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用心理學分析經濟學現象

用心理學分析經濟學現象

發布時間:2020-12-01 07:15:41

A. 學習心理學,哲學,經濟學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學習心理學可以幫助你更好的了解人的心理,分析人的性格。哲學使人明白一些抽象的道理,然後有許多事物都可以用哲學的道理來解釋。至於經濟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發展離不開經濟,所以,對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B.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研究引入了經濟學的意義是怎樣的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研究引入了經濟學,因此奠定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基礎,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於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過程,他認為人類決策可能與標准經濟理論的預測有系統性差別,他和1996年病逝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一起提出了探查理論,這一理論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的觀察行為。卡尼曼還發現人類對快速試探的判斷過程與基本概率原理有系統性偏差,他的研究啟發了新一代經濟學和金融界研究人員,通過採用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的動機,從而豐富了經濟理論。

C. 經濟學到心理學

你聽說過經濟心理學嗎?肯定沒有,現在還沒有這個專業。所以談不上什麼優勢。
不過呢,經濟學學的好的話,將來在心理學領域會有自身資本優勢,現在主要是綜合性要求比較高嗎。
不過個人建議不要想的美好。某一領域的專業才是綜合性發展好的前提。
另外呢,社會發展比較快,現在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經濟這個問題發生的。未來從事心理學工作你的經濟學功底還是比較有用的。個人看法。
可以加個朋友繼續探討。

D. 經濟學和心理學問題

我基本同意「精靈幻術師」的說法,這個問題確實可以將一個人的財富劃分為資本、消費、儲蓄這三部分來解釋。但我想補充的是心理和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在於經濟學研究的不是利益,像「垮掉的人」的說法完全用利益來考慮是不對的,也不是經濟學的本質思想。經濟學在用於思想的時候用的是「效用」這個詞,也就是說雖然利益沒有損失,但效用降低了,你心裡就會覺得不爽。

例1:用點會計學的知識,當借款發生,雖然你的資產沒有變化,但是你的現金流發生了變化,你不但對於資產總量的不變有著一定的效用,但是可支配的現金流量變小,會使你的效用降低,你就覺得不爽了。這里不能單純的以「精靈幻術師」的想法去操作,因為根據理財方法的靈活性,儲蓄隨時可以轉化為消費用的現金,你把錢借給別人即使使用的是你的生活消費資金,也不一定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這說明資產、消費和儲蓄之間的界線並不清晰,你只是由於現金流的降低導致了效用的降低。有可能提款你覺得麻煩,有可能你雖然不花但是知道兜里揣著巨款你效用就偏高,都有可能,無論因為什麼總之現金流減少對你的總效用的減少是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所以「精靈幻術師」的說法只能解釋這個問題,但並不是根本的原因。

例2:同樣是由於現金流的減少,三個月暴打期間你的現金流被分配到了以後的十二個月去返還,你的效用再次被降低,你又覺得不爽了。聯通這么做只是為了保留一個客戶用卡的時間,購買該卡的用戶至少會持續使用該卡12-15個月(不知道還款計劃具體怎麼設計的),而用足12-15個月後大多數人就不會換號了,挨個通知麻煩。且不論商家為什麼這么做,造成你不爽的原因就是現金流減少而帶來的效用下降。

例3:同樣的解釋,你的現金流沒有減少,「先交錢再發錢」與「最終一起結算」的收入差是一樣的,因此對於對現金流具有較強偏好的人來說你會覺得很爽,這個問題「精靈幻術師」回答得非常好。

綜上所述,恐怕你還是學生吧?學生這個群體,對現金流的要求確實比工作的人具有更強的彈性,因為學生群體沒有流入,只有流出。流入肯定是會給人帶來效用的,包括舉債,如果你明白財務杠桿的原理你就明白了,一般的企業沒有負債根本算不上什麼好企業,說明他們練財務杠桿都不會用。那麼流出呢?如果流出能夠帶來更大的流入我們誰都願意(比如提供有償借款),這時候流出的效用就會有所增加,或者說減少的效用量會比沒有提高流入時減少的效用量少了些。那麼好,對於沒有現金流入的學生來說,任何一筆流出都會覺得自己效用被降低了,你接觸的人大多會是你的同學,你的環境也是學校的環境,大家都一樣,所以你會覺得大家都覺得「流出就會導致效用降低」的想法,你要知道只有學生和退休老人這兩個群體是這樣的,工作的人不會覺得所有的流出都是壞的。

關於心理與經濟學是現在經濟學應該說非常前沿的東西,你這個問題只是一個小問題,還有更多的心理與經濟學的問題更好玩,哪一年我忘記了,經濟學諾貝爾獎就是被兩個心理學教授獲得了,研究的就是經濟學當中效用的問題。我看過奚開元教授寫的一本書《別做正常的傻瓜》,比較有意思,你可以找來看看,不過呢,這本書淺得很,一般人讀的,經濟學專業的人可以當小說看看。

最後提醒「垮掉的人」,不要把經濟學理解成都是由利益構成的,經濟學中只有法人是講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是講求效用最大化的。「不管什麼事都可以從利益分析得到結果」只是你個人的處事方法,不要玷污經濟學和崇尚經濟學思想的人!

E. 如何理解經濟心理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心理變數在經濟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經濟心理學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學素養的經濟學家」和「具有良好經濟學頭腦的心理學家」共同倡導而形成。他們認識到,對經濟行為的研究,不僅要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而且還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從各個學術領域展開研究。只有把從理論與方法中得到的認識進行綜合歸納,才能正確把握經濟行為。但這種認識的獲得,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歷經二百多年來的發展和完善,經濟學家們已構築起了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表述精確、方法邏輯性強的經濟學理論大廈,經濟學也因此享有「社會科學中的物理學「的美譽。主流經濟學有著根深蒂固的偏好:就是主張從抽象的簡單化理性假定出發,針對客觀的經濟變數(如利率,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率等),利用公理化的邏輯演繹得出核心的統一理論;推崇理性邏輯演繹和數學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時徹底摒除人的主觀因素和具體的實驗方法,反對用實驗解釋經濟現象之間的區別,認為經濟學之所以為經濟學就在於有著「高貴的興趣」以及由歷史充任的對經濟理論假設的檢驗。
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比經濟學發展得晚。在19世紀,心理學因仍處於它的幼年期,所以不能為經濟學提供一塊基石。作為對經濟學的「唯我獨尊」和對人的主觀變數的刻意排除的回應,心理學長期以來也對經濟活動失去了一切興趣。表現在對於動機、行為的形成、刺激和慾望、或團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中,利用了人的活動的各個方面來檢驗假設,但卻長期忽視對經濟行為進行直接研究——盡管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都由經濟行為構成。由於對理性研究範式的過度推奉和固守,致使經濟學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和困境。1、將「經濟人」假設作為整個經濟學思想體系中的前提性假設和基礎性假設,並以其作為全部理論構架的邏輯支撐點和方法論原則。主張:(1)人是有理性的。他只想以最小的犧牲來滿足自己的最大需要。(2)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與他人利益的協調中才能實現。(3)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時,追求的是個人利益,然而這種自利活動則會受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促進整個社會福利的增長。1、在分析如失業、通脹、經濟泡沫等經濟現象時,由於包含了心理因素和主觀變數,從而可以更好地描述、理解經濟現象,把握其內在機制和內在規律性,提高對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認識。2、對具體經濟領域內的經濟行為研究,如消費者行為、投資行為、儲蓄行為等,通過增加如消費者信心、期望等行為因素,大大提高了經濟模型的預測功效,使得企業界、金融界等都能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生產、投資、銷售以及營銷策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3、掌握社會經濟心理與行為動向,發現社會經濟生活以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潛在的消極傾向和內在問題,以利及早預警、防範和應對。4、參與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工作,對各項經濟政策和改革方案進行科學論證,為其提供理論支持和信息反饋。如政策的心理效應(計劃經濟條件下市民福利的逐步取消)、對心理預期和價格知覺的影響(油價)等),並相應對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作用。

F. 經濟學與心理學有什麼關系

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
學科間互涉的日益加強是近年來科學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而心理學與經濟學本就有著特殊的親緣關系,近年來的學科際互動更是日益頻繁深入,採取跨學科的視角,圍繞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從如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1)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淵源:二者共同發軔於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後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
(2)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相互「越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而心理學的發展也使得心理學家逐漸關注經濟學領域的課題。
(3)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領域應用: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給經濟學帶來了重大的方法論革命,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出現;另一方面,經濟學中的博弈實驗範式對於心理學家有著高度的借鑒意義,經濟學家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學家的注意。
(4)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共享:認知心理學的進步為經濟學帶來了作為「有限理性的圖譜」的行為經濟學和優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經網路,而經濟博弈論作為一種針對人類交互決策行為的優秀分析框架,於心理學家對人際沖突與合作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積極意義:二門學科互涉的意義表現為,推進二門學科的協同發展、促進二者理論定位、思維方式的差異互補、有助於深化對特定主題的探討。
(6)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來,心理學和經濟學表現出共同的「後現代」轉向、「文化」轉向和「快樂」轉向,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理論共識,也出現了制度研究、復雜系統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為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學為理論基礎、以博弈論為建模平台、以理性行為者模型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達到整合,並進一步匯入行為科學學科群整合的洪流。

G. 求經濟學,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等的著名理論或效應。

蝴蝶效應,
青蛙現抄象,襲
鱷魚法則,
鯰魚效應,
羊群效應,
刺蝟法則,
手錶定律,
破窗理論,
二八定律,
木桶理論,
馬太效應,
鳥籠邏輯,
破窗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帕金森定律,
暈輪效應,
霍桑效應,
習得性無助實驗 ,
證人的記憶,
羅森塔爾效應,
虛假同感偏差

閱讀全文

與用心理學分析經濟學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