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圖】經濟學反應供求關系的坐標圖(Quantity-Price),應該怎麼分析
高一的學生?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相當的impressive啊。我大一的某些學生都不願意去鑽研這些知識。
字母的意識就是你所說的那些。
如果要看經濟學的書的話,要看主流的經濟學教材。不要看國內一些非學者編撰的所謂經濟學書籍。裡面的錯誤、誤導很多。
這兩張圖只能說明一個經濟現象,還夠不上經濟學原理的程度。一般而言,當需求增加的話,也就是人們渴望買更多的東西,這時候物以稀為貴,所以價格一定會提高,同時廠商們也很happy的提供更多的商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對比兩個圖,你能發現,原來的D0曲線,現在移動到了D1的位置。需求曲線外移(其實是向右移動),意味著需求的整體水平上升。供給曲線沒變化,所以供給的整體狀態沒有質變,變化的只是原來的均衡點,E0,沿著供給曲線移動到了E1. 新的E1在坐標軸對應的價格(P)和數量(Q)都比E0高,原因我在4里講了。需求曲線外移,供給曲線不變,會帶來商品價格和數量的同步提高。
❷ 宏觀經濟學IS曲線兩邊的供求關系推導
IS曲線代來表了當商品市自場均衡時的利率和產出關系.由凱恩斯交叉推導而出,
代表了經濟的總需求.
則當經濟處於IS曲線右側時,
在相同的利率下,
實際產出大於均衡產出,
存在過剩,
商品市場供過於求.
當經濟處於IS曲線左側時,
在相同利率下,
實際產出小於均衡產出,
存在短缺,
商品市場供不應求.
❸ 經濟學供求關系圖中的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p(price)是價格,q(quantity)是商品數量,S表示供給量,D表示需求量,E表示供需平衡點,有時也用x表示商品X的數量,而用△x表示商品x數量的變化量。既△q表示商品數量的變化量。TP,AP,MP分別表示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等。U一般用來表示效用,加下標為了區分不同商品的效用或同一種商品不同數量帶來的效用。經濟中的符號很多都是根據英文含義來的,都有一定的意義,建議你不妨找一本書後附有對照表的書看看。
❹ 運用供求關系分析一個微觀經濟學的例子
這個條件我覺得給的不太充分啊,原料價格為什麼上升?是因為需求變多還是供給減少回,還是壟答斷廠商人為的漲價?這個不知道沒有辦法答的~~
我就拿樓上的鐵礦石舉例吧。目前國際上的三大鐵礦巨頭形成了鐵礦石的壟斷市場,因為鐵礦石的需求曲線比較平坦(需求價格彈性小),價格上漲有利可圖的,壟斷廠商通過抬高價格的方式增加利潤。
而對於銷售需要此原料產品的公司,要素價格上升使成本上升,產品的供給曲線左移,至於對企業的影響,就要看產品市場的需求曲線傾斜程度了。我國的鋼鐵企業應該算是壟斷競爭吧,或者是完全競爭。廠商面對的需求價格彈性大,原料價格上漲會使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
❺ 生活中的經濟學——供求關系是如何在股市中得到體現的
對於一支股票來說,當拋售的人多時,自然它的價格就漲不起來,下跌的可能性很版大;當個股有業績支權撐,大家想購買時,它的價格自然就會升高,這就是個股的供求關系。對於大盤來說,當發行的新股多時,大盤指數就下跌,因為量大後,沒有能力承受得取,只有選擇向下;當少發甚至是停發新股時,大盤指數是忽拉拉地上去了,這就是整個市場的供求關系。祝你成功。
❻ 微觀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的關系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
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構成部分。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既定的經濟資源如何被有效率地分配到各種不同的用途上。在市場經濟中,眾多的生產者生產著種類繁多的商品,是市場價格引導著資源配置方向,使稀缺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由於市場供求是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力量,因此,對供給和需求的分析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一般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
一、需求:
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而需要指的是消費者想得到某種商品的願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觀的願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2個條件:消費者有慾望的購買和有能力的購買。
消費者有購買某種商品的願望是因為該商品有滿足人的某種慾望的能力,即效用。一種商品要具有效用,必須具備2個條件:必須有用和稀缺。因此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的需求量都應是給他帶來最大效用的商品數量。
影響需求數量的因素有:商品的自身價格(需求量隨著價格上升而下降,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上升)、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需求量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隨著收入水平的下降而下降)、相關產品的價格(需求量在本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下降)、消費者的偏好(需求量隨著偏好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偏好的下降而下降)、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預期(需求量隨著價格預期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預期的下降而下降)等。
需求曲線是需求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用數學形式繪制的曲線,總是向右下方傾斜。這是因為1、由於邊際效用遞減(即在一定時間內,一個人每增加一單位某商品的消費所增加的效用),隨著消費總量的增加而減少,而消費者願意為滿足效用而對某種商品付出的貨幣,即需求價格,是由其所獲得的邊際效用而定的,因此,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2、由於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種影響的共同作用引起的: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後,這種商品向對於其他商品變得相對便宜,因此,消費者會用這種變得相對便宜的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這種影響就是「替代效應」。在商品價格下降時,消費者為了達到同樣的滿足程度所需花費的支出減少了,消費者會用這些增加了的收入去增加購買這種商品,又會使這種商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加,這種影響就是「收入效應」。對正常商品,這兩種效應都是正的,它們共同作用決定了當商品的價格下降時,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就導致了商品的需求曲線會向右下方傾斜。
需求量的變動指在其他條件保持不點,當商品本身的價格發生變動時,商品的需求量沿著既定的需求曲線變動。而需求的變動指的是當商品本身的價格保持不變時,消費者的收入,或者是相關商品的價格,或者是消費者的偏好發生變動,會引起需求曲線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動。
需求的變動將會引起均衡價格的變動。需求變化的後果為:1、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當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時,需求曲線會向右平行移動;當消費者收入減少時,需求曲線則向左平行移動。2、當替代品價格上升時,需求曲線會向右平移,反之則向左平移;當互補品價格上升時,需求曲線會向左平移,反之則向右平移。3、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曲線會向右平移,反之則向左平移。
由於商品的需求受到價格和收入的影響,就有了需求彈性的概念。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或者說是價格變動應起的需求量變動的幅度,稱之為價格需求彈性。具體而言,它是在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用價格變動的百分比除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而得到的數值。由於兩者的增減總是處於相反的方向,所以其結果是一個負數。但為了表述方便,把價格需求彈性定義為一個正值。
當需求彈性大於1時,此類商品為富有彈性商品,隨著價格的下降,銷售收入上升,隨著價格的上升,銷售收入下降。當需求彈性等於1時,此類商品為單一彈性商品,價格的增減對銷售收入無影響。當需求彈性小於1時,此類商品為缺乏彈性商平,隨著價格的上升,銷售收入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銷售收入下降。當需求彈性等於0時,此類商品為完全無彈性商品,隨著價格的上升,銷售收入以同比例上升。當需求彈性為正無窮時,此類商品為完全彈性商品。
二、供給
供給指的是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這種供給是指有效供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生產者有出售的願望和供應的能力。
影響供給數量的因素有:商品的自身價格(供給量隨著價格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下降)、生產成本(供給量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隨著生產成本的下降而上升)、生產的技術水平(供給量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下降而下降)、相關產品的價格(供給量在本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下降)、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供給量隨著未來預期的上升而上升,隨著未來預期的下降而下降)等。
供給曲線是供給價格與供給量的關系用數學形式繪制的曲線,總是右上方傾斜。這是因為:1.廠商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動機的,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產品數量,應該在既定的價格下能給他帶來最大利潤或最小虧損的產品數量。廠商利潤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條件是:(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產品市場價格,因而廠商的短期邊際成本曲線上的每個點對應的價格下都有一個最優均衡產量,這也是生產者願意並且能提供的產品數量,所以供給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是重合的。2、由於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隨著產量擴大,邊際成本是先遞減後遞增的。當產品價格較高時,廠商有盈利並會擴大產量,直至邊際成本與價格相等時候達到短期均衡,廠商獲得最大利潤,此時對應的產量是廠商願意提供的最優產量;當產品價格很低,低到等於平均可變成本時,廠商在邊際成本等於價格時,產量是虧損最小的最優產量,此時廠商繼續生產仍能彌補可變成本,但是如果再低,則廠商會停止生產,不再願意供給。所以,供給曲線是短期邊際曲線高於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的曲線部分,此部分中,邊際成本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因此,短期供給曲線也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供給量的變動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供給數量的變動。在數學圖形中,這種變動表現為同一既定的供給曲線上點的運動。而供給的變動指的是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供給數量的變動,表現為供給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
供給的變動也會引起均衡價格的變化,供給變化的後果為:當替代品價格下降、互補品價格上升、預期商品價格上漲、技術水平進步時,供給曲線向右平行移動;若上述因素發生引起供給數量減少的變動,則供給曲線向左平行移動。
三、市場均衡
在供給和需求的互相平衡下,市場同樣會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市場的均衡過程就是商品均衡價格是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市場均衡,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如果市場上只有一種或幾種商品達到供求平衡,這是局部均衡。如果所有的商品都達到了供求平衡,這就是一般均衡。必須強調,一般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局部均衡只是暫時的均衡。
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一般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種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會逐步消失,自動回復到均衡價格水平:首先,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商品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出現商品過剩,一方面會使需求者壓低價格,另一方面又會使供給者減少商品供給量,這樣商品的價格必然下降到均衡價格水平。相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出現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價格,另一方面又使供給者增加商品的供給量,這樣該商品的價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價格的水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動;供給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的變動,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
❼ 有誰知道關於供求關系的經濟學原理,越多越好!!!
1.價格與供給量成正比,與需求量成反比關系。
2.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彈性越大,對價格就越敏感。
3.供給和需求相等時,決定了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需求量)。
❽ 經濟學原理和供求關系(各位大大幫幫忙)
理性抄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襲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邊際產量遞減給廠商的提示是廠商需要多種要素才能生產時,必須確定每種要素的投入量,或者最佳配比使得購買每種要素使最後一塊錢所產生的邊際產量相等。廠商決策的一句是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比較,如果邊際收益大於或者等於邊際成本就生產,賺取利潤或者將損失降到最低。這就是廠商供給的最低限度。而消費者選擇使自己花在幾種商品最後一塊錢的邊際效用相等。這樣來得到最大效用。這就決定消費者需求。
❾ 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
現在所學的經濟學都是將市場上所有不確定因素去除 都是理想的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畫出來SD圖像 若是想用這個圖來判斷一個物品的價值估計不是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