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是價值理論不同。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
新古典經濟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
『貳』 新古典綜合經濟學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我根據找到的資料整理了一下這個問題的解答思路:[綜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具體區別]一、新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緻、完善,而且說法不一,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麼精緻、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緻、完善,而且說法不一,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評價]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眾所周知,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於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為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為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干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著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缽,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為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這一標准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
『叄』 急求!!!:古典經濟學派與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區別 以及古典經濟學派的政府職權理論
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就是完全競爭市場下「看不見的手」那個經濟模型
新古典學派的前身是貨幣主義,貨幣主義的基本理論是 新貨幣數量論+自然律假說
新貨幣數量論(py= MV,從公式的不同角度來解釋的話,分別叫費雪方程和劍橋方程)
自然律假說(這些概念還要去課本里找,理解一下)
後來,新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為了解決當時國內出現的經濟問題(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處於經濟蕭條階段),那些經濟學家就吸收了貨幣主義的自然律假說,然後又加上了三點基本假設條件(個體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在這四點假設下創立了 新古典經濟學派。。。
我給你講著都覺得拗口,,這幾個流派你最好畫張圖標,把這個當做歷史來學。
『肆』 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經濟學的異同,和二者對宏觀經濟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依賴於四個假設條件,即: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說。
關於個體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宏觀經濟現象是個體經濟行為的結果。宏觀經濟理論必須具有微觀理論的基礎,特別是要符合追究個體經濟利益最大化這個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定。
『伍』 新古典經濟學是什麼意思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陸』 想問一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與舊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別是什麼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與舊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別有兩個:
第一,古典和新古典的價值理論不同,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而新古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英國的傑文斯、德國的格森、義大利的帕累托都是效用價值理論的先驅,而劍橋的馬歇爾和瑞士的瓦爾拉則是均衡價值理論的代表。
第二,古典和新古典的另一個重要區別是分析方法的不同,古典經濟學受數學方法所限,主要採用總量分析,從斯密到穆勒無不是從總量上分析經濟的均衡;而新古典時期,數學有了巨大的進步,而且以法國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人員開始從事經濟學研究,這樣數學的使用滲透到經濟研究中,分析方法也從古典時期的總量分析過度到新古典的邊際分析。
『柒』 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兩個經濟學派,一是"重商主義者",他們認為經濟活動的循環波動,起內因於市場經濟容內部的某些因素。對於這個學派來說,研究重點是尋找這些起因,並運用政府的控制手段消除它們,提供一個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後來形成凱恩斯經濟學的獨霸地位,這套經濟學目前仍以各種不同形式主導世界的經濟思想。所以,世界上主要工業國家都採用部分准備金的中央銀行體---也因此無法避免繁榮與衰退的經濟循環。另一個學派是以理嘉圖為首的古典經濟學派,他們是分析紙幣與信用擴張對於貿易的影響,並以此解釋經濟循環。古典經濟學的看法是,經濟循環起因於外部因素。換言之,政府對於貨幣與信用市場的干預。
凱恩斯學派認為經濟循環波動,起因於市場經濟內部的某些因素,可運用政府的控制手段進行調節消除。而新古典經濟學派卻認為經濟循環起因於政府對於貨幣與信用市場的干預。
『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必然的聯系。
自然規律-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需要很長的時間:
①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產。
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
①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分配、交換;
c。並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建立在此方法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才能真正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變化的本質特徵及其客觀規律。相反,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適時地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和改革、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生產關系。其中:
①生產對分配。
b,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
c.經濟規律-帶有階級背景,即與一定的階級,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動拉力的發展。
5、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新增)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發揮有兩個層次、消滅和改造規律、交換、消費起決定作用;
②分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
a.以客觀經濟條件為基礎、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以,在於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建立符合社會生產為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包括.對人們的經濟活動的支配和制約往往帶有強制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在與此方法論相對立的唯心史觀和唯心主義辯證法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如在西方社會盛行的所謂正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等,則絕無這個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乃至全部經濟學理論)之所以成為科學的理論以及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相區別的最本質的特徵。
2、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是。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又有自身特點。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緊密地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這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4、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新增)
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
生產的社會條件包括多方面內容;
自然規律-可以不依賴於人的社會經濟活動。
6:
①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經濟體制。
我們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的條件下.經濟規律-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隨客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必須對其具體形式(經濟體制),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改革1、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的.經濟規律-發生作用不能離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隨客觀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
b.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不能任意創造:
a、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消費等環節上人與人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生產物質內容
m
生產關系-生產的社會形式
g
社會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重視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玖』 《經濟學》中提出的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和內容是
長期占據國際經濟學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其理論發展非常精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經濟學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場萬能,比較利益,自由貿易,金融深化等信條,在發展中國家應用時,由於與發達國家實力相差太遠,資源和體制環境都不具備,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為撤消國家保護,瓦解戰略產業,製造經濟泡沫,培植買辦集團,製造社會分裂的理論依據。
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成為一種新型的西方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它同時又成為西方大國從事國際競爭,壓制和控制其他國家的戰略思想武器。<
[展開]
『拾』 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理論的區別
我根據找到的資料整理了一下這個問題的解答思路:
[綜述]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具體區別]
一、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緻、完善,而且說法不一,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
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麼精緻、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
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緻、完善,而且說法不一,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
[評價]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眾所周知,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於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為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為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干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著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缽,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為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這一標准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