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有哪些經濟方面的著作
中國古代經濟方面的著作:
戰國:
《考工記》(主要講述齊國官營手工業)
《商君書》
《富國策》
《管子》
漢代:
《鹽鐵貴粟論》(探討國家專賣鹽鐵物資)
宋代;
《夢溪筆談》
元代:
《農書》
明代:
《天工開物》
《便民圖纂》
《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漢族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太平天國時期:
《天朝田畝制》
《資政新篇》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的增長,人的能力的改進,這最終是教育的作用。 第二,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徑。為加強綜合國力,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發展高新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人們掌握和運用最新技術能力的競爭。
㈢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的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之前,傳統政治經濟學居於中國經濟學的壟斷地位。改革開放以後,由於與改革開放的實踐相脫節,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釋和預測能力難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傳統政治經濟學範式「衰落」了。面對挑戰,政治經濟學界作出了兩種反應。
一種是消極的,即要麼對中國經濟發展提出的理論需求和中國經濟學蓬勃發展的事實視而不見,對該範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視,固守傳統不變;要麼在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沿襲舊制,再加上一些當代資本主義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會主義部分引入一個簡寫本的西方經濟學(其藍本大多數是新古典綜合派)。後一種做法無疑漠視了一個理論範式內在邏輯一致性的基本要求 另一種是積極的,即清除傳統理論中的教條主義影響,以《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經典著作為主要理論依據,以中國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為理論源泉,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範式的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的實踐提出了緊迫的理論需求,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素材,創造了寬松的學術環境,從而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範式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盡管受到了西方經濟學範式的沖擊,但一個掙脫了教條主義束縛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範式正展示出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概念、范疇體系和分析方法是區分理論範式的兩個最重要標准,也是一個理論範式自我完善的要點所在。在概念和范疇體系方面,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所有制、所有權、勞動、勞動力、剩餘價值、剩餘勞動、資本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概念之爭,以求澄清概念,使討論能在共同的基礎上展開;其二,從現實中抽象出新的概念並將其增補進來,以使該範式具有更強的時代特色。在分析方法方面的發展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進一步確立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在研究中的方法論地位。雖然任何一本傳統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都宣稱自己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這兩大研究方法,但由於受到教條主義的影響,它們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現在,教條主義被逐步清除,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地位得以進一步確立和鞏固。其二,為了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具有短期分析意義,有的學者試圖為該範式的工具箱中增加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多方面努力的成果被初步整合進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理論經濟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性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早期關於價值規律以及市場與計劃關系的探討做了進一步深化和系統化,並把這兩個主題拓展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這一更為全面和深刻的主題。因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兩大支柱,凝結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學界對經濟科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範式的創新發展。
㈣ 中國經濟類一級期刊排名
1 經濟研究
《經濟研究》是1955年創辦的全國性綜合經濟理論刊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刊物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和超前性特點,立足中國現實,面向世界經濟理論研究前沿,致力於發表研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體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具有原創性意義的高水平的理論文章,以推動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
2 改革
《改革》系中國經濟理論界知名學術期刊,系CSSCI來源期刊,列中國經濟專業核心期刊第一位、經濟計劃與管理類核心期刊第一位,榮膺60餘項國家和地方獎項。
3 會計研究
《會計研究》雜志創刊於1980年3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確定的管理科學A類重要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中惟一的會計類學術期刊,是學術界公認的會計學權威期刊。主要讀者對象:國內外會計理論、實務、教研工作者。
4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志(簡稱比較雜志)是由中共中央編譯局主管、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主辦,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榮敬本、趙人偉主編的中央級首家從事比較問題研究的大型綜合性理論期刊。
5 中國工業經濟
《中國工業經濟》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工業經濟與企業經濟領域的權威學術月刊,1984年由蔣一葦創辦。
6 國際經濟評論
《國際經濟評論》(雙月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96年,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際問題學術刊物。是由社科院世經政所所長張宇燕擔任主編、邵濱鴻擔任執行主編,是國內惟一一份專門對國際經濟進行學術評論的刊物。
7 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雜志是由我國經濟學界一批著名專家學者共同倡議創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所屬的西南財經大學承辦的大型經濟理論刊物。
8 經濟學動態
《經濟學動態》是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倡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自1960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既堅持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及時反映國內經濟理論動態,也堅持探討和跟蹤其他國家的經濟學流派的最新觀點,同時關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現實經濟問題。
9 經濟科學
《經濟科學》雜志站在經濟理論的前沿,緊密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實踐,研究和探索經濟理論的熱點問題;尤其是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濟思想史、經濟史研究等方面。
10 農業經濟問題
《農業經濟問題》在反映農業經濟理論、介紹農業經濟政策,提供農業問題解決方案等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已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農業經濟學科核心期刊。
11 國際貿易問題
12 中國農村經濟
13 金融研究
14 世界經濟
15 中國農村觀察
16 財貿經濟
17 財政研究
18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9 世界經濟研究
20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㈤ 中國經濟類一級期刊排名
中國最好的經濟學期刊
1.經濟學季刊
2.經濟研究
3.世界經濟文匯(改版之後)
4.世界經濟
5.中國工業經濟
6.南開經濟研究(改版之後)
7.南方經濟(改版之後)
8.金融研究(不含垃圾實務版)
9.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每期文章10來篇,發表難度還是挺高的,聲譽不錯)
10.財經研究(每期文章10來篇,質量不錯)
11.經濟學家(一直很低調沉穩,聲譽不錯)
12.改革(曾經非常輝煌,近年受到版面費的負面困擾,但總體期刊水平並沒有大弧度的下滑)
13.經濟社會體制比較(不錯的雜志,唯一的詬病就是那些理事單位)
14.經濟評論(總體比較穩定,正在變得更好)
15.經濟學動態/外國經濟與管理(說實在的,學術含量整體都不高,無非是些綜述啊述評之類的,前者其實還不如後者,後者每期文章10來篇)
16.財貿經濟(本來就不是很好,這兩年每期文章幾乎翻了倍,正在變爛)
17.財經問題研究(總體水平一直比較穩定,也算是老牌期刊)
18.國際貿易問題(前些年收費表現不好,這兩年好了些)
㈥ .將「新時代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與「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在新石器時代的手改革開放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趕快放的話,可以說中國的新世界,新世界的話只記得我們重視環境的。
㈦ 我國古代有什麼經濟學著作沒有
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這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范,作為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又是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採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為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為「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以後,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徵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復「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恆價」等事。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為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準、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於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區別奢儉的標准,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別奢儉的標准不同於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准;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為理想。秦漢以後,黜奢崇儉成為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為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於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㈧ 當今中國經濟學方面的專家最優秀的有哪些
1.薛暮橋倡導和推動經濟體制的市場取向改革,提倡和堅持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1979年,他發回表了系答統總結新中國歷史經驗的著作《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在全國發行1000萬冊。
2.馬洪倡導和推動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主張穩健地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他在建立合理經濟結構的理論研究與對策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技術革命與對策、經濟發展戰略、企業管理等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劉國光對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雙向協同、穩中求進」的改革戰略、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兩重模式轉換、宏觀調控的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理論和政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4.吳敬璉在理論經濟學、決策咨詢、經濟學和管理學教育等多個領域中長期辛苦耕耘,成果豐碩。他與經濟學界幾位學者一起,創建了我國的比較制度分析學科。運用這一學科的研究成果,他對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理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㈨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有哪些,分別著作和貢獻有什麼,經濟學高手來
如果你想學習經濟學,我這樣回答你,1,經濟學微觀最強的是張五常,他是價格理論大師,如果你想學經濟學,你跟著他學微觀很好,且很難找到第二個微觀派大師達到他這個境界,我細心的學習了他的理論,樓主可以網路一下張五常,相當厲害。2,郎咸平也不錯,他是公司治理金融股票類的高手,對中國經濟跟進好幾年了,國企改革 中國貨幣制度等等他的言論很不錯 通俗易懂。3,何新,也不錯,他能夠接觸到決策層,且姜還是老的辣,何新的經濟理論也可以。樓主要是想學經濟學,讀讀上述很好 且張五常的一定要讀,可是張教授的知識高深系統 需耐心。 4,蕭灼基也不錯, 至於貢獻和著作 這個樓主自己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