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經濟學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我不知道羅家倫,我只是談談我對人生意義的看法:首先要理解意義是什麼?意義是一個哲學命題,包含「功用」的意思,有點類似於經濟學里的「價值」。比如說汽車對於人的意義就是「代步工具」,可以讓我們運動得更快更省力,而汽車對於一條過路的狗的意義就是個危險。所以說「意義」必須有個主體,就是剛才我們說的人或狗。而如果單說「人生的意義」,就缺乏主體,會帶來討論上的困惑,人生對什麼的意義呢?如果說人生對自己的意義,那就是很多人認為的這幾十年的行樂。而這個提法也不太妥當,就好比說「汽車對於汽車的意義是什麼?」因此我覺得每個人人生意義相對於他人和群體來說才說得通,中國傳統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是家族傳承中的一環,我們完成這種代代相傳的香火是意義所在,當然更高一層是完成家族文化的傳承。當然,像司馬遷這樣不可能有後人了,他就把他的生命投注到一部《史記》當中,完成了他的人生意義。總體來說,我認為只要是把我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件相對無限的事物中,就完成了我們的人生意義。
2. 經濟學如何影響了我的人生
經濟學影響人生,要做人生贏家吧。
哈哈。好吧,其實有點兒關系,但是人生的幾個關鍵點都走在你看經濟學之前就發生了,我們的父母為什麼有時候那麼霸道,是因為他們看的太清楚,而我們只有跑過去了很久才發現,再去追回太晚了,時間是不會倒流的,所以把握人生的未來才是關鍵。
投資哲學吧,沒事看點中外哲學書籍,完善邏輯思考能力。
投資藝術吧,雖然裝逼但是時間長了還是能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而且還有經濟回報。最重要的是,當你和志同道合的人交際越廣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朋友圈是逐步上升的,有閑錢投資的人,都是家境優越或者自己本身有事業基礎的人,有可能接觸更多的各種信息和不同人生追求,你可以好好欣賞一下。
投資運動吧,生命在於運動,喜愛運動的人身材都挺好看,精神面貌也陽光,心情會愉悅,喜歡打網球、羽毛球、足球...還能找到各種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會主動吸引異性,異性的贊賞也會對你人生際遇帶來很大幫助。
以上不全面,因為太多,主要是樓主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影響人生是漸進的。
不懂經濟學的人的話,僅供參考。
3. 為什麼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學問
看到那些說到經濟學就是賺錢的人,我真心感到悲哀。經濟學的核心是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觀滿足。經濟學教你如何做決策能使得自己心理上得到最多的滿足,這不就是幸福嗎,金錢只不過是影響滿足的一個因素而已。
4. 行為經濟學的人生態度
有人一方面迴避風險,同時一方面追逐風險。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這個現象。比如說,很多人都買保險,雖然發生不幸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還是想迴避這個風險。另一方面,這些人還買彩票賭馬拽老虎機。雖然贏錢也是小概率事件,您老的錢十之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肯定是扔水裡了,但是大家這時候還就是想冒這個風險。阿莫斯等應用前景理論總結出四種人生態度:
1.面對大概率的盈利(比較A.60%贏1000塊和B.穩拿500塊),風險迴避。
2.面對小概率的損失(比較A.1%損失10000塊和B.花200塊買保險),風險迴避。
3.面對小概率的盈利(比較A.花2塊去賭0.001%概率贏10000塊和B.啥也不幹),風險追逐。
4.面對大概率的損失(比較A.90%概率損失100塊,10%概率回本和B.坐等損失80塊),風險追逐。
還有幾個有趣的相關研究,給一一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研究的結論都可以用前景理論的損失迴避來解釋。
Endowment effect
Endowment這個詞,有人翻譯成稟賦,就是完全屬於您的東西。行為學上的endowment,簡單的說,指的是您口袋裡的兩個小錢,或者家裡辦公室里破銅爛鐵。相對的,Endowment effect就是這回事,您如果一開始手裡拿的是錢,那麼你買別人的東西時,別人的東西在你眼裡就是破銅爛鐵;如果您一開始手裡拿的是貨想換別人的錢,那貨在您自己眼裡就不是破銅爛鐵(哪怕它是),而是珍貴的好寶貝。當然,人們總是想低買高賣,不過當這個因素排除後,這種效果仍然存在,按俺們老祖宗的話說,這就是鄙帚自珍四個大字。
卡勒曼在UBC的時候,和 SFU的Jack 還有Chicago的Richard Thaler(後面要介紹的,乃三號人物),找了幾十個加拿大的大學生(UBC和SFU的)做實驗。他們用咖啡杯子(mugs)和巧克力看人們對咖啡杯子(或巧克力)的出價是否跟他們擁有這個咖啡杯子有關。當控制住低買高賣的因素後,他們發現,如果有此杯在手,你對杯子的價值評估的確高一些。
Endowment effect被正統的經濟學家們猛烈攻擊。因為經濟學認為,在有充分替代產品的情況下,人願意為買一個東東付出的價錢(willingness to pay, WTP)應該等於為賣同樣一個東東付出的價錢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注意,這只是在有充分替代產品的情況下,在產品不可替代時,WTP<;WTA。有幾個經濟學家們不服氣,後來也做了類似的實驗。在向實驗參加者強調咖啡杯子(或巧克力)外面多得是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找到endowment effect。
Satus quo bias
Satus quo bias由Bill Samuelson和 Richard Zeckhauser最先提出。他們發現人總是偏愛現狀,不太愛改變,要變也往貼近現狀變。俺偷個懶,舉個Wiki上的例子吧。
說是90年代初,New Jersey 和 Pennsylvania 要改革汽車保險,給保民們兩個選擇,A.貴的,但是賠償高,權利多,B.便宜的,賠償低,權利有限。兩州給保民的這兩個選擇內容都差不多。在 New Jersey,原來大家就是買的貴的那種(default),結果改革後,75% 保民選了貴的。在 Pennsylvania,便宜的那種是default,所以改革後大部分人選的還是便宜的那種。
前景理論很好的解釋了這些效果。因為東西的售出,現狀的改變都意味著自己的「失」,先不管「得」的多少,這「失」本身就很讓人不爽。根據前景理論,人們憎惡「失」並迴避損失,這樣就導致相應的結果了。
(註:這些結果也不排除其他的解釋)
Sunk-cost effect
Sunk-cost effect俺意譯為回本作用。先介紹一下Sunk cost,中文翻譯為沉沒成本,就是花出的錢潑出的水,指是沒任何撈回本錢指望的東西,錢,時間。這樣,從理性的角度,沉積成本不影響你的決策,該咋樣就咋樣。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知道賺一元比賺八毛要多,知道要在有限的時空和腰包里做讓自己最爽的事。但是呀,在這沉積成本面前,不知多少人原形畢露。記得一個例子是某年哈佛MBA的入學招待會,入場當然是個人掏腰包而且價格不菲,結果是人人撈本,從不喝酒的學生那天都幹掉好幾杯。
老規矩,您先回答個問題。
狂風大作,天降大雪,開車去危險,走路嫌路遠,打的去沒車。您再給個您一定去看的概率(0到100)吧。
如果您的答案對A/B 都差不多,恭喜您,您是真正的理性人,看問題直奔核心。實際結果是大部分人都認為在B情況下自己去看的概率高於在A情況下。票錢越高,去看的概率越大。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追女孩子。您老花了不少時間金錢和精力,最後泡上了,要更進一步了(結婚)。您的結婚選擇和您花了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沒多大關系。(可以返還的貴重禮物當然不在此類)換句話說,您(或者她)決定結婚或者分手不取決於過去發生的這些費用,而取決於其他因素。但是俺們常常聽到看到這樣的對白:「小w,放手吧,她不適合你。」「狗日的,俺們談了八年呀!我為她花了好幾萬,我不能就這樣讓她離開!」這樣的對話,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討厭的,卡勒曼他們想聽到的。
又有多少人發現自己買了捨不得的吃的菜象龍蝦啥的壞了,毅然倒掉的?過食傷胃的道理誰都懂,但是又有幾個人吃自助餐是吃飽剛剛好就買單走人的?多少人出國留學讀書畢業後發現自己專業難找工作能夠毅然轉行的? 還有,多少人 開車時走錯路能馬上掉頭的(當然是合乎交規的)?很多人都唧唧歪歪一會後才不情願的採取行動。
回本作用殺傷力最大的戰場是金融股票市場了。說一小點吧。股票證券以及各種金融產品的交易員,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採用止損策略,反而執意要彌補無可彌補的損失的話,最終的結果就糟的不能再糟了。從巴林銀行的里森到中國航油的陳久霖,同樣的開端,同樣的軌跡,同樣的結局。普通小股民也跑不掉。當股票狂跌時惜售,心裡指望哪天能漲回來,結果被牢牢套住,還安慰自己,賬面損失不大。這回本作用就是一把不見血的刀,幹掉了多少英雄好漢!
此外,企業投資大項目通常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理性,而常常被回本作用給抓住。有好多研究關於企業投資決策失誤的,都是項目開始後發現不對頭,但是只能追加投資硬著頭皮走到黑了。比如說協和號飛機,開始研究後就發現商業化成本太高,但是沒辦法,最後飛機還是上天了。
回本作用對少數從釣魚工程中得利的人那簡直是福音:這世界上還真有送了一次錢再送一次的「好人」。
個人的回本作用可以用loss aversion 來解釋,前面有過解釋,這里就不多說了.咱中國人還要另外加上一個反對浪費的理由。企業的回本作用可以用個人問責制度來解釋。當決策者面對沉積成本決定撤出時,這就清清楚楚的意味著損失,那麼決策者必須為此負責。但是,如果追加投資,嘿嘿,頭兒,勝負未定呀,俺們一直在努力。這樣決策者還能撐上一陣,也許有翻本的機會也未可知。(當然最後是企業倒了大霉)。
5. 經濟學家的人生價值
經濟就是經世濟國,經濟學家應當相當於儒家的士吧。
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價值,如果認為經濟學家是儒士的話,那麼他們的人生價值應當在於治國平天下,當然這是對於真正的經濟學家而言。
人類社會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古往今來無數先哲在我們社會的每一步發展中都進行過艱苦的探索,為我們留下無數思想和智慧的積累與沉澱。
優秀的經濟學家為我們當前的經濟社會進行探索和反思,竭盡全力為我們的經濟行為提供秩序和規則。
經濟學家的價值在於為我們提供經濟秩序和經濟規則。如果社會經濟中存在規則和秩序,經濟學家幫助我們發現和理解;如果沒有,經濟學家為我們提出和維護。
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經濟社會中需要規則和秩序,那麼經濟學家們就會擁有和能夠實現他們/她們的價值。反之,他們/她們則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