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發展經濟學於中國的意義

發展經濟學於中國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0-12-01 00:59:41

Ⅰ 發展經濟學對中國有什麼啟迪

日本主要在戰後採取了許多正確措施
1、教育是民族之本。
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回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答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
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3、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
日本是相對意義上落後的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

Ⅱ 用發展的觀點結合我國國情談對發展經濟學國貿理論的認識

我覺得 你可以在這幾個方面來簡單談談:
國際貿易中幾個主要問題:第專一將來怎麼進行外匯管制的屬解除?以及人名幣成為世界貨幣可能性的簡單介紹。(注意這個不同於前段時間提出的非主權貨幣哈)
第二,國家關稅的將來怎樣達到低關稅,或者怎樣降低外企入住的壁壘和條件。
第三,怎樣對國家現有技術的快速提高,或者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支持,比如你可以查查 國家剛開通股市技術性創業板對國家的技術發展的影響 來加進來。
總之這個文章你還是自己寫下對你影響深點,不懂就多查點資料,我只能給你這個大概的方向,要怎樣寫還是要靠你自己。 這條路我們早晚要走的,加油啊!

Ⅲ 西方區域經濟學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及對我國的啟示http://wenku..com/link?url=_

論西方經濟學的借鑒作用與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http://www.doc88.com/p-5147141921887.html

Ⅳ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的經濟改革

發展經濟學於20世紀70年代末被引進我國,在很長時期內,這門被為數甚少的國人所知曉的經濟學科,卻對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一階段結構主義學派提出的理論與政策建議,不僅成為不少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而且曾經是深受蘇聯模式影響的一些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指針。在中國,以蘇聯體制為藍本而建立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在50年代中期以前尚能適應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因而為推進工業化和建立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初步基礎。但在50年代中期之後,國民經濟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波折,除了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計劃經濟模式所固有的體制僵化和效率低下等根本性的缺陷。20世紀70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實行改革開放。自那時以來,中國20多年持續保持高速經濟增長,綜合國力得以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除了在長期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計劃管理體制的嚴重弊病,因而普遍提出了要求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之外,客觀地說,在外部因素方面,還與發展經濟學內部所發生的理論與政策上的改弦更張,以及整個東亞地區經濟發展取得成功所帶來的強烈的激勵效應有關。
如果說發展經濟學是因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貼近,所以中國需要發展經濟學,那麼可以更進一步地說,正因為中國實現了成功的改革與發展,因此發展經濟學更需要中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它不是一般的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位於亞洲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中國有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發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和地區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甚至經濟行為。在這種背景之下,政府幹預不是在糾正「市場失靈」和補充或替代「市場缺失」與「市場不完善」的意義上體現出它的效力,而是因為政府幹預同東亞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近代史上中國逐漸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擺脫了殖民統治,中國的貧困落後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尤其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不僅養活了世界1/4的人口,而且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國民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8位的強國地位,但中國從總體來看仍然保持著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特徵的二元經濟結構。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背景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因此在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始終同經濟轉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改革」、「發展」、「穩定」成為貫穿整個過程的不可分離的三大目標。而中國加入WTO又是在市場體制仍未完善的前提下邁出這一步的,這就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呈現出空前的復雜性。中國的案例是發展經濟學家們未曾遇到過的,人們所達成的共識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遠未達到完善程度,經濟轉軌過程也遠未完成,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許多特徵都表現出對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分析中所依賴的范疇、命題以及基本假設條件在某種程度上的偏離,因此,在探討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時,必須修正原有的假設條件,提出新的假設條件或增加附設條件,使之與中國的現實相適應。總之,對於推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來說,中國的案例不僅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而且具有理論上的挑戰意義。
事實上,國內外不少學者在探討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時提出了不少新的范疇和命題,並且以中國為背景修正了某些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假設條件,為發展經濟學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遠遠不夠,中國經濟發展的許多方面還有待於總結。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紀的中國經濟發展將會成為國際發展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其理由,除了中國在經濟發展實踐和政策操作上的巨大成功具有世界意義這一點之外,還在於經濟理論所固有的追求完美性的傾向。雖然經濟理論往往滯後於現實,但經濟學家有著追求其理論普適性的強烈願望,這種意向在包括諾貝爾獎獲獎者在內的經濟學家大家們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迄今為止的53名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當中,本人就是發展經濟學家或者從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的就有10多位,其中如繆爾達爾、劉易斯、舒爾茨、斯蒂格利茨等人正是在親臨發展中國家並從事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才完成了他們的理論創新。多年來,一大批一流的經濟學家紛紛湧入發展經濟學領域,並在其中展現其才華,將他們提出的新理論放到發展中國家來檢驗,以驗證其理論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意義。這種對理論創新的追求,也促成了發展經濟學的長足進步。可以預料,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一定會為豐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寶庫作出巨大的貢獻。

Ⅳ 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根據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中國目前的現狀之一回是收答入分配不均。由於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普遍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收入分配不均會導致消費偏低。所以消費目前來說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消費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是,由於近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十分火熱,房產泡沫巨大,但並不打算戳破泡沫而是推行供給側改革鼓勵實體經濟發展使經濟軟著陸。故可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最後是凈出口,我國作為「世界的工廠」,凈出口曾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但由於最近物價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凈出口得到打擊。所以就目前來說凈出口雖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源泉,但其發展空間不大。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是和凈出口。但由於消費發展空間巨大,凈出口發展空間日漸縮小,我國應該改善收入分配不均,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在未來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依託於消費和。

Ⅵ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人均GDP不到發達國家的1/10,且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全,社會弱勢群體保障低,貧富內差距大。科技 不夠發達,例如,容蘋果,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而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其專利權可以什麼也不做就從中國工人累死累活生產得到的利潤中拿走大約70%到80%,而工人的工資在扣除其他零零碎碎的費用只剩下皮毛。中國現在的經濟大多是這樣,幫人生產,缺少智力成果。
而且發達國家人民工資高,藍領(技術人員)工資不必白領低,有一些留學生寧願在發達國家洗碗也不願回國。

Ⅶ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當今國情是怎樣

發展經濟學是探討一個較為落後的國家向經濟發達狀況發展轉變的一般趨回勢和規律的科學,是發答展中國家的經濟學。確切地講,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經濟發展趨勢、結構變化內在規律和發展因素各種內在關系的科學。它要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條件和特殊國情,揭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趨勢,並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出發,探索經濟發展道路,參與選擇和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
中國目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但是已經達到極限,需要調整結構,科學發展,做到又好又快,好是關鍵,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Ⅷ 發展經濟學裡面的「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是什麼適合不適合於中國

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主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循環來論述: (1)從供給方面看,資本形成有一個惡性循環。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意味著人們不得不把大部分收入用於生活消費,而又很少用於儲蓄,從而導致了儲蓄水平低、儲蓄能力低;低儲蓄能力會造成資本形成不足,資本形成不足又會導致生產規模難以擴大,生產效率難以提高;低生生產率造成低產出,低產出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復始,形成「低收入—低儲蓄—低資本形成—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的惡性循環。 (2)從需求方面來看,資本形成同樣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人均收入水平低下,這就意味著較低的購買力和消費能力;低購買力導致引誘不足;投資引誘不足又會造成資本形成不足;資本形成不足又會使得生產規模難以擴大,生產率難以提高;低生產率又帶來低產出和低收入水平。這樣,形成「低收入—低購買力—低投資引誘—低資本形成—低生產效率—低產出—低收入」惡性循環。

將兩個循環聯系起來,可以看出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資引誘,也缺少儲蓄可以用來投資;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儲蓄,也會因為投資引誘不足而難以消化儲蓄。這兩個惡性循環相互聯系,很難打破,很難由向下的循環轉變為向上的循環,因而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困難是難以改變的。要打破惡性循環,必須採取平衡增長方式,增加儲蓄的同時擴大投資,在許多行業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形成各行業之間的相互需求,擴大市場容量,以保證投資成功。

不大適應於中國,理論沒有考慮到東亞各國普遍的高儲蓄率,以及高出口。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和兩頭在外的方式走上了發展的道路。

Ⅸ 發展經濟學裡面的「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是什麼適合不適合於中國

納克斯貧困惡性循環理論
]納克斯貧困惡性循環理論概述
1953年,羅格納·納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一書中提出了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納克斯認為,由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資的資金供給(儲蓄)和產品需求(消費)都不足,這就限制了資本形成,使發展中國家長期陷於貧困之中。

納克斯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的內容
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供給方面,「低收入→低儲蓄能力→低資本形成→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的惡性循環;

二是需求方面,同樣存在著一個「低收入→低購買力→投資引誘不足→低資本形成→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的惡性循環。

納克斯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的經濟含義
1、(核心)資本形成不足是發展中國家陷入長期貧困的根源,也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其根本原因又在於人均收入水平過低——發展前景悲觀。「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2、貧困惡性循環,由供給循環和需求循環兩個序列共同構成,二者相互影響和制約。

3、要打破貧困惡性循環,必須大規模增加儲蓄,擴大投資,形成各行業的相互需求,使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供給創造需求」。

納克斯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的不足
該理論的缺陷在於:

1、它混同了儲蓄水平和儲蓄率,經濟增長的啟動力量來自儲蓄比率而非儲蓄水平。

2、認為窮國缺乏儲蓄能力的觀點不符合事實。

3、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率不高,不能只歸咎於收入水平,還應當考慮到社會、政治以及其它制度方面的因素妨礙了對儲蓄的刺激。

4、市場容量不足的說法有片面性。

5、該理論無視利用外資的可能性。

納克斯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的啟示[1]
貧困地區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使貧困地區陷入了貧困惡性循環中,形成了「金融資源配置扭曲-貧困-金融資源配置扭曲」的「惡性循環圈」。我國貧困地區金融資源配置扭曲表現在金融人才匾乏、金融機構服務缺位、金融資源配置的非市場和低效率狀態等方面,打破貧困地區金融資源配置扭曲從以下方面著手:

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貧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制定各種金融優惠政策,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大力開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給你介紹一個網站mba智庫網路

閱讀全文

與發展經濟學於中國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