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網路經濟學可能無效率

網路經濟學可能無效率

發布時間:2020-11-30 15:10:08

A. 網路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有哪些 網路經濟學

網路經濟有著與傳統經濟迥然不同的特徵、原理和規律。在網路經濟中,企業必須順應環境的變化,採取全新的競爭原則和競爭策略,方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下面提出的五大競爭原則,勾劃出一家公司由弱變強的若乾重要途徑。網路公司相信,要使導軟體在市場中獲得成功,必須激發大量需求。通過快速形成巨大的市場佔有率,導航者成為這個領域的標准。這種為了贏得市場最大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被稱之為主流化原則。主流化原則有助於吸引顧客,迅速提高市場份額,使企業在市場上佔有主流地位。主流化原則可以推廣為:企業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的顧客。所謂鎖定,是指通過吸引顧客,使顧客無法放棄你的產品以佔領市場的過程。由於慣性、懶惰與時間的珍貴,人們願意始終只與一個相對固定的公司進行交易。低價推動的正反饋機制是主流化原則的靈魂。微軟公司通過每六個月發行一個新版本的方法,從用戶身上獲取大量利潤。原用戶不但本身被鎖定在微軟產品上,通過重復購買產生累積效應,而且還會向其親戚朋友進行推薦,使微軟產品的影響迅速擴大,在消費者心目中逐步變成一種時尚,一種非買不可的產品。這時,該產品已取得主流地位。與個人市場原則密切相關的是特定化原則,即挖掘個人市場,然後瞄準市場中某類特定顧客。公司必須首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偏好和品味,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後,公司找出同類型的大量潛在客戶,把他們視作一個獨立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服務)。為了吸引特定顧客的注意力,公司應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創造一個虛擬社會,喚起一種社區意識。虛擬社會能使客戶樹立對品牌的忠誠。在建立虛擬社會上投入的越多,得到的客戶忠誠和收入回報就越多。一項產品一旦成了虛擬社會注意的焦點,它就達到了鎖定客戶的目標,該社區的成員將會拒絕購買其他同類產品。為了鎖定客戶,僅靠產品的品牌化是不夠的,客戶還應因其忠誠而受到獎勵。瞄準特定市場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公司跟蹤調查單個顧客的消費行為,將有關數據輸入電腦,從而對某一消費者群體的購買行為作出預測,並施加一定的影響,如郵寄廣告或有針對性的購物指南。對於那些老客戶,還可以享受額外的打折優惠。瞄準特定客戶,是弱小公司的最佳策略。由於小公司的資源和能力有限,只能瞄準范圍有限的特定客戶群。隨著鎖定一部分客戶並不斷擴大戰果,公司可遵循主流化原則迅速提高市場佔有率。但是,隨著市場份額的上升,瞄準特定市場的效果也就逐步下降,因為未受控制的份額在迅速縮小。當然,隨著公司的發展,它所瞄準的客戶的范圍將會不斷擴大。一種產品的生產經營會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增值,我們將其整體稱作價值鏈。價值鏈原則包括三層含義:其一,公司不應只著眼於價值鏈某個分支的增值,而應著眼於價值鏈的整合,著眼於整個價值鏈的增值。其二,公司應盡可能多地擁有或控制價值鏈上的分支,並從中賺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其三,公司應縮短價值鏈,獲取由被砍掉的價值鏈分支曾經獲取的收入。價值鏈的每一環節都應有價值增值,並使價值乘數達到最大。所謂價值乘數,是指增值總量與增加的投資之比。價值乘數的大小與客戶數量、反應率、結帳率(實際購買人數)和價格成正向關系,與廣告費用成反向關系。公司應設法穩定價格、增加客戶數量、提高反應率和結帳率,減少廣告費用。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瞄準特定市場、創造虛擬社會,鎖定比較狹窄的客戶群;或者運用「柔性生產」,使個人需要得到較大的滿足,使產品可以有更高的售價。換而言之,個人市場原則和特定化原則可使價值乘數達到最大化。在控制價值鏈分支上,最能帶來巨額利潤的是建立一個新的價值鏈,即建立一個由相關公司組成,存在著上、下游關系的產業。例如,微軟公司是一個產業,蘋果公司只是一個公司。微軟公司產業不僅包括了本公司,還包括成千上萬個開發商、合作夥伴和追隨者。索尼等游戲機製造商出售的游戲機是虧損的,但它可以鎖定用戶並將之納入自己的價值鏈中。索尼公司不但可以通過出售游戲軟體大發橫財,還可以從影院、快餐店及玩具製造廠等生產相關產品的價值鏈的分支上獲取利潤。由於互聯性的存在,市場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市場呈現出瞬息萬變之勢。精心制定好的發展計劃,很可能在轉眼間就成為一堆廢紙。因此,對公司的經營策略及時作出調整,或使公司的組織結構具有足夠的彈性,以適應市場的急劇變化,已成為任何公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競爭原則之一。公司的適應性原則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公司產品的適應性、公司行為的適應性和公司組織的適應性。(1)公司產品的適應性:即公司產品(服務)能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個人需要。(2)公司行為的適應性:即公司行為要適應市場的急劇變化——(3)企業組織的適應性:即企業組織要富於彈性,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伸縮自如。公司組織通常等級森嚴、權力集中。在網路經濟中,面對著大量信息的快速傳遞,面對著市場的急劇變化,面對著全球范圍的競爭對手,現有的僵化的組織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了。如果任何一項行動都必須等待公司總裁的批准,這項行動往往會變得毫無意義。在網路經濟中,由於外界環境的變化極其迅速,推動公司發展的不再是效率,而是高度的適應性。應該把公司看成是有機體,它可以感受環境、適應環境,甚至改變環境。市場環境則是一種選擇機制,它可以判定哪種有機體更適合生存。公司可通過下列幾種手段來設計自己的組織結構,使之具有高度的適應性。(1)多元化:聖達菲研究所只有三個長期的職員,分別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生物學家,其餘的雇員都是短期性質。它使跨學科的工作人員每天聚集在一起,平等參與討論會中的任何一個話題。由於環境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思想和不斷變化的新成員帶來的新思想,增強了該組織對市場的適應性。(2)可滲透邊界:一個組織的邊界應該是模糊的,具有可滲透性,使組織可以隨時吸收它所需要的人,揚棄它暫時不需要的人。以快速變化著稱的投資銀行,為了對市場上的新機會迅速作出反應,以小組作為其基本組織單元。每個小組成員可隨時更新,增加能帶來新技術和新思想的成員和與外部專家的關系。投資銀行鼓勵員工相互交流,並與組織之外的人交流,對建立新關系的員工予以獎勵。滲透性的組織可以輕而易舉地建立關系,並藉此把知識、人才和機會抓到手中。(3)大與小的辯證法:傳統上認為,大公司由於官僚主義盛行,難以適應市場變化。小公司則反應敏捷,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但是,在網路經濟中,小公司也存在著問題,為發展經濟網要消耗大量時間和人力資源,降低了公司的經濟效益。在網路經濟中,公司要既大又小。它要足夠大,以便具有足夠大的視野,把握全球市場的轉變,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它又要足夠小,以便靈活、機動、目標單一,能對市場的變化作出即時反應。要做到大與小的統一,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基礎實施。軟體、網路、工藝、資本設備都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一個公司不必擁有基礎設施,但可以利用它並從中獲益。

B. 網路經濟學現狀

網路經濟學發展概述
隨著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對網路經濟學的研究也日益成為一個熱門的領域。但是,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研究體系,多種相關的研究內容和相似的學科名稱並存,容易造成混淆和誤解。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外有關領域研究現狀的概述和分析,向讀者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研究脈絡,為進一步的「網路經濟學」探討奠定基礎。

以Internet為基礎結構的網路經濟的發展,引出了許多技術上和經濟學上的問題。直到目前為止,許多關於互聯網發展和網路經濟的研究工作都是圍繞技術進步展開的,其焦點集中在網路工具和機制的設計上。但隨著網路經濟的深入發展,無論是互聯網本身的進一步成長,還是網上經濟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經濟學原理的解釋和指導。今天,與網路經濟相關的經濟學正在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盡管如此,至今網路經濟學尚未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在國外,經濟學家們對涉及互聯網和網路經濟發展的不同領域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名稱常常重復,而實際的研究范圍則有所交叉,但又各有側重。由於網路經濟本身仍然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至今沒有人對這些術語作權威的規范。這樣,在使用中,人們常常不加區別地使用這些術語,這無疑給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都造成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進行網路經濟學的基本分析之前,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澄清不同內容的「網路」經濟學之間的關系,並對它們加以界定。

一、早期的網路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早在今天的網路經濟(或者說是數字經濟)出版之前,在經濟學中就已經出現了「網路經濟學」這一學科,有時也被人稱作「網路產業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stries),它實際上一直被劃歸在通信經濟學(The Telecommunication Economics)的范疇中,其中包括對電信、電力、交通(公路、鐵路和航空)等基礎設施行業的經濟學研究。之所以被稱為「網路經濟學」,是因為這些行業共同具有「網路」式而非「垂直」(Vertical,亦稱縱向相關)的經濟結構特徵。這類的網路經濟學主要研究與有限資源的最優配置相關的經濟學問題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其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對接入政策的討論。

接入,又被稱為互聯(Interconnection),是網路問題中的一個經典概念:當某一家公司在網路中掌握著「瓶頸環節」(Bottleneck Link),通常也可以叫做「基礎設施」(Essential Facility)的時候,別的公司要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必須要通過這個瓶頸環節,連接到這個基礎設施上的時候,就出現了互聯。在不同的網路行業中,由於接入問題的技術特徵是不同的,具體的術語也有所不同,比如在電信業中被稱為接入(單向)或者互聯互通(雙向),而在電力工業中則稱為傳輸問題,但問題的實質都是相同的。在接入問題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接入定價,即如何對某種「瓶頸」資產的使用確定成本的分配和費用的計算,以期在建立一個有效的定價機制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摩擦成本,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除了接入定價以外,在這類「網路(產業)經濟學」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對規制與競爭的激烈討論。由於網路行業固有的技術經濟特徵和網路外部性的存在,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網路行業存在規模經濟和自然壟斷的傾向,因此經濟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制定各種規制制度和反壟斷制度並對這些法規的效力進行分析,例如美國AT&T公司的分拆一直是「網路(產業)經濟學」分析中的經典案例。近年來,由於經濟現實和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將其討論的焦點從制定各種經濟法規轉移到引入激勵規制和市場競爭,以建立一個存在多種互相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主題上來。

從上述「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出發,西方經濟學界對與之相關但又側重不同的一些經濟學問題進行了研究,同樣也稱為The Economic of Networks。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之一的Nicholas Economids教授於1996年10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al Organization》上發表了一篇《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對網路產業中廣泛存在的網路外部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Economids教授從對不同類型的網路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徵——由聯結不同節點的鏈路組成,在其結構中具有一個固有的特徵,即網路的各個組成成分之間是互補的,換句話說,一個網路所提供的服務是由許多互補的成分組成的——開始,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由互補性引發的網路外部性問題上,分析了網路外部性的來源、網路外部性對網路服務定價和市場結構的影響,並將其他經濟學家對網路外部性的研究進行分類,分為從宏觀視角進行的和從微觀視角進行的分析。之後Economids教授從對網路外部性的研究擴展到對兼容、技術標准合作、互聯和互操作性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它們對定價、網路服務質量以及在不同的所有權結構下的網路鏈接價值的影響。同時Econnmids教授還指出,由於這些問題都是互補性作用的結果,因此實際上對於那些呈現出很強的互補關系的「垂直」產業,這些經濟規律同樣也是適用的。

與前一種「網路(產業)經濟學」相比,盡管Economids教授所研究內容是這類「網路(產業)經濟學」的基礎(網路產業的許多分析都是從網路外部性的基本特徵衍生而來)。但他的研究顯然超越了網路產業本身的運作,從網路產業的具體分析中抽象出來,而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網路」本身,僅從網路所具有的物理性質出發,討論具有網路形態和特徵(這種網路可以是真實的物理網路,也可以是虛擬的網路)的一切經濟系統的經濟學問題。從具體內容上看,這部分名為「網路經濟學」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又屬於產業組織理論的討論范疇,也就是說,其討論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網路產業中的廠商結構和行為(經營策略和內部組織)、市場結構和運作而非整個具有網路特徵的基礎設施行業的資源配置、政府規制和行業競爭,這正是我們前述的那類「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可以說,這兩者應當同時屬於「網路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國外也將這兩類同時統稱為「網路經濟學」。但是這兩者之間顯然是存在區別的。

二、Internet經濟學 (Internet economics)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計算機網路(後來演化成為Internet)的發展使得有關計算機網路的經濟學問題成為「網路(產業)經濟學」的一部分,最初是關於電子計算機的區域網、廣域網的成本核算、收費標準的一些經濟學討論,後來逐漸增加到對Internet服務價格、稅收和服務提供者競爭等的分析。這些在決定互聯網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互聯網網路投資的獲利能力、制定適當的政府政策方面的研究主題都被經濟學家納入了「網路經濟學」(更具體地說,這是「網路產業經濟學」)的討論范疇。1999年3月在荷蘭鹿特丹大學召開的「網路經濟學」國際研討會上,列入的議題就包括「網路理論」、「電訊」、「網際網路」(Internet)與「航空運輸線」。

在Internet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拓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的同時,經濟學家們逐漸認為繼續將關於Internet的討論放在「網路經濟學」的總學科中進行,繼續將互聯網及其相關產業與電力、航空、電訊技術、廣播電視、鐵路等稍顯傳統的生產部門放在一起研究已經不合時宜了,為了適應Internet和網路經濟的前進腳步,一門新的「Internet經濟學」發展起來。

1995年3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舉辦了Internet經濟學研討會(a Workshop on Internet Economics)。會後,由美國學者Lee. W.McKnight和Joseph.P.Baley將會上的發言稿編纂而成《Internet Economics》一書。在書中,首次比較明確地闡述了Internet經濟學的定義:Internet經濟學是一門研究Internet服務市場的經濟學,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對Internet中「雲」的部分的經濟解釋,弄明白在網路之「雲」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它會存在,以及它的關鍵經濟特徵是什麼。

經濟學界認為,Internet經濟學實際上是「網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甚至更有人把它作為通信經濟學的分支加以考慮。從Internet經濟學的主要研究范圍來看,確實如此。但是由於Internet既和其他的通信網路具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它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超出了原來的通信經濟學的范疇,從而使得「網路經濟學」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由於Internet本身的存在和發展只是近幾年的事,關於它的經濟學研究也就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其研究主題主要包括對擁塞定價的討論、ISP如何就互聯問題和多址傳輸分配成本等。同時,在《Internet Economics》一書中,將電子商務的經濟學討論也涵蓋在Internet經濟學之中,但所涉不廣,總的來說,Internet經濟學仍然主要是從Internet服務價格和服務提供者的競爭方面出發,研究與有限資源的配置、Internet投資獲利和適當的政府政策有關的問題。

三、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也許網路時代的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的一個不同之處就在於它必須隨時跟上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變化。網路經濟時代,技術和經濟本身就處在不斷的變遷之中,作為其經濟解釋的經濟學必然也如是。當技術界中Internet通信的真正本質在發生著變化的時候,經濟學家們開始認為即使是Internet經濟學也無法完全反映網路時代的經濟現實,目前在經濟學中出現了用「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取代Internet經濟學的新趨勢。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當然在於技術的迅速發展。從技術上看,下一代的網路通信將可能會繞過傳統的電話網路或有線網路,而通過衛星直接將數據傳送到個人計算機中。這樣的無線通信已經開始廣泛應用於許多商業部門中,比如尋呼服務、行動電話服務以及衛星電視之中。通過低空地球衛星和計算機中的紅外線感測器,未來的網路結構可能並不需要以有線網路為基礎。盡管目前Internet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信息基礎結構的同義詞,但是當所有這些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都轉變為數字網路並且成為可互相操作的網路系統之後,今天的有線連接的Internet將僅僅是信息網路結構的一小部分了。以此為基礎,以「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來取代「Internet經濟學」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當信息基礎結構從有線通信網路發展為各種不同結構的包括衛星電視和無線通信網路在內的綜合形式時,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就不僅僅包括有關定價、資源配置和政府規制等問題了。與早期的「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發展相似,經濟學家預測其分析重點將有可能集中在如何建立一個包含不同類型網路相互競爭的基礎結構市場上。總的來說,盡管著眼點和側重點尚有待於將來進一步的研究,但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將比Internet經濟學更加超越通信經濟學簡單擴展的外延,這一點卻是毋庸質疑的。

四、電子商務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伴隨著對Internt作為信息基礎結構地位的質疑,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象《Internet Economics》中那樣,把電子商務經濟學內容置於Internet經濟學之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應地出現了「電子商務經濟學」。其代表作品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經濟學家Soon—Yong Choi、Dale O.Stahl和Andrew B.Whinston所著的《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關於電子商務經濟學的概念,Internet經濟學和電子商務經濟學是不能混淆的兩個定義。電子商務的根本在於它通過通信網路和傳輸系統使得交易更為便捷,在於它組織市場和開展交易的方式,即通過可視化的市場代理商、數字產品和電子過程進行交易。這樣一種經濟過程和承載它運作的技術平台沒有必然和永遠的聯系。盡管由於Internet的開放性和用途廣泛使得它目前成為電子商務所選擇的使用媒介,這使得人們常常將通過Internet進行的商務活動等同於電子商務。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任何一種數字通信媒體都將有可能支持電子化市場的運作,Internet從本質上說僅僅是一種電子商務最初運作時暫時依賴的基礎結構,電子商務這樣一個具有革新意義的市場形式不論是建立在何種基礎結構上都能夠存在並且起作用。基於這一觀點,電子商務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市場上,市場過程和產品發生了怎樣的基本變化,市場參與者在生產、營銷、消費過程中應當就產品選擇、市場戰略、價格制定等考慮哪些新的影響因素。這顯然和Internet經濟學甚至是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所研究的網路產業的資源配置、市場競爭等大不相同,是不能相互混淆的。

從電子商務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來看,它討論了在網路經濟時代數字產品和實物產品的經濟學含義;它應用了基礎微觀經濟學理論,論述電子交易市場上的質量不確定性、市場信息、市場中介和新的市場效率問題;分析了在網路時代十分敏感的版權問題。同時,電子商務經濟學還系統地進行了網上營銷、網路廣告、信息查詢、產品差別定價、金融電子商務的經濟學分析。總的來說,電子商務經濟學是對一個買賣雙方、產品和交易過程都發生了本質性改變的市場進行的微觀經濟分析,目的是為一個全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學基礎,並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戰略前景作出了預測。

從我們對相關的「網路經濟學」的簡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關於我們正在經歷的網路經濟,尚未形成一個系統而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人們只是針對網路經濟中出現的一些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了分散的、不完整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網路經濟本身尚處在發展的初期,有許多經濟規律尚未被人們發掘出來,隨著網路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新的事物將不斷出現,網路經濟學本身還處在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

但是,不論怎樣,當技術和經濟本身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迫切需要相應的經濟學理論來指引和帶動技術和經濟的下一步增長和擴張。當網路帶來的最初狂熱過去以後,當人們又開始懷疑那些曾經讓人們激動萬分的「網路利益新規律」的時候,清晰而嚴謹地分析網路經濟中的經濟學問題,向人們提供一個盡量完整的解釋框架,就成了當務之急。許多經濟學家正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從「網路經濟學」的發展來看,有一點是相當明確的:適用於今天的網路經濟的經濟學規律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傳統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象一些文章中所斷言的那樣,認為網路經濟時代需要重建經濟學系統,舊有的經濟學將受到時代的拋棄。正如Shapiro和Varian在《信息規則——網路經濟的策略指導》一書中所說:「如果你觀察得當,網路經濟中的許多方面都可以在舊的經濟中找到。」新的網路經濟學並不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繼承和發展,既包括了傳統理論在網路經濟中的運用,又包括了挑戰傳統經濟學的新說法和新理論,以這樣的態度和理解去進行網路經濟學的研究,才是最適宜的。

C. 金融定律,想知道各種關於金融定律,和經濟定律,本人在學經濟學,當然也包括網路經濟定律等,

各類經濟理論的定律和效應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羊群效應: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刺蝟法則:
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木桶理論:
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干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斗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准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准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簡短的錄象,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象里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網路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資料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發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鍾。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會影響你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踢貓效應:
不對下屬發泄自己的不滿,避免泄憤連鎖反應
人的不滿情學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回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里來。

安慰劑效應
名偽葯效應、假葯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反安慰劑效應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葯物的對照群組,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葯物的人士對於葯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葯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垃圾桶理論

荷蘭有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而購置了垃圾桶,但由於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把對亂扔垃圾的人的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人員的人數,成效亦不顯著。後來,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設計了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一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而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還每兩周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里,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在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式錄音機,丟垃圾進去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效果遠比那些懲罰手段好得多,既省錢,又不會讓人們感到厭惡。同樣,要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用監管和處罰的手段實際上也是很難奏效的,因為員工的工作成效主要還是要靠其用心努力。

最高氣溫效應

每天最熱總是下午2時左右,我們總認為這個時候太陽最厲害,其實這時的太陽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給最大熱量的時候了。此時氣溫之所以最高,不過是源於此前的熱量積累。效應的啟示 ==

現實中因為缺乏這種判斷——一種未雨綢繆的認識,從而使一個又一個企業管理者敗走麥城的,為數實在不少。因為在企業虎虎有生氣、效益直線上升的當口,管理者最容易被那種熱火朝天的景象擋住識別的慧眼。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可以不擁有淵博的知識,可以不是善於煽情的鼓動家,甚至可以連超常的勤奮都沒有,但他一定要有敏銳的頭腦和活躍的思維,能夠捕捉壞苗頭、發現新苗頭和催生新苗頭。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比如你衣袋裡有兩把鑰匙,一把是你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如果你現在想拿出車鑰匙,會發生什麼?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間鑰匙。

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經過多年,這一「定律」逐漸進入習語范疇,其內涵被賦予無窮的創意,出現了眾多的變體,「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東西越好,越不中用」、「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選擇,而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根據「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故照舊還會發生,永遠會發生。「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的自身缺陷,我們最好還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採取多種保險措施,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導致災難和損失。歸根到底,「錯誤」與我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隻會使用使我們自討苦吃,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學習。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在街上准備攔一輛車去赴一個時間緊迫的約會,你會發現街上所有的計程車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當你不需要租車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空車在你周圍游弋,只待你的一揚手,車隨時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個月前在浴室打碎鏡子,盡管仔細檢查和沖刷,也不敢光著腳走路,等過了一段時間確定沒有危險了,不幸的事還是照樣發生,你還是被碎玻璃扎了腳。如果你把一片乾麵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兩面都可能著地。但你把一片一面塗有果醬的麵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醬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盡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牢騷效應:凡是公司中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那家公司或老闆一定比沒有這種人或有這!種人而把牢騷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攻的多

D. 什麼是網路經濟學

網路經濟學專業培養的人才要有扎實的經濟理論知識功底,同時還要具有系統的網路技術知識技能。這個專業培養的是實踐能力強,適應網路經濟環境下的復合性、實用性人才。作為「網路經濟」的專業人才,他們要具備藉助網路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收集、整理以及模擬與預測,在技術手段的輔助下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並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網路經濟學專業是近幾年的一門新興的研究網路環境下經濟活動的交叉學科,其原意是把網路與經濟學結合起來,用網路來反映經濟問題,通過網路來構架經濟模型。它的研究內容跨越了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等領域,是典型的交叉性學科。

作為一個經濟學與網路計算技術兼容的交叉學科,網路經濟學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很強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其中,網路經濟學、網路金融學、信息經濟學、軟體項目管理等課程都是既滲透了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又涉及到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相關內容。同時,由於該專業是立足於經濟學基礎理論,同時兼顧網路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又具有文理結合的交叉學科性質。

E. 請簡單概括!簡潔說明:什麼是網路經濟學

詐騙

F. 誰有網路經濟學的復習題,要選擇題

網路經濟學復習題(一)
選題
1,在評介網路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中,哪個指標尤為顯著(非常明顯)( D )
最能體現網路經濟的發展程度.
A,網路基礎設施 B,網路應用 C,網路中介 D,電子商務
2,網路生產力產生的內在動力是(A).
A,當代人類需求的質的飛躍 B,科學技術的綜合化
C,全球的產業革命何產業結構的調整 D,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競爭的加劇
3,網路生產力產生的基礎條件是( B ).
A,當代人類需求的質的飛躍 B,科學技術的綜合化
C,全球的產業革命何產業結構的調整 D,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競爭的加劇
4,網路經濟時代的生產力特徵主要體現在( C ).
A,以人力作為生產工具 B,以動力作為生產工具
C,以智能作為生產工具 D,以物質和能量作為生產工具
5,網路生產力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標志是( D ).
A,土地 B,機器 C,能源 D,網路
6,網路生產力的本質是(D)
A,信息 B,知識 C,智能 D,信息化網路
多選題
從發生上認識網路,網路由( A,B,C,D )所構成.
A,現代通信技術 B,計算機技術 C,信息技術 D ,信息高速公路
2,評介網路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是(A,B,C,D).
A,網路基礎設施 B,網路應用 C,網路中介 D,電子商務
3,網路生產力產生的條件(A,B,C,D).
A,當代人類需求的質的飛躍 B,科學技術的綜合化
C,全球的產業革命何產業結構的調整 D,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競爭的加劇
4,網路生產力是由( A,B,C)構成.
A,構成要素層次 B,滲透性因素層次 C,組合性因素層次
5,支配網路生產力的規律是(B,C,D)
A,外部性規律 B,摩爾定律 C,梅特卡夫法則 D,馬太效應
6,信息化網路對於網路經濟的效應體現在(A,B,C).
A,支撐效應 B,滲透效應 C,帶動效應 D,擴張效應
7,勞動者的智商主要由(A,B)決定.
A,事實知識 B,原理知識 C,技能知識 D,交際知識
8,網路經濟中文化教育的特徵:(A,B,C,D).
A,知識性 B,基礎性 C,全局性 D,先導性
9,網路經濟環境中企業管理的特徵(A,B,C,D).
A,企業管理網路化 B,管理手段日趨先進
C,管理組織結構扁平化 D,網路的重要性將超過企業自身
10,狹義上的網路經濟產品包括:(A,B ).
A,網路信息產品 B,網路信息服務 C,網路生產產品 D,網路物質產品
11,按網路生產產品的構成層次劃分,網路生產產品可分為:(A,B,C).
A,核心產品 B,擴延產品 C,形體產品 D,獨立產品
名詞解釋
1,網路生產產品:P56
2,網路信息產品:P58
3,網路信息服務:P59
4,網路經濟產品:P50
5,網路生產力規律:P34
6,網路經濟:P7
7,,網路經濟產品的外部性:P53
8,網路經濟產品分化:P53
9,價值鏈:P53
判斷題
1,從關繫上認識網路,網路是依賴於知識和智力 P1對
網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不是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錯P36
網路和網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特點是創新.對P29
在網路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仍然是生產網路生產產品的主要資源和基本資源 錯P73
簡答題
1,評介網路生產力的特徵.P28
2,簡述摩爾定律P34
3,簡述梅特卡夫法則P34
4,簡述馬太效應P34
簡述信息資源開發的內容P42
簡述網路經濟產品的特徵.P53
論述題
1,論述科學技術在網路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P43
2,論述網路經濟產品同大工業經濟產品的關系.P51
網路經濟學復習題(二)
一,名詞解釋
1,虛擬企業:P83 2,業際化P88 3,需求次數函數:P95
4,供求次數函數:P104 5,網路外部效應 P106 6 ,知識資本:P120 7,知本分配機制:P124 8,單種網路信息產品的市場均衡P111
二,選擇題(1---10為多項選擇,11題為單項選擇)
1,虛擬企業的經營形式( ABCD P86 )
A,業務外包 B,競爭聯盟
C,虛擬銷售網路 D,企業共結
2,業際化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形成 ( AB P88 )
A,不同產業的技術融合 B,市場融合
C ,人才資源融合 D,資金融合
3,網路生產的模式有:( ABCD P91 )
A,軟式製造 B,柔性製造
C,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D,即時製造
4,即時生產得特點:(ABCDE P92 )
A,要求企業具有良好的管理環境
B,具有巨大的生產靈活性
C,把必要的東西在必要的時間送到必要的地方
D,以小批量生產代替大生產流水線
E,可以使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快速的調整
5,影響消費者需求的因素有( ABCDE P93 )
A,消費者的收入 B,商品的價格
C,消費者的偏好 D,替代品的價格
E,互補品的價格
6,影響廠商對網路信息產品的需求的因素有(ABCEF P95 P97 )
A,價格 B,自身經濟實力
C,網路信息產品的獲利水平 D,企業得經營管理水平
E,市場規模 F,市場進入障礙
7,在實際的網路信息產品市場中,一種網路信息產品的均衡可能會出現的 情況有(ABCD P112 )
A,網路信息產品成交次數不足 B,網路信息產品閑置
C,網路信息產品成交次數達到預期水平
D,網路信息產品成交次數超過預期水平
8,知本分配機制要解決的問題是(ABC P124 )
A,分配的客體 B,分配的主體
C,分配的額度 D,分配什麼
9,知本分配的特徵主要表現為:( ABCD P126 )
A,分配的系統特徵 B,分配的運行特徵
C,分配的結果特徵 D,分配方式的組織機制特徵
10,虛擬企業的類型有(ABC P85-86 )
A,長期虛擬企業 B,中期虛擬企業 C,短期虛擬企業
11,當生產者制定的網路信息產品的價格大於網路信息產品的市場均衡價格時,那麼,在市場上表現為(C P112 )(此題為單選)
A,網路信息產品的供給種類與需求種類相等
B,網路信息產品的供給種類少於需求種類
C,網路信息產品的供給種類多於需求種類
D,許多網路信息產品得不到滿足
三,判斷並改正
傳統的生產受制於資源的稀缺,資源配置的模式以及資源的被利用水 平,但是,網路生產不受制以上三方面.P73-75對
聯結經濟效益所表示的就是虛擬企業的經濟效益.P89對
柔性製造是80年代以來現代製造業的主流生產模式,通常由"柔性製造單元"和"柔性製造系統"構成,其中,"柔性製造系統"是柔性製造的基礎模式.P90錯
網路信息產品市場上供需雙方總是平衡的.P111錯
四,簡答題
1,為什麼說網路生產會使社會生產更有效 P73
2,簡述在網路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成為生產要素的核心的原因.P75
3,在網路生產中,邊際收益為什麼會遞增 P81
4,簡述聯結經濟效益的主要內容.P89
5,簡述虛擬企業的特徵.P84
6,什麼是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P91
7,簡述網路競爭的特點.P115(此題老師上課有給答案,P115不全對)
8,簡述知本分配的含義.P124
五,論述題
試論述在網路經濟條件下,怎樣來實施按知分配
網路經濟學復習題(三)
一,單選題
1,網路經濟條件下,網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是 ( A ).
A,人力資源的開發 B,集團化
C,經濟資源 D,網際網路
2,網路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 B )
A,人力資源的開發 B,集團化
C,經濟資源 D,網際網路
3,網路經濟時代,"第三者政府"的基本功能是 ( C ).
A,直接生產功能 B,直接干預功能
C,直接指導功能 D,直接服務功能
4,網路企業的平均收益在如果價格不隨產銷量而變動時,則此曲線是(A)
A,平行於X軸的水平直線 B,平行於Y軸的水平直線
C,趨於X軸下降的曲線 D,趨於X軸上升的曲線
5,從長期來看,網路企業的總收益曲線是一條( A ).
A,不斷上升的曲線 B,不斷下降的曲線
C,先下降後上升的曲線 D,平行X軸的直線
6,關於網路企業邊際收益曲線與一般工業企業邊際收益曲線相比較,正確的說法是( B ).
A,網路企業邊際收益曲線隨產量增加而上升,一般工業企業邊際收益曲線也隨產量增加而上升.
B,網路企業邊際收益曲線隨產量增加而上升,一般工業企業邊際收益曲線先上升後下降.
C,網路企業邊際收益曲線先上升後下降,一般工業企業邊際收益曲線也
先上升後下降.
D,網路企業邊際收益曲線先下降後上升,一般工業企業邊際收益曲線也
先下降後上升.
7,網路企業的資金利潤率是一定時期的利潤額與( A )的比率.
A,佔用與耗費的總資金 B,固定資產
C,流動資金 D,成本支出
8,網路企業的產品邊際成本曲線是一條( B )曲線.
A,迅速遞減 B,緩慢遞減
C,先上升後下降 D,先下降後上升
二,多項選擇題
1,創新包括:(A,B,C,D,E )
A,新產品的出現 B,新的生產方法或技術的運用
C,開拓新的市場 D,獲得新的原料供應來源
E,新的管理方法的推進
2,電子化政府的運作方式的特點是 (ABCD ).
A,政府提供信息服務 B,政府采購實行電子化
C,政府服務電子化 D,民眾參與政府決策
3,網路經濟時代,宏觀調控的直接對象是( BC )
A,網路消費者 B,虛擬企業
C,電子商務 D,電子政府
4,要實現網路經濟的全球持續發展,在網路立法時應遵循的原則(ABCDE)P.242
A,個人隨意願選擇交易方式原則 B,技術中性原則
C,電子交易和傳統交易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原則 D,統一稅收標准原則
E,保護消費者利益原則.
5,網路企業的總收益是由( AB )的總賣價構成.
A,銷售網路產品 B,提供信息服務
6,我國發展網路經濟的指導思想是( ABCD ).
A,國家調控與市場驅動相結合
B,基礎建設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C,工業化與知識化相結合
D,自主創新與"引進""吸引"相結合
三,判斷題
1,網路經濟的競爭方式從"公司競爭"轉向"集團競爭"( 對 )P.200
2,在網路經濟時代,"第三者政府"的基本功能是直接干預(錯)P217
3,網路企業的人均產值額越大,則勞動效率越低(錯).P.181
四,簡答題
1,為什麼說網路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P.207
2,在網路化,數字化經濟條件下,中央銀行的核心職能定位.P.229
3,簡述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P260—262
4,我國應該怎樣實施網路經濟發展戰略 P.289
5,為什麼說網路經濟是一種全球化經濟.P250---252
五,論述題
1,在網路經濟時代(條件下),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哪裡
或試論述網路經濟的增長特徵.P.195
2,結合我國網路經濟的指導思想論述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P283

《網路經濟學》作業題
一,名詞解釋
1,網路產品 2,網路協議 3,網路經濟
4,外部性 5,網路外部性 6,梅特卡夫法則
7,網路企業 8,跨職能工作團組 9,虛擬企業
10,主流化戰略 11,鎖定 12,開放戰略
12,電子商務 13,分立化 15,實時運作
16,虛擬經營 17,業務外包 18,企業共生
19,策略聯盟 20,虛擬銷售 21,戰略環節
22,4C營銷 23,"e"轉型 24,合作式競爭
25,風險投資 26,二板市場 27,做市商
28,人力資本 29,新增長理論 30,主流化戰略
31,風險投資 32,虛擬經營 33,外部性
34,人力資本
二,簡答題
簡述網路產品的特點.
網路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與傳統經濟相比,網路經濟中涌現出了哪些新的現象和規律 (列出至少8個方面)
網路外部性具有哪些性質
簡述公共產品的外部性與網路外部性的區別.
簡述網路產品的第一種個人需求曲線的假設條件及各假設條件的含義.
為什麼網路外部性不會導致市場機制失靈
請畫出網路經濟下的邊際成本曲線,並解釋其形成原因.
請畫出完全競爭下的信息產品的供給曲線,並解釋其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的原因.
簡述網路經濟下信息產品價格不趨向於零和價格不會過高的原因.
網路經濟下網路企業對組織結構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網路經濟為網路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提供了哪些條件
組織結構虛擬化有哪幾個方面的優勢
簡述主流化戰略的實施原因,實施基礎及其實施的目的.
哪些因素導致網路企業能對消費者實施鎖定
網路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哪幾個方面
網路經濟下網路企業實施開放戰略的目的是什麼
簡述企業再造理論的基本思想.
企業轉型理論有哪些主要特點
網路經濟下傳統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趨勢包括哪些方面
組織結構柔性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簡述分立化的實質.
網路經濟下傳統企業的經營戰略發生了哪些變化
網路經濟下傳統企業的並購與重組表現出哪些新的特點.
網路經濟下傳統企業的經營策略發生了哪些變化
與傳統營銷中的廣告相比,網上廣告具有哪些方面的優點
與傳統營銷中的市場調研相比,網路經濟下的市場調研具有哪些優點
網路經濟下的壟斷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網路經濟下的競爭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簡述合作式競爭的形成原因.
簡述網路經濟下競爭的內涵.
簡述網路經濟運行的特點.
網路經濟對金融支持系統的需求表現在哪些方面
簡述風險投資與二板市場的關系.
與其他投資方式比較,風險投資具有哪些特點
簡述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
我國的風險投資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與主板市場相比,二板市場具有什麼特點
我國設立二板市場應注意哪些問題
新經濟下的經濟周期出現了哪些變形
新經濟下的就業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
人力資本投資主要集中在哪幾個方面
網路經濟下的競爭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網路經濟下傳統企業的經營策略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經濟下的經濟周期出現了哪些變形
簡述風險投資與二板市場的關系.
組織結構虛擬化有哪幾個方面的優勢
請畫出網路經濟下的邊際成本曲線,並解釋其形成原因.
三,分析論述題
1,分析傳統產品和網路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的不同之處.
2,請分析網路經濟下邊際效用遞增的原因.
3,請應用相關經濟學原理解釋:為什麼說從經濟學上講,極端環境保護主義者的觀點(即完全禁止污染)是不合理的.
4,為什麼說在網路經濟中,價格對供給的影響相對有限,而供給決定著價格
5,分析網路經濟中產品的市場反均衡的形成過程.
6,請運用相關網路經濟學原理解釋:為什麼政府要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法.
7,分析網路企業的生產製造部分柔性化,敏捷化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8,分析網路經濟中"贏家通吃"與"輸家通盤"現象產生的原因.
9,討論傳統企業如何實施虛擬化經營的經營戰略
10,分析無界限組織模式的特點.
11,簡述4C營銷與互聯網的關系.
12,分析網路經濟下壟斷產生的原因.
13,請分析美國風險投資成功運作的原因.
14,請寫出現代金融對企業融資方式的兩種制度供給方式,哪一種適合網路企業呢 為什麼
15,新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16,請分析網路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17,請寫出現代金融對企業融資方式的兩種制度供給方式,哪一種適合網路企業呢 為什麼
18,請比較傳統經濟學中的壟斷與網路經濟學中的壟斷.

閱讀全文

與網路經濟學可能無效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