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這些學科之間的關系
我是學這個的,研三馬上畢業,我來回答吧。你問的是學科之間的關系,我就從學科上給你回答。
1.你說的這4個專業中,國際關系是母專業,也就是說,國際關系(下面簡稱I.R.)是包含另外3個專業的大專業。1919年威爾士大學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IR專業。所以「國際關系」沿用至今。
2.國際政治和外交學是IR的分支學科,如果把IR比喻成1級學科的話,國際政治就是2級學科。因為IR不僅研究國際上的政治,還有經濟、文化、軍事、制度、非傳統安全等等,而國際政治只研究政治。外交學只研究外交。你可以買幾本外交學院的書,就可以發現,外交學重在培養外交人才,不是研究人才。(當然了,至於你最後能不能當外交官,這裡面的因素就太多了。)
3,你說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簡稱為IPE,只能算是3級學科,嚴格的來講,不能算是專業,只能說是一個專業方向。因為現在政治、經濟互相影響,所以很多IR學者發現,只研究其中一個不能足以解釋國際關系,所以就創辦了這個方向。學習這個方向的話,我建議你一定要有很好的經濟學功底,否則比較有麻煩。這個學科方向在美國發展的很好,但是國內不太重視。
4.還有一點,我想說,國際關系裡面諸如IPE這樣的3級學科方向還有很多,比如「全球治理」、「非傳統安全」、「環境外交」、「東北亞外交」、「數學政治學」(這個只有美國有)、「國際關系理論」、「國際體系安全研究」(這個美國發展的很好)等等。
5.因為咱們國家國情,內地很多高校在IR設置上都採取平行處理的辦法,使很多考生很迷惑,誤以為IR、IPE、國際政治等等是一樣的,你要多注意這個。
6.最後,還想跟你說說,如果有好的選擇的話,建議你不要學習這個專業,就業真的非常難,難到了你想像不到的程度。(當然,你要是在清華北大學習IR就不一樣了)。我是沖著喜歡學習IR的,但是現在也是很發愁。好好考慮吧。祝你成功。。~~
⑵ 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有哪些必讀書目
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699 政治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礎理論;國際政治經濟熱點問題;國際政治;政治學研究方法概論。
823 國際關系史
維斯特伐利亞體系(產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家的發展歷史與在國際體系中的作用;維也納體系;大陸聯盟體系與俾
斯麥;一次大戰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次大戰與雅爾塔體系;冷戰中的兩極對抗到冷戰後的多元化世界;非殖民化與民族解放運動;全球化與區域合作進程;冷
戰後國家間政治經濟與文化關系;國際組織、環境與非傳統安全問題;1949年以來的中國對外關系。
參考書目:
《國際關系史》劉德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四版)馮特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當代比較政治學》阿爾蒙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
《全球政治經濟學》吉爾平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版)等。
⑶ 全球政治經濟學的介紹
本書作者羅伯特·吉爾平,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將本書視為其代表作《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第二版。在本書中,研究了冷戰後界經濟和政治新的發展特點,這些特點包括:新的區域主義的興起,計算機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推動力,技術進步在逐步改變當今世界經濟的個方面。於這些新的發展,吉爾平重討了改變世界面貌的強大的經濟、政治和技術力量,尤其注經濟全球化及其對經事務的真正作用和所謂的消極影響。
⑷ 求管理類英文書目!
管理類英文書目 management books
這里有好多的
http://management.about.com/od/careerdevelopment/tp/TopMgtBooks.htm
⑸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路徑
國際政治學是研究權力及其分布的學科。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因素(財富)是權力的重要來源,國家力量是國家富裕的必要條件。因此,把政治和經濟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動力,是對權力來源和運用的分析。從本質上看,國際政治經濟學考察的就是權力和財富之間的互動。
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二者互動的內在機制可以歸納為回答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市場經濟增長的政治根源及作用;其次是經濟變化和政治變化之間的關系;最後,國際市場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與吉爾平相似,英國學派的蘇珊斯特蘭奇也對權力的結構作出了解釋。她認為,國際社會存在兩種權力:聯系性權力和結構性權力。聯系性權力是傳統權力政治的范疇,結構性權力由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四種結構組成。這是斯特蘭奇對財富與權力轉化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IPE代表理論包括:相互依存論、霸權穩定論和依附理論。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復合相互依存理論」通過「敏感性」和「脆弱性」兩個概念,突破了純粹的經濟自由主義領域,把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聯系在一起,初步探討了財富與權力的轉化關系。金德爾伯格和吉爾平所主張的霸權穩定論,在嚴格意義上並沒有涉及財富與權力的轉換關系,但是這種理論作為早期IPE的探索,把經濟現象納入政治學的分析框架中,為政治與經濟在學科上的統一做出了努力。基歐漢的後霸權合作論引入了國際機制的研究視角,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依附論研究市場經濟在國際范圍內發生的影響,則在政治學和經濟學之間搭建了橋梁。不過,依附論建立在一個相對比較靜態的理論模型上,對世界經濟體系中各國經濟地位的變更無法給出合理的答案;同樣,這一理論也無法讓人信服地理解財富和權力轉換的途徑和因果關系。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不能忽視國際經濟環境對國內政治經濟的影響。彼得卡贊斯坦(PeterKatzenstein)在《國際關系和國內結構:工業發達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9]中認為,國際關系的內部化和國內結構的外部化在對外經濟政策決策過程中有同等重要性。而最突出的研究成果當數彼得古勒維奇(PeterGourevitch)。他提出的「顛倒的第二種意向」,突破了傳統國際政治領域視國家為單一行為體的研究模式,指出了國際力量影響國內政策選擇的中介環節,從而奠定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思路由外而內轉型的基礎。
不過,卡贊斯坦、古勒維奇等的探索直到80年代後期才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最終在90年代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主流,並進而影響到國際關系其他領域的研究。如今的國際經濟學者認為:「如果不抓住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之間聯系的性質以及這些聯系的變化,不能理解國家內部的政治」。
國際政治經濟學逆向的探索未能立即受到廣泛的關注,是基於兩方面的因素:首先,盡管IPE的興起是為了把現實主義抽象掉的經濟變數和非國家行為體重新納入到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中,但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國際關系的研究依然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也不能例外,無論是吉爾平或是斯特蘭奇,都是現實主義學者。因此,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依舊集中在解釋財富與權力的轉化關繫上。霸權穩定論、相互依存理論和依附理論,都以全球市場與民族國家處於緊張狀態為前提假設條件。
其次,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國際環境出現兩個重大的變化:一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二是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全球運輸成本的降低,包括通信、貿易金融制度等全球一體化公共產品的建立,使得國際貿易的流動性大大增加,國際資本市場大幅度擴張,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可能性增強。這些變化,幾乎影響了每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有些影響比較明顯,比如出現關稅同盟,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有些影響雖然不那麼明顯,但在國內政治領域意義更為重大,如跨國行為體對國內政策的影響,利益群體同盟的瓦解與再結盟等。海倫米爾納和基歐漢認為,國際化通過三種途徑影響了國內政治:塑造新的政策偏好和政治同盟;引發國內經濟和政治危機;削弱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控制。
⑹ 政治學必備書有哪些
國際政治必讀書
經典著作 作者 出版社 年份
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 漢斯·摩根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0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亨廷頓 新華出版社 1999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 布熱津斯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國際政治的系統與過程 卡普蘭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89
國際政治理論 沃爾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外交 基辛格 海南出版社 1997
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 羅伯特·吉爾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亞歷山大·溫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 基歐漢和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2
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基歐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大國政治的悲劇 米爾斯海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國的興衰 肯尼迪 求實出版社 1988
素質教育
西方哲學史新編 苗力田 人民出版社 1990
西方經濟學 高鴻業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6
世界文明史 李世安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化精義 馮承柏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
中國文化要義 王連升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9
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 俞可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社會學主要思潮 阿隆 華夏出版社 2000
國際政治
世界政治 拉西特等 華夏出版社 2002
大失控與大混亂 布熱津斯基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歷史的地理樞紐 麥金德 商務印書館 1985
當代國際關系理論 斯坦利·霍夫曼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理解國際沖突 約瑟夫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 吉爾平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9
國際政治經濟學導論 斯特蘭奇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0
全球政治經濟學 吉爾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 王逸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 秦亞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 肯尼思·華爾茲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1
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 費麗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政治地理學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奧本海國際法 瓦茨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8
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世界民族主義論 王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外交學
防務與外交決策中的政治 羅傑·希爾斯曼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 羅賽蒂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
美國政府與美國政治 李道揆 商務印書館 1999
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貝科威茨 商務印書館 1979
現代外交 巴斯頓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外交學概論 魯毅等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國際關系
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 威廉·奧爾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 基歐漢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鮑德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國際關系分析 卡爾·多伊奇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2
現代世界體系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 多爾蒂等 1987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倪世雄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 資中筠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國戰略研究 俞正梁等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當代國際關系學導論 俞正梁等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
新時期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 魯毅等主編 時事出版社 1999
國際關系史(上下) 方連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戰後國際關系史 方連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無政府社會 布爾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文明經受考驗 湯因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從財富到權力 扎卡利亞 新華出版社 2001
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 傑維斯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國際思想大師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未來國際思想大師 諾伊曼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國際關系理論史導論 克努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國際關系經典選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沖突與合作:演進中的國際關系理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方法論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拉卡托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集體行動的邏輯 奧爾森 上海三聯書店 1995
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政治學方法論 張銘等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3
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 閻學通等 人民出版社 2003
⑺ 全球政治經濟學的作者簡介
羅伯特·吉爾平,當代西方著名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權威。1930年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伯靈頓。1952年畢業於佛蒙特大學。1954年在康乃爾大學獲碩士學位。1960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國際關系學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會研究員。1975—1976年任美國總統技術和經濟顧問團成員。撰寫過《美國科學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學家和國家政策的制定》、《科學立國時代的法律》、《美國的實力和跨國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貿易、投資和技術政策》、《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等大量著作。其中《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1987年)和《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作。
⑻ 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至今都已解決了嗎
把從二戰結束到現在的戰爭拿出來當論據,說明和平問題未解決。還有恐怖主義也可以。
而發展本身就是個動詞,世界在不斷運動,因此發展永無止境,何來解決一說?可以列舉非洲的難民,貧困山區來作為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