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常識重點知識梳理

經濟學常識重點知識梳理

發布時間:2020-11-30 01:09:26

經濟學常識是指哪些

⒈商品和商品經濟 本部分是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商品、貨幣、價值規律三部分內容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貨幣包括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紙幣的產生和發展:價值規律包括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還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轉換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必須用於交換。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除了要准確把握它們的定義外,還要明確它們與商品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的非本質屬性,因此,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因此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對立表現在:含義不同;同商品的關系不同,在交換過程中二者必須分離,不能兼得,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讓渡價值;它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部分內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價值、價值、商品三者之間的關系,另外,當前企業要面向市場、重視產品質量,其經濟學依據也在這里。 商品的價值量涉及三對概念之間的關系: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這三對關系是復習時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一定要徹底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如同商品、價值等概念,都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對於貨幣的職能,重點把握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要把握:為什麼;表現形式,價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交換價值的表現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現形式,支付手段與流通手段的區別。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需要儲備的學科知識包括現象、原因、影響、對策以及紙幣的發行規律等。 關於價值規律,重點把握價值、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區分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不同,還需要把握其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交易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此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內容。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實施「走出去戰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都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有直接關系。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本部分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兩部分內容組成,具體包括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的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市場經濟 的一般特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把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需要區分公有制與所有制、公有與國有、主導與主體三對概念,雖都是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創新,需要予以特別關注。其中,我國的分配製度也根據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對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要掌握其各點是什麼、為什麼,這對於我們觀察市場經濟中的現象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要能夠記憶、理解和應用,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以後, 對市場經濟基本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國家宏觀調控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是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和手段。教材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進行了修改,復習時學生也要注意。 3.企業和經營者 本部分由企業是巾-場的主體和企業的經營者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企業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國有 企業經營者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關於企業這一知識點,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容易在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關繫上出現偏差: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市場主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不要誤 解為只有企業才是市場主體;正確理解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誤認為「法人」。 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不同點和共同點,股票價格的公式在教材中雖然是以小字出現的,也要認真閱讀,弄清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要側重從國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針、改革進程發展的情況等。另外,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專門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對它的主要職責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上,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把握;宏觀上需要進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微觀上除了教材所說一靠技術、二靠管理以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拓展,如 擴大規模、面向市場、名牌戰略、搞好服務、正當競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等。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基礎知識上要把握企業經營者素質的內容、企業信譽和形象、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等內容,還要注意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國 企改革的聯系。

❷ 總結一下,選修2《經濟學常識》的知識點!

1.經濟學目的及財富的含義
斯密的經濟學目的一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
財富的含義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2.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
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斯密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
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他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
3.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
斯密的階級結構理論,斯密是第一個根據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人。
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收入的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他認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
4.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原理
斯密的增加財富理論,斯密認為經濟學要研究如何增加國民財富。財富增加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分工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於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他主張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但他認識到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但顛倒了分工與交換的關系。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
斯密認為,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又一重要途徑。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
斯密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這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自由競爭。受「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商品生產者為了盈利的目的,會把掌握的資源投到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的部門中去。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使人們把資本投於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能夠增進社會利益。
他認識到了市場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但沒有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
5.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
斯密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為了論證對外貿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學說。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由各國的優勢。各國將本國全部資源用於生產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換取本國需要的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
6.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
李嘉圖的一元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
李嘉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李嘉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從而把勞動價值理論推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
7.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
收入分配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
在經濟學史上,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的工資與資本家所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較的工資。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
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並敢於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他的一大貢獻。把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歸因於人口的增長,未能對此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
8.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
李嘉圖認為,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
他認為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上。
9.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
李嘉圖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應廢除「穀物法」。
比較成本學說的內容: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對比較成本學說的評價: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一學說也有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於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實際上,它同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一樣,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願望。對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
10.商品、貨幣理論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物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屬性,稱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比例,即交換價值,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在貨幣產生以後,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即價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在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
貨幣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本質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評價: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由馬克思首先發現的,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❸ 總結歸納一下高一的經濟學常識,越詳細越好,越全面越好。

1,三面等價原則
總產出=總收入=總支出
2,國內生產總值(GDP)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3,國民生產總值(GNP)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部國民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4,GDP=GNP-NFP(國外凈要素支付)
NFP=外國對本國的要素支付-本國對外國的要素支付
GDP=C+I+G+(X-M)
C,消費(支出)。I,投資(固定投資,存貨投資)。G,政府購買支出。X-M,凈出口。
GDP=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5,兩部門經濟:C+I=Y=C+S I=S
三部門經濟:C+I+G=Y=C+S+T I=S+(T-G)
四部門經濟:C+I+G+(X-M)=Y=C+S+T I+(X-M)=S+(T-G)
6,消費函數:表示消費和收入關系的函數。
7,APC+APS=1 MPC+MPS=1
8,投資函數:表示投資與利率關系的函數。
資本的邊際效率准則:資本邊際效益大於等於利率
9,乘數定義:是一個倍數,是用來表示自變數增加引起的因變數增加倍數的概念。
應用前提:(1)存在未得到利用的資源(2)投資與儲蓄的決定相互獨立(3)貨幣供應量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
10,加速原理:在原有資本存量已充分利用且技術不變的情況下,產量的增長引起的投資的加速增長。
應用前提:(1)無過剩的生產能力(2)技術水平長期不變(資本產出比不變)(3)不考慮預期(4)生產設備供給及時
11,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僅包括產品市場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12,政府對總支出的影響途徑(1)政府購買(2)稅收(3)轉移支付
13,支出收入模型的理論意義:解釋了一定條件下支出水平變動對收入或產出水平的影響,說明了總需求對總收入的決定性作用。
現實意義: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依據(1)鼓勵消費(2)鼓勵投資(3)積極的財政政策(4)轉移支付(5)限制進口
14,IS曲線表示:產品市場上均衡利率與均衡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反向)。
總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
15,貨幣需求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
16,貨幣供給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點上所保持的不屬於政府和銀行的通貨與銀行存款總和。
17,LM曲線表示:貨幣市場上均衡利率與均衡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正向)。
交易需求變大,LM曲線向左移動,投機需求變大,LM曲線向右移動,貨幣供給量變大,LM曲線向右移動。
18,總需求:在一定價格水平上,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總的需求量。
19,長期總供給:在每個企業都發揮了生產能力,而且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時,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供給量。
20,短期總供給:生產要素價格不變,尤其是工資率不變時物品與勞務的總供給量。
21,影響總供給的因素:潛在產出能力、生產成本。
22,失業者:一定年齡范圍內,願意工作而沒有工作並且在尋找工作的人。
中國:具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待業登記的人員。
23,自然失業率:是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也是在維持通貨膨脹率不變時的最低失業率。
24,奧肯定律:失業率與國民產出成反比。
25,失業的有利影響:
(1)對就業勞動者形成外在壓力,克服惰性、提高效率。
(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3)可以比較靈活地適應經濟的發展、周期變化和需要。
(4)實現整個社會勞動力的最優配置。
26,失業對策:周期失業:刺激需求,抑制供給;自然失業:提供培訓、提供信息、反對歧視、消除障礙、鼓勵工作。
27,通貨膨脹: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張。
28,通貨膨脹率:平均物價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29,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數:衡量組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平均物價指數。
30,通貨膨脹的原因:(1)貨幣過量說(2)需求拉上說(3)成本推動說(4)供需混合推進說(5)結構性通脹說(6)慣性通脹說(7)抑制性通脹說(8)外國輸入說
31,貨幣的價值:一定量的貨幣所能購買的物品與勞務。
32,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影響
(1)在工資率既定的條件下,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短期內有利於僱主,不利於雇員。有利於生產者,不利於消費者,尤其不利於只有固定收入的人。(2)在利率既定的條件下,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有利於債務人,不利於債權人,有利於銀行,不利於儲戶。(3)在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對財富儲存形式的影響:有利於實物形式,不利於貨幣形式(4)在稅率既定的條件下,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有利於政府,不利於普通民眾。
二、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三、對產出和就業水平的影響
(一)較高的通貨膨脹率長期中弊大於利:1、投資率下降2、產業結構失衡3、商品流通秩序混亂4、企業管理水平下降5、金融領域壓力增大6、國際收支失衡
(二)通貨膨脹對提高就業和產出有利的前提:1、未達到充分就業之前2、通貨膨脹是未被預期的3、通貨膨脹是溫和的
33,經濟增長: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是指國民產出的增加,嚴格地講經濟增長是指潛在國民產出或生產能力的提高。
34,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自然資源、勞動、資本、技術進步。
35,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要點:A、以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為背景而產生的理論。強調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強調勞動分工、強調與經濟史的一致性。B、將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增長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中,認為專業化的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產生收益遞增,從而使總的規模收益遞增。C、將技術進步內生化。a、知識源於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進行投資決策的努力,知識的增加與人們為之付出的資源成比例。b、知識(技術)可以提高投資收益,具有遞增的邊際生產率。c、投資促進知識積累,知識積累又促進投資,是一個良性循環。d、知識發現或技術創新需要以對它的壟斷力做激勵。D、對在增長中各要素作用的認識: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知識積累、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水平。E、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貿易能加速增長。
36,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活動的擴張與收縮反復交替出現的波動現象。
37,經濟周期形成原因:(1)熊比特的創新理論:經濟周期是創新導致的、新舊平衡狀態轉換完成的過程(2)弗里德曼的純貨幣理論:銀行信用的交替擴大與收縮引起經濟周期(3)卡爾多經濟周期模型:投資與儲蓄不相等引起經濟周期(4)乘數—加速數模型: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的相互作用引起經濟周期(5)理性預期經濟周期模型(6)心理經濟周期(7)太陽黑子理論(8)政治性經濟周期理論
38,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持續增長,國際收支平衡。
39,四大目標之間的矛盾: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的矛盾,充分就業與持續增長的矛盾,持續增長與物價穩定的矛盾,充分就業與收支平衡的矛盾。
40,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在政府既定的稅收和財政開支結構下,社會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時,應該有的財政預算情況。是判斷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的標准。
41,貨幣政策的基本手段:(1)公開市場業務(2)調整貼現率(3)調整法定準備金率
42,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則:(1)相機抉擇(2)合理搭配(3)內外兼顧
實施的注意點:(1)時滯問題(2)局限性問題(3)負作用問題
43,費雪方程式:MV=PY
44,劍橋方程式:M=KPY
45,薩伊定律:A 供給創造需求 B 貨幣中性 C 市場機制可使資源充分利用
46,凱恩斯革命含義:(1)理論的革命 A 否定薩伊定律,提出了「需求決定供給」 B 批判「二分法」,統一了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理論(2)分析方法的革命:總量分析(3)經濟政策觀念和設計的革命:A 觀念上: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干預 B 設計上:重點—財政政策,目標—充分就業,途徑—調節總需求
47,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形成支出的需求。
48,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收益遞減,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流動性偏好
49,凱恩斯理論概要:充分就業是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的最佳狀態。由於受三大心理規律的影響,人們的收入不能全部轉化為需求,使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政府必須運用財政和貨幣手段對需求進行管理,刺激消費和投資。
50,現代貨幣主義:出現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以現代貨幣數量論為理論基礎,理論要點是貨幣的重要性,貨幣數量的重要性,貨幣政策的重要性。
51,供給學派以薩伊定律和拉弗曲線為理論支柱,主張(1)減稅(2)削減政府開支、平衡預算(3)減少政策限制、發揮企業創造性(4)恢復金本位制、制止通貨膨脹
52,新凱恩斯注意以保羅.薩繆爾森為代表,理論特色是(1)使微觀與宏觀緊密結合(2)綜合了各學派的理論

❹ 經濟學基礎期末知識點整理

假定所有其他因素均保持不變,只讓某一因素發生微小的變化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常識重點知識梳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