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市中蘊含哪些經濟學
超市經濟學
15個超市讓你多花錢的小招數
你媽媽是不是告訴過你,一定要列個購物清單,堅持照此辦理。下面告訴你的就是原因。
從停車場到收銀台,超市的每個部分設計的都是要讓你多花錢,去買更多超過你需要的食物。
消費者可能就是打算去店裡買牛奶,離開的時候去帶上了一大桶冰淇淋(正在促銷呢),一堆剛出爐的麵包(聞起來太香了),一口袋的薯條和番茄沙司(買著玩),幾聽罐頭裝的蔬菜湯(當時你正好看到了)和一本雜志(詹妮弗·洛佩茲在和誰約會?)。這一切說明你中了超市零售的必殺技。
下面就是超市讓你打開錢包的15個經營小秘密。
我們都會從推上超市的小推車開始購物的。這是1938年的發明,目的是讓消費者更方便地采購更大單的東西。
大多數超市會把高利潤的商品放在門口附近,比如鮮花和新鮮出爐的烘烤食物。當你路過這里的時候,你的手推車還是空的,而你也正精神高漲。
超市把鮮花和烘烤食物放在門口的另一個原因是味道,它們能夠刺激你的唾液腺,從而使你更容易做出沖動性購買。同樣,這些令人愉快的商品會給你帶來好心情,讓你更願意去花錢。
超市會把乳製品和其他日常生活消費品藏在最深處,以便讓你穿過整個賣場才能夠得到它們。
一旦顧客開始在「賽馬場跑道」一樣的過道開始穿行時,他們就會被安排在各個過道上來回穿行,而不會偏離。
絕大多數超市會讓顧客從右到左流動。這種驅使你靠近過道右側穿行的方案實施,是為了讓你更傾向於購買過道右手邊的商品。
超市裡真正希望你購買的商品都放在和你的視平線一致的貨架上。比如,在糧食穀物的商品通道,大宗穀物是放在最底層的。健康類穀物會放在最頂層。價格較貴的名牌加工類穀物會放在你的視平線上。物美價廉大受歡迎的商品也會擺放在過道的盡頭。
接下來還有孩子們的視平線。在這里你會發現含糖的麥片、快餐漢堡和其他一個孩子會一眼看到並央求父母們購買的商品。
試吃的食物和其他促銷展示會減緩你的腳步,讓你去購買新的商品。
賣場面積問題。在擁擠的超市裡人們會花費更少的時間去購物,減少購物的沖動,減少購買的數量和種類,減少購物的交流並且腳步匆匆。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人更加習慣擁擠的環境,而英國人對此最不能忍受。
暖色調會更加吸引人進店,而冷色調會帶來更安靜的購物心情和更高的購物額。因此我們建議採用紅磚牆的外觀和藍色的店內裝飾。
聽到音樂了嗎?研究表明,慢節奏的音樂會讓人們在裡面待更久和花更多的錢。吵鬧的音樂會讓他們買了東西迅速離開超市。而古典音樂會讓人們去買價格更貴的商品。
超市裡最有利可圖的地方在收銀台。在那裡排隊的幾分鍾時間里,你可能會屈服於糖果和被你隨手一翻的雜志的誘惑。
出示會員卡的時間到了。除了偶爾給你一些小實惠之外,這張卡會讓你成為超市的常客,同時它還提供了寶貴的銷售跟蹤數據。
還有什麼超市對顧客耍的把戲么?停車場外的廣告牌上,2張免費飛往美國的飛機票。
⑵ 根據材料,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有關微觀經濟學的理論背景,並給予評論。
我是個自學《微觀經濟學原理》的人,我試著最簡單的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吧!一個人回也好答,一個國家也好,他賺的錢不等於他花的錢!而且絕對不等!因為有稅收,有稅收就產生無謂損耗!而一個國家,一個人一生中的稅收又不是簡單的兩句話這是第一!第二,從國家層面上看,人民花的錢,更不等於掙到的錢,也是因為稅收,最後一段話,我不知道你想說什麼,但從聾斷來說,國家壟斷了錢幣的製造和流通,有壟斷,所有的自由經濟都是空話!更沒有自由市場!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國家沒有了壟斷,更有發展,如果不能全完做到,至少,不要在每個領域,都壟斷!
⑶ 古代哪些故事體現出了經濟學思想
朱元璋與「珍珠翡翠白玉湯——邊際遞減規律
相傳,朱元璋少時家貧,從沒吃飽過肚子,17歲那年他又因父母雙死於瘟疫,無家可歸,被迫到家鄉黃覺寺當了一名小和尚,以圖有口飯吃。但是,不久家鄉就鬧了災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緣。在這其間他歷盡人問滄桑,常常一整天討不到一口飯吃。有一次,他一連三日沒討到東西,又餓又氣,在街上昏倒了,後為一位路過的老婆婆救起帶回家,將家裡僅有的一塊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紅根綠葉放在一起,澆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給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後,精神大振,問老婆婆剛才吃的是什麼,那老婆婆苦中求樂,開玩笑說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後來,朱元璋投奔了紅巾軍,當上了,
這當然是天天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了。開始的時候感覺還可以,可惜 時間長了,朱元璋就感覺無味了,甚至是膩煩了。於是便想起當年老婆婆給他
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於是下令讓御廚給他做,可是無論御廚們怎麼去做 這道菜,盡管味道再好,也不會使朱元璋滿意。
【故事中的經濟學】
正如故事中的朱元璋,他在餓暈的時候,肯定會飢不擇食,再說平時也 很難吃到豆腐啊,這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對他來說,當然是極品的美味
了。倘若在朱元璋吃飽之後,還繼續讓他吃,估計也不會認為「珍珠翡翠 白玉湯」是美味了。當然在他當之後,天天錦衣玉食,山珍海味,就
出現了像我們吃包子一樣的情況,吃到最後肯定會煩的,也難怪會讓他想 起落難時候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這個現象在經濟學中有個專業的名詞 ——邊際遞減。
⑷ 分別體現了經濟學的什麼道理
國家政策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國家科學的宏觀調控,市場運作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⑸ 北京奧運會體現的哲學原理,經濟學內容與思想政治內容
好不容易才找到!
北京體育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不僅是指導我們備戰和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根本理念,更是指導我們文化的碰撞中如何融合並追趕現代化潮流的根本理念。
當今世界,「西方颶風」席捲全球,奧運會也正是憑借這股「颶風」首次登陸中國。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奧運會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雖然在北京舉辦,但它的話語系統和游戲規則完全是西方式的。我們中國的本土體育——武術為什麼不能進入在我國舉辦的奧運會,就是因為武術的話語、規則和西方文化不兼容。
北京奧運會三大理念的提出,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在按照西方人的規則開展游戲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時,我們還應向全世界展示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展示我們熱愛自然、關懷人類命運的「天人合一」觀念,從而使中國文化走向復興。
一、科技奧運: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精神
「科技奧運」,我們不能僅僅把它解讀為操作層面上的科技與奧運的結合。作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科學技術」,其內涵不僅僅包括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內在的科學精神。「科技奧運」是要我們通過科技與奧運的結合,去認真學習、弘揚西方的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真正滲透到中國文化中來。
那麼,什麼是科學精神呢?要了解科學精神,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科學。
科學,「科」即法則、規律[1],「學」指學問,「科學」的意思是「研究規律的學問」,它的英文是science。「science」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體系」,二是「求真方法」。相應地,科學精神包含兩點:客觀性和創新性。
所謂「客觀性」,就是要承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通俗地講,就是只服從真理,不服從權威。我們都知道,近代科學的產生,西方人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臨終前發表《天體運行論》,揭開近代科學革命序幕。在該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日心說」,而當時的權威——封建教會主張的卻是「地心說」。為此,他的書被禁。他的後繼者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為傳播哥白尼學說,1600年,竟被羅馬教會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刑場前,他的舌頭被殘暴地拔出。此後,伽利略也著書宣傳哥白尼學說,被羅馬教會三次監禁,最後一次是終身監禁。
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為什麼會像飛蛾撲火一樣一次一次向封建權威挑戰呢?是一種科學精神在支持著他們,他們只向真理低頭,而絕不向權威低頭。
再來談談「創新性」。因為科學永遠是在探索未知世界,是在尋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是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現象得到啟發而發現的,他的思路是這樣的:假設蘋果樹再長高一點,蘋果會不會落地呢?蘋果樹長到月亮那麼高,蘋果還會不會落地呢?如果不會,那麼蘋果又是從什麼地方開始不落地了呢?如果會,那麼月亮為什麼不落地呢?月亮在圍繞地球轉,但它為什麼不飛出去呢? [2]
牛頓這種超越常人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創新精神」。但他的創新,決不是沒有根據的「瞎想」,而是建立在嚴格遵循思維規律的基礎上的。像牛頓這樣的理論創新必須依靠以下兩種方法:演繹法,或者歸納法(類比是一種特殊的歸納法)[3]。
所謂演繹,就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即從普遍性的原理出發,推出個別性的結論。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方法,就是演繹法。他從「向心力使物體受到指向一個中心點的吸引、或推斥或任何傾向於該點的作用」這一普遍原理出發,找到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引力。
所謂歸納,則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即從一系列個別性的前提出發,推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但這樣得出結論不一定正確,容易犯「經驗主義」或「以偏概全」 的錯誤。我們還必須進行科學實驗,去找出現象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這就是科學歸納法。科學歸納法得出的結論才是永真的。中國文化中缺少科學歸納法,只停留在經驗和感悟上。現在很多人甚至「拍腦門」就創造「新概念」、「新理論」。
總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好比是要「魚」,而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才是要「漁」。我們要的是「漁」,要的是學習他們堅持真理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認真精細嚴密的科學方法。
二、人文奧運:學習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首都文明委、北京奧組委研究制定的《人文奧運行動計劃實施意見》對「人文奧運」是這樣解釋的:
傳播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精神與體魄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參與奧運、得益奧運」,充分體現「中國風格、人文風采、時代風貌、廣泛參與」的特點。
人文奧運是文化的奧運,是以人為本的奧運,是實現和諧的奧運,是「更高、更快、更強」與「和諧、和睦、和平」的有機統一。
從這一定義來看,「人文」包括兩個基本內涵:一是文化;二是以人為本。
把「人文」理解為「文化」,很不準確。我們知道,「文化」或「Culture」強調的是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這種教育和培養並沒有明確的指向,或者說,不同的文化,培養人的目標會完全不同,封建時代的「奴化教育」也是文化,但它卻培養的是人的愚昧和奴性。而「人文」不同,它的指向是很明確的,它是西方人文主義運動的產物。西方人文主義運動經歷了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
「人文」的英文譯名為「Humanism」。「Humanism」源於拉丁語「Humanus」,意為「屬於人的」、「人性的」。「人文」這個概念的出現,是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一個重大成就,就是產生了一些不以神為對象而以人為中心、不研究神的學問而探討世俗問題的「人文學」 [4]。「人文學」的拉丁語為「Humanitas(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Humanitas」後來專指文藝復興時的那股人文思潮。
人文主義者把人的問題和人的價值放在首位,強調對人自身的關懷,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嚴,追求個性解放。這與中世紀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為不同。因此,文藝復興運動也被稱為「人文主義運動」。
近代人文主義運動或文藝復興運動將西方社會帶入理性主義時代,民主與科學就是西方理性主義文明的兩大成果。但是,隨著神學的逐步退卻,理性主義日益泛濫。理性主義過分強調人的理性,把理性作為人的本質,而人性是多方面的,它不僅需要有理性,更需要的是情感,是溫暖,而科技、理性主義則剝奪了人的這一需要。因此,理性主義逐漸遭到批判,代之而起的是「非理性主義」,也叫作現代「人文主義」。
在西方,現代人文主義思潮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它包括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唯意志主義」,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人的「精神分析人本主義」,海德格爾、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以及羅蒂、德里達等人的「後現代主義」,等等。現代人文主義運動盡管學派繁多,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貶抑理性,強調人的非理性成分,並以此表達他們對人性的強烈關注。
不管是近代的理性也好,現代的非理性也好,人文主義始終是圍繞著「人」而展開的,它強調的是對「人」的存在、「人」的權利的關注。這既包括對作為整體人類的生存狀況、前途命運的思索,但更多的是對作為個體「人」的尊嚴與獨立的關注,它包括對人的天賦權利的捍衛,以及對愚昧、強權等一切不合理現象的排斥。這就是「人文精神」 [5]。
可見,「人文」這個概念指向非常明確。由於我們中國從來就沒有誕生過西方式的人文主義運動,因此,我們在翻譯「人文奧運」時並沒有採用常規的譯法 「Humanistic Olympics」,而是翻譯成「People』s Olympics」,意即「人民奧運」,「人民奧運」和「人文奧運」兩者意思相距甚遠。這種概念使用上的混亂和隨意,必然會導致我們在北京奧運會上與西方文化交流時形成障礙,而無法溝通。
下面再來談談「以人為本」。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里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理由是中國文化一向強調「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
其實,中國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雖然都強調「以人為本」,但兩者的含義卻是完全不同。中國文化的「以人為本」,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以民為本」(孟子),而「民」是一個整體概念。「以民為本」就是要把整體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每一個個體為了這個整體利益,甘願放棄自身的個體利益。也就是說,要求個體盡可能地放棄權利,去盡義務,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那麼誰來代表整體利益呢?當然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濱,莫非皇臣。」因此,「以民為本」最後的結果就是要讓天下百姓心甘情願地做奴才,替他們惟一的主子——皇帝賣命。
而西方人文主義中的「以人為本」,其主要內核是強調對個體利益的關注,強調對自身權利的維護,這里的「人」就是「個人」。強調整體還是強調個體,強調義務還是強調權利,正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分界線。由此可見,「People』s Olympics(人民奧運)」強調的是傳統, 「Humanistic Olympics(人文奧運)」強調的是現代,這是中西文化的差距,也是中西文化沖突的主要根源。
因此,我們不能把「人文奧運」解讀為「人民奧運」或「文化奧運」,不然,它不僅使我們看不到西方近代以來兩次人文主義運動的巨大成就,更無法學到西方文化中真正的人文精神;同時,也使我們無法向西方世界真正展示中國文化的優秀成分,因為文化本身既有精華又有糟粕。
綜上,「人文奧運」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傳播「公平、公正、公開」的奧林匹克精神, 排斥一切有違奧林匹克精神的不合理現象;崇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信念,鼓勵運動員「永爭第一」,實現自身最大價值;自覺遵守奧林匹克運動規則,捍衛奧林匹克成員的尊嚴與權利。
三、綠色奧運:弘揚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
「綠色奧運」的理念強調對環境的保護,完全符合世界潮流。環境問題的爆發,最早出現在西方世界。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八大公害」震驚了西方,引起一片恐慌。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濫用科技造成的。以發展科技為特徵的現代西方文明,雖然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我們應該很清楚,財富的最初形態是自然資源,財富創造的越多,資源消耗的越快,對環境的破壞也越嚴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非正式國際協會「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指出:「人類好像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量危機:人口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原材料危機等……這場全球性危機程度之深、克服之難,對迄今為止的指引人類社會進步的若干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
過去,西方世界以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增長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准,而這一標準是建立在「人類中心論」的基礎之上的。所謂「人類中心論」,就是把人看作是萬物的尺度、自然的主宰。早在古希臘時期,理性主義者們就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文藝復興運動推崇人的地位,之後又隨著近代科學的迅速崛起、工業革命對大自然的征服,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將人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步。在西方人眼裡,人在大自然面前似乎可以為所欲為。終於,大自然開始向人類報復了。
面對大自然的報復,西方世界開始緊急行動,綠色和平運動、人類環境會議、全面停止核試驗等等,但所有這些措施,僅僅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或操作層面,它們還需要有一個最高理念或哲學基礎作為支撐。或者說,「人類中心論」導致了人類瘋狂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要阻止這種瘋狂行動,就必須改變「人類中心論」這一理念。
那麼,用什麼理念來取代「人類中心論」呢?
在古老的中國,人們一直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了五千多年,而西方人自工業革命以來,也就短短200多年,竟把大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中國人古老的「天人合一觀」正好可以醫治西方人的狂躁症,用它來取代「人類中心論」是最合適不過了。
「天人合一」這個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張載的《正蒙》,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卻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作為主導貫穿整個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天」既可以指與 「地」相對的狹義的天體,如「天行健」;也可以指廣義的大自然,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中的「天」既可以是狹義的,也可以是廣義的,但從後者的意義上來解讀更合適一些。從原始的八卦到諸子百家都是用自然之道來闡發人生真諦,以指導人事運作。這正是廣義的「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觀」強調自然界與人的統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與自然界環境的平衡的統一,天道與人道的統一。
那麼,「天人合一」為什麼可以用來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哲學基礎呢?
如前所述,環境問題是由人類發展科技帶來的。科技是介於人和自然之間的工具,人認識自然的工具是科學,改造自然的工具是技術。2500年前的古希臘曾發生過一場「思想啟蒙運動」,這場運動就將人與自然區分開來了,使人站到自然的對立面,為破壞自然的科技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中國的「百家爭鳴」與希臘的「思想啟蒙運動」差不多同時發生,但是,「百家爭鳴」並不是將人與自然分開,恰恰相反,是強化了古老的「天人合一」觀念。「天人合一」,科學技術也就沒有了產生的條件,所以,中國一直就沒有產生過西方式的、破壞自然的科學技術。
這里,似乎有一個矛盾:一方面,我們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為保護自然,我們現在又要反對科學技術。
這一矛盾實際上也是中西文化的根本矛盾。
從整個人類的發展來講,西方科學技術的出現加快了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加速地球的毀滅、人類的滅亡。東方的「天人合一」正好可以阻止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延緩人類的生存。
但是,我們更應看到,中國還很落後,如果我們不去發展科技,那麼就會在人類滅亡以前就被西方人開除「球籍」。因此,我們在向西方人傳播「天人合一觀」的同時,必須認真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抓緊發展科技。用市場經濟的語言來講,一方面,我們要「買」西方人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我們要「賣」給他們中國人的 「天人合一觀」。這正好都是雙方所需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快縮短與西方的差距。
綜上所述,我們在備戰2008年奧運會的過程中,應該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次東西文化的大碰撞和大融合。在碰撞以前,我們應該作好充分的准備:我們到底要什麼,西方人到底要什麼?西方人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我們又能為西方人提供什麼?這才是我們舉辦奧運會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因此,我們應該認真解讀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明確我們的意圖:「科技奧運」與「人文奧運」是要我們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綠色奧運」則是要我們向世界傳播中國人古老的「天人合一觀」。
參考文獻:
[1] 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 [M].北京:中華書局,1983.586.
[2] 伊薩克•牛頓(英).《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武漢出版社2001.7-8.
[3]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形式邏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150-151.
[4] 雅各布•布克哈特(瑞士).《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30-131.
[5]吳光遠.《人文精神系列讀本•總序》[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5.
⑹ 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表所蘊含的經濟學道理,並談談鐵路總公司上述做法的經濟意義
信息不完整,從命題意圖猜測
鐵路總公司,由政府部門轉制為公司化經營,
有利於版正確處理權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現資源高效利用,促進了我國鐵路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能夠將市場經濟的長處與國家科學宏觀調控的優勢結合起來。
制定了正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通過技術革新,管理創新,提升競爭力
注重企業形象與信譽,打造中國品牌。
⑺ 誰能幫我寫一篇關於生活中蘊含經濟學原理的論文,兩千五百字左右!文章接近生活,不要
你這個太泛泛了= =
寫這抄個就要結合實際問題,房價啊物價啊什麼的太遙遠了,你想寫也寫不出來。先看看這個吧~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比如你去超市買個東西就比來比去的~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比如買牙膏,不同價錢不同功效,但你每次只能買很少的一部分來使用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成本=價格 可以想想看你製造一管牙膏多少錢,當你製造一千管要高又是多少錢呢?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比如加工資~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自己想想看,也有更壞的。比如鴉片交易
.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路邊菜市場的價格總比商場裡面的便宜。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當然變壞也可以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沒錯~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物以稀為貴~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不太好說,這是一個函數關系,不一定用上。
看看這些自己在好好想想吧~=v=
⑻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體現了什麼經濟學思想
君子愛財: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一個逐利細想。
取之有道:一切經濟活動值在經濟規律的支配下進行的。
用之有道:消費和投資理論。
⑼ 「以質量求生存,向市場要效益」蘊含的經濟學道理
產品的生命力取決於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而性價比是消費意願的唯橋橘一決定因素回,答構成性價比的要素有兩個,一是市場價格,激巧一是產品質量,在假定市場價格一致的前提下則質量就成了性價比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企業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質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適者生存。企業的效益不是生產了多少產品,而是銷售了多少產品,獲得了多少利潤,產品要銷售出去,就需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因此效益來至於敏鉛團市場。
⑽ 生活中的經濟學——供求關系是如何在股市中得到體現的
對於一支股票來說,當拋售的人多時,自然它的價格就漲不起來,下跌的可能性很版大;當個股有業績支權撐,大家想購買時,它的價格自然就會升高,這就是個股的供求關系。對於大盤來說,當發行的新股多時,大盤指數就下跌,因為量大後,沒有能力承受得取,只有選擇向下;當少發甚至是停發新股時,大盤指數是忽拉拉地上去了,這就是整個市場的供求關系。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