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成本約束經濟學

成本約束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1-30 00:21:27

經濟學名詞解釋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邊際成本實際上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邊際利益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產品所帶來的利潤的增量

邊際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較,二者相等時為臨界點,也就是投入的資金所得到的利益與輸出損失相等時的點。如果組織的目標是取得最大利潤,那麼當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時,這一目標就能達到。

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是打開經濟決策王國的鑰匙。可以認為邊際分析法與管理決策優化密切相關。

邊際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的數學原理很簡單。對於離散discrete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變化量與自變數變化量的比值;對於連續continuous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關於某自變數的導數值。所以邊際的含義本身就是因變數關於自變數的變化率,或者說是自變數變化一個單位時因變數的改變數。在經濟管理研究中,經常考慮的邊際量有邊際收入MR、邊際成本MC、邊際產量MP、邊際利潤MB等。
邊際分析法體現向前看的決策思想,是尋求最優解的核心工具。主要應用如下:
1、無約束條件下最優投入量(業務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確定:
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決策考慮的根本目標。由微積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潤最大化的點在邊際利潤等於0的點獲得。利潤(或稱凈收益)為收入與成本之差,邊際利潤亦即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獲得結論:只要邊際收入大於邊際成本,這種經濟活動就是可取的;在無約束條件下,邊際利潤值為0(即:邊際收入=邊際成本)時,資源的投入量最優(利潤最大)。
2、有約束條件下最優業務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確定:
對於有約束情形可以獲得如下最優化法則:在有約束條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單位資源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都相等,且同時滿足約束條件,資源分配的總效益最優。這一法則也稱為等邊際法則。
當所考慮的資源是資金時,有約束的最優化法則即為:在滿足約束條件的同時,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都相等;如果資金是用來購買資源,而各方向的資源價格分別都是常數,有約束的最優化法則即為:在滿足約束條件的同時,各方向上的邊際效益與價格的比值都等於一個常數。
3、最優化原則的離散結果: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應該增加行動;當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時,應該減少行動;最優化水平在當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的前一單位水平達到。
4、提倡使用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邊際分析的變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種決策對收入、成本或利潤的影響。這里"某種決策"可以是變數的大量變化,包括離散的、跳躍性的變化,也可以是非數量的變化,如不同技術條件、不同環境下的比較。比較不同決策引起的變數變化值進行分析。
在管理決策中應用邊際分析法相當於是建立了一套有利於決策的評價體系:不僅考慮變數的總值Total,也同時考慮變數的平均值Average和邊際值Marginal。總值、平均值與邊際值之間具有如下關系(total-average-marginal relationship):
1)邊際值的符號是總值上升或下降的信號;
2)當邊際值大於平均值時,平均值處於遞增狀態。
有可能的話對上述結論進行數學推導,細化結論的文字描述,這可以加深對結論的理解應用。特別注意4個重要點位:盈虧平衡點、邊際利潤最大點、平均利潤最大點、總利潤最大點。
應用邊際分析法還隱含著一個思想:充分利用與促進開發信息資源。
在應用邊際方法或最優化方法也應該注意如下復雜因素:
1、現實經濟管理問題總是千絲萬縷,存在多個變數,要爭取抓住主要變數,並在各個方向上滿足邊際法則;
2、決策變數與相關結果之間關系復雜,所選取的變數是否得當,必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引結合,並進行方程回歸、曲線擬合、顯著性檢驗等檢驗處理;
3、注意所考慮問題存在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和數學工具的應用條件;
4、注意決策問題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Ⅱ 經濟學中等成本線

由於成本方程式是線性的,所以等成本線必是一條直線。等成本線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要素價格條件下生產者可以購買的兩種要素的各種不同的最大數量組合的軌跡。
由於成本方程式是線性的,所以等成本線必是一條直線。圖中橫軸上的點C/W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購買勞動時的數量,縱軸上的點C/r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購買資本時的數量,連結這兩點的線段就是等成本線。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購買到勞動和資本的各種組合。
、等成本線的斜率為-W/r,即為兩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之比為負值。等成本線以內區域中的任何一點(如A點),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用來購買該點的勞動和資本的組合以後還有剩餘。等成本線以外的區域中的任何一點(如B點),表示用既定的全部成本購買該點的勞動和資本的組合都不夠。唯有等成本線上的任何一點,才表示用既定的全部成本剛好能購買到的勞動和資本的組合。

Ⅲ 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指什麼

經濟成本是項目的經濟成本指國民經濟為興建和經營某一項目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質資源,包括政府負擔的代價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價。

經濟成本一般包括投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外差成本。經濟成本與財務成本有關。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宏觀性,即反映宏觀經濟。它從國家或至少從區域的角度衡量國民經濟收入的減少、各種資源的分配和國民收入的可變性。

(3)成本約束經濟學擴展閱讀

通過改進運行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固定資產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和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行定額管理,減少人力資源,降低成本,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製造成本,加強預算控制,降低周期成本。全面實施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

經濟成本比會計成本更廣泛、更豐富,經濟成本幾乎涉及到企業的所有業務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總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是我們不認識的,有些經濟成本項目不是作為獨立的成本項目來分析的,例如組織成本。

Ⅳ 關於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問題(高分懸賞)

迄今為止,我所答過的耗時最長的拜讀題目。。。。。。。。

一、簡答題

1、簡述完全競爭市場所具備的條件。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

完全競爭市場(Perfect Competition),又稱純粹競爭市場,是指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干擾和控制的市場結構,即購買者和銷售者的購買和銷售決策對

市場價格沒有任何影響的市場結構。按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的觀點,完全競爭就是沒有任何「壟斷因素」的競爭。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

第一,市場上有無數的買者和賣者。

第二,同一行業中的每一個廠商生產的產品是完全無差別的。

第三,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是完全自由的。

第四,市場中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掌握與自己的經濟決策有關的商品和市場的全部信息。

2、簡述市場失靈的原因。

所謂市場失靈時滯市場機制不能按照人們的意願有效地配置資源,正是由於市場經濟無法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就需要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以到達

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關於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壟斷、公共產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等。

3、簡述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需要看市場的給予的條件,如果是完全競爭情況下,那麼MC=P也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價格.如果是完全壟斷的情況下,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為MC=MR,也就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

4、公共物品為什麼不能靠市場來提供?

公共物品是指同時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物品,一是非競爭性,二是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既然具有非排他性,市場是不會提供這種物品的,因為市場沒有辦

法通過收費排除不付費的人的使用。收不到錢,理性人是不會做的。競爭下,這個邏輯是正確的。

5、論述價格彈性對需求量有哪些影響。

在需求有彈性的情況下,降價會引起購買量的相應增加,從而使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貨幣支出增加;反之,價格上升則會使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貨幣支出

減少。在需求彈性等於1的情況下,降價不會引起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貨幣支出的變動。

6、試用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說明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把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結合起來,就可得出廠商要素最優組合的條件,如下圖

(http://hi..com/303906853/album/item/4096e91d0874c89687d6b6b3.html)等成本線和等產量線的切點,E點所代表了勞動與資本的數量表示企業

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此時,廠商每單位成本購買任意一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邊際產量都相等,廠商才能用既定的成本生產最大的產量,在E點表示:在成

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最大,或者在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成本最低。

二、論述題

1、什麼是停止營業點?試用畫圖說明廠商的停止營業點。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的平均收益等於平均可變成本,廠商可以繼續生產,也可以不生產,也就是說,廠商生產或不生產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由於在這

一均衡點上,廠商處於關閉企業的臨界點,所以,該均衡點也被稱作為停止營業點或關閉點

圖示:(http://hi..com/303906853/album/item/88543723fac749b94623e88b.html)

2、政府怎樣對自然壟斷進行管制?

格形成市場化。自然壟斷行業產品價格形成的市場化,並不是說完全由市場、由供求關系來決定。主要是指我國以前完全的計劃經濟下由政府定價,現在

變為要充分考慮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要考慮到相關產品的競爭狀況,要考慮到產業的發展趨勢,對於自然壟斷行業產品價格的規制要科學化、規范化、

法制化,使價格能夠有效的發揮資源配置和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政府要提倡競爭而不是遏制競爭,因為對於自然壟斷行業來說,只要有競爭,就可以促

進企業效率的提高,政府應該限制利益集團利用自然壟斷來排斥競爭。
科學界定自然壟斷行業的范圍。科學界定自然壟斷行業非常有必要性,整體而言,郵政、電信、電力、鐵路運輸以及城市公共事業中的自來水、天然氣等

都屬於自然壟斷行業。但是,這並不是說,這些行業的所有業務都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事實上,這些行業的業務是可以分解的;因此,通過科學的界定

自然壟斷行業的范圍,把自然壟斷行業中的非自然壟斷業務剝離出來,對於非自然壟斷業務,政府應該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競爭在企業價格形成中的

作用,這與其它競爭性行業應該是沒有區別的。即使對於自然壟斷部分,也應把政府的權力從中剝離出來。
建立自然壟斷行業有效的成本約束機制。價格的核心問題是成本,控制了成本也就控制了價格,控制住了價格也就控制住了自然壟斷行業中的企業。在自

然壟斷行業中,物價部門和經營企業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物價部門不可能象企業那樣熟悉真實的成本,物價部門只能用傳統的定價方法加以調整,企

業往往採取多報成本支出的方法來達到提價的目的。物價部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的狀況,就必須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經營企業建立有效的成本約束機

制,主要辦法為:逐步建立企業價格成本台賬。根據企業上報的原材料的消耗、工資狀況、人員構成、各種支出等因素,由物價部門審核,剔除虛假成本

,約束企業自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確定企業成本控制參數。根據企業產品銷售價格指數、職工收入等因素,確定成本上升率,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技

術進步率,實際生產效率和國外同行業的生產效率,確定企業成本的下降率,成本上升率大於下降率時企業才能申報提價,反之企業要降價,在這種成本

變動約束下,企業要取得較高的利潤就必須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引入競爭機制是促進自然壟斷行業經營企業提高服務

、降低價格、提升技術、增加服務品種的有效方式,物價部門要積極配合有關方面體制改革,打破壟斷,促進競爭。
建立健全政府制定價格相關制度,實行民主科學定價。目前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應建立健全以下四種制度。一是建立物價部門對企業的定期審查制度。定期

對列入定價目錄的自然壟斷行業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進行全面審查。二是建立物價部門組織專家審議價格制度,建立審議價格專家庫。在制定價格時請有關

專家進行審議,提高定價的科學性。三是嚴格執行價格聽證會制度。廣泛選擇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各方面利益的代表參加聽證會,增加定價的民主性和

科學性。四是嚴格執行政府價格決策集體審議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權力尋租。

3、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試述完全競爭市場必須具備的條件。

完全競爭市場的定義:交換和競爭沒有任何阻力和干擾的理想化市場
(1).市場上有許多經濟主體,這些經濟主體數量眾多,且每一主體規模又很小,所以,他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通過買賣行為來影響市場上的供求關系,

也無法影響市場價格,每個人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2).產品是同質的,即任何一生產者的產品都是無差別的。
第一條件使任何單個主體對整個市場的影響減少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第二條件由於個別售賣者的產品和他的競爭者完全一樣,就使他不能以任何方法

控制其價格。
(3).各種資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動而不受任何限制,這包括:
第一,勞動可以毫無障礙地在不同地區,不同的部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無障礙流動。
第二,任何一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不能壟斷要素的投入。
第三,新資本可以毫無障礙的進入,老資本可以毫無障礙地退出。
(4).市場信息是完全的和對稱的,廠商與居民戶都可以獲得完備的市場信息,雙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騙。

4、試述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條件。
在長期內,所有的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變的,理性的生產者都會選擇最優的要素組合進行生產。現在我們就把等成本線和等產量線結合起來,研究

生產者是如何選擇最優的要素組合,從而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或者實現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最小成本。

(1)產量既定,成本最小

如圖(http://hi..com/303906853/album/item/d29ae63f9ba15ae7828b1391.html),Q代表既定的等產量線A0B0,A1B1,A2B2代表三條等成本線

。只有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的切點才是滿足產量既定時成本最小的條件。而兩線的交點卻不能滿足。

(2)成本既定,使產量最大化

如圖(http://hi..com/303906853/album/item/d29ae63f9ba15ae7828b1391.html#IMG=b0ae0ee6cb424633b9382091),Q1,Q2,Q3分別代表三

種產量的等產量線,Q3>Q2>Q1,在現有資金約束下,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的切點滿足成本既定產量最大的條件。

(3)生產者均衡條件

在切點上,等產量線的切線=等成本線,即切線的斜率就是等成本線的斜率(PL/PK),而切線的斜率就是邊際替代率(MRSLK=MPL/MPK),即邊際替代率

(等產量線的斜率)等於投入品的相對價格(等成本線的斜率),用公式表示為:MPL/MPK=PL/PK 或者MPL/PL=MPK/PK
這就是說,當用於勞動的每元的邊際產量等於用於資本的每元的邊際產量時,總成本達到最低。
生產者為了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必須把有限的資金在不同的投入品之間作這樣的分配,使得投入的邊際產品之比等於投入的價格之比;或者說

生產者為了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就必須通過對兩要素投入的不斷調整,使得花費在兩要素上的最後一單位的貨幣成本所帶來的邊際產量相等。如果

從用於勞動的最後1元支出所增加的產量大於用於資本的最後1元支出所增加的產量,企業就應該少用資本多用勞動。通過這種調整,企業可以以更低的

總成本生產相同產量。相反,如果從用於資本的最後1元支出所增加的產量大於用於勞動的最後1元支出所增加的產量,企業就應該少用勞動多用資本。

通過這種調整,企業可以降低生產既定量產量的成本。一個企業只有在用於所有投入品的最後1元所增加的產量相同時,才能實現最低成本的生產技術。
這種生產要素最適組合,即成本最低技術的條件與消費者均衡的條件相似。所以,這種成本最低技術也稱為生產者均衡。

5、為什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可以導致帕累托最優狀況?

經濟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力圖追求個人滿足,一般說來,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但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

的手引導他去促進社會利益,並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的效果更大。
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使得經濟處於一般均衡狀態。在這一狀態下,社會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消費者從消費產品中獲得最大滿足,廠商獲得最大利潤,

生產要素按各自在生產中的貢獻取得報酬。按帕累托最優標准,這種狀態是社會最優的。

6、公共物品為什麼不能靠市場來提供?

同簡答4

三、計算題

1、已知某一時期內某商品的需求函數為Qd=50-5P,供給函數為Qs=-10+5p。

試求均衡價格Pe和均衡數量Qe。

根據Qd=Qs 50-5P=-10+5p 得p=6 Q=30

得均衡價格為6,均衡數量為30

2、已知某消費者每年用於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為540元,兩種商品的價格分別為 =20元和 =30元,該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U=3X1(X2^2 ),該消費者每年購

買這兩種商品的數量應各是多少?從中獲得的總效用是多少?

根據MU1/P1=MU2/P2,I=P1X1+P2X2,可計算出

MU1 =3 X22,MU2 =6 X1 X2,

3X22 =4X1 X2 (1)

540=20 X1+30 X2 (2)

X1=9,X2=12,U=3888

3、假定某產品的需求函數為P=120—2Qd,供給函數為P=4Qs,試求:
(1)產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
(2)均衡點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

(1)qd=(120-p)/2 qs=p/4

p=80 qs=qd=20

(2)Ed = dQ/dP·P/Q =(-0.5)×P/[(120-p)/2]= P/(P-120)

p=20,Ed=-0.2

Es=(dQ/dP)·P/Q=1

4、 某商店出售一種產品,如果價格每個5元,商店願意提供出售100個,而消費者只願意購買40個,如果商品降為4元,商店只願意提恭40個,消費者願意

購買50個,試求出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銷量。
由(5,100) 與 (4,40)構成供給曲線

Qs=-200+60p

同理 需求曲線:Qd=90-10P

另 Qs=Qd P=29/7 Qd=Qs=340/7 取整數 49或者48 【希望沒做錯】

5、假定某商品生產的邊際成本為MC=3Q^2-8Q+100,如果生產5單位產品時需要花費總成本為615美元,求:
總成本函數、平均成本函數、可變成本函數和平均可變成本函數。

MC=3Q^2-8Q+100 TC=Q^3-4Q^2+100Q+A 當Q=5,TC=615

解得A=90

總成本函數: TC=Q^3-4Q^2+100Q+90

平均成本=Q^2-4Q+100/Q

可變成本=Q^3-4Q^2+100Q

平均可變成本函數=Q^2-4Q+100

Ⅳ 請問關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幾種成本之間的關系

機會成本是2萬。
經濟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會計成本+機會成本,這兩種說法是錯誤的,經濟內成容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是正確的。
要弄清楚關鍵是要弄明白這幾種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顯成本: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他人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
隱成本: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
經濟成本:是企業使用的所有資源總的機會成本。
會計成本:是會計記錄在公司帳冊上的客觀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產、銷過程中發生的原料、動力、工資、租金、廣告、利息等支出。是顯成本。
機會成本是隱成本,但二者並不相等。
隱性成本=固定資產折舊+投入的資金的利息+企業家自己應得的工資=固定資產折舊+正常利潤,可以說是對的,但有時候正常利潤是指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即僅指企業家自己應得的工資。

Ⅵ 西方經濟學 求解答

產量最大化是說在成本一定,也就是生產要素受限的條件下的產量最優。成本最小化則是反映成本與產量的關系,成本最小化的條件是平均成本等於邊際成本,二者都受到產量約束。利潤最大化則是企業要做出的生產決策,反映產出與利潤的關系,條件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編輯收益遞減是說隨著要素的投入,對產出的貢獻越來越少。假設價格一定,收益就是邊際產出乘價格。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是說,隨著一種要素的投入增加,他替代其他要素的能力不斷降低。
規模報酬遞減是說兩倍的投入不能帶來兩倍或以上的產出。
現期收入高自然比低對消費有利。預期收入低,則會鼓勵儲蓄部分現期收入以換取未來消費。個人財富高自然消費也高。

Ⅶ 經濟學中成本原則是什麼

成本原則即歷史成本原則亦稱原始成本原則或實際成本原則,是指對會計要素的記錄,版應以權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取得成本為標准進行計量計價。
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訴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採用歷史成本原則的初衷是認為資產負債表的目的不在於以市場價格表示企業資產的現狀,而在於通過資本投入與資產形成的對比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這種對比需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1)歷史成本是場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美德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符合生原則;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Ⅷ 西方經濟學問題三-1

1 a、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的切點

2 b、平緩

3 b、先遞增後遞減
4 b、平均可變成本是上升的版

5 a 長期總成本(Long Total Cost)
6 d先遞增後遞減
7 a直線權

8 c向右上方傾斜
9 a反比
10 a上升趨勢
11c規模經濟問題
12b遞增曲線
13a 遞增
14b 隱成本

15c先遞增後遞減

16 C邊際成本
討論過的答案,准確率百分百。

Ⅸ 經濟學中的成本是怎樣定義的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成本往往是「會計成本」,即廠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作為成本項目計入會計賬目的各項費用支出總和,包括工資、原材料、動力、運輸等所支付的費用,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借入資本所支付的利息等。

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不同於會計成本,是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支出總和,稱為「經濟成本」。經濟成本除了會計成本,還包括未計入會計成本中的廠商自有生產要素的報酬。這種報酬通常以「正常利潤」的形式出現,主要補償主自有資本投入應獲的利息、主為提供勞務應得的薪金等。在經濟分析中,正常利潤被作為成本項目計入產品的經濟成本之內,又被稱為「隱成本」一它是組織生產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可理解為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自有生產要素的機會成本。與此相應,會計成本也被稱作「顯成本」。經濟成本等於顯成本與隱成本之和。本章以下若無特別指明,成本的概念均指經濟成本。當商品的銷售收入正好能補償經濟成本時,廠商獲得了正常利潤。若銷售收入超過經濟成本,則廠商可獲得超過正常利潤的經濟利潤,即超額利潤。以上各種涵義的成本及利潤的相互關系可用以下關系式表示:

經濟成本=會計成本(顯成本)+隱成本
經濟利潤=銷售收入一會計成本一隱成本

Ⅹ 如何區分「經濟成本」與「機會成本」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一)今天要跟你們談的是怎樣學好經濟學,把自己當年的經驗擇其優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認為經濟學應該怎樣學才對。首先要說的,是如果你跟著我建議的方法學,在大學考試,或到外地爭取什麼博士,凶多吉少。我走的是實證經濟學的路,著重於理論的實用性,不花巧,寫出來的學術文章不一定可以打進今天的國際學報。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點困難,雖然某些學報編輯記得我這個人,可能給個面子。當年在西方發表的文章,今天還有人記得,但在「格局」與思維上,與今天的是不同的了。不容易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我的經濟學很傳統,從史密斯到李嘉圖到米爾到馬歇爾到魯賓遜夫人到凱恩斯到費沙等,我都讀得認真。跟著是森穆遜、阿羅、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發、普納、高斯等較為近期的,也讀得認真。可以說,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獻我讀得多而透。六五到六九年間,我轉攻資料性的讀物。一九六九之後,自己不再進圖書館,要什麼資料由助手替我找尋。大約一九七二起,我謝絕替學報評審文章。行內朋友找我研討,懂得一定奉陪。一九八二回港任職後,通訊沒有今天那樣方便,交談是減少了。喜歡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跟我交談。像巴賽爾那種願意跟著我魂游的行內君子不多。我認為一個人在求學時要多讀他家之作,但當自己進入了創作時期,要重視的還是自己怎樣想。我的經濟學底子很傳統,比今天的新秀傳統得多了。熟讀傳統,有欣賞的也有不欣賞的。選擇自己認為可取的發展下去,過程中修改了不少認為有不足之處的前賢之見,而好些認為一無是處的,淘汰了。這樣的發展不是很有意思嗎?誇誇其談的背後,知道自己滄海一粟,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一士諤諤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領神會,對自己的進度是挺滿意的。但當我偶爾翻閱今天的經濟學報,不容易見到自己熟知的傳統。術語好些還是以前的,但看不到傳統的思維。新秀們放棄了傳統,我則認為史密斯的傳統怎樣也不要放棄。回頭說自己的經濟學著重於實用性,是指解釋力,解釋人的行為,解釋因為人的行為而引起的各種現象。我認為解釋現象是經濟學的唯一用途,沒有其它。福利經濟學是廢物。不是說不應該關注社會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專家」,不需要讀過經濟。二百多年來,經濟學無法證明,從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會福利會改進或改退。學經濟可以協助賺錢嗎?可以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或減少受騙的機會,但我沒有遇到過一位富豪是經濟學家。我自己母親的投資命中率比我高,但她連書也沒有讀過,不識字。經濟學可以協助政府決策嗎?可以解釋怎樣的政策會有怎樣的後果,但如果關心政府會否接受你的建議,不被氣死才奇怪。解釋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這里說的是科學解釋(scientificexplanation)。一門科學往往由一些沒有學過的人想出來。我們是後學,學經濟是學經濟科學了。科學有科學的規格。任何人接受這規格,同意其中的理論,那麼任何人對同一現象的解釋,大致上應該相同。物理、化學、生物學都有這樣的一般性。這方面,經濟學比較麻煩:自稱是經濟學家的五花八門,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見,忽略了經濟科學的規格。史德拉(G.J.Stigler)曾經對我說:「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物理學家,聽者會回應:『物理學我不懂。』不再說下去。但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聽者會回應:『經濟學嗎?我不懂,但我認為……』跟著滔滔不絕。」其實作為科學,經濟在規格上與物理或其它自然科學沒有什麼不同。方法是一樣的,而其可靠性也沒有多大分別。後者很多人不同意,認為經濟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notanexactscience)。他們認為經濟學的推斷往往模稜兩可,或各各不同,沒有像物理學那種精確的解釋力。為此我曾經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一些美國的教授「盜」而用之,使我高興。四十年前在美國教學生時,我說:「如果我把一張百元鈔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沒有風吹,也沒有警察,我敢打賭,這張鈔票會不翼而飛,不見了。有誰敢跟我打賭?一百博一?一萬博一?要賭的請站出來。」這就是了。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化學,都無從推斷或解釋那張百元鈔票為什麼會不翼而飛。在人類發明的所有科學中,只有經濟學可以推斷,可以解釋,而其准確性與物理或化學等自然科學是一樣的。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該鈔票可以相當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黃葉無風自落,但秋風起黃葉卻可飄到天上去。「某些情況」的指定是重要的。科學方法稱之為驗證條件(testconditions),經濟學則稱為局限條件(constraints)。這就帶來推測與預測之分。推測是要指定條件的。條件是真實世界的條件,可以觀察到。條件不對,推測的效果往往不同。推測與解釋是同一回事。在我指定的條件下,推測百元鈔票會在街道上不翼而飛,邏輯說,等於我解釋了該鈔票為什麼會消失。推測是prediction,是解釋,永遠有條件。經濟推測要指明局限條件,有時不言自明,用不著說出來,但有時不說清楚條件為何聽者或讀者會被誤導。不管條件的推斷不是推測,而是預測,forecast是也。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風水。不是科學,但相信水晶球的人甚眾。風水先生這個行業有了數千年,歷久不衰。舉個例子吧。我稱「推斷」股市走勢的圖表派為風水派。什麼三角形呀,什麼雙肩呀,等等,是沒有條件指定的。這是預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預測股市的圖表派沒有指明局限條件及局限的轉變。這是看風水,有人為之發達,也有人為之破產,但人還是人,不少相信,所以風水先生有收入。科學是有法則的,邏輯的法則,科學的方法(TheMethodologyofScience)是也。邏輯屬哲學系,可能是人類最湛深的學問,深得有點發神經,不主張同學們鑽進去。然而,基本的「方法」邏輯重要,尤其是對中國的青年來說,多多少少總要知一點。我曾經是二十世紀哲學邏輯大師迦納(R.Carnap)的學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點過一兩手。是二十世紀大名鼎鼎的維也納學派的思維,在三卷本的《經濟解釋》的首卷《科學說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學的方法》——我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解釋過了。寫於一九八九年,那章寫得稱意而重要,同學們要一讀再讀。說重要,因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哲學邏輯走進了象牙之塔,走進了一個聖殿,其中的大師君子不能分身參與實證科學(empiricalscience)的研究工作。我學了象牙塔內的一小點就跑出來,作了多年的實證研究,然後回顧塔中所學,以自己的實證或驗證經驗與邏輯哲學互相印證,寫成了該章。該章很長,這里不重述。要說的重點,是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而是求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被事實推翻但沒有被推翻,科學理論就算是被證實或驗證(confirmed)了。Atheorycannotbeproven;itcanonlybeconfirmed——同學們要記著這句話。Proving與confirming不同,在實證科學中有著微妙而重要的分別。前者是證實了,不可能錯,正如數學上證實了的定理。後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說是證實,較為正確是驗證了是對的,沒有錯。但驗證了的對,還可能錯,對了無數次還可能錯。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錯)但沒有被推翻,英文字是confirm——還可能是錯的證實。文化不同,嚴格來說,中文沒有這個字。我自己在經濟科學方法上的主要貢獻,是指出與堅持,驗證理論一定要用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淺得離奇,對得無話可說,但經濟學者一般不重視。或者說,他們認為那樣淺,是小兒科,沒有想深一層,無從驗證的卻認為是驗證了。說什麼意圖,談什麼意欲,又或者搞什麼博弈、什麼偷懶出術的,在真實世界看得到嗎?不是說人不會博弈,但在觀察上我們怎可以知道?我看著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轉睛,意圖相當明顯,但我可沒有動手動腳,你怎可以知道我的意圖是什麼?要以我的行為驗證你的理論,你只能說我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個女人,因為是事實,可以觀察到,而如果換了一個男的,我忙顧左右,也可以觀察到,也是事實。如果你發明了一個「異性相吸」的理論,你只能從上述的可以觀察到的行為驗證。我不認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論是可取的實證科學,因為其中無從觀察的變數太多,不能驗證。一般而言,科學的起點是一些武斷的假設,稱公理(postulate或axiom)。通常不真實,往往抽象。所謂公理,是參與的人不準在公理上爭辯。經濟學的第一個公理是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跟著的第二個公理,是每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局限條件的約束下爭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經稱之為「自私的假設」——又稱局限下爭取極大化(constrainedmaximization)。這就帶來一個難題:「極大化」用什麼來量度呢?財富(wealth)、收入(income)、盈利(pro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經濟學者採用。出自洛杉磯加大與芝加哥大學的傳統,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為盈利是意外的收獲,邏輯說不可以刻意地爭取。行內最普遍地採用的是「功用」,但我個人從開始就避之則吉。這是因為功用是空中樓閣,二百年前由邊沁(J.Bentham)想像出來,真實世界不存在。功用是個變數(variable),科學理論往往有無從觀察的變數存在。從開始寫博士論文起,我知道驗證只能靠可以觀察到的變數,無從觀察的以少為妙。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個香爐多隻鬼,可以不用當然不用。話雖如此,同學們對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認識的。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機。這是因為功用理論經過多年發展,帶來了兩方面的重要思維。其一是以數字排列選擇。不管用什麼名目來排列,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理,對極大化的思維有助。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數(ordinalnumbers)。序數是以數字分高下,不比較數字之間的差距,也即是說數字不可以加起來。從選擇的角度解釋行為,選擇的排列重要,而從邊際轉變的角度論選擇,我們是不需要顧及數字之間的差距的。用上功用理論的理念,卻放棄了以功用作為量度選擇的工具,在經濟學行內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數。我認為功用量度在行內盛行,主要是數學方程式可以寫得漂亮。我的興趣是理論的實用性。真實世界不存在的變數,以少為妙,可以不用不應該用。在從事解釋行為或現象的經濟學者中,喜歡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應該是貝加(G.S.Becker)。個人認為,貝加可以解釋的,我可以不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釋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時會中套套邏輯(tautology)之計,高明如貝加也不一定避得開。方程式,方程式!同學們要用我當然不反對,但千萬不要因為好看或顯得有學問而用之。好看,卻比不上流暢的文字。學問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方程式是不能把學問加上去的。同學們要學數,花一兩年工夫值得。一般學子沒有戴維德或高斯或奈特的天賦,數學於是對思維有助。如果有史密斯的天賦,學數更是多此一舉了。量度極大化,我有時用財富,有時用收入,有時用租值。各有各的方便之處,也各有各的困難。「財富」的困難是要靠利息率的存在,而沒有市場則沒有利息率。「收入」的困難是秒秒不同,這秒高那秒低,不一定是選這秒的。「租值」的困難是要在特別情況下才可以用。我自己三者皆用,看情況而定,而如果集中於邊際轉變來處理選擇,大有可為:解釋行為只須從邊際看。這些我在《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分析得清楚,這里不說了。在量度極大化這個話題上,於今回顧,當年有三項讀物給我深遠影響:A.A.Alchian,;R.Strotz,CardinalUtility;I.Fisher,TheTheoryofInterest。後者開頭的一百五十多頁最重要,非讀不可。同學們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選擇。不是價(price),而是價值(value)。價是另一回事,屬於局限那邊,是後話。不能肯定同學們要花多少時日,才能充分地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懂得遇上怎樣的問題要選用哪一種。首先是要掌握前文提到的幾種價值概念。我推薦了幾項讀物,而自己的心得都寫進了三卷本的《經濟解釋》的首兩卷中。不要輕視這些價值概念。西方的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到今天,大致上這些概念可取而重要。原則上,這些概念的正確掌握,幾個月的工夫足夠。困難是不同讀物有不同的說法,而不同教授所說的也往往不同。實在太多不懂的人寫書或教學了。能通透地掌握價值概念的經濟學者不多,而能掌握局限條件(constraints,價值的另一面)的更少。經濟是一門重視概念的科學。可取的理論不多,也不難,遠不及自然科學那樣湛深,但概念的變化多,一般性大,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簡單理論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這樣,從事者逼著把理論搞得復雜,用上「拓樸」等湛深數學。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章,對基礎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地解釋現象。同學要掌握正確的概念,但讀物胡說,老師不懂,很麻煩。同學們於是要講一點際遇,明師難求,懂得選擇讀物是起碼的要求了。說過了,經濟解釋是解釋人的行為,以及人的行為引起的各種現象。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說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我們接受,而加上小孩子也能明白的數學理念,「在局限條件下爭取極大化」這個公理就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這公理直白,淺的,沒有玄機,困難是概念的掌握:極大化的量度價值概念與局限變化的概念。局限是約束,經濟學翻為成本、代價、價格等,牽涉到資源、產出的邊際下降,而在社會中則要加上最難處理的產權及交易費用。這就帶到經濟解釋的重心所在。所有經濟解釋都環繞著如下一個問題:某些局限變了,人的行為會怎樣變呢?想深一層,人的行為變了,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它局限會變,人的行為又會怎樣變呢?社會的整體又如何?本來是簡單的學問,一下子復雜起來。局限有變,人的行為跟著變,但要解釋或推斷這行為的變動,行為不可以亂變一通,不可以像阿康那種「無定向風」。要解釋或推斷行為,行為一定要受到約束,而在科學上——任何科學——約束行為的規律就是理論了。經濟學的結構是簡單的:局限怎樣變,人的行為一定會跟著怎樣變,而約束這「一定」的規律,主要是那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TheLawofDemand)。經濟學有不少定律,或有不少理論,但大部分可有可無,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沒有需求定律就沒有西方經濟學,事情就是那麼簡單。原則上,所有其它經濟定律都可用需求定律代替,又或者所有其它經濟理論都可從需求定律變化出來。任何理論,不論微觀或宏觀,某一點違反了需求定律,該理論一定錯!所以同學們要學好經濟理論,一半以上時間要集中於需求定律。其它的多知一點無妨,但如果同學對需求定律的理解與體會,可以給我打上七十分,其它的理論一概不知也算到位,是個及格的經濟學家了。需求定律說,任何物品,何時何地,價格下降其需求量一定上升。不容許有任何例外,因為如果有例外,理論就不可以被人的行為推翻,無從驗證,所以不能解釋人的行為。同學們都知道,經濟課本說有吉芬物品這回事。吉芬物品是指那些價格下降需求量跟著下降的物品,或價格愈高需求量愈大——這是推翻了需求定律。邏輯說,吉芬物品可以存在,正如邏輯說萬有引力可以失靈。這就是困難:如果吉芬物品被容許在真實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能事前劃分哪些是吉芬物品哪些不是,那麼人的任何選擇行為都不可能被需求定律推翻,也即是說該定律無從驗證,於是半點解釋力也沒有。所有的經濟學概念及其它理論皆要與需求定律掛鉤,沒有該定律,經濟學的整個架構就會倒塌下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不少價格理論大師嘗試在邏輯上把吉芬物品推出門外,都不成功。我在六十年代搞起了風浪,指出在幾個不同的假設下,吉芬物品可以被拒諸門外,但因為用上無從觀察的變數,不妥。後來還是接納了史德拉與艾智仁的法,把需求定律作為一個公理(apostulate),武斷地不容許吉芬物品存在。一九六六年,在加州長堤大學任教職,我對同事E.Dvorak指出,邏輯上,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場成交,只可以在一人世界或永遠不交換的物品出現,把他嚇了一跳,大叫天才。但既然吉芬物品可以武斷地廢除,我的天才不值錢。雖如是,三十多年後我還是把該推理寫進《科學說需求》的第四章第六節。(這里要向同學解釋一點。今天的經濟學教科書,吉芬物品一般存在。教科書是為了賺錢,或起碼要有出版社收容,否決吉芬物品的存在不容易賣出去。可見一般大學里的教授,對經濟解釋是沒有興趣的。)回顧平生,在需求定律這個重要話題上,對我影響最大的讀物是佛利民的《馬歇爾需求曲線》(M.Friedman,TheMarshallianDemandCurve)。雖然有好幾處我不同意其分析,但該文對需求的經濟思維實在好,今天的同學還要一讀再讀。整體而言,需求定律分析得最詳盡的,應該是我於二○○一年發表的《科學說需求》(《經濟解釋》卷一)。該卷分析的何謂價、何謂量、不變數的選擇、品味不變的假設、消費者盈餘、否決剪刀論,等等,大部分不能從其它讀物找到。不全是我的發明,而是經過多年從讀物及師友間的吸納,經過自己不斷地在街頭巷尾找現象印證,左改進右改進,日夕思想到過了退休之年,知道打通了經脈,全盤掌握,毫無沙石,才動筆寫出來的。這里有一個要點——非常重要而又頭痛的——同學們要注意。這是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線)所說的需求量(quantitydemanded),是一個無從觀察的變數(variable),真實世界不存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是成交量(quantitytransacted),不是需求量。需求量是一個意圖之量,是經濟學者想像出來的,不真有其物。於是,經濟學分析的短缺(shortage)或剩餘(surplus)都是空中樓閣,真實世界不存在,靠這些理念作經濟解釋不可能不是廢物。我說過,一個假說(hypothesis)的驗證必定要用上兩個或以上的可以觀察到的變數,但理論的起點往往要用無從觀察的變數,然後通過邏輯,推出可以觀察的變數才能作假說的驗證。這樣看經濟分析,可以避免的話,無從觀察的變數愈少愈好。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無從觀察,但這定律不可或缺,所以需求量是經濟學中唯一的我不能不接受的無從觀察之物。處理經濟解釋的一個重點,是要懂得怎樣把真實世界沒有其物的需求量(一個概念上的變數),按著邏輯的規格,帶到可以觀察的成交量或其它現象那邊去。《科學說需求》的第六章對這個問題交代過、解釋過怎樣處理。以為需求量可以觀察到,或以成交量作為需求量的研究分析,無數,都是廢物。凱恩斯曾經說:「比起其它科學,經濟學困難嗎?不難,是容易的學問,但傑出者甚少。」我同意這判斷。凱氏認為經濟學難以傑出,因為某程度上從事者需要是個哲學家、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周身刀的。這觀點我不一定同意。我認為經濟學難達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論太多,搞得太復雜,而最大的困難是從事者對真實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維德、高斯那種人,不懂或不用數,理論知得不多,但他們對基礎理念有充分的掌握,對世事知得多,足夠。我們不需要有這些大師的天賦才可以達到師級的層面,但要懂得學習的方法。我自己走過不少冤枉路,誤入歧途好幾次,可幸及時驚覺,回頭是岸,再走。嘗試又嘗試,終於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學,我只能把自己的經驗申述一下。我認為重要的起點,是入門者要知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架構,跟著是掌握這架構中的概念與簡單理論。有了基礎,不妨嘗試比較復雜的理論。天賦奇高可以不管復雜的,但我的經驗,是猛攻一陣復雜的,再回到簡單的基礎會有新的理解。三十歲前,我來來回回好幾次,到三十五歲,知道基礎架構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復雜的理論了。這架構就是前文說過的:一、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二、選擇的第一個公理,是在局限下爭取個人利益極大化;三、量度極大化的價值概念與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四、局限轉變引起的行為轉變,要受到約束,而這約束主要是需求定律。這就帶來我個人認為是經濟學最難處理的地方。局限轉變帶來的行為轉變,要受需求定律的約束。需求定律是約束價格的轉變與需求量的轉變。因此,要解釋行為,任何局限轉變,處理的人必須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轉變翻為一個價的轉變。不容易。更頭痛的是,很多行為不通過市場,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場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用途,不限於市場物品。任何有價值的物品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聲譽、友情、信仰等。不在市場成交,沒有市價或價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價。非市場的物品,價格變為代價,也即是成本了。「成本」是cost的中譯,不大正確。較佳的譯法是「機會成本」,有點不妥,因為經濟學沒有不是機會成本的成本。最好的譯法應該是「代價」,但說「生產代價」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它科學,經濟學是格外重視概念的,而其中最難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轉變翻為成本轉變,也即是翻為代價轉變,需求定律的運用就過了最困難的一關。可以相當復雜:一項局限的轉變可以牽涉到好幾方面的需求,因而牽涉到好幾方面的代價轉變。學而時習之,熟能生巧,我自己到四十歲後,得心應手,任何局限轉變,想到與某方面的需求有關時,代價的升升降降立刻知道。《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對成本有詳盡的解釋,而卷三(《制度的選擇》)分析產權與制度,帶到社會成本(代價)那方面去,也說得詳盡。同學要注意,有些價值,可以倒轉過來看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息是收入,轉換角度可以作為成本看。三十年前,與老師艾智仁研討某話題,書信來來回回好幾次,其中一次我寫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isnotapartofcost,butthewholeofcost)」他回信大贊,顯然認為我學滿了師。成本的正確概念本來就不容易掌握(見《供應的行為》),而加上產權問題、交易費用、非市場物品等,「成本」或「局限」的轉變來得更復雜了。然而,要通過需求定律來解釋人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把局限的轉變翻為價或代價的轉變。要記著,凡是轉變,不管是代價還是行為,一定是「邊際」的,所以解釋行為或現象要從邊際轉變的角度入手。這又帶到序數量度或排列選擇給我們的方便了。那些批評交易費用難以量度或無從量度,因而沒有用場的眾君子,是經濟解釋的門外漢。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楊小凱曾經批評我不懂得邊際分析,但巴賽爾卻說邊際分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沖突嗎?不一定。小凱是搞數學經濟的,沒有作過實證經濟研究,從始至終停留在象牙塔內。我是搞實證研究的,數學的邊際分析只學幾天就認為足夠(考理論當年永遠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實世界中,落手落腳地搞起來。在真實世界看邊際轉變,可以小若沙塵,可以巨似泰山。數學的邊際分析與驗證的邊際處理是兩回事。這就帶來我要說的實踐經濟學的重點。要解釋行為,局限的轉變不可以子虛烏有,其轉變一定要有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支持,而如果交易費用等轉變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數排列轉變的或大或小有可為。然而,局限轉變不易體會,翻為一個價或代價的轉變也困難。可以做到,不易。這里要說的重點,是處理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一般不是一個市價轉變那麼簡單,絕大部分不可能從課堂上學得,也不是博士之後坐在公室內可以知道。同學們從開始的現象作驗證。要多做,甚至天天做,開頭會覺得經濟理論沒有什麼解釋力,但堅持下去,「破案」的實例會愈來愈多,過了幾年會覺得復雜的世界一般有簡單的理論解釋。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現象。所有實證自然科學,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學,學生從中學起就要做實驗室工作。經濟也是實證科學,但就是進入了大學也沒有實驗室課程。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實驗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學的教授可沒有規定學生要到處觀察,不斷地試行解釋,而那些所謂「實驗」課程,只不過拿著些不知怎樣弄出來的數字,作些什麼統計分析。

閱讀全文

與成本約束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