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宏觀經濟學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1.經濟周期:經濟周期指的是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的不規則的上下波動。2.失業:指在當前工資水平下願意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3.失業率:失業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率。4.結構性失業:來自於經濟結構的變動導致的特定地區或行業就業機會的減少。5.摩擦性失業:來自於勞動力市場正常變動的失業。6.周期性失業:由於經濟擴張步伐變慢或者經濟周期而產生的失業。7.充分就業:指的是工作機會與失業人口數量相同的狀態。8.自然失業率:是勞動和產品市場都平衡時的失業率。9.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產出水平的提高。10.流量:特定的時間段中發生的經濟量值。11.存量:特定時點上現存的經濟量值。1.奧肯定律:失業率的上升伴隨著實際GDP的下降,描述這一關系的經驗規律稱為奧肯定律。2.潛在產出:所有的生產要素都被充分利用,這時經濟的產出稱為潛在產出。3.歐拉定理: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如果生產函數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性質,國民收入將正好分配給各種生產要素,這時利潤就等於零,這一規律被成為歐拉定理。4.自生消費:指不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消費,是為了生存而必須的消費。5.派生消費:指由於收入增加而導致的消費。6.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部分。1.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產出水平的提高。2.索洛余值:技術進步的貢獻是根據產出增長率扣除要素投入量增長率貢獻得出的余額,也稱索洛余值。3.稻田條件:資本(或勞動)趨向於0時,資本(或勞動)的邊際產出趨向於無窮大;資本(或勞動)趨向於無窮大時,資本(或勞動)的邊際產出趨向於0。這個條件也稱為「稻田條件」。1.貝弗里奇曲線:崗位空缺率與失業率之間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系可以用貝弗里奇曲線來描述。2.古典失業:在古典學派理論里,失業是勞動力市場供求不相等的結果。失業的持續存在一定是工資下降受到了市場以外的其他障礙,而只要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大規模的失業就不能存在。3.凱恩斯失業: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失業稱為凱恩斯失業1.交易動機:人們持有一定數量貨幣的目的是為了日常交易。2.預防動機: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3.投機動機: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等待有利的投資機會進行投機。4.流動性陷阱:利率低到所有人認為它肯定上升時,貨幣的投資性需求可能無限大,任何新增貨幣供給都被人們持有,不會增加對債券的需求,結果利率進一步下降,稱為「流動性陷阱」。5.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和位於銀行體系之外的公眾所持有的現金稱為基礎貨幣。6.貨幣乘數:將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之間的比例系數稱為貨幣乘數。7.法定準備金率:指以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對於存款所必須保持的准備金的比例。8.古典兩分法:將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分割開來猶如涇渭分明,互不影響,這種觀點稱為古典兩分法。9.鑄幣稅:發行貨幣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貨幣持有者徵收了一筆通貨膨脹稅,稱為鑄幣稅。10.費雪效應: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利率之間具有一對一的關系,即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名義利率也上升一個百分點,這一關系稱為費雪效應。11.事前實際利率:事前實際利率指借款人在簽定借貸合同時所期望的實際利率。12.事後實際利率:事後實際利率是按照借貸合同上的名義利率所最終實現的實際利率。1.貿易逆差: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2.貿易順差: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小於出口總值。3.名義匯率:是指兩國間貨幣的相對比價。4.實際匯率:是指兩國間商品的相對價格。1.總需求:指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下所願意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也就是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需求。2.總供給:指在任一價格水平下,企業所願意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因此,總供給曲線反映了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系。3.失業均衡:指短期均衡產量低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4.充分就業均衡:指短期均衡產量等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5.超充分就業均衡:指短期均衡產量大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6.乘數效應:政府購買增加對於國民收入的放大效應稱之為乘數效應。7.擠出效應:當財政擴張使利率上升時所引起的需求減少被稱為擠出效應。8.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如果總需求沖擊造成總需求曲線持續右移,使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就會形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9.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如果總供給沖擊造成短期總供給曲線持續左移,使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就會造成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貳』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需求 2.消費者均衡 3. 國內生產總值 4. 財政政策
1、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2、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3、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4、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叄』 經濟學名詞解釋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肆』 微觀經濟學名詞解釋——消費者均衡,等產量線,生產者均衡,公共物品,逆向選擇
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
等產量線定義: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合的軌跡 反映的是兩種投入和一種產出的關系。它是一條無差異曲線。 兩種投入的不同組合,帶來的產量是無差異的。
所謂生產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實現產量最大化。所謂產量最大化是在既定成本下實現產量最大化。
公共物品即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
所謂「逆向選擇」應該定義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經常存在於二手市場、保險市場。雖然「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超出了這兩者所能夠涵蓋的范圍之外,「逆向選擇」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現象,而不是任何一個市場參與方的事前選擇。
『伍』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均衡的國民收入、潛在國民收入、貨幣交易需求、貨幣投機需求,急,考試ing~在線等!
1.均衡的國民收入是總供給和總需求時的國民收入。 2.潛在國民收入是資源充分利用又不過度使用時的國民收入,均衡國民收入可能位於潛在國民處,也可能不在潛在國民收入。 3.貨幣交易需求是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交易活動的需求。 4.貨幣投機需求是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需求。
『陸』 關於經濟學的一些名詞解釋~麻煩來看看~謝謝
經濟人假定: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這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
資源稀缺假定: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
私人產權 :假定單個經濟主體擁有兩種類型的產權, 其一與個人的智力、體力及勞動時間相關,其二與所生產的一定數量的商品和勞務或所佔有的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相關。
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決策考慮的根本目標。由微積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潤最大化的點在邊際利潤等於0的點獲得。利潤(或稱凈收益)為收入與成本之差,邊際利潤亦即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之差,即:MB=MR-MC。
供求原理: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成本收益法: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計劃方案,是預先作出的。(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法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帕累托標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認為A優(或劣)於B,而沒有人認為A劣(或優)於B,則從社會的觀點看,也有A優(或劣)於B。如果兩人都認為A與B無差異,則從社會的觀點看,也有A與B無差異。這就是帕累托標准。
『柒』 「廠商的長期均衡」經濟學名詞解釋
廠商的長期均衡就是長期中廠商每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收益等於購買這一要素所付出的成本,即MR=MC,表現在圖上就是邊際收益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相交的那一點。
『捌』 「一般均衡」在經濟學中是什麼意思
一般均衡:指一個經濟體系中所有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在一組狀態空間下供求相等的情形。
這是它的英文解釋,general equilibrium:Market situation where demand and supply requirements of all decision makers (buyers and sellers) have been satisfied without creating surpluses or shortages.
下面給出一般均衡的數學思想 。
無論是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在要素市場上,每種產品或者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給量都最終取決於所有商品和要素的價格。
假設經濟系統中共有n種產品和生產要素,它們的市場價格分別為P1,P2 ,…Pn 。則某一種商品或要素的市場需求可以表示為:
QiD=Di(P1......Pn) (1)
同樣地,每種商品或者要素的市場供給可以表示為:
QiS=Si(S1......Sn) (2)
如果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同時處於均衡,那麼經濟處於一般均衡。此時,每個市場的供求處於均衡:
QiD=QiS (3)
滿足條件(3)式的價格P1,P2 ,…Pn使得經濟處於一般均衡,而這一系列價格相應地被稱為一般均衡價格。
與一般均衡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局部均衡,它指單個市場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同時在一個價格狀態空間下供求相等的情形。
為了把您的問題解釋清楚,我再補充一個名詞解釋——均衡(equilibrium)其英文解釋如下
equilibrium :State of stable conditions in which all significant factors remain more or less constant over a period, and there is little or no inherent tendency for change.
均衡,說的大眾化一點,就是指一種沒有任何變化趨勢的狀態。
在經濟體系中,一個經濟事務處在各種經濟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關該經濟事務各方面的各種力量能夠相互制約或者相互抵消,那麼該經濟事務就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並將保持該狀態不變,此時我們稱該經濟事務處於均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