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經濟學是不是現代的世界主流經濟學理論
西方經濟學流派眾多,而且很多甚至是相反的觀點。要說主流,微觀的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宏觀方面就是凱恩斯了。
B. 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為什麼偏好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英國現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別。主張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因而成為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自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的經濟政策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宣揚資本主義和市場自由的普遍性,反對社會主義,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和核心。
新自由主義的特點和主要內容是:市場是完全自由的競爭、倡導個人主義、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崇拜「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私有化。
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是政治動向及運動的一種,在1960年代的美國開始出現,並於1970年代成型,在己故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及喬治·沃克·布希執政期間,均推崇「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之所以稱之為「新」,是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當時提出這種主義的具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及社會主義背景者,不少均首度接觸保守主義;第二,新保守主義較為曲解現時的保守社會政治思維,這種主義是從不少二戰後的知識根源中導出,包括文藝批判及社會科學。
C. 為什麼西方經濟學不是中國的主流經濟學
主要是《西方經濟學》中論述的多數是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與中國的實際經濟發展狀況不相符,只能作為參考書來用,因此說西方經濟學不是中國的主流經濟學。
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是指:193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經濟理論界有重要影響的(主流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說或基本理論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
「經濟學」一詞在西方具有較廣泛的含義,總結起來至少包括三種領域的文獻:
第一:企業、事業管理的經驗、方法總結。如企業質量管理分析。強調:成完整的研究體系而非一個具體操作方法。特點:偏重於純粹的管理技術。
第二:對某一領域(部門)專題研究成果。如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特點:僅涉及經濟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領域,技術分析較上一類少,經濟理論成分較上一類多些。
第三:經濟理論的研究。主要內容為經濟理論及根據經濟理論指定的經濟政策和有關問題的解決途徑。包括:對經濟的歷史性研究、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方法論體系、對經濟現象的純理論研究。
這里涉及的主要是純理論研究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且是佔主導地位的。在微觀層面上,研究人們社會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的問題,包括消費和生產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
在宏觀層面上,研究社會經濟如何增長、穩定和發展的問題。
D. 什麼是主流經濟
所謂主流經濟學,就是御用經濟學。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及其走向以該學派的核心理論為基礎。因此主流經濟學就是顯學,主流經濟學家就成為了顯要人物。他們神氣,他們說話有份量,他們瞧不起其他人,這在任何社會、任何制度下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不要大驚小怪。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主流經濟學並沒有他們的核心理論,他們的理論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在費勁地揣摸到決策者的心思後,迎其所好,從西方經濟學那裡搬來一些新名詞或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數學模型來糊弄人。
大家回過頭來看看近20年來我們主流經濟學理論,就可以印證我的觀點。
什麼是MBO
MBO是英文ManagementBuy—out的縮寫,意為管理層收購,主要是指公司的經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或股權交易收購本公司的一種行為。通過收購使企業的經營者變成了企業的所有者。由於管理層收購在激勵內部人員積極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成為20世紀70~80年代流行於歐美國家的一種企業收購方式。對中國企業而言,MBO最大的魅力在於能理清企業產權,實現所有者回歸,建立企業的長期激勵機制,這是中國 MBO最鮮明的特色。
從目前來看,國內進行MBO的作用具體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解決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問題,促進國企產權體制改革;二是解決民營企業帶「紅帽子」的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企業向真正的所有者「回歸」,恢復民營企業的產權真實面目,從而為民營企業的長遠發展掃除產權障礙:三是幫助國有資本從非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四是激勵和約束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減少代理成本。由此可見,MBO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從國內外的MBO實踐中可以看出,MBO並非適合所有的企業。實施MBO的企業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企業要有一定的管理效率空間;其次,企業處於競爭性較強的行業,如家電和一些成長性較好的高科技企業;第三點是企業要有優秀的管理層團隊,這也是MBO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E. 哪些經濟學家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做出
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是指:193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經濟理論界有重要影響的(主流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說或基本理論
經濟學定義
英國經濟學家L.羅賓斯(Robbins):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把人類行為作為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 的關系來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P.A.薩繆爾森(Samuelson):
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並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善資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價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經濟學的含義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
「經濟學」一詞在西方具有較廣泛的含義,總結起來至少包括三種領域的文獻:
第一:企業、事業管理的經驗、方法總結.如企業質量管理分析.強調:成完整的研究體系而非一個具體操作方法.特點:偏重於純粹的管理技術.
第二:對某一領域(部門)專題研究成果.如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特點:僅涉及經濟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領域,技術分析較上一類少,經濟理論成分較上一類多些.
第三:經濟理論的研究.主要內容為經濟理論及根據經濟理論指定的經濟政策和有關問題的解決途徑.包括:對經濟的歷史性研究、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方法論體系、對經濟現象的純理論研究.
這里涉及的主要是純理論研究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且是佔主導地位的.在微觀層面上,研究人們社會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的問題,包括消費和生產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
在宏觀層面上,研究社會經濟如何增長、穩定和發展的問題.
唐姝昕卅靠則袞芬另翟羽逋魏旖薷軹茲查謨虛倩
F. 主流經濟學吸收了:
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預期能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移動
G. 勞動價值論為什麼會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經濟學方面取得很大進展。那麼,還要不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不是應該退役,下課了呢?一政治經濟學的名稱並不是馬克思的首創,它最早出自法國重商主義經濟學家蒙克萊田的《獻給國王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政治經濟學誠然與政治有著密切關系,但是它是研究涉及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問題的學說,並不是政治加經濟的意思,更與極左的突出政治無關。所以政治經濟學也可稱經濟學,但不必諱言甚至廢棄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馬克思生在德國,在當時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完成了《資本論》這部政治經濟學的偉大著作,從而在批判地繼承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的副標題和該著的前身都叫「政治經濟學批判」。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地域上說也是一門西方經濟學,一門西方的無產階級經濟學。不過它後來在俄國、中國等東方國家傳播、發展,並取得全國的指導地位。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經濟學則是指古典的、庸俗的、當代的非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不同流派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重要部分,它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和體現,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就不能不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著作。馬克思用畢生精力撰寫的,由恩格斯編篡完成的巨著《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的歷史總結,系統、嚴密、完整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是經濟學發展至今最偉大的理論著作、最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不能離開「老祖宗」,不能不學習《資本論》和其他馬克思主義的原著。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不清楚,還談什麼創新和發展。由於《資本論》這部巨著博大、精深,很多人包括理論家和領導人在它面前望而卻步,是可以理解的。對於不是專門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人選讀一些馬克思著作和嚴謹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來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可行和有效的。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高度概括的、綜合性的理論經濟學,它是研究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的科學。要求他直接回答一切具體經濟問題,顯然是不合理的。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關系一樣,政治經濟學是所有經濟學科的基礎學科。除了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還有各類分枝,有部門經濟學、經濟管理和經濟核算方面的應用經濟學、計算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政治經濟學和這些經濟學科是基礎和分枝的關系,它們又各自擔負著不同的使命。拿經濟統計學來說,它的目的是用統計數字來說明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規律,它要研究的是如何提供科學的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式。這當然是政治經濟學不可能也不必要解決的任務。但是經濟統計學離不開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指導。經濟成分的統計分析,離不開所有制理論;對商品價格的統計分析,也離不開價值規律的理論,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有人因浮躁之風和從實用出法,急功近利,當然覺得政治經濟學無用,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自然科學領域不是也存在忽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傾向嗎?理論要結合實際,基礎理論要為實用科學服務並不是要輕視理論、不要基礎科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切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是一切經濟學科的基礎。但是,它不可能直接回答應用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也不可能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隨手找到回答今天實際問題的現成答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在19世紀,《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於1867年。當時社會主義制度遠未產生,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英國與今天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相差甚遠。現在要求馬克思的著作回答今天市場經濟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由此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具體結論,由於歷史條件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實際。一系列新現象、新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現成的答案。這正是要我們用馬克思的觀點去著力研究的。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俄國、中國等地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進行了長期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走了不少彎路,在一些問題上產生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和歪曲。有些理論和觀點,雖然為進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礎,但是由於有的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給社會主義實踐帶來了負面效應。今天,我們應該努力澄清、正本清源。不過,這些問題是學生沒有學習好、理解好,加上歷史條件的限制產生的,怎麼能歸咎於馬克思主義和它的創始人,甚至因此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呢?二西方經濟學在當前我國是否已經成為、是否應該成為主流經濟學,有各種不同看法。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廣為引進和傳播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呢?引進和傳播西方經濟學是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過去對西方經濟學說也進行過介紹和研究。不過主要是為了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圍繞馬克思所引用和批判的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進行的。所以當時大學經濟系開設的課程叫「經濟學說史」。介紹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批判,不存在吸收和借鑒的意思。對於當代西方經濟學說則很少過問。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量引進東歐經濟改革理論之後,當代西方經濟學隨之更快地被引進和傳播。長期封閉的國門打開以後,大量人員的交流,留學生的派遣,外國經濟學著作的翻譯出版,外國企業和外國管理模式的引進,為西方經濟學的引進和傳播創造了條件。首先,為了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和政府的經濟政策,必須學習和掌握西方當代的經濟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經濟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經濟學說指導下進行的。當代西方經濟學說流派林立,眾說紛紜。資本主義不同國家、不同時期處於主導地位的經濟學說和實行的經濟政策也各有不同。而且西方經濟學其實是各種理論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實用經濟學的總稱。所以西方經濟學的引進介紹,顯得量大面寬,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為了學習借鑒西方國家長期實行市場經濟的經驗和方法,需要學習和引進西方經濟學。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學習引用的是與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濟學說和經濟方法(如綜合平衡法、經濟核算體系)。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它們已經不再適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實行市場經濟,形成了完整的市場經濟體制,積累了系統的經驗,實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不同流派,正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總結了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一系列具體的方法和模式。這些對我們缺乏市場經濟經驗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有的則是實用有效的。在和西方國家經濟交往和開展國際競爭當中,更是必須了解和掌握的。不過,在借鑒、引用西方經濟學說和管理模式的時候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對它們進行科學的評估、鑒別和實事求是的分析。這是因為西方當代經濟學是從資產階級的立場和資本主義的實際出發的,各派學說本身既有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共同性,又有各自不同、相互矛盾的方面。它們既包含了正確反映市場經濟規律的內容,也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和偏頗。要拿西方經濟學來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評估和鑒別,更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來借鑒和吸收。西方資本主義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推崇和奉行的經濟學說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實行的市場經濟也有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等的區別。新古典綜合派也好,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也好,他們的觀點既有共同點,又各有差異,在經濟舞台上是你唱罷來我登場。發達的西方國家、亞洲的日本和「四小龍」、拉丁美洲和亞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和政策趨向也各有不同。何況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在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怎麼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成做法,不加鑒別的崇尚西方經濟學呢?為了正確評估和鑒別西方經濟學,就必須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因為它反映了客觀經濟規律,它是評估鑒別各種經濟學說的科學天秤。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也應了解西方經濟學,學習研究西方經濟學的更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有些基本觀點是共同的,是和馬克思主義對立的,我們不應該吸收。一個觀點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經濟人的一切經濟活動是由此出發的。馬克思主義並不否定個人利益。不過人的「本性」、人的利益是客觀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是發展的。為什麼奴隸主、封建主用極其殘酷的剝削手段來實現他的個人利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用平等交換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資本家要在勞動力等價交換的形式下剝削無產階級的剩餘勞動呢?而且,個人利益不能離開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目前利益必須服從長遠利益。商品生產者為獲得個人利益,光靠坑蒙捌騙、假冒偽劣終究是不行的,還要靠優質商品、優質服務。就是說為了「人人為我」,還得「我為人人」。至於為了社會的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志士仁人和英雄人物,既是道德精神高尚的表現,也是有客觀社會的基礎的,他們更無法用「人都是自私的」來解釋。另一個觀點是主張「私有化」,反對公有制。馬克思「剝奪剝奪者」,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實現形式和歷史進程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資本主義國家其實也有過私有變國有的實踐,雖然國家性質不同,國有化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股份制的出現雖未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但也說明私人資本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必須實行這種「揚棄」。我國國有企業存在的弊病並不能作為取消公有制的證明。其實私有企業的弊病也可以羅列一大堆。社會主義公有制將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也在進行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應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搞得好的國有企業也不乏實例。不過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這個問題,不是說些老話套話就能服人的,還須作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論述。另一個問題是否定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透過市場現象把握了事物的實質,被現象迷惑就無法理解勞動價值論,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通病,根子是要否認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餘價值論。承認按要素分配,決不是承認要素價值論。他們所講的「價值」,有的其實是「價格」,什麼「價值工程」、「土地價值」,都是講的價格,認清這層,西方經濟學進一步推導出的公式、定律,有的還是可用的。評估鑒別西方經濟學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分清哪些是我們可以直接採用的,哪些是可以借鑒的,哪些是不能採用的。要從西方經濟學的大師斯密、李嘉圖、凱恩斯那裡搬用現成的公式來解決今天的具體問題也是要碰壁的。要是把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公式定律生搬硬套到當前我國的經濟生活中,也會「水土不服」。一位教授在談及有關貧富差別的基尼系數這個西方經濟學的概念時說:「都說0.4是貧富差別的警戒線」,「其實這是西方經濟學者根據他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統計和總結出來的,在中國很可能更高或更低」。不結合中國實際,即使在國外是合理可行的,拿到中國來也會行不通。對待西方經濟學,馬克思進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給我們樹立了輝煌的榜樣。他在浩繁的經濟學手稿、三大卷《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論》中對他以前和同時代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刻、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在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今天需要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三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尤其是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途。在歷史新時期,正是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引我們撥亂反正,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從我國現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界定到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立,從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改革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建立,無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運用和發展。這些年來關於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按勞分配和多種分配形式,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等問題的探討,無不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的。至於「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的理論課題又怎麼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進展和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運用和創新的成就。可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非但不能退役,而且任重道遠。首先,要准確掌握、正確詮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理論。要澄清對它的誤解和歪曲,准確分清它們的原意和後人的附加。要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今天有用的科學預見。拿市場經濟來說,馬克思的《資本論》既把商品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作了詳盡的解剖,也對細胞組成的整個機體作了深入的分析。《資本論》就是一本市場經濟的網路全書,對今天的指導意義是無可限量的。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確實有過不再存在商品、貨幣的設想。但是,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交換關系的形式上也為後人留下了空間。在《評阿61瓦格納的》一文中說:「商品的『價值』,只是以歷史上發展的形式表現出那種在其他一切歷史社會形式內也存在的、雖然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東西,這就是作為社會勞動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勞動的社會性。」《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以後,但社會生產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價值決定仍會在下述意義上起支配作用: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最後,與此有關的簿記,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在《資本論》第一卷的一個注中還指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極不相同的生產方式都具有的現象,盡管它們在范圍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我們應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其次,運用馬克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對西方經濟學進行評估和鑒別,前面已經說過。歷史需要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三,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回答新現象、新問題,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方面要總結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另方面,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探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創造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科學理論。在探索過程中,有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教科書,有孫冶方的社會主義經濟論,有大躍進年代的編書組,文革時期的寫作班子,後來又有南方、北方等教科書。今天又有建設研究工程的編書組,人們寄於很大期望。馬克思的《資本論》放在面前,要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體系,實在太難了。
H. 資本論中的價值和主流經濟學的價值有何區別
資本論中的價值和主流經濟學的價值區別: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 價值,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度量,成為價格。
《資本論》,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網路全書,更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首次出版於1867年9月14日的德國漢堡,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