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宏觀部分課後習題答案
第三章 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
5、設投資函數為i=e-dr
(1)當i=250(美元)—5r時,找出r等於10%、8%、6%時的投資量,畫出投資需求曲線;
(2)若投資函數為i=250(美元)—10r,找出r等於10%、8%、6%時的投資量,畫出投資需求曲線;
(3)說明e的增加對投資需求曲線的影響;
(4)若i=200—5r,投資需求曲線將怎樣變化?
答案:(1) i=250 —5×10 = 200(美元)
i=250—5×8 = 210 (美元)
i=250 —5×6 = 220 (美元)
(2)i= 250 —10×10 = 150 (美元)
i = 250 — 10×8 = 170 (美元)
i =250 — 10×6 =190 (美元)
(3)e 增加使投資需求曲線右移
(4)若 i = 200 — 5r,投資需求曲線將左移50美元
6、(1)若投資函數為 i = 100(美元)— 5r,找出利率r 為4%、5%、6%、7%時的投資量
(2)若儲蓄為S= —40(美元)+ 0.25y,找出與上述投資相均衡的投入水平;
(3)求IS 曲線並作出圖形;
答案:
(1)I1 = 100-5×4=80(美元) I2 = 100-5×5=75(美元)
I3 = 100 – 5 × 6 = 70(美元) I4 = 100- 5×7 = 65(美元)
(2)S = -40 + 0.25y
—40 + 0.25y = 80 ∴ y = 480(美元) —40 + 0.25y = 75∴ y = 460 (美元)
—40 + 0.25y = 70∴ y = 440(美元) —40 + 0.25y = 65∴ y = 420(美元)
(3)IS曲線函數:∵I = S∴100-5r = -40 +0.25y
∴ y = 560 — 20r
圖:
8.下表給出了貨幣的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
對貨幣的交易需求 對貨幣的投機需求
收入(美元)貨幣需求量(美元) 利率%貨幣需求量(美元)
500100600120 700140800160900180 1230 1050 8706904110
(1)求收入為700美元,利率為8%和10%時的貨幣需求;
(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種利率水平上的貨幣需求;
(3)根據(2)作出貨幣需求曲線,並說明收入增加時,貨幣需求曲線是怎樣移動的?
答案:
<br>(1)L=L1(Y)+L2(r)
當Y=700時, L1(Y)=140; 當r=8% 時, L2(r)=70 ∴L=L1(Y)+L2(r)=140+70=210
當r=10% 時,L2(r)=50 ∴ L=L1(Y)+L2(r)=140+50=190
(2)當Y=600時,L(Y)=120
L=L1(600)+L2(12%)=120+30=150 L=L1(600)+L2(10%)=120+50=170
L=L1(600)+L2(8%)=120+70=190 L=L1(600)+L2(6%)=120+90=210
L=L1(600)+L2(4%)=120+110=230
當Y=700時L1(r)=140
L=L1(700)+L2(12%)=140+30=170 L=L1(700)+L2(10%)=140+50=190
L=L1(700)+L2(8%)=140+70=210 L=L1(700)+L2(6%)=140+90=230
L=L1(700)+L2(4%)=140+110=250
當Y=800時L1(800)=160
L=L1(800)+L2(12%)=160+30=190 L=L1(800)+L2(10%)=160+50=210
L=L1(800)+L2(8%)=160+70=230 L=L1(800)+L2(6%)=160+90=250
L=L1(800)+L2(4%)=160+110=270
(3)圖形
9、假定貨幣需求為L=0.2Y-5r:
<br>(1)畫出利率為10%,8%和6%收入為800美元,900美元和1000美元時的貨幣需求曲線;
(2)若名義貨幣供給量為150美元,價格水平P=1,找出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相均衡的收入與利率;
(3)畫出LM曲線;
(4)若貨幣供給為200美元,再畫出一條LM曲線,這條LM曲線與(3)這條相比,有何不同?
(5)對於(4)中這條LM曲線,若r=10%,y=1100美元,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會怎樣變動?
答案:(1)
(2)由L=M/P得r=0.04y=30
當y=800美元時,r=2 當y=900美元時,r=6 當y=1000美元時,r=10
(3)LM曲線如圖:
<br>
(4)若貨幣供給為200美元時,r=0.04y-40
當y=800美元時,r=-8 當y=900美元時,r=-4 當y=1000美元時,r=0
這條LM曲線與(3)中的LM曲線截距不同,LM曲線向右水平移動250美元得到LM』曲線
(5)若r=10%y=1100美元時
L=0.2y-5r=0.2×1100-5×10=170與200不相等
貨幣需求與供給不均衡,L〈M,則使利率下降,直到r=4%時均衡為止
10、假定貨幣供給量用M表示,價格水平用P表示,貨幣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線的代數表達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表達式;
(2)找出K=0.20,h=10; K=0.20, h=20;K=0.10, h=10時LM的斜率的值;
(3)當K變小時,LM斜率如何變化; h增大時,LM曲線斜率如何變化;
(4)若K=0.20,h=0,LM曲線形狀如何?
答案:
(1)由L=M/P,因此 LM曲線代數表達式為:
Ky-hr=M/P 即r=-M/Ph+(K/h)y
其斜率為:K/h
(2)當K=0.20, h=10時,LM曲線斜率為:K/h=0.20/10=0.02
當K=0.20, h=20時,LM曲線斜率為:K/h=0.20/20=0.01
當K=0.10, h=10時,LM曲線斜率為:K/h=0.10/10=0.01
(3)由於LM曲線斜率為K/h,因此當K越小時,LM曲線斜率越小,其曲線越平坦,當h越大時,LM曲線斜率也越小,其曲線也越平坦
(4)若K=0.2, h=0,則LM曲線為0.2y=M/P,即y=5M/P
<br>
此時LM曲線為一垂直於橫軸x的直線,h=0表明貨幣與利率的大小無關,這正好是LM的古典區域情況。
2005-1-20 10:33
2樓 還有第四章的,
第四章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選擇題
(1)貨幣供給增加使LM右移△m·1/k,若要均衡收入變動接近於LM的移動量,則必須是:
A、LM陡峭,IS也陡峭B、LM和IS一樣平緩
C、LM陡峭而IS平緩D、LM平緩而IS陡峭
(2)下列哪種情況中增加貨幣供給不會影響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平緩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緩而IS垂直D、LM和IS一樣平緩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數),若要均衡收入變動接近於IS的移動量,則必須是:
A、LM平緩而IS陡峭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樣平緩D、LM陡峭而IS平緩
(4)下列哪種情況中「擠出效應」可能很大?
A、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不敏感
B、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也敏感
C、貨幣需求對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不敏感
D、貨幣需求對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敏感
(5)「擠出效應」發生於:
A、貨幣供給減少使利率提高,擠出了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門支出
B、私人部門增稅,減少了私人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稅的減少,提高了利率,擠出了對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門支出
<br>D、政府支出減少,引起消費支出下降
二、計算題
1、假使LM方程為y=500美元+25r(貨幣需求L=0.20y-5r,貨幣供給為100美元)。
(1)計算:1)當IS為y=950美元-50r(消費C=40美元+0.8Yd,投資I=140美元-10r,稅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和2)當IS為y=800美元-25r,(消費C=40美元+0.8Yd,投資I=110美元-5r,稅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時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
(2)政府支出增加從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時,情況1)和情況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為多少?
(3)說明政府支出從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時,為什麼情況1)和情況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答案:(1)
1)Y=950-50r(IS方程) Y=500+25r(LM方程)
<br>IS=LM得:Y=650r=6 代入I=140-10r得I=80
2)Y=800-25r(IS方程) Y=500+25r(LM方程)
IS=LM得:Y=650r=6 代入I=110-5r得I=80
(2) 1)由g=80從而得Y=1100-50r(IS方程) IS=LM得:Y=700r=8
2)由於I=110-5r從而得Y=950-25r(IS方程) IS=LM得:Y=725r=9
(3)由於2)中I=110-5r,相對來說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較小,利率上升的擠出效應較小,從而收入增加的較大(Y=725)。
2、假設貨幣需求為L=0.20Y,貨幣供給量為200美元,C=90美元+0.8Yd,t =50美元,I=140美元-5r,g=50美元
(1)導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
(2)若其他情況不變,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各為多少?
(3)是否存在「擠出效應」?
(4)用草圖表示上述情況。
答案:(1)L=M 0.2Y=200Y=1000(LM方程) I+g=s+ t得140-5r+50=Yd-90-0.8Yd+50
得Y=1150-25r(IS方程) IS=LM得Y=1000,r=8 代入I=140-5r=140-5×8得I=100
(2)當g=70美元得出Y=1300-25r(IS方程) IS=LM得Y=1000r=12 代入I=140-5r=140-5*12=80得I=80
(3)存在擠出效應,因為LM垂直於橫軸,即貨幣需求對利率彈性(h)為零,利率已高到人們再不願為投機而持有貨幣。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將伴隨有私人投資的等量減少,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I的「擠出」是完全的。
(4)圖示:
3、畫兩個IS-LM圖形(a)和(b),LM曲線都是y=750美元+20r(貨幣需求為L=0.20y-4r,貨幣供給為150美元),但圖(a)的IS為y=1250美元-30r,圖(b)的IS為y=1100美元-15r
(1)試求圖(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貨幣供給增加20美元,即從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貨幣需求不變,據此再作一條LM1曲線,並求圖(a)和(b)中IS曲線與這條LM1曲線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說明哪一個圖形中均衡收入變動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為什麼?
答案:(1)
Y=750美元+20rLM曲線y=750美元+20rLM曲線
Y=1250美元-30rIS曲線y=1100-15rIS曲線
解得r=10y=950解得r=10,y=950
(2)貨幣供給從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
得:y=850+20rLM曲線
y=850+20rLM曲線y=850+20rLM曲線
y=1250-30rIS曲線y=1100-15rIS曲線
解得r=8y=1010解得r=50/7,y=6950/7
(3)圖(a)中的均衡收入變動更多些,因為IS曲線的斜率更�
��些。投資需求對利率的彈性更大一些,利率下降一定幅度導致產出的變動更大。圖(b)中的利率下降更多些,因為IS曲線斜率較大,投資需求對利率的彈性小些,一定幅度的產出變動需要利率下降更大幅度。
4、假定某兩部門經濟中IS方程為y=1250美元-30r
(1)假定貨幣供給為150美元,當貨幣需求為L=0.20y-4r時,LM方程如何?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為多少?當貨幣供給不變但貨幣需求為L』=0.25y-8.75r時,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為多少?分別畫出圖形(a)和(b)來表示上述情況。
(2)當貨幣供給從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時,圖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什麼?
答案:
(1)由 L=M得y=750+20rLM方程
y=750+20rLM方程
y=1250-30rIS方程
解得r=10y=950
當貨幣需求L』=0.25-8.75r得LM方程y=600+35r
y=600+35rLM方程
y=1250-30rIS方程
解得r=10y=950
<br>
(2)當M=170美元時,得LM方程y=850+20r或y=680+35r
y=850+20rLM方程y=680+35rLM方程 y=1250-30rIS方程y=1250-30rIS方程
解得r=8y=1010解得r=114/13y=12830/13
圖形(a)中的均衡收入增加到1010,利率下降到8,圖形(b)中利率下降,均衡收入增加但(a)中利率下降更多,因為(a)中LM曲線斜率大,即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彈性h 較小,貨幣需求變動一定幅度需要利率變動較大幅度,因此利率下降的更多一些。(a)中利率下降更多一些,IS曲線不變,所以帶來更大的產出增加。
5、某兩部門經濟中,假定貨幣需求L=0.20y,貨幣供給為200美元,消費為C=100美元+0.8Yd,投資I=140美元-5r。
(1)根據這些數據求IS和LM的方程,畫出IS和LM曲線;
(2)若貨幣供給從200美元增加到220美元LM曲線如何移動?均衡收入、利率、消費和投資各為多少?
(3)為什麼均衡收入增加量等於LM曲線移動量?
答案:(1)由L=M得y=1000美元LM方程
由Y=C+I得y=1200-25rIS方程
(2)若M=220美元y=1100美元LM方程
LM曲線向右平移 Y=1100LM曲線C=100+0.8y=100+0.8×1100=980 Y=1200-25rIS曲線I=140-5r=140-5×4=120
解得r=4y=1100C=980i=120
(3)由於h=0,貨幣需求與利率無關,因此增加的貨幣供給完全用來作為產出的交易媒介,即貨幣供給增加多少,相應的產出需要增加多少。按照LM曲線,貨幣供給增加帶來產出增加100美元,相應均衡產出從1000美元增加到1100美元,表現為圖形上,均衡收入增加量等於LM曲線移動量。
6、某兩部門經濟中,假定貨幣需求為L=0.2y-4r,貨幣供給為200美元,消費為C=100美元+0.8y,投資I=150美元。
(1)求IS和LM方程,畫出圖形;
(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費和投資;
(3)若貨幣供給增加20美元,而貨幣需求不變,收入、利率、投資和消費有什麼變化?
(4)為什麼貨幣供給增加後收入不變而利率下降?
答案:(1)由L=M得y=1000+20rLM方程 由Y=C+I得y=1250IS方程
(2)y=1000+20rLM方程 y=1250IS方程 解得r=12.5y=1250
C=100+0.8y=100+0.8×1250=1100 I=150
(3)M=220美元得y=1100+20rLM方程 y=1100+20rLM方程 y=1250IS方程
解得r=7.5y=1250 C=100+0.8y=100+0.8×1250=1100 I=150
投資作為外生變數影響產出和利率,所以投資本身不變。由於均衡產出未變,所以消費不變,利率發生了變化。
(4)因為投資需求對利率的彈性d=0,投資作為外生變數與利率無關,即IS曲線垂直,決定了均衡產出不變。貨幣供給增加,在產出不變時,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導致利率下降。
有點侵權嫌疑- -!故找了個部分內容引用,其他的建議還是買本教學參考書來看吧,比較方便。
Ⅱ 求高鴻業第四版《西方經濟學》課後習題答案最好有圖
這是「學霸筆記」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在里,聚集了高頓ACCA F9學霸考神,小姐姐們精心總結了F9學習考試中,你應該注意的知識點,定期更新。Follow ACCA學習幫,助你在ACCA之路,好風景~戳>>>2019年ACCA備考資料免費領
作為把經濟看做一個整體的宏觀經濟來說,有4個目標:
1)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增加,它意味著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增長,狹義指GDP增長。此處增長不考慮通貨膨脹。
2) Low unemployment
低失業率(或者叫做充分就業):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該目標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 Low inflation
低通脹:通脹率保持在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狀態。通貨膨脹可以分為: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會產生一些成本,比如: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當發生通貨膨脹時,資金貶值,假設沒有獲得更高的資金回報的途徑(沒有其他渠道保值增值資金)的話,人們更傾向於把錢存入銀行,以便獲取利息收入來抵消通貨膨脹對貨幣購買力的削弱。為了盡可能把錢放入銀行、減少手上持有的貨幣,辦法是每次盡量少取錢,雖然這樣會增加取錢的次數,但可以使存在銀行的錢盡可能的多。 由於頻繁地光顧銀行,必然使鞋底磨損得較快,所以將這種成本稱為鞋底成本。
4) Balance of Payment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平衡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丨文:財管超人——肖春燕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Ⅲ 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課後習題答案
我以前也是用這本書,記得那時我們是去圖書館借的答案。你也去學校圖書館找找,說不定能找到你要的。
Ⅳ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高鴻業課後題答案。求求求。
1、解答: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因為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障稅)和社會保險及社會救濟等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並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物發生。例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救濟金,並不是殘疾人創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為他喪失了創造收入的能力從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給予救濟的。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不計入GDP,因為在生產時已經計入過。購買普通股票不計入GDP,因為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股票和債券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並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購買一塊地產也不計入GDP,因為購買地產只是一種所有權的轉移活動,不屬於經濟意義的投資活動,故不計入GDP。
2、解答:社會保險稅實質是企業和職工為得到社會保障而支付的保險金,它由政府有關部門(一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形式徵收的。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GDP ,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 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個人收入,從而也從某種意義上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然而,應當認為,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可支配收入,因為一旦個人收入決定以後,只有個人所得稅的變動才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兩國合並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不會有影響。因為甲乙兩國未合並成一個國家時,雙方可能有貿易往來,但這種貿易只會影響甲國或乙國的GDP,對兩國GDP總和不會有影響。舉例說:
1/31
甲國向乙國出口10台機器,價值10萬美元,乙國向甲國出口800套服裝,價值8萬美元,從甲國看,計入GDP的有凈出口2萬美元,計入乙國的有凈出口 – 2萬美元;從兩國GDP總和看,計入GDP的價值為0。如果這兩個國家並成一個國家,兩國貿易變成兩個地區的貿易。甲地區出售給乙地區10台機器,從收入看,甲地區增加10萬美元;從支出看乙地區增加10萬美元。相反,乙地區出售給甲地區800套服裝,從收入看,乙地區增加8萬美元;從支出看,甲地區增加8萬美元。由於,甲乙兩地是一個國家,因此該國共收入18萬美元,而投資加消費的支出也是18萬美元,因此,無論從收入還是從支出看,計入GDP的價值都是18萬美元。
4、解答:(1)項鏈為最終產品,價值40萬美元。
(2)開礦階段生產10 萬美元,銀器製造階段生產30萬美元,即40 – 10 = 30萬美元,兩階段共增值40萬美元.
(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 + 5 = 12.5萬美元,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10 - 7.5) + (30 - 5) = 27.5 萬美元
用收入法共計得的GDP為12.5 + 27.5 = 40 萬美元。
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計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義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義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實際GDP=1450美元,1999年的實際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這兩年的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為基期,1999年實際GDP= 1850美元,1998年
2/31
實際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這兩年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變動由兩個因素造成:一是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的變動,一是物品和勞務價格的變動。「GDP的變化取決於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只說出了後一個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價值增加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價值增加為500–200 =300美元
C的價值增加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計的價值增加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終產品價值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別為A,B,C賣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
(3)國民收入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於總投資減凈投資後的余額,即800–300 = 500 億美元
Ⅳ 誰有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十七章課後題答案謝謝啦~~
第十七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解答:(1)總需求是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這一需求總量通常以產出水平來表示。一個經濟社會的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購買和國外需求。總需求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價格水平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為了說明價格對總需求量的影響,引入了總需求曲線的概念,即總需求量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幾何表示。在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理論中,總需求曲線的理論來源主要由產品市場均衡理論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來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價格水平被假定為一個常數(參數)。在價格水平固定不變且貨幣供給為已知的情況下,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決定均衡的收入水平。現用圖1—62來說明怎樣根據IS—LM圖形推導總需求曲線。
圖1—62分上下兩部。上圖為IS—LM圖。下圖表示價格水平和需求總量之間的關系,即總需求曲線。當價格P的數值為 時,此時的LM曲線 與IS曲線相交於點 , 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和利率順次為 和 。將 和 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 。
現在假設P由 下降到 。由於P的下降,LM曲線移動到 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為 點。 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和利率順次為 和 。對應於上圖的點 ,又可在下圖中找到 。按照同樣的程序,隨著P的變化,LM曲線和IS曲線可以有許多交點,每一個交點都代表著一個特定的y和p。於是有許多P與的組合,從而構成了下圖中一系列的點。把這些點連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線AD便是總需求曲線。
從以上關於總需求曲線的推導中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中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相反方向的關系。即總需求曲線是向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小;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
2、解答: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應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和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的,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來調控宏觀經濟,所以稱為需求管理政策。
3、解答:總供給曲線描述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推導而得到。資本存量一定時,國民收入水平碎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業量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所以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於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均衡的理論。
4、解答: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的。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和調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
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運行沒有阻力,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得以出清,使經濟的就業總能維持充分就業狀態,從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古典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
凱恩斯的總供給理論認為,在短期,一些價格是粘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而調整。由於工資和價格粘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為縱坐標,收入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願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作為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基礎的思想是,作為工資和價格粘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於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為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的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著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於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以價格為縱坐標,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為常規的總需求曲線。
總之,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於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設,宏觀經濟學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
5、解答 :宏觀經濟學在用總需求—總供給說明經濟中的蕭條,高漲和滯漲時,主要是通過說明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來完成的。如圖1—63所示。
從圖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AD是總需求曲線, 使短期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和短期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於很低的水平,第一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第二種情況是,當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從AD向右移動到 時,短期總供給曲線 和新的總需求曲線 的交點 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 ,價格水平為 ,二者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第二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現在假定短期供給曲線由於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和工資等提高)而向左移動,但總需求曲線不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可以用圖1—64表示。
在圖1—64中,AD是總需求曲線,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兩者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P。現在由於出現供給沖擊,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到,總需求曲線和新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這個產量低於原來的產量,而價格水平卻高於原來的價格水平,這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滯漲狀態,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結合在一起的狀態。
6、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主要說明單個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主要說明總體經濟的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二者在圖形上都用兩條曲線來表示,在價格為縱坐標,數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為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為供給曲線。
但二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兩模型涉及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是微觀領域的事物,而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是宏觀領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它們均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勞動市場理論和總量生產函數,它們均屬於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在說明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的同時,還可以來說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對價格和商品數量的影響,充其量這一模型只解釋微觀市場的一些現象和結果。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在說明價格和產出決定的同時,可以用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現象,還可以用來說明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結果。
7、解答:(1)由 得;
2000 + P = 2400 - P
於是 P=200, =2200
即得供求均衡點。
(2)向左平移10%後的總需求方程為:
於是,由 有:
2000 + P = 2160 – P
P=80 , =208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3)向右平移10%後的總需求方程為:
於是,由 有:
2000 + P = 2640 – P
P=320 , =232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4)向左平移10%後的總供給方程為:
於是,由 有:
1800 + P = 2400 – P
P=300 , =210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滯漲狀態。
(5)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屬於常規型。
Ⅵ 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第五版課後習題答案詳解什麼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19年01月21日
今天高頓ACCA的財管超人——熊勁給大家講下ACCA考試科目F9裡面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這部分的知識點會在選擇題裡面考到哦。分值2-4分。戳>>>2019年ACCA備考資料免費領
貨幣政策是一國央行控制經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工具,而財政政策則是政府控制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工具。通過兩種政策的組合拳,避免經濟短期過度波動,引導經濟發展。當經濟過熱時,政策要給它降降溫;當經濟低迷時,政策要刺激經濟發展。
貨幣政策包括貨幣供給(money supply)政策、利率(interest rate)政策與匯率(exchange rate)政策。有的時候,貨幣供給政策與利率政策甚至就是一個事情的兩面。正如經濟學家曼昆所說:
財政政策包括政府花銷(government spending)與稅收(taxation)政策。政府其實就像企業或者個人一樣,如果想要花銷(spending)更多,總得有這么多的錢給它花。這資金或者來源於歷史財政盈餘,或者來源於當期稅收,或者來源與借款。美國政府債務已達20萬億美元,你看,它借了多少錢!需要美國人不吃不喝工作四年才能還清。
重要的是,同學們要學會判斷相應的經濟政策是旨在促進總需求與總供給,還是抑制。以下表格可作以為記: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Ⅶ 求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第三,四章的課後答案。在線等…
1、已知一件襯衫的價格為80元,一份肯德雞快餐的價格為20元,在某消費者關於這兩種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上,一份肯德雞快餐對襯衫的邊際替代率MRS是多少?
解:按照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MRS的定義公式,可以將一份肯德雞快餐對襯衫的邊際替代率寫成:
其中:X表示肯德雞快餐的份數;Y表示襯衫的件數; MRS表示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 消費者增加一份肯德雞快餐時所需要放棄的襯衫消費數量。
在該消費者實現關於這兩件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時,在均衡點上有
MRSxy =Px/Py
即有MRSxy =20/80=0.25
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上,消費者關於一份肯德雞快餐對襯衫的邊際替代率MRS為0.25。
2 假設某消費者的均衡如圖1-9所示。其中,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數量,線段AB為消費者的預算線,曲線U為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E點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已知商品1的價格P1=2元。
(1)求消費者的收入;
(2)求上品的價格;
(3)寫出預算線的方程;
(4)求預算線的斜率;
(5)求E點的的值。
解:(1)圖中的橫截距表示消費者的收入全部購買商品1的數量為30單位,且已知P1=2元,所以,消費者的收入M=2元×30=60。
(2)圖中的縱截距表示消費者的收入全部購買商品2的數量為20單位,且由(1)已知收入M=60元,所以,商品2的價格P2斜率=-P1/P2=-2/3,得P2=M/20=3元
(3)由於預算線的一般形式為:
P1X1+P2X2=M
所以,由(1)、(2)可將預算線方程具體寫為2X1+3X2=60。
(4)將(3)中的預算線方程進一步整理為X2=-2/3 X1+20。很清楚,預算線的斜率為-2/3。
(5)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E上,有MRS12= = MRS12=P1/P2,即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即MRS等於預算線的斜率絕對值P1/P2。因此,在MRS12=P1/P2 = 2/3。
3 請畫出以下各位消費者對兩種商品(咖啡和熱茶)的無差異曲線,同時請對(2)和(3)分別寫出消費者B和消費者C的效用函數。
(1)消費者A喜歡喝咖啡,但對喝熱茶無所謂。他總是喜歡有更多杯的咖啡,而從不在意有多少杯的熱茶。
(2)消費者B喜歡一杯咖啡和一杯熱茶一起喝,他從來不喜歡單獨只喝咖啡,或者只不喝熱茶。
(3)消費者C認為,在任何情況下,1杯咖啡和2杯熱茶是無差異的。
(4)消費者D喜歡喝熱茶,但厭惡喝咖啡。
解答:(1)根據題意,對消費者A而言,熱茶是中性商品,因此,熱茶的消費數量不會影響消費者A的效用水平。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見圖
(2)根據題意,對消費者B而言,咖啡和熱茶是完全互補品,其效用函數是U=min{ X1、X2}。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見圖
(3)根據題意,對消費者C而言,咖啡和熱茶是完全替代品,其效用函數是U=2 X1+ X2。消費者C的無差異曲線見圖
(4)根據題意,對消費者D而言,咖啡是厭惡品。消費者D的無差異曲線見圖
4已知某消費者每年用於商品1和的商品2的收入為540元,兩商品的價格分別為=20元和=30元,該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該消費者每年購買這兩種商品的數量應各是多少?從中獲得的總效用是多少?
解:根據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MU1/MU2=P1/P2
其中,由可得:
MU1=dTU/dX1 =3X22
MU2=dTU/dX2 =6X1X2
於是,有:
3X22/6X1X2 = 20/30 (1)
整理得
將(1)式代入預算約束條件20X1+30X2=540,得:
X1=9,X2=12
因此,該消費者每年購買這兩種商品的數量應該為:U=3X1X22=3888
5、假設某商品市場上只有A、B兩個消費者,他們的需求函數各自為和。
(1)列出這兩個消費者的需求表和市場需求表;
根據(1),畫出這兩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和市場需求曲線。
解:(1)A消費者的需求表為:
P
0
1
2
3
4
5
QAd
20
16
12
8
4
0
B消費者的需求表為:
P
0
1
2
3
4
5
6
QBd
30
25
20
15
10
5
0
市場的需求表為:
P
0
1
2
3
4
5
6
Qd
50
41
32
23
14
5
0
(2)A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為:
B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為:
市場的需求曲線為
6、假定某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兩商品的價格分別為,,消費者的收入為M。分別求出該消費者關於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數。
解答:根據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MU1/MU2=P1/P2
其中,由以知的效用函數 可得:
於是,有:
整理得
即有 (1)
一(1)式代入約束條件P1X1+P2X2=M,有:
解得
代入(1)式得
所以,該消費者關於兩商品的需求函數為
7、令某消費者的收入為M,兩商品的價格為,。假定該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是線性的,切斜率為-a。
求:該消費者的最優商品組合。
解:由於無差異曲線是一條直線,所以該消費者的最優消費選擇有三種情況,其中的第一、第二種情況屬於邊角解。
第一種情況:當MRS12>P1/P2時,即a> P1/P2時,如圖,效用最大的均衡點E的位置發生在橫軸,它表示此時的最優解是一個邊角解,即 X1=M/P1,X2=0。也就是說,消費者將全部的收入都購買商品1,並由此達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該效用水平在圖中以實線表示的無差異曲線標出。顯然,該效用水平高於在既定的預算線上其他任何一個商品組合所能達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虛線表示的無差異曲線的效用水平。
第二種情況:當MRS12<P1/P2時,a< P1/P2時,如圖,效用最大的均衡點E的位置發生在縱軸,它表示此時的最優解是一個邊角解,即 X2=M/P2,X1=0。也就是說,消費者將全部的收入都購買商品2,並由此達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該效用水平在圖中以實線表示的無差異曲線標出。顯然,該效用水平高於在既定的預算線上其他任何一個商品組合所能達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虛線表示的無差異曲線的效用水平。
第三種情況:當MRS12=P1/P2時,a= P1/P2時,如圖,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重疊,效用最大化達到均衡點可以是預算線上的任何一點的商品組合,即最優解為X1≥0,X2≥0,且滿足P1X1+P2X2=M。此時所達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在圖中以實線表示的無差異曲線標出。顯然,該效用水平高於在既定的預算線上其他任何一條無差異曲線所能達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虛線表示的無差異曲線的效用水平。
8、假定某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其中,q為某商品的消費量,M為收入。求:
(1)該消費者的需求函數;
(2)該消費者的反需求函數;
(3)當,q=4時的消費者剩餘。
解:(1)由題意可得,商品的邊際效用為:
於是,根據消費者均衡條件MU/P =,有:
整理得需求函數為q=1/36p
(2)由需求函數q=1/36p,可得反需求函數為:
(3)由反需求函數,可得消費者剩餘為:
以p=1/12,q=4代入上式,則有消費者剩餘:
Cs=1/3
9設某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類型的,即,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格分別為p和,消費者的收入為M,
(1)求該消費者關於商品x和品y的需求函數。
(2)證明當商品x和 y的價格以及消費者的收入同時變動一個比例時,消費者對兩種商品的需求關系維持不變。
(3)證明消費者效用函數中的參數分別為商品x和商品y的消費支出占消費者收入的份額。
解答:(1)由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算得:
消費者的預算約束方程為 (1)
根據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2)
得 (3)
解方程組(3),可得
(4)
(5)
式(4)即為消費者關於商品x和商品y的需求函數。
上述休需求函數的圖形如圖
(2)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以及消費者的收入同時變動一個比例,相當於消費者的預算線變為
(6)
其中為一個非零常數。
此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變為
(7)
由於,故方程組(7)化為
(8)
顯然,方程組(8)就是方程組(3),故其解就是式(4)和式(5)。
這表明,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對兩商品的需求關系維持不變。
(3)由消費者的需求函數(4)和(5),可得
(9)
(10)
關系(9)的右邊正是商品x的消費支出占消費者收入的份額。關系(10)的右邊正是商品y的消費支出占消費者收入的份額。故結論被證實。
10基數效用者是求如何推導需求曲線的?
(1)基數效用論者認為,商品得需求價格取決於商品得邊際效用.某一單位得某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越小,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就越低.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隨著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為購買這種商品所願意支付得最高價格即需求價格就會越來越低.將每一消費量及其相對價格在圖上繪出來,就得到了消費曲線.且因為商品需求量與商品價格成反方向變動,消費曲線是右下方傾斜的.
(2)在只考慮一種商品的前提下,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MU /P=。由此均衡條件出發,可以計算出需求價格,並推導與理解(1)中的消費者的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11用圖說明序數效用論者對消費者均衡條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對需求曲線的推導。
解:消費者均衡條件:
可達到的最高無
差異曲線
和預算線相切,
即MRS12=P1/P2
需求曲線推導:從圖上看出,在每一個均衡點上,都存在著價格與需求量之間一一對應關系,分別繪在圖上,就是需求曲線X1=f (P1)
12用圖分析正常物品、低檔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並進一步說明這三類物品的需求曲線的特徵。
解:要點如下:
(1)當一種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它們分別是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指僅考慮商品相對價格變化所導致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而不考慮實際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收入效用則相反,它僅考慮實際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變化導致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而不考慮相對價格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
(2)無論是分析正常品,還是抵擋品,甚至吉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需要運用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就是補償預算線。在圖1-15中,以正常品的情況為例加以說明。圖中,初始的消費者效用最的化的均衡點為a點,相應的正常品(即商品1)的需求為。價格下降以後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為b點,相應的需求量為。即下降的總效應為,且為增加量,故有總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
然後,作一條平行於預算線且與原有的無差異曲線 相切的補償預算線FG(以虛線表示),相應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為c點,而且注意,此時b點的位置一定處於c點的右邊。於是,根據(1)中的闡訴,則可以得到:由給定的代表原有效用水平的無差異曲線與代表變化前.後的不同相對價格的(即斜率不同)預算線AB.FC分別相切的a、c兩點,表示的是替代效應,即替代效應為且為增加量,故有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化;由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的無差異曲線 和 分別與兩條代表相同價格的(即斜率相同的)預算線FG. 相切的c、b兩點,表示
的是收入效應,即收入效應為且為增加量,故有收入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化。
最後,由於正常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都分別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所以,正常品的總效應與價格一定成反方向變化,由此可知,正常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
(3)關於劣等品和吉分品。在此略去關於這兩類商品的具體的圖示分析。需要指出的要點是:這兩類商品的替代效應都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而收入效應都與價格成同一方向變化,其中,大多數的劣等品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而劣等品中的特殊商品吉分品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於是,大多數劣等品的總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化,相應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劣等品中少數的特殊商品即吉分品的總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化,相應的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4)基於(3)的分析,所以,在讀者自己利用與圖1-15相類似的圖形來分析劣等品和吉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時,在一般的劣等品的情況下,一定要使b點落在a、c兩點之間,而在吉分品的情況下,則一定要使b點落在a點的左邊。唯由此圖,才能符合(3)中理論分析的要求。
第四章
1.(1)利用短期生產的總產量(TP)、平均產量(AP)和邊際產量(MP)之間的關系,可以完成對該表的填空,其結果如下表:
可變要素的數量
可變要素的總產量
可變要素平均產量
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
1
2
2
2
2
12
6
10
3
24
8
12
4
48
12
24
5
60
12
12
6
66
11
6
7
70
10
4
8
70
35/4
0
9
63
7
-7
(2)所謂邊際報酬遞減是指短期生產中一種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在達到最高點以後開始逐步下降的這樣一種普遍的生產現象。本題的生產函數表現出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具體地說,由表可見,當可變要素的投入量由第4單位增加到第5單位時,該要素的邊際產量由原來的24下降為12。
2.
(1).過TPL曲線任何一點的切線的斜率就是相應的MPL的值。
(2)連接TPL曲線上熱和一點和坐標原點的線段的斜率,就是相應的APL的值。
(3)當MPL>APL時,APL曲線是上升的。
當MPL<APL時,APL曲線是下降的。
當MPL=APL時,APL曲線達到極大值。
3.解答:
(1)由生產數Q=2KL-0.5L2-0.5K2,且K=10,可得短期生產函數為:
Q=20L-0.5L2-0.5*102
=20L-0.5L2-50
於是,根據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的定義,有以下函數:
勞動的總產量函數TPL=20L-0.5L2-50
勞動的平均產量函數APL=20-0.5L-50/L
勞動的邊際產量函數MPL=20-L
(2)關於總產量的最大值:
20-L=0
解得L=20
所以,勞動投入量為20時,總產量達到極大值。
關於平均產量的最大值:
-0.5+50L-2=0
L=10(負值捨去)
所以,勞動投入量為10時,平均產量達到極大值。
關於邊際產量的最大值:
由勞動的邊際產量函數MPL=20-L可知,邊際產量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考慮到勞動投入量總是非負的,所以,L=0時,勞動的邊際產量達到極大值。
(3)當勞動的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值時,一定有APL=MPL。由(2)可知,當勞動為10時,勞動的平均產量APL達最大值,及相應的最大值為:
APL的最大值=10
MPL=20-10=10
很顯然APL=MPL=10
4.解答:
(1)生產函數表示該函數是一個固定投入比例的生產函數,所以,廠商進行生產時,Q=2L=3K.相應的有L=18,K=12
(2)由Q=2L=3K,且Q=480,可得:
L=240,K=160
又因為PL=2,PK=5,所以
C=2*240+5*160=1280
即最小成本。
5、
(1)思路:先求出勞動的邊際產量與要素的邊際產量
根據最優要素組合的均衡條件,整理即可得。
(a) K=(2PL/PK)L
(b) K=( PL/PK)1/2*L
(c) K=(PL/2PK)L
(d) K=3L
(2)思路:把PL=1,PK=1,Q=1000,代人擴展線方程與生產函數即可求出
(a)L=200*4-1/3 K=400*4-1/3
(b) L=2000 K=2000
(c) L=10*21/3 K=5*21/3
(d) L=1000/3 K=1000
6.(1).Q=AL1/3K1/3
F( λl,λk )=A(λl)1/3(λK)1/3=λAL1/3K1/3=λf(L,K)
所以,此生產函數屬於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函數。
(2)假定在短期生產中,資本投入量不變,以表示;而勞動
投入量可變,以L表示。
對於生產函數Q=AL1/3K1/3,有:
MPL=1/3AL-2/3K1/3,且d MPL/dL=-2/9 AL-5/3 -2/3<0
這表明:在短期資本投入量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可變要素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勞動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
相類似的,在短期勞動投入量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可變要素資本投入量的增加,資本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
7、(1)當α0=0時,該生產函數表現為規模保持不變的特徵
(2)基本思路:
在規模保持不變,即α0=0,生產函數可以把α0省去。
求出相應的邊際產量
再對相應的邊際產量求導,一階導數為負。即可證明邊際產量都是遞減的。
8.(1).由題意可知,C=2L+K,
Q=L2/3K1/3
為了實現最大產量:MPL/MPK=W/r=2.
當C=3000時,得.L=K=1000.
Q=1000.
(2).同理可得。800=L2/3K1/3.2K/L=2
L=K=800
C=2400
9利用圖說明廠商在既定成本條件下是如何實現最大產量的最優要素組合的。
解答:以下圖為例,要點如下:
分析三條等產量線,Q1、Q2、Q3與等成本線AB之間的關系.等產量線Q3雖然高於等產量線Q2。但惟一的等成本線AB與等產量線Q3既無交點又無切點。這表明等產量曲線Q3所代表的產量是企業在既定成本下無法實現的產量。再看Q1雖然它與惟一的等成本線相交與a、b兩點,但等產量曲線Q1所代表的產量是比較低的。所以只需由a點出發向右或由b點出發向左沿著既定的等成本線 AB改變要素組合,就可以增加產量。因此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線AB和等產量曲線Q2的相切點E,才是實現既定成本下的最大產量的要素組合。
10、利用圖說明廠商在既定產量條件下是如何實現最小成本的最優要素組合的。
解答:如圖所示,要點如下:
(1)由於本題的約束條件是既定的產量,所以,在圖中,只有一條等產量曲線;此外,有三條等成本線以供分析,並從中找出相應的最小成本。
(2)在約束條件即等產量曲線給定的條件下, A」B」雖然代表的成本較低,但它與既定的產量曲線Q既無交點又無切點,它無法實現等產量曲線Q所代表的產量,等成本曲線AB雖然與既定的產量曲線Q相交與a、b兩點,但它代表的成本過高,通過沿著等產量曲線Q由a點向E點或由b點向E點移動,都可以獲得相同的產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點 E,才是在既定產量條件下實現最小成本的要素組合。由此可得,廠商實現既定產量條件下成本最小化的均衡條件是MRL/w=MP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