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中的成本是怎樣定義的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成本往往是「會計成本」,即廠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作為成本項目計入會計賬目的各項費用支出總和,包括工資、原材料、動力、運輸等所支付的費用,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借入資本所支付的利息等。
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不同於會計成本,是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支出總和,稱為「經濟成本」。經濟成本除了會計成本,還包括未計入會計成本中的廠商自有生產要素的報酬。這種報酬通常以「正常利潤」的形式出現,主要補償主自有資本投入應獲的利息、主為提供勞務應得的薪金等。在經濟分析中,正常利潤被作為成本項目計入產品的經濟成本之內,又被稱為「隱成本」一它是組織生產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可理解為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自有生產要素的機會成本。與此相應,會計成本也被稱作「顯成本」。經濟成本等於顯成本與隱成本之和。本章以下若無特別指明,成本的概念均指經濟成本。當商品的銷售收入正好能補償經濟成本時,廠商獲得了正常利潤。若銷售收入超過經濟成本,則廠商可獲得超過正常利潤的經濟利潤,即超額利潤。以上各種涵義的成本及利潤的相互關系可用以下關系式表示:
經濟成本=會計成本(顯成本)+隱成本
經濟利潤=銷售收入一會計成本一隱成本
B. 《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
第一題涉及的是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問題。我個人理解邊際收益就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消費,使你的產生的收益。而這個收益是隨著你消費的增加而遞減的。邊際成本就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生產,使你增加的成本。拿這個吃披薩來說,你吃一個披薩的收益就是你吃了之後的感覺到的快樂,隨著你越吃越多你會吃撐如果吃的太多會吐,所以你吃第一個的時候感覺是最爽的,然後每吃一個你的收益就會越來越少,直到為0。而邊際成本沒有,因為你開始出了20美元之後每多吃一個也不會多花一毛錢。所以按照理論,我們應該選擇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候的那個消費量是最合理的,因為此時邊際利潤為0。你再多吃你的利潤就是負數了就劃不來了。大概是一個這樣的圖形因為存在免單的顧客,那麼沒有免單顧客就會多考慮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你吃披薩花掉了20美元給你帶來了快樂,而你吃披薩用掉了導致你沒法用這20美元去吃你想吃的第二種東西來給你帶來快樂,所以放棄吃第二種東西就成了機會成本。而免單的顧客是沒有機會成本的。最後沒有免單的人的總成本要高於免單了的人,所以他們需要得到的收益來彌補這個成本,所以他們會消費的披薩。
C. 微觀經濟學 邊際產量和邊際成本到底是怎麼增加的
理論上來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增加多少。
一般而言,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的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說的是規模效應。
邊際產量是指增加一個單位可變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產量,用MP表示。即: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加量。
邊際產量的計算公式 邊際產量的計算公式是:
MP=總產量的增加量Q/勞動的增加量L 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及其關系 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
第一,在其他生產要素不變的情況下,隨著一種生產要素的增加,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都是先上升而後下降。這反映了邊際產量遞減規律。
第二,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於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在相交前,平均產量是遞增的,邊際產量大於平均產量(MP>AP);在相交後,平均產量是遞減的,邊際產量小於平均產量(MP<AP);在相交時,平均產量達到最大,邊際產量等於平均產量(MP=AP)。
第三,當邊際產量為零時,總產量達到最大,以後,當邊際產量為負數時,總產量就會絕對減少。
供參考。
D. 經濟學 單選題
社會邊際成本概念開始用於會計工作時,被解釋為隨產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由於固定成本在一定生產規模範圍內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所以邊際成本也被解釋為變動成本。實際上,生產者多生產一個單位產量所需支付的追加成本(邊際成本)並不總是變動成本,在產量增加到一定水平後,固定成本也會有所增加。
社會邊際成本可以通過為補償因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物品或服務的生產量所消耗的資源價值而需付出的貨幣最低額來測定。一種物品或服務的社會邊際成本,隨其數量的增加傾向於增加。
C
E. 經濟學名詞解釋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邊際成本實際上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邊際利益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產品所帶來的利潤的增量
邊際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較,二者相等時為臨界點,也就是投入的資金所得到的利益與輸出損失相等時的點。如果組織的目標是取得最大利潤,那麼當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時,這一目標就能達到。
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是打開經濟決策王國的鑰匙。可以認為邊際分析法與管理決策優化密切相關。
邊際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的數學原理很簡單。對於離散discrete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變化量與自變數變化量的比值;對於連續continuous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關於某自變數的導數值。所以邊際的含義本身就是因變數關於自變數的變化率,或者說是自變數變化一個單位時因變數的改變數。在經濟管理研究中,經常考慮的邊際量有邊際收入MR、邊際成本MC、邊際產量MP、邊際利潤MB等。
邊際分析法體現向前看的決策思想,是尋求最優解的核心工具。主要應用如下:
1、無約束條件下最優投入量(業務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確定:
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決策考慮的根本目標。由微積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潤最大化的點在邊際利潤等於0的點獲得。利潤(或稱凈收益)為收入與成本之差,邊際利潤亦即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獲得結論:只要邊際收入大於邊際成本,這種經濟活動就是可取的;在無約束條件下,邊際利潤值為0(即:邊際收入=邊際成本)時,資源的投入量最優(利潤最大)。
2、有約束條件下最優業務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確定:
對於有約束情形可以獲得如下最優化法則:在有約束條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單位資源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都相等,且同時滿足約束條件,資源分配的總效益最優。這一法則也稱為等邊際法則。
當所考慮的資源是資金時,有約束的最優化法則即為:在滿足約束條件的同時,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都相等;如果資金是用來購買資源,而各方向的資源價格分別都是常數,有約束的最優化法則即為:在滿足約束條件的同時,各方向上的邊際效益與價格的比值都等於一個常數。
3、最優化原則的離散結果: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應該增加行動;當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時,應該減少行動;最優化水平在當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的前一單位水平達到。
4、提倡使用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邊際分析的變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種決策對收入、成本或利潤的影響。這里"某種決策"可以是變數的大量變化,包括離散的、跳躍性的變化,也可以是非數量的變化,如不同技術條件、不同環境下的比較。比較不同決策引起的變數變化值進行分析。
在管理決策中應用邊際分析法相當於是建立了一套有利於決策的評價體系:不僅考慮變數的總值Total,也同時考慮變數的平均值Average和邊際值Marginal。總值、平均值與邊際值之間具有如下關系(total-average-marginal relationship):
1)邊際值的符號是總值上升或下降的信號;
2)當邊際值大於平均值時,平均值處於遞增狀態。
有可能的話對上述結論進行數學推導,細化結論的文字描述,這可以加深對結論的理解應用。特別注意4個重要點位:盈虧平衡點、邊際利潤最大點、平均利潤最大點、總利潤最大點。
應用邊際分析法還隱含著一個思想:充分利用與促進開發信息資源。
在應用邊際方法或最優化方法也應該注意如下復雜因素:
1、現實經濟管理問題總是千絲萬縷,存在多個變數,要爭取抓住主要變數,並在各個方向上滿足邊際法則;
2、決策變數與相關結果之間關系復雜,所選取的變數是否得當,必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引結合,並進行方程回歸、曲線擬合、顯著性檢驗等檢驗處理;
3、注意所考慮問題存在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和數學工具的應用條件;
4、注意決策問題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F. 經濟學問題(邊際成本遞增)
很簡單的,首先要明確廠商確定產量(供給量)的原則是邊際收益=邊際成本,也就是在邊際成本曲線與邊際收益曲線的交點處獲得最大利潤。
其次,明確邊際成本遞增規律,即邊際成本曲線為一條從左到右,隨產量增加,逐漸上升的曲線。(邊際成本曲線下降的區段屬於不合理生產區域,不予考慮。)
再次,為了簡化問題,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樣邊際收益曲線和平均收益曲線重合為一條水平線,它們都等於產品的價格。也即個別廠商產量的增加,不會改變產品價格。
最後,在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如果價格上升,即邊際收益曲線位置向上移動,這時邊際收益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就會沿邊際成本曲線上升,從而廠商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遞增。
這個問題應該畫圖的,這里不方便,你自己畫吧。一畫圖就一目瞭然了。
G. 增加的生產成本是否會轉嫁給消費者 微觀經濟學
增加的生產成本是否會轉嫁給消費者
要看情況考慮
若所有的廠商成本都增加了
那麼該產品勢必會漲價
若只是一些廠商成本增加
那麼其應該引進新技術或新機器
否則應退出市場
H. 西方經濟學中的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是什麼意思呀
西方經濟學中的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的意思分別為:
短期成本是廠商在短期內不改變其生產規模即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投入量,只改變原材料、燃料、勞動等的投入量來調整生產時發生的費用。短期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西方經濟學家一般用馬歇爾的劃分法,即根據資本存量等經濟變數在考察期間內是否被假定為始終不變,是否被確定為考察對象來劃分。比如假定資本存量等經濟變數在考察期間保持不變,那麼該期間就被視為短期,如一周、一月、一年等。
長期成本是廠商在長期內根據所要達到的產量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所發生的費用。長期成本沒有可變成本與固定成本之分。但可分為長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和長期邊際成本。長期總成本是指長期內達到一定產量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當沒有產量時就沒有成本。
(8)經濟學的追加成本擴展閱讀:
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的區別
1、不同的定義
長期成本是指生產企業根據長期要達到的產量,調整各項生產要素投入所發生的成本。
短期成本是指生產企業在短期內通過改變原材料、燃料、勞動力等固定資產的投入而不改變生產規模來調整生產的成本。
2、不同的內容
長期成本包括長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和長期邊際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3、對生產要素的不同要求
長期成本意味著所有的投入都是可變的。從長遠來看,製造商完全可以改變其使用的資源。
短期是指企業在這一時期內不能調整生產規模,即只能改變企業投入的部分生產要素,而另一部分生產要素是固定的。
I. 經濟學基礎問題,書上給了邊際成本的簡單計算公式如圖,問題:邊際成本既然是額外一單位產量增加所引起的
題主的問題看來是沒有透徹理解△的意義
在這里△表示在變化量,△TC也就是多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的額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以單位產量後的成本減去增加前的成本,您的理解沒有錯,只是沒明白式子的意思。
至於△Q就是增加的產量,也就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