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刺激

經濟學刺激

發布時間:2020-11-29 21:11:35

① 與經濟學十大原理中「人們對刺激做出反應」有關的問題

負的影響:如果社會保障足夠完善,人們無需為日後的意外支出而擔憂,則社會保障則會促使人們在工作時增加消費而減少儲蓄
正的影響:如果社會保障只能負擔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則人們為了應對日後可能遇到的意外如大病,災禍等,就會在工作時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

② 經濟學中的激勵理論是什麼

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分工與交易的出現帶來了激勵問題。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中用於處理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四者之間關系的核心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動機來自需要,由需要確定人們的行為目標,激勵則作用於人內心活動,激發、驅動和強化人的行為。激勵理論是業績評價理論的重要依據,它說明了為什麼業績評價能夠促進組織業績的提高,以及什麼樣的業績評價機制才能夠促進業績的提高。
激勵理論中的過程學派認為,通過滿足人的需要實現組織的目標有一個過程,即需要通過制訂一定的目標影響人們的需要,從而激發人的行動,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論、洛克和休斯的目標設置理論、波特和勞勒的綜合激勵模式、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等等。
期望理論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論」認為,一個目標對人的激勵程度受兩個因素影響:
1.目標效價
指人對實現該目標有多大價值的主觀判斷。如果實現該目標對人來說,很有價值,人的積極性就高;反之,積極性則低。
2.期望值
指人對實現該目標可能性大小的主觀估計。只有人認為實現該目標的可能性很大,才會去努力爭取實現,從而在較高程度上發揮目標的激勵作用;如果人認為實現該目標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沒有可能,目標激勵作用則小,以至完全沒有。

③ 西方經濟學闡述我國政府當前有哪些刺激需求的政策為什麼

1、政府購抄買支出刺激襲需求
2、轉移支付刺激需求

政府購買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財政資金的同時,得到了相應的商品和勞務,並運用它們來實現政府的職能。直接表現為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活動。包括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投資性支出兩部分。體現政府的市場性再分配活動。

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的一種不以購買本年的商品和勞務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或下級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它是一種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④ 通過政治經濟學知識如何通過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升級也隨之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徵。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這一階段,中國從農業大國過渡到初步工業化國家。1978全國工農業總產值5869億元。中國依靠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建立起了工業體系的基礎框架,奠定了汽車、造船、飛機、航天及核工業發展基礎。1953年-1978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分別增長了6.26倍和3.53倍,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則由34%上升到62%。如果用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分析,1978年我國人均GDP雖然只有205美元,但製造業比重卻高達31%,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高13個百分點,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還高近9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民是在極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極高的代價達到較高的工業化水準的。這個代價就是全國的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此階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階段,國家基本包攬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費,全體中國人都過著整齊劃一的「票證」生活(或者叫准配給制生活)。當時人們省吃儉用追求的家庭財富夢想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也就是俗稱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費量級基本上是「100元」左右。這一階段屬於「供給決定型」,即百姓的消費需求受限於整個社會能夠供給的產品種類、數量的剛性制約,在消費與供給的博弈中,消費完全處於弱勢地位。第二個階段:1979—2000年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這20年中國從初步工業化國家過渡到新型工業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從6175億元上升到89404億元。消費需求的急劇擴張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變化是我國居民消費史上的第一次消費革命。從消費的內容和性質,特別是居民選擇偏好的變化來判斷,1984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在此之前可以稱為消費數量的擴張階段;此後則是消費質量的提升階段。在數量擴張階段,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是解決溫飽問題,對改革前長期未能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進行量的補償。因此,人們幾乎對所有品類的必需品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集中表現為在原有消費結構下進行平面型的數量擴張。居民的消費擴張有力地促進了1979年-1984年國民經濟的轉軌和結構性調整。其中比較突出的事實,一是恩格爾系數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動的強烈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產值份額分別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儲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儲蓄份額,即居民儲蓄占社會總儲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這表明:第一,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積蓄的潛能,特別是必需品生產方面所積蓄的潛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並由此帶來了發展模式的全面轉軌;第二,中國開始從重視國家積累走向「藏富於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彰顯。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擬合度」最好的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足以令人自豪的黃金時代。1984年以後,我國居民開始進入以追求消費質量、檔次為中心內容的質量充實階段。這一階段以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為特徵,2000年,恩格爾系數降至39.2%。正是在這個階段,居民的消費選擇真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它不僅擺脫了傳統體制強加的行政性約束,也擺脫了數量擴張階段由於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約束。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選擇空間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並對中國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如80年代消費對GDP的貢獻平均高達68%,90年代後,投資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費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費需求依然舉足輕重,平均達到55%。這一階段是中國居民向小康生活躍進的一個重要階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新三大件」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寵兒,消費量級已經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階段財富寵兒的10倍,這也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增加了10倍。第三個階段:2001—2020年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GDP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800美元,整體上已從「八五」時期的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行列,與義大利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都曾經做過全國社會階層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基本上認定,中國的「中間階層」人群數量大量增加,已經占總體人口的15%—18%左右。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消費率(消費佔GDP的比率)將不斷上升,從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並於2020年達到7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迅速增長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是購買高端、新型商品,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是消費升級的起跑線。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扎堆兒」的滬、京、粵、浙等沿海發達地區,消費升級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地區已經率先進入小康階段。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而引人矚目。按照國際通用的標准計算,上海已經躋身中等發達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報紙公布了對該市家庭收入進行的一次社會調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過12萬元;5%的居民比較富裕,年收入為5萬~12萬元;71%的居民屬於「小康」,年收入接近5萬元。上海市提出今後五年人均GDP要達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將達到10萬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調查結果是,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總值戶均達到47.5萬元(其中金融資產達到13.2萬元)。中等收入階層消費支出中,2002年與1992年相比,食品、衣著等生存型的消費傾向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傾向卻顯著上升,提高了17個百分點。不動產、金融和保險類投資成為時尚,城市投資者漸次浮出水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群人已經開始追求經濟安全、享樂和發展,一個穩健的投資理財計劃對他們會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階層的儲蓄性支出正向投資性支出轉變,股票、教育、保險等成為他們的消費熱點,而且他們普遍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消費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點調查公司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理財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理財工具價值的認同方面,風險較低的保障類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險、國債等增長幅度最大。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等於消費增量/收入增量)最高,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帶動1.1元的消費。其後依次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推動力量。國家統計局預測,如中等收入群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20年後就可達到38%。全國約有2.5億多從業人員達到中等收入群體。20年後中等收入者個人的年收入水平大體應在5萬-8萬元,個人金融資產應在30萬元以上,恩格爾系數降至25%左右。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長勢必帶來消費的轉型,即生活質量越加受到關注,從追求數量型向講求質量型迅速轉變;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費開支絕對量增長,投資類消費(保險、住房儲蓄、債券、股票)比重上升。這些積極變化會反過來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特別是將提升第三產業,迅速增加對第三產業的需求,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改變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狀況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刺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