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治經濟學讀後感5000字論文
是這樣的:
中國三農問題政治經濟學
農業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農民處在周而復始的春耕秋收的時間流程與狹小固定的土地上,很少存在不確定性,在關鍵性技術、制度、經濟和文化變數上長期變化甚微。一則,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藝通過口頭傳授和示範而得以代代相傳,在長期內缺少意義重大的發明,僅局限於量上的累積和修補。再則,在傳統農業中人們對擁有或獲取經濟物品和服務的偏好和動機長期保持不變。這種變化緩慢的社會里,人們更為關切的是維持傳統,並期望把那些具有實際效用的標准行為傳之後人,超越個體有限的生命周期。在傳統農業運行過程中,農民從他童年期就開始那些被許多代人證明是可靠的經驗和技術,即把祖輩相傳的農業經濟過程中的有關規范內化為自己的人力資本。這種農業中,老農老圃對青年農民來說,相當於一位老師,在某些技術性較強的農活、天氣識別及種植期選擇等方面,青年人都應向長者虛心學習,但就大部分的技術和經驗而言,是靠機械性的模仿就可獲得的,正如熊彼特(1935)所言,是不需要「用腦來反應的」。
很顯然,在傳統農業中,成為一個良農或種田能手固然是不容易的,但似乎也難以找到不會種田的農民。生產本身的技術特徵和環境決定了這一點。作為一種理論上的推論,傳統農業是一種以習慣為契機的「周而復始的經濟(the circular flow)。其本質是,沒有不確定性,農民事先就知道他的行為的結果,無須學會高深的統計和預測,日復一日,不變的經濟機制可以教會他們所需的投入和產出量。周而復始,終會把行為轉化為習慣,這是理性為立法的過程。農民在傳統的模子里塑造出來,已習慣於緩慢的常規的運行機制,他們不需要創新,創新可被視作富人的奢侈品,技術進步的「水珠」幾乎不會在鄉村的畫布上留下擴散的痕跡。而且,也不能高估傳統農民的決策自由和決策權力,它們都是表面的而非真實的,因為農民盡管在原則上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掌握經營方向以及資源流向和組合方式的,但是,傳統的技術結構和社會結構使他們幾乎沒有選擇。這樣便由此形成了希克斯(1969)所說的習俗經濟。
農民在傳統社會的模子里塑造出來,已習慣於緩慢的、常規的運行機制。及至今天,進步和現代要素的投入極大地改變了農業的質態水準,市場的邏輯和力量愈來愈主宰著農民的命運,不斷地改變著農業的結構、功能和屬性,鄉村工業的興起、農工商一體化的發展和農民的流動則把農民從孤立的田野勞動中解放出來,帶入了開放的產業體系和社會交往之中,同時一些人們所熟悉的鄉村事物也已從視野中消褪, 代之而來的是新的村莊構架和生活方式。但是,不到三十年時間所帶來的變化相對三千年的歷史傳統,畢竟根底太淺,我們所看到的變化更多的是經濟活動的外在變化,而農民作為一個整體,文化行為上的變化,還不可能是本質上的脫胎換骨,其保守傾向也不可能完全改變,而仍然是他們相對於其他職業者所特有的劣勢。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㈡ 如何寫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論文,有大家公認的格式嗎
格式要求:
1、題目: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2、論文摘要: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以500字左右為宜。
3、關鍵詞: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4、目錄: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5、引言(或序言):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6、正文:論文的主體。
7、結論:明確、精煉、完整,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8、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註明來源和出處。
9、附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㈢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
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獲得諾獎是因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卡尼曼1934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獲得心理學與數學學士學位,1961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先後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93年起,卡尼曼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他也是美國科學院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國際數量經濟學會會員、實驗心理學家學會會員等。
《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是以卡尼曼在2002年諾貝爾頒獎大會上的發言修改而成。作者在文章中根據直覺判斷心理學和選擇理論的最新進展重溫他的三個研究領域:1、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使用的啟示法。2、人們進行各種判斷所傾向於採納的偏差,前景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應用。3、在以上基礎上說明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本文就將從這三方面進行評論概述。
第一,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使用的啟示法。卡尼曼和他的長期合作者特維斯基(AmosTversky)發現了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判斷與傳統經濟理論所假定的理性發生系統偏差的機理。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早期研究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人們一般無法充分分析涉及經濟判斷和概率判斷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依靠某些捷徑或原則做出判斷,這些捷徑或原則有時與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論存在著系統偏差。
一個基本的偏差就是人們應用小數法則。例如,他們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發現,人們會認為「某天60%的新生兒是男孩」的概率在小醫院和大醫院里是相同的。人們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隨機變數樣本的平均值和方差隨樣本量下降的速度。在另外的一些實驗中,特維斯基和卡153尼曼對此種思維方式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如在一項實驗中,明確地告訴實驗對象,將要被歸類的人來自於30%為工程師和70%為律師的群體,而另一個實驗顛倒了這兩個比例。結果表明,這一差異實際上對參與判斷的對象沒有產生影響。同樣的因素會導致人們認為兩個事件的聯合概率比其中任何一個事件的概率都大,這種認識違背了概率論的基本原理———聯合概率法則。
第二,人們進行各種判斷所傾向於採納的偏差,前景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應用。
在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他們發現,古典的效用理論不能夠貼切地反映人們在未來不確定情況下作決策的行為模式,當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普通人是怎樣設想未來的呢?統計意義上,我們傾向於把未來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加以高估。這被稱為「卡尼曼定律」。 當事件發生的真實概率低於10%或15%的時候,我們對概率的高估特別明顯,同樣,事件發生的真實概率越高,我們越傾向於低估它。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一個足以取代預期效用理論的理論,即「前景理論」。他們的思路是,對於事件發生的概率,需要進行加權,才足以描述人們的真實選擇。
框架效應指的是同一個特徵在一種顯示中易獲取,而在另一個顯示中則不是,盡管這兩個顯示包含著相同的信息。這個情況是非常不尋常的:一些刺激的屬性是自動感知的,而另一些卻必須要進行計算才能加以感知;或者一個物體的同一個屬性在一個顯示中被感知,但在另一個顯示中則必須要進行計算。
第三,指出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傳統上,經濟學研究通常假設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並能作出理性決策。新古典理論都是基於「理性人」的假設之上的,而且所指的「理性人」為完全理性人,理性人是指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讀後感《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可為此不擇手段。「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古典管理理論更是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作為前提的,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和所要建立的理論的不同需要,假設條件存在著差異。但是,在眾多不同經濟理論的各自不同的假設條件中,有一個假設條件是所有的經濟理論均具備的一個基本假設條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隨著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理論開始修正上述假設,例如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在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時間進程中的經濟成效》中就否定了上述完全理性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有限理性,在條件不確定情況下,「完全理性」是顯然不可能的。
而卡尼曼的理論則是對理性人假設的否定。在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的相關實驗中,信息是完全的,對上述信息的分析對於有一定數學基礎的人而言也是簡單的,但恰恰就在作出判斷並根據判斷採取行動時,人的心理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實際上,在卡尼曼的經驗實證後面,已經構成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性人基本假設的質疑。結合行為金融學對有效市場假說的批駁,已經構成了一種新範式。這種經濟學新範式,與新古典既有聯系,更有區別。我發現,二者之間存在一個通解。就是假設參照點不變時,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與新古典的基本假設就接近一致了。換句話說,行為經濟學把新古典當作一個特例,即參照點固定不變時的價值狀態。
而參照點的存在,是行為經濟學的獨特性所在。解決的就是樓上所說「有限理性」與經濟生活中的人二者之間的關系。框架效應反映的是有限理性,而體驗反映的是參照點。參照點是現實世界的雜多。回到參照點確定價值,就是讓經濟學的現代性理性,回到真實世界,回到事實本身。
總的來說,《有限理性的圖譜: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一文比較完整地介紹了卡尼曼理論的綜述性文章,比較整體性地介紹了前景理論、框架效應、性質替代等內容。而且,這些理論有一個特點,就是都建立在一系列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經濟學發展到今天,經常聽到的一種批評意見是:現代經濟學過分注重數學的嚴密性,脫離了具體的社會問題的分析以及對活生生的人的研究,以至於經濟學變成了當代的玄學。這種意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不依靠嚴格的邏輯分析和實證研究,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就會停留在表面化的議論層面上。而通過實驗得出一些經驗性的結果,再在這些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分析從而得出嚴格的、並有實驗基礎的結論將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卡尼曼的理論在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能找到應用,比較常見的是在金融領域,但筆者在項目管理中也發現了一些符合前景理論的現象。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風險事件,這些風險事件的發生往往對項目的進度、成本和質量等產生影響,而項目的管理人員在風險應對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對有關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產生影響。
長期以來,經濟學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依賴於實際觀察的經驗科學,或者是建立在演繹、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辯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然而,現在經濟學研究開始重視修正和測試上述的前提假設,並越來越依賴於在實驗室里獲得數據,而不是從實地獲得的數據。這種研究源於兩個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領域:一個是用認知心理學分析方法研究人類的判斷和決策行為的領域;另一個是通過實驗室實驗來測試或檢驗根據經濟學理論作出預測的未知或不確定性領域。卡尼曼和史密斯正是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先驅。卡尼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而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發現了人類決策的不確定性,即發現人類決策常常與根據標准經濟理論假設所作出的預測大相徑庭。他與已故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說明人類行為的期望理論。事實上,卡尼曼理論的規范意義大於實證意義,但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後者,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為行為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奇才心理工作室
整理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㈣ 社科書籍讀後感 5000字
這兩本書是社科書
《全球通史》讀後感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後感。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拚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凶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讀後感
讀到這本書的紙質版本對我而言,存在一種偶然性。原因在於這本書是一本通俗讀物,一般而言我是興趣不大,去花錢買它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不過,因為在某論壇上有個抽簽贈書活動,所以我偶爾也會漫不經心地去嘗試一下,不料想抽到這本書了(其實我更想抽到的是彭慕蘭的《貿易打造的世界》)。
保羅.海恩,此書的作者之一,在看到這本書之前對於這個人沒有多少了解。不過他是任職於華盛頓大學。對於這個學校我還是比較熟悉的。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諾斯就在此學校任教,也為這本書作了序言。彼特克這個名字,我在米賽斯經濟研究中心的主頁之上曾經看過他的文章。大衛·普雷契特科雖然沒有聽說過,不過從對他的著作的介紹以及任職於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歷,可以感覺出來他和彼特克一樣,都是屬於受奧地利學派思想影響很深的人物。沒有看這本書,似乎就可以感受到書中蘊含的奧地利學派的氣息。
雖然到目前為止,才剛剛讀完這本書的微觀部分(這本書包括微觀,宏觀等方面的內容)。不過,基本上也摸清楚了這本書的大概脈絡。這本書總體而言,迴避了高深的數學模型,語言運用的比較淺顯易懂。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非經濟專業的學生。希望能夠讓這些學生在一學期內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這似乎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有所相似,但是就其內容廣度而言,《經濟學原理》似乎無法與之媲美。個人覺得,這本書在國際上的流行程度必然會超過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這本書從開篇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當談到「需求定律」的時候,就引出了「市場出清」的真實存在:這種結果是在不經意間產生的,並非人為設計的結果。也許我們這時可以想像到當初的「科學的理性的計劃經濟」為什麼不能取得成功:原因就是在於它無法獲得真實的反映信息的價格。當談到成本的時候,似乎存在著某種因素,使得我搞清楚了以前一直困惑的一個問題:「成本」往往是與剩餘索償權聯系在一起的。人們會關注某種事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為之支付了成本費用,並且自己的行為決策與自己最終從中獲得的利益密切相關。與當然,在微觀部分最精彩的還是「利潤」的部分。」不確定性是利潤的源泉,這句話我在弗蘭克.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中就已經知曉。不過奈特的書是我讀過的書當中最難讀懂的書籍之一。在讀過保羅.海恩等人的描述之後,似乎對於不確定性的認識比以前有所加深:「企業家" 的作用似乎與海納83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表述的」制度「的含義有相似之處。當然,這本書當中還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宏觀的部分我還沒有讀完,就不先作評論了。不過似乎我更感興趣的還是微觀部分。
這本書也許和其他書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的難易程度是個「變數」。如果只是為了對於經濟學的基礎概念有所了解的話,姑且只讀正文部分即可。如果想對經濟學知識有更深入的把握,可以對於每章後的習題進行思考。習題所涉及的領域個人感覺還是比較廣的,有涉及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公平概念」以及「討價還價理論」等等。當然,與正文相關的參考文獻也都是一些經典文獻,要想搞清楚這些文獻的學術內涵,還是需要有比較高的學術造詣的。
㈤ 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寫一篇文獻綜述,有小夥伴有現成的嗎
字數多少,還有什麼別的要求么?
㈥ 請求一篇涉及西方經濟學的書或者論文的讀後感,有點原文內容還有點聯系現實就好,字數盡量多,嗚嗚拜託了。
《經濟學》讀後感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中各個方面的問題,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討論,是西方最流行的的經濟學科學教書和讀物。60年來,《經濟學》歷經挑戰和考驗,但仍然無人能撼動其地位。薩繆爾森不僅開創性地為現人經濟學設立了框架和標准,而且60年來孜孜不倦,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錘煉得近乎完美。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原本復雜的經濟學原理,根據世界范圍內的形勢發展以及隨著人類科技不斷進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續著天翻地覆的改變,把各種涉及到經濟學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經濟學》里,使讀者能夠足不出戶就可將當今社會上影響人類生活包括經濟現象、環境變化、世界經濟和整個社會的變動趨勢與經濟學基礎識知相結合進行初步的了解。
讀此書沒有特別明顯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書的感覺,簡單的文字,甚至有時略帶幽默的語言,彷彿是在閱讀劇情引人入勝的小說一樣讓人有一發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沖動,對理論的講述間或會結合實際加入些許評價,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這本書的編排基本上能滿足各個層次讀者的需求,較高深的內容在附錄或特別標明的小節里單獨安排。第一編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紹了一下學習經濟學的一些必備基礎知識。第二編是微觀經濟學:供給、需求和產品市場,第三編是要素市場:勞動、土地和資本,以上兩篇也是我們在任一本微觀經濟學的書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題。第四篇從微觀的角度主要討論了下國際貿易、政府以及環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講述了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當我開始看到供求曲線這章時,腦中不再充斥各種斜率不同的線條以及一成不變的坐標圖,我所想到的是各種經濟關系受供求關系這一亘古不變的原理影響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鮮艷畫面。雪災時湖南江西個別停水停電的政府部門管制不嚴厲的小城市裡,純凈水、蔬菜、蠟燭、大米短時間內漲價數十倍,春運時的火車及高速公路的汽車上一包方便麵售價五十元,雖說有些誇張,但這些現象都不難理解,物價短時間內上漲了一些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後物價恢復正常就行了,實際上必定也會回到原來的價位。適度的進行管制允許物價在一定范圍內浮動才是明智之舉.我們都知道消費物價指數CPI在不斷上漲,長期的物價上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短期的由供求關系造成的物價上漲也如此。
薩繆爾森的在「宏觀經濟學」中,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軌跡進行了研究,並指出了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四個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他指出,如何積累資本以求得持續高速發展是經濟落後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的產出少,可能剛剛能解決生存的問題,無法進行積累以求得未來的發展;而有的國家也許產出較高,但也存在將產出中的多少用於當期
暑期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精選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書評舞台藝術點評讀後感
的消費,又有多少用於投資的問題。這些國家應當盡量減少當期消費,把盡量多的產出繼續投入,使經濟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練,薩繆爾森-《經濟學》已經不只是美國的經濟學教科書。它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經濟學著作的經典—博大精深,與時俱進!
《經濟學》
(美)保羅·薩繆爾
森等
機械工業出版
社
2005
年版
㈦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獲得諾獎是因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卡尼曼1934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獲得心理學與數學學士學位,1961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先後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93年起,卡尼曼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他也是美國科學院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國際數量經濟學會會員、實驗心理學家學會會員等。《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是以卡尼曼在2002年諾貝爾頒獎大會上的發言修改而成。作者在文章中根據直覺判斷心理學和選擇理論的最新進展重溫他的三個研究領域:1、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使用的啟示法。2、人們進行各種判斷所傾向於採納的偏差,前景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應用。3、在以上基礎上說明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本文就將從這三方面進行評論概述。第一,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使用的啟示法。卡尼曼和他的長期合作者特維斯基(AmosTversky)發現了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判斷與傳統經濟理論所假定的理性發生系統偏差的機理。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早期研究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人們一般無法充分分析涉及經濟判斷和概率判斷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依靠某些捷徑或原則做出判斷,這些捷徑或原則有時與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論存在著系統偏差。一個基本的偏差就是人們應用小數法則。例如,他們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發現,人們會認為\"某天60%的新生兒是男孩\"的概率在小醫院和大醫院里是相同的。人們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隨機變數樣本的平均值和方差隨樣本量下降的速度。在另外的一些實驗中,特維斯基和卡153尼曼對此種思維方式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如在一項實驗中,明確地告訴實驗對象,將要被歸類的人來自於30%為工程師和70%為律師的群體,而另一個實驗顛倒了這兩個比例。結果表明,這一差異實際上對參與判斷的對象沒有產生影響。同樣的因素會導致人們認為兩個事件的聯合概率比其中任何一個事件的概率都大,這種認識違背了概率論的基本原理---聯合概率法則。第二,人們進行各種判斷所傾向於採納的偏差,前景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應用。在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他們發現,古典的效用理論不能夠貼切地反映人們在未來不確定情況下作決策的行為模式,當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普通人是怎樣設想未來的呢?統計意義上,我們傾向於把未來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加以高估。這被稱為\"卡尼曼定律\"。當事件發生的真實概率低於10%或15%的時候,我們對概率的高估特別明顯,同樣,事件發生的真實概率越高,我們越傾向於低估它。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一個足以取代預期效用理論的理論,即\"前景理論\"。他們的思路是,對於事件發生的概率,需要進行加權,才足以描述人們的真實選擇。框架效應指的是同一個特徵在一種顯示中易獲取,而在另一個顯示中則不是,盡管這兩個顯示包含著相同的信息。這個情況是非常不尋常的:一些刺激的屬性是自動感知的,而另一些卻必須要進行計算才能加以感知;或者一個物體的同一個屬性在一個顯示中被感知,但在另一個顯示中則必須要進行計算。第三,指出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傳統上,經濟學研究通常假設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並能作出理性決策。新古典理論都是基於\"理性人\"的假設之上的,而且所指的\"理性人\"為完全理性人,理性人是指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讀後感《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可為此不擇手段。\"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古典管理理論更是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作為前提的,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和所要建立的理論的不同需要,假設條件存在著差異。但是,在眾多不同經濟理論的各自不同的假設條件中,有一個假設條件是所有的經濟理論均具備的一個基本假設條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隨著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理論開始修正上述假設,例如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在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時間進程中的經濟成效》中就否定了上述完全理性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有限理性,在條件不確定情況下,\"完全理性\"是顯然不可能的。而卡尼曼的理論則是對理性人假設的否定。在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的相關實驗中,信息是完全的,對上述信息的分析對於有一定數學基礎的人而言也是簡單的,但恰恰就在作出判斷並根據判斷採取行動時,人的心理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實際上,在卡尼曼的經驗實證後面,已經構成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性人基本假設的質疑。結合行為金融學對有效市場假說的批駁,已經構成了一種新範式。這種經濟學新範式,與新古典既有聯系,更有區別。我發現,二者之間存在一個通解。就是假設參照點不變時,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與新古典的基本假設就接近一致了。換句話說,行為經濟學把新古典當作一個特例,即參照點固定不變時的價值狀態。而參照點的存在,是行為經濟學的獨特性所在。解決的就是樓上所說\"有限理性\"與經濟生活中的人二者之間的關系。框架效應反映的是有限理性,而體驗反映的是參照點。參照點是現實世界的雜多。回到參照點確定價值,就是讓經濟學的現代性理性,回到真實世界,回到事實本身。總的來說,《有限理性的圖譜: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一文比較完整地介紹了卡尼曼理論的綜述性文章,比較整體性地介紹了前景理論、框架效應、性質替代等內容。而且,這些理論有一個特點,就是都建立在一系列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經濟學發展到今天,經常聽到的一種批評意見是:現代經濟學過分注重數學的嚴密性,脫離了具體的社會問題的分析以及對活生生的人的研究,以至於經濟學變成了當代的玄學。這種意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不依靠嚴格的邏輯分析和實證研究,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就會停留在表面化的議論層面上。而通過實驗得出一些經驗性的結果,再在這些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分析從而得出嚴格的、並有實驗基礎的結論將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卡尼曼的理論在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能找到應用,比較常見的是在金融領域,但筆者在項目管理中也發現了一些符合前景理論的現象。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風險事件,這些風險事件的發生往往對項目的進度、成本和質量等產生影響,而項目的管理人員在風險應對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對有關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產生影響。長期以來,經濟學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依賴於實際觀察的經驗科學,或者是建立在演繹、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辯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然而,現在經濟學研究開始重視修正和測試上述的前提假設,並越來越依賴於在實驗室里獲得數據,而不是從實地獲得的數據。這種研究源於兩個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領域:一個是用認知心理學分析方法研究人類的判斷和決策行為的領域;另一個是通過實驗室實驗來測試或檢驗根據經濟學理論作出預測的未知或不確定性領域。卡尼曼和史密斯正是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先驅。卡尼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而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發現了人類決策的不確定性,即發現人類決策常常與根據標准經濟理論假設所作出的預測大相徑庭。他與已故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說明人類行為的期望理論。事實上,卡尼曼理論的規范意義大於實證意義,但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後者,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為行為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㈧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有何感想
每個人每天都在面臨選擇和決策,但這些選擇並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們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系等因素的影響,時常會做出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更深地洞悉了人們思維深處的奧秘,指出生活中「荒唐」決策的本質,探究非理性行為的規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會連續授給行為經濟學家的原因。
人們很多看似荒誕的經濟行為,其實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起亞當·斯密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更加敏感、細膩,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本來就是經濟學永恆不變的主題,所以。行為經濟學跟每個人相關,跟每個企業相關。它有時候像那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孩子,雖然道明了真相,但是人在面對真相的時候多少有點尷尬。
㈨ 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問題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1)「認知不協調-C-D gap」;(2)「身份-社會地位」;(3)「人格-情緒定勢」;(4)「個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經紀人既會計算、有創造性並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進行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卡爾·布魯內),傳統西方經濟學由此展開其對於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規律的研究,可見理性人假設是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石。 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為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置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隨後大批學者對這一嶄新的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信心並積極投身於其研究中。一般認為行為經濟學正式創立於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 ,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里查德·薩勒(Richard H. Thaler) ,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 ,美籍華人奚愷元教授等是這一學科的開創性代表。以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維農·史密斯(V. Smit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而獲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標志,行為經濟學有力地展現了其存在價值、學術地位以及廣闊的研究前景。綜上,行為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領域一門嶄新的學科,通過對傳統經濟理論的立論假設的根本性革新,開拓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與方向,真正實現了經濟學對於「人」的研究。其研究領域與經濟社會的運行和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真實選擇密切相關,注重從實證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於理論的推導;同時採取嶄新的研究手段,將其它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經濟研究中來,實現了多視角對經濟主體決策因素的度量。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使得運用經濟理論成功指導實踐的目標變得真實與可行。雖然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結構。很多時下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模型都只是在傳統經典模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有關人們行為決策的假設——這雖然可以「令模型的結果在一些強調充滿活力和規劃的互動的場合中較之那些強調理性的傳統模型更加精確」,卻也往往令模型更難於被人們理解與接受。(Colin F. Camerer,George Loewenstein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但其所帶來的廣闊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絕對值得我們投入與期待-------【書籍】1.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啟發性和偏差,卡尼曼著(行為經濟學領域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
2行為經濟學新進展
3.賭客信條入門篇:
1.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該書目前已經出到第三部。在起初的一部當中,通過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閱讀。
2.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在上文中我已經介紹過,奚教授通過一些淺顯的事例生動地刻畫出了行為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如認知偏差、交易效用偏見、損失厭惡等等。
3.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這本書的中譯本剛剛出版不久。此書作者由於年少時的不幸遭遇,對於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和常人有所不同,喜歡探索這個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的現象,並從中尋找原因,並提出一些避免出現不良後果的建議。這本書非常精彩,建議反復閱讀。
4.《贏者的詛咒》,此書的副標題為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顧名思義,本書就是描述社會中存在的一些違反「常理」的現象,通過行為經濟學的視角,用相關理論來進行解釋,如互惠、最後通牒、心理帳戶等等。
提高篇:
行為宏觀經濟學:
阿克洛夫、希勒《動物精神》:阿克洛夫是01年諾貝爾獎(因為在信息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獎)得主,曾經在多校教授過多次行為宏觀經濟學課程。希勒則是在研究非理性金融方面的成就而為許多人所熟悉。他們很早就想編著一部行為宏觀經濟學的教材,現在終於得以實現。凱恩斯在《通論》當中就曾經高度重視過心理學的作用,第12章「長期預期狀態」也被譽為行為經濟學的經典。從某種層面上而言,也算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為宏觀經濟學奠定微觀基礎。
阿克洛夫的《行為宏觀經濟學講義》,這份講義在網上可以下載的到。阿克洛夫的思想可以集中地在這些講義當中得以體現。
行為博弈論:
柯林.卡梅洛的《行為博弈》 :柯林.卡梅洛可謂是天才的人物,年紀輕輕地就獲得博士學位。不過起初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並不頻繁,在90年代後卻加速遞增。由他的軌跡可以大致發現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行為制度經濟學:
阿蘭.斯密德的《制度與行為經濟學》,本書個人覺得邏輯不是很嚴謹,似乎與此人是半路出家有關,原本似乎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不過作為了解也不錯。
幸福經濟學:
奚愷元的《撬動幸福》:不用多介紹,了解奚愷元的應該都知道奚愷元是幸福經濟學的先驅者之一,在此方面頗有建樹。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中的兩個華人領軍人物之一。另一個是行為金融領域的黃明。
桑塔菲學派:
其實桑塔菲學派的研究本身可以歸入到行為演化經濟學的領域,只不過這個學派的研究有點特殊,故單獨列出來。
1.鮑爾斯的《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與演化》:這本書的英文版是05年完成的。鮑爾斯從微觀的各個視角,綜合地運用了行為經濟學的各種理論來進行分析,當然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行為演化」的思路。
2.《走向統一的社會科學》和《人類的趨社會性及其研究》:這兩本都是浙大跨學科研究中心本世紀初翻譯的一些桑塔菲學派的論文合集,其中可以發現Bowles和Gintis的關於互惠和合作的相關經典文獻.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建議閱讀英文原版。
3.《Moral Sentiments and Material Interests》:這本書是三位經濟學家(Bowles,Gintis,Fehr)和一位演化生物學家(Boyd)的合著,在本書中,通過經濟學和生物學的手段,四位大師生動地描繪了人類合作的基礎。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只有英文版。
實驗經濟學:
1.弗農.史密斯的《經濟學中的理性》:史密斯是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成就集中在實驗經濟學方面。他認為經濟學要考慮生態理性,同時也要考慮建構理性。他也信仰蘇格蘭哲學,感覺上他繼承了哈耶克的傳統,既考慮了市場的擴展秩序—由看不見的手引導的匿名交易,也考慮了人格化交易—即由「社會規范」引導的,諸如中世紀馬格裡布的交易形式。
2.Daniel.Friedman的《經濟學實驗室》,這本書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可以讓人眼前一亮,推薦閱讀。
此外,如果還想繼續有所深入學習行為經濟學的,建議閱讀《Handbook of Contemprary behavior economics》和《Behavior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這兩卷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