨能力的提高而產生。比如,在你的收入滿足了基本生活要求之後,就可以產生新的慾望,比如買一輛車。這就是正常的慾望更新。如果連飯也吃不飽就整天想買車,大概只能算是貪婪了。 強調把利己、慾望和貪婪分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慾望推動人努力工作,而貪婪則會使人犯罪。再接著上個例子說,當你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想買車,你就會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工作,或者在本單位做出業績,或者去兼職,這都有利於整個社會。但如果是貪婪,每天只想迅速發財致富,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許多人正是被貪婪推上不歸路的——從搶劫犯到貪官都是如此。慾望與貪婪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但真理跨過一步就是謬誤。 人的慾望是很容易變為貪婪的。斯密多次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正是看到這種可能性。一個社會對財富的慾望一旦變為貪婪,就變為對大自然的掠奪,一個人對財富的慾望一旦變為貪婪就不會勤奮工作,而是想歪門邪道了。 防止慾望(勤奮工作的動力)變為貪婪(犯罪的根源)的辦法,就個人而言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這也是先賢們經常勸告我們的。但僅僅靠這種勸說是無用的。作為一個社會還需要有制度上的防範,這就是法律的威懾力。對那些貪婪犯罪者的嚴懲正是要給其他人以警示,正如道士對王婆的懲罰是她連酒也得不到一樣。道士不僅是在懲罰王婆的貪心,而且還是在警告後人別學王婆的樣子。 現實中的王婆實在太多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讀讀這則寓言,太有意義了。 市場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也創造了輝煌的精神文明。正是在這種基礎上,人性升華了,越來越多的人更關心他人和社會。億萬富翁不再是守財奴,而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贊助者。我們不否認市場經濟下還有罪惡,但與傳統社會比一比,哪一個更好? 與生俱來的人性,是不能改變的——無論是用暴力還是道德說教,我們只能利用與引導人性。伶鼬改不了抓老鼠的本性也沒什麼,反正它的體形已是美女了。這個與它結婚的小夥子,利用它的本性來消滅家裡的老鼠,甚至可以讓它為鄰居抓老鼠賺錢,豈不既符合了它的本性、又增加了自己收入、也為社會做了一件好事嗎? (作者:著名經濟學家,現為清華等多所知名院校兼職教授)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梁小民

Ⅶ 有沒有類似「一頭死驢的啟事」這樣關於經濟學的寓言故事

你這是營銷學的寓言故事,我說一個:
一個管理學家看到一個農夫在喂牛,正在將草料一叉一叉往牛棚上面放,管理學家問:「草料應該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為什麼你要放在牛棚上面?」農夫說:「這種草料草質不好,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牛看都不會看一眼,放在牛棚上面,它能吃到但是要費點勁,這樣它反而會一點一點的全吃光」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寓言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