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觀經濟學 什麼是動態分析法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所採用的分析方法,從另一角度看,又可分為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它完全抽掉了時間因素和具體變動的過程,是一種靜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經濟現象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條件發生變化以後經濟現象均衡狀態的相應變化,以及有關的經濟總量在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時的相應的變化,即對經濟現象有關經濟變數一次變動(而不是連續變動)的前後進行比較。也就是比較一個經濟變動過程的起點和終點,而不涉及轉變期間和具體變動過程本身的情況,實際上只是對兩種既定的自變數和它們各自相應的因變數的均衡值加以比較。
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則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關總量在一定時間過程中的變動,這些經濟總量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每一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這種分析考察時間因素的影響,並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的過程來看待。
在微觀經濟學中,無論是個別市場的供求均衡分析,還是個別廠商的價格、產量均衡分析,都採用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動態分析在微觀經濟學中進展不大,只在蛛網定理(cobweb theorem)這類研究中,在局部均衡的基礎上採用了動態分析方法。在宏觀經濟學中,則主要採用的是比較靜態和動態分析方法。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採用的主要是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而其後繼者們在發展凱恩斯經濟理論方面的貢獻,主要是長期化和動態化方面的研究,如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1、研究對象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15],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㈡ 經濟學動態分析的優缺點
靜態分析法的優點是計算直觀、簡便,易於掌握和理解;缺點是沒有考慮資金投入和回收的時間因素,無法預計整個項目存在期間的投資效果。
靜態分析法簡介:靜態分析法就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達到均衡狀態所具備的條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時間因素和具體的變化過程,是一種靜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種經濟事物的方法。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
㈢ 經濟學中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的區別
摘自西方經濟學的教材
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它完全抽調了時間因素和具體變動的過程,是一種靜止的孤立的考察某些經濟現象的方法。如考察市場價格時,它研究的是價格隨供求關繫上下波動的趨向或者是供求決定的均衡價格。也就是說這種分析只考察任一時點上的均衡狀態。
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條件發生變化後經濟現象均衡狀態相應的變化,以及有關的經濟總量在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時的相應變化,即對經濟現象有關經濟變數一次變動(而不是連續變動)的前後進行比較。也就是比較一個經濟變動過程的起點和終點,而不涉及轉變期間和具體變動過程本身,實際上只是對兩種既定的自變數和它們各自相應的因變數的均衡值加以比較。
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則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關變數在一定時間過程中的變動,這些經濟變數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關系,以及它們在每一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這種分析考察時間因素的影響,並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的過程來看待。蛛網模型就是運用動態分析一個典型的例子。動態分析在初級的經濟學教材中運用的很少。
分析單個供求均衡時運用的就是靜態分析;當影響供求的因素發生變化時,相應的供給和需求曲線也會發生移動,它們會達到新的均衡狀態,這時運用的就是比較靜態分析,即兩個均衡狀態的比較;動態分析則是分析每一期自變數都會變化,相應的應變數隨之變化,同時把時間的因素考慮進去。
㈣ 什麼是動態分析
在經濟學中,動態分析是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所進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關變數在一定時間過程中的變動,這些經濟變數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每一個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動態分析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考慮時間因素的影響,並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的過程來看待。
經濟學動態分析是在假定生產技術、要素稟賦、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隨時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考察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過程。應用動態分析方法的經濟學稱為動態經濟學。其中著名的所謂動態分析有著名的蛛網理論和宏觀經濟增長與周期方面的理論。蛛網理論其實只能算是基於時期數的「亞動態分析」,而非基於物理時間變數的真正的動態分析。
㈤ 技術經濟學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的區別
市盈率是一個反映股票收益與風險的重要指標,也叫市價盈利率。它是用當前每股市場價格除以該公司的每股稅後利潤,其計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股票每股市價/每股稅後利潤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每日行情表中,市盈率計算採用當日收盤價格,與上一年度每股稅後利潤的比值稱作市盈率Ⅰ,與當年每股稅後利潤預測值的比較稱作為市盈率Ⅱ。不過由於在香港上市公司不要求作盈利預測,故H股板塊的A股(如青島啤酒)只有市盈率Ⅰ這一項指標。所以說,一般意義上的市盈率是指市盈率Ⅰ。
一般來說,市盈率表示該公司需要累積多少年的盈利才能達到目前的市價水平,所以市盈率指標數值越低越小越好,越小說明投資回收期越短,風險越小,投資價值一般就越高;倍數大則意味著翻本期長,風險大。美國從1891年到1991年的一百年間,市盈率一般在10~20倍,日本常在60~70倍之間,我國股市曾有過成千上萬倍的個股,但目前多在20~30倍左右。必須說明的是,觀察市盈率不能絕對化,僅憑一個指標下結論。因為市盈率中的上年稅後利潤並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現在的經營情況;當年的預測值又缺乏可靠性,比如今年就有許多上市公司在公開場合就公司當年盈利預測值過高一事向廣大股東道歉;加之處在不同市場發展階段的各國有不同的評判標准。所以說,市盈率指標和股票行情表一樣提供的都只是一手的真實數據,對於投資者而言,更需要的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研究創新分析方法,將基礎分析與技術分析相結合,才能做出正確的、及時的決策。
市場廣泛談及的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靜態市盈率,即以目前市場價格除以已知的最近公開的每股收益後的比值。但是,眾所周知,我國上市公司收益披露目前仍為半年報一次,而且年報集中公布在被披露經營時間期間結束的2至3個月後。這給投資人的決策帶來了許多盲點和誤區。
動態市盈率,其計算公式是以靜態市盈率為基數,乘以動態系數,該系數為1/(1+i)n,i為企業每股收益的增長性比率,n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存續期。比如說,上市公司目前股價為20元,每股收益為0.38元,去年同期每股收益為0.28元,成長性為35%,即i=35%,該企業未來保持該增長速度的時間可持續5年,即n=5,則動態系數為1/(1+35%)5=22%。相應地,動態市盈率為11.6倍?即:52(靜態市盈率:20元/0.38元=52)×22%?。兩者相比,相差之大,相信普通投資人看了會大吃一驚,恍然大悟。動態市盈率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簡單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即投資股市一定要選擇有持續成長性的公司。於是,我們不難理解資產重組為什麼會成為市場永恆的主題,及有些業績不好的公司在實質性的重組題材支撐下成為市場黑馬。
與當期市盈率作比較時,也有用這個公式:動態市盈率=股價/(當年中報每股凈利潤×去年年報凈利潤/去年中報凈利潤)
㈥ 實用技術經濟學中 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的有哪些不同點
《工程經濟》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考。全書共分十三章,主要內容為緒論、現金流量與資金的等值計算、確定性經濟效果評價、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建設項目財務評價、建設項目國民經濟評價、設備更新技術經濟分析、技術經濟預測與決策、價值工程、建設項目後評價、建築企業管理概論、建築企業戰略與目標管理、建築企業資源管理。《工程經濟》依據最新《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編寫,在內容設置和編寫上突出新穎、實用、全面和時代特色。為了方便讀者學習,在每章均精心編寫了學習要點、本章小結、關鍵概念和思考題與習題 工程經濟學概述 工程經濟學(Engineering Economics)是工程與經濟的交叉學科,是研究工程技術實踐...
我選修課題目希望高手盡能給合適確答案弟謝(由於提問比較沒太給家見諒啊)
實用技術經濟學中 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的有哪些不同點?
對了深深深不了解電商怎麼做,建議從:電商知識人(設置及提升客單價技巧)
㈦ 主要的動態經濟評價方法有哪幾種
動態評價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
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相對應的兩個類別。前者研究什麼是均衡狀態及達到均衡狀態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但不涉及達到均衡狀態的過程或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後者研究各經濟變數隨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的變化,探討各經濟變數調整的「時延」及其對經濟體系變動的影響過程。
分析方法淵源 運用靜態和動態兩種分析方法去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經濟學發展史上由來已久。例如,人們在D.李嘉圖的著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的假定下,研究商品價值和價格如何形成以及價格永遠圍繞著價值而升降的靜態分析;也可看到他關於隨著人口增加、農產品漲價,名義工資上漲,而利潤率勢必趨於下降的動態分析。J.S.密爾是第一個在經濟學中區別靜態和動態概念的經濟學家。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中的若干應用》(1848)一書,就是區分為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兩部分來加以論述的。
首先明確提出要用靜態與動態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則是美國經濟學家J.B.克拉克。他在《財富的分配》(1899)一書中提出,靜態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一個靜態社會里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這個靜態社會里,人口、生產技術、資本數量、生產組織和方法乃至消費者的慾望,都被假設為恆定不變,社會處於「靜止狀態」。他認為,只有在這個既有完整的組織而又不受社會進步所干擾的靜態社會里,一切經濟范疇(如價值標准、工資、利息、利潤等),才是「自然的」或「標準的」。而動態經濟學所研究的,則是現實社會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現實社會里,一切事物和現象(如人類的慾望、人口、生產技術與設備、生產組織與方法、所生產的財富種類)都在不斷變化。克拉克認為,靜態的社會只是一種假想,實際上並不存在;動態的社會才是實際的社會。但他強調指出,在靜態社會起作用的各種力量,不但在動態社會中起作用,而且是動態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價值范疇(如價格、工資、利息等),實際上是一系列動態勢力與靜態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在一個盛行著競爭的市場上,雖然總是由動態勢力來決定各種價值范疇(如商品價值、工資、利息等)的升降,但也總是由靜態勢力來驅使著各種價值范疇圍繞著各自的「自然標准」而上下波動,從而使實際生活中的價格、工資、利息經常比較接近於各自的「自然標准」。
J.A.熊彼特更明確規定,靜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循環」,動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發展」。所謂「經濟循環」,意指順應原有基本條件變動而發生的經濟過程,即逼近均衡狀態的一定周期。所謂「經濟發展」,意指經濟內部自發地進行「創新」而呈現的重大變動。所以,發展不是循環運動,而是循環軌道的變更;發展不是趨向均衡狀態的運動過程,而是均衡狀態自身的移動。
繆達爾等人的靜態和動態觀 瑞典經濟學家G.繆達爾(1898~1987)、E.R.林達爾(1891~1960)、E.倫德堡(1907~ )等人把時間因素引進經濟分析之中,利用時點與時期的分野,對靜態理論和動態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區分。繆達爾在《貨幣均衡論》(1931)一書中認為,傳統經濟理論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個時點上的均衡條件,但這種均衡只是一種暫時的、靜態的均衡,它將被各種變動所打破,並且會在另一時點上達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可以在某一時點上達到均衡,但供給和需求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任何變化都將引起價格的調整,然後又會在新的時點上達到暫時的供求均衡。所以,從時期的角度看,均衡總是瞬間的或暫時的,不均衡倒是經常的;均衡總是在時點上發生的,而時期則是兩個時點之間的間隔,是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或者說,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認為,一個時點上的即時分析可以為進一步進行動態分析提供必要的准備,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個時點的靜態均衡上,而忽略了時期的、過程的動態分析,那是很危險的。因此,盡管瑞典學派承襲K.維克塞爾(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們致力於將它發展為一般動態均衡理論,也就是把時點的均衡分析發展為從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過程分析或時期分析。林達爾在其《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1939)中提出,傳統的靜態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變動問題,但這種變動卻與時間因素無關而僅只是圍繞著一個均衡點而進行的,或者說是同樣經濟過程的反復發生;而動態分析所研究的變動則是一定時期內的變動或發展,是均衡移動的過程,或者說,是對各個均衡點之間的聯系的分析。
繆達爾等人還提出事前的和事後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經濟變數(如收入、儲蓄、投資、費用等)區分為事前估計、事後計算兩類,強調預期(特別是資本家的預期)對經濟過程的決定性作用,這對於資產階級動態經濟分析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謂事前估計是指分析時期開始時預期的量,是屬於推動動態過程向前發展的預期問題;所謂事後計算,是指時期結束時已實現的量,是屬於動態過程已實現的結果問題。據說,這種動態分析方法由於引進了時間因素,就能說明用靜態分析方法所無法說明的某些現實經濟過程。例如,J.M.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提出的儲蓄等於投資的原理,如果不考慮其間經歷一個相互調整的時間間隔,便令人費解,以致西方經濟學界曾長期為之爭論不休。如果採取事前和事後的分析方法,便會看到:儲蓄與投資之間,在數額上雖相等,但並不意味著處於均衡,因為在時期開始時存在著支出(消費或投資)時間滯緩或生產時間滯緩的現象,使得儲蓄和投資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經過一段時間,克服了各種滯緩現象之後,儲蓄和投資才在某一時點達到均衡狀態,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後的。林達爾正是在這種事前、事後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不僅提出動態經濟理論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①對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研究,②對經濟計劃的研究,③對經濟發展和增長的研究;而且還建立動態序列模式,把經濟動態過程劃分為若干相繼的短時期,進行期間分析。倫德堡在《經濟擴展理論研究》(1937)中進一步運用這種期間分析法,具體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增長問題。
希克斯的靜態和動態觀 英國經濟學家J.R.希克斯(1904~ )在《價值與資本;對經濟理論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書中也主張以是否考慮時間因素作為劃分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的分界線,認為經濟理論中毋須給變數標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靜態經濟學,而必須標明時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動態經濟學。他認為,靜態分析只是把經濟體系作為一個互相依賴的市場網來考慮,但這不夠,還應該採取動態分析,把它同時也作為一個時間過程來考慮。不過,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摒棄靜態分析方法,因為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暫時均衡,只是新的暫時均衡不同於前一個暫時均衡,所以在動態的領域內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認為應該把靜止狀態看作是動態體系中的一個特殊情況,並試圖利用靜態均衡分析方法來建立一個包括時間因素在內的動態均衡體系。他很強調預期在動態過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認為,左右當前產量的,主要不是當前的價格,而是人們過去對該產品的需求與價格的預期,而不論這個預期是對還是錯。
哈羅德的靜態和動態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學家R.F.哈羅德(1900~1978)在《動態經濟學導論:經濟理論最近的若干發展及其在政策中的應用》(1948)、《動態經濟學》(1973)中提出了另一個區分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標准。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經濟變數是否註明時期作為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區分標准,而提出應以變動是否具有連續性作為區分標准。事實上,靜態分析固然與休止狀態相聯系,但靜態分析並非完全排除對變動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決定著均衡狀態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變數發生一次性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只關心變化的前後而不分析變化的過程。這種研究一次性變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謂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而與研究連續性變化及其過程的動態經濟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羅德提出應以變動的連續性作為動態經濟分析的特徵,是有其一定意義的。他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論的基礎上,把時間因素引進凱恩斯關於儲蓄-投資的分析中來,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來取代凱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實現持續的、穩步的經濟增長的「模式」,企圖在把凱恩斯理論動態化的基礎上建立動態經濟學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英國哈羅德與美國E.D.多馬(1914~)分別提出相似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以來,涌現出各式各樣的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的發展,成了戰後動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動態經濟學的這種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後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威脅下,適應西方經濟為謀求「充分就業」、「穩步增長」以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迫切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與此同時,靜態分析仍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以A.馬歇爾「均衡理論」為代表的靜態經濟理論依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鮑莫爾論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之間的聯系 美國經濟學家W.J.鮑莫爾(1922~ )曾設計一立體圖式,企圖把靜態經濟和動態經濟二者綜合起來加以解說。這個圖式由三軸組成。z軸表價格,x軸表時間,y軸表數量。假設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供給、需求、價格都隨著時間的進行而不斷地變動和相互調整,則圖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個不同瞬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量,而圖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生產者可能生產或提供的產品數量。供給與需求在不同時間下處於均衡的歷程,也就是在不同時間下導致供給與需求趨於一致的均衡價格在時間過程中的歷程,即由不同時點上應有的供求均衡點聯成的曲線E E′來表示;而這條E E′線也就是兩個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給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線。這類將時間因素(時間軸 x)引進到供求關系中來的雙曲面的經濟分析,可稱之為動態經濟分析。反之,若將時間因素(時間軸x)摒除掉,在x軸上取一時點t,並在t點上取一個與時間軸x垂直的橫切面,這個橫切面實際上是由價格軸z和數量軸y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兩條曲線:需求曲線D3D2和供給曲線S2S3。這個平面雙曲線圖形所呈現的,便是在一特定時點 t上的靜態經濟分析。鮑莫爾試圖用這個雙曲面圖形和雙曲線圖形,來分別說明動態經濟分析和靜態經濟分析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有的經濟學者認為,靜態與動態之間的關系可作如下說明:①從動態理論中抽掉與時間有關的因素(如各種變數的預期值、時延、序列、變動率、累積量、預期等)就是靜態理論。②靜態理論是動態理論的一種特例,只要使「動態化因素」等於零,就可變動態關系為靜態關系。
簡評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作為進行時點分析和時期分析或過程分析的兩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們可以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加以運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有助於改進經濟分析的質量。西方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是靜態分析方法和動態分析方法分別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作為一種靜態經濟理論,則是靜態分析方法與邊際效用論,生產費用論等庸俗理論相結合的產物;而哈羅德的動態經濟學,則是動態分析方法與凱恩斯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對待這類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理論,應該進行有批判的分析。
㈧ 技術經濟學動態評價方法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術」呢?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人們一般總是把科學與技術聯系在一起,這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科學是一種精神活動現象,屬於意識形式范疇,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是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長期以來,科學和技術的革命總是平行地分別發生的。從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當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已經一體化。「科學技術革命」反映的正是這一嶄新的社會現象。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禍害。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新的生產資料等。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