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微觀經濟學供求曲線中「用供給的變動來表示
供給的變動是指因為其他條件的變化,比如生產技術的進步,自然災害帶來的生產資源的減少等供給沖擊而產生的供給曲線的變化,通俗的說就是生產某件商品變得更加容易或者更難了。
2. 微觀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的關系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
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構成部分。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既定的經濟資源如何被有效率地分配到各種不同的用途上。在市場經濟中,眾多的生產者生產著種類繁多的商品,是市場價格引導著資源配置方向,使稀缺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由於市場供求是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力量,因此,對供給和需求的分析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一般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
一、需求:
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而需要指的是消費者想得到某種商品的願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觀的願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2個條件:消費者有慾望的購買和有能力的購買。
消費者有購買某種商品的願望是因為該商品有滿足人的某種慾望的能力,即效用。一種商品要具有效用,必須具備2個條件:必須有用和稀缺。因此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的需求量都應是給他帶來最大效用的商品數量。
影響需求數量的因素有:商品的自身價格(需求量隨著價格上升而下降,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上升)、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需求量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隨著收入水平的下降而下降)、相關產品的價格(需求量在本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下降)、消費者的偏好(需求量隨著偏好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偏好的下降而下降)、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預期(需求量隨著價格預期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預期的下降而下降)等。
需求曲線是需求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用數學形式繪制的曲線,總是向右下方傾斜。這是因為1、由於邊際效用遞減(即在一定時間內,一個人每增加一單位某商品的消費所增加的效用),隨著消費總量的增加而減少,而消費者願意為滿足效用而對某種商品付出的貨幣,即需求價格,是由其所獲得的邊際效用而定的,因此,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2、由於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種影響的共同作用引起的: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後,這種商品向對於其他商品變得相對便宜,因此,消費者會用這種變得相對便宜的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這種影響就是「替代效應」。在商品價格下降時,消費者為了達到同樣的滿足程度所需花費的支出減少了,消費者會用這些增加了的收入去增加購買這種商品,又會使這種商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加,這種影響就是「收入效應」。對正常商品,這兩種效應都是正的,它們共同作用決定了當商品的價格下降時,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就導致了商品的需求曲線會向右下方傾斜。
需求量的變動指在其他條件保持不點,當商品本身的價格發生變動時,商品的需求量沿著既定的需求曲線變動。而需求的變動指的是當商品本身的價格保持不變時,消費者的收入,或者是相關商品的價格,或者是消費者的偏好發生變動,會引起需求曲線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動。
需求的變動將會引起均衡價格的變動。需求變化的後果為:1、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當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時,需求曲線會向右平行移動;當消費者收入減少時,需求曲線則向左平行移動。2、當替代品價格上升時,需求曲線會向右平移,反之則向左平移;當互補品價格上升時,需求曲線會向左平移,反之則向右平移。3、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曲線會向右平移,反之則向左平移。
由於商品的需求受到價格和收入的影響,就有了需求彈性的概念。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或者說是價格變動應起的需求量變動的幅度,稱之為價格需求彈性。具體而言,它是在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用價格變動的百分比除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而得到的數值。由於兩者的增減總是處於相反的方向,所以其結果是一個負數。但為了表述方便,把價格需求彈性定義為一個正值。
當需求彈性大於1時,此類商品為富有彈性商品,隨著價格的下降,銷售收入上升,隨著價格的上升,銷售收入下降。當需求彈性等於1時,此類商品為單一彈性商品,價格的增減對銷售收入無影響。當需求彈性小於1時,此類商品為缺乏彈性商平,隨著價格的上升,銷售收入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銷售收入下降。當需求彈性等於0時,此類商品為完全無彈性商品,隨著價格的上升,銷售收入以同比例上升。當需求彈性為正無窮時,此類商品為完全彈性商品。
二、供給
供給指的是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這種供給是指有效供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生產者有出售的願望和供應的能力。
影響供給數量的因素有:商品的自身價格(供給量隨著價格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下降)、生產成本(供給量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隨著生產成本的下降而上升)、生產的技術水平(供給量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下降而下降)、相關產品的價格(供給量在本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下降)、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供給量隨著未來預期的上升而上升,隨著未來預期的下降而下降)等。
供給曲線是供給價格與供給量的關系用數學形式繪制的曲線,總是右上方傾斜。這是因為:1.廠商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動機的,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產品數量,應該在既定的價格下能給他帶來最大利潤或最小虧損的產品數量。廠商利潤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條件是:(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產品市場價格,因而廠商的短期邊際成本曲線上的每個點對應的價格下都有一個最優均衡產量,這也是生產者願意並且能提供的產品數量,所以供給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是重合的。2、由於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隨著產量擴大,邊際成本是先遞減後遞增的。當產品價格較高時,廠商有盈利並會擴大產量,直至邊際成本與價格相等時候達到短期均衡,廠商獲得最大利潤,此時對應的產量是廠商願意提供的最優產量;當產品價格很低,低到等於平均可變成本時,廠商在邊際成本等於價格時,產量是虧損最小的最優產量,此時廠商繼續生產仍能彌補可變成本,但是如果再低,則廠商會停止生產,不再願意供給。所以,供給曲線是短期邊際曲線高於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的曲線部分,此部分中,邊際成本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因此,短期供給曲線也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供給量的變動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供給數量的變動。在數學圖形中,這種變動表現為同一既定的供給曲線上點的運動。而供給的變動指的是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供給數量的變動,表現為供給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
供給的變動也會引起均衡價格的變化,供給變化的後果為:當替代品價格下降、互補品價格上升、預期商品價格上漲、技術水平進步時,供給曲線向右平行移動;若上述因素發生引起供給數量減少的變動,則供給曲線向左平行移動。
三、市場均衡
在供給和需求的互相平衡下,市場同樣會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市場的均衡過程就是商品均衡價格是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市場均衡,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如果市場上只有一種或幾種商品達到供求平衡,這是局部均衡。如果所有的商品都達到了供求平衡,這就是一般均衡。必須強調,一般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局部均衡只是暫時的均衡。
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一般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種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會逐步消失,自動回復到均衡價格水平:首先,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商品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出現商品過剩,一方面會使需求者壓低價格,另一方面又會使供給者減少商品供給量,這樣商品的價格必然下降到均衡價格水平。相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出現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價格,另一方面又使供給者增加商品的供給量,這樣該商品的價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價格的水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動;供給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的變動,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
3. 經濟學中的供給剛性具體是什麼含義
剛性需求指商品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魚粉等等。也可理解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和必需品。 剛性供給類似剛性需求里剛性的含義,是指變化量很小的供給部分,基本上整個的量不會變化
4. 供給的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總量。包括已經處在市場上的商品的流量和生產者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的存量。
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 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及的影響供給的因素(供給函數)
1.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小。
2.相關商品的價格:《資本論》中舉了一個實例——如果咖啡的價格上漲了,可可的價格不變,一些可可生產者會轉向生產咖啡,可可的供給量必然減少。
3.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技術的變動也影響生產成本。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技術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不斷提高。一次生產技術的變化一般是單方向的,當生產技術提高時,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使供給量增加。
4.生產要素的變動: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導致生產成本發生變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表明生產成本增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應量減少:反之,生產要素價格下降,使生產成本減少,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給量增加。
5.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這實際上也影響到生產成本的變化。政府如果增加稅收,生產者的負擔則加重,供給便會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6.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如果行情看漲,廠商就會減少供給;反之亦然。
7.自然條件:如水果、蔬菜等季節性較強的產品,在生產旺季,供給自然會大於其他時間。
5. 經濟學中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
1、(1)自變抄量本身發生變襲化。因變數是自變數引起的變化。(2)、數量是供給,供給改變打破均衡,與價格改變打破均衡不矛盾。(3)、自變數由市場決定 ,價格、供給、需求都能引起均衡的變動。2(1)、理論上講會造成資源的閑置。(2)均衡右側虛線供給usd2.5到垂直數量的與需求的交點無意義。
6. 經濟學 供給名詞解釋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專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屬科學。其中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7. 經濟學中供給曲線的斜率為什麼會改變
如果「t」是指「時間」的話,那麼這道題可能是認為市場供給方的技術水平等因素會隨著時間演進而提升,進而在同一價格水平上提供更多的產品。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看法,競爭市場中的供給曲線是生產方的平均成本曲線,一切影響企業成本的因素都會改變供給曲線,包括原材料價格改變、人力成本改變以及技術進步等。當然,現實中情況會復雜得多,包括政策、稅率、利率等等都會影響供給曲線。此外,供給曲線不一定是直線,用「斜率」的提法有欠妥當,更嚴密的說法是供給的價格彈性總體上升/下降。而供給曲線的截距,在經典理論中解釋為企業/行業的固定生產升本,一般會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而升高。
8. 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量變動和需求變動,供給量變動和供給變動有什麼區別
我個人認為,需求量是在某一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希望得到並且能夠得到的經濟品的數量。它的背後道理是給定消費者的偏好和預算約束,消費者最大化自己效用所選擇的經濟品的數量(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相切點所對應著的該經濟品的數量)。
而需求是一種關系,是價格與需求量的不同組合構成的一個集合,是與價格需求曲線聯系的一個概念,它表示一種二維關系:(Q,P),即在笛卡兒坐標系中的一條曲線。它的經濟學意思是在給定消費者偏好的情況下,由於價格的變動所引起的預算約束的變動使最大化自己效用的消費者不斷改變對該經濟品的需求量(代表相同偏好的多條無差異曲線與多條變化的預算約束線的一系列相切點所對應的不同的該經濟品的數量)。
我們一般說「需求的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動不是一回事」,這里的需求應當指需求曲線(demand curve),意思是需求的變動是由外生變數(如收入、其他商品價格等)引起的整條需求曲線的移動(線移動)。而需求量的變動是由於價格變動引起的在需求曲線上的移動(點移動)。
我查了一下薩翁的《ECONOMICS》(SIXTEENTH EDITION),發現書後詞條中並無「demand」的定義,僅有「demand for money」、「 demand curve」等的定義。而現實中我們經常使用「需求」一詞,一種情況可能是這個詞有點濫用了,另一種情況是它是那種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詞,有廣義、狹義、什麼義什麼義的復雜詞彙。但在主流經濟學分析中,它應該即指需求曲線,如在薩翁書中有這樣的描述:「shifts in supply」、「 increase the demand」,聯繫上下文,即指「供給曲線的移動」、「增加了需求」。
在人類思維中,概念是元素,沒有概念就談不上判斷、推理,因此概念是重要的,歷史上有許多大的爭論(有的甚至延續幾百年)一直得不到一致,最後發現卻是爭論雙方對某事某物的概念不一致所致。可見,概念是基礎也是塊「硬骨頭」。
本文來自: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論壇( http://bbs.cenet.org.cn) 詳細出處參考: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07&id=46250
9. 用需求和供給解釋房價變化經濟學作業,1000字。求思路!
思路;
1 地區性{1級城區與3級城區的區別,同城不同地段的區別}
2 稀缺程度{新建回社區與成熟社區的區別}
3 人口膨脹答的速度{比如海南熱}
4 通貨膨脹{包括輸入性通貨膨脹}
5 經濟預期{祈望值}
6 公權力干預{包括增發貨幣『限購令,土地政策}
7 惜售{包括炒作}。這也是對經濟預期的一種行為表現。
以上都是影響房價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