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政府經濟學的問題
1.企業可以減少商務用餐,餐館的生意會大受影響.
2.可以多從企業和有車人那裡增加稅收,有益環境保護
A.第一年的損失大,以後會做調整減少燃燒油的使用
B.第一年的稅收收入多,原因同上
3.少了.因為加倍收小器具的稅,會使其銷量減少.
呵呵
你的問題有點多
我累了
歇會再說
② 政府經濟學研究的范圍是什麼
1政府經濟活動的范圍和組織方式
2政府各種經濟的結果和效率
3政府各種經濟政策的評價
③ 政府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研究內容:
1、生產什麼?這個問題首先涉及到公共產品生產與私人版產品生產的均衡問題權,其次也涉及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產品的均衡問題。
2、如何生產?公共產品是由政府來組織生產還是由私人企業去生產。許多人認為由政府來組織生產公共產品,可以減少大公司對消費者的剝削。
3、為誰生產?這其實是一個有關公共產出的利益分配問題。政府關於稅收與福利計劃的決策將直接影響人們的收入分配。同樣,政府決定生產什麼樣的公共產品也就同時決定了哪些個人與利益集團可以從中獲益。
④ 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在明確了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政府的經濟行為之後,還必須對政府的經濟行為作出界定,這事實上構成了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一般而言,從政府的經濟職能出發,研究政府經濟行為也有了以下幾個層次的內涵:
第一層次:是研究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是由市場來界定的,即市場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就不要界入;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或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的領域,即市場失靈的領域,就是政府行使其職能和發揮其作用的領域。據此確定的政府經濟職能的集中體現,就是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還必須解決好外部效應問題及公共選擇問題等。
第二個層次:是研究政府收支。政府職能的正常行使須藉助於政府支出來提供財力支持,政府支出又要依靠政府各項收入來保障。政府根據法律徵收的稅金,根據政治程序決定的預算支出各項費用是政府經濟行為的核心。既然政府也是一個經濟主體,政府的收支也應該講求經濟效益。
第三個層次:是研究政府收支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政府收支原先只是維持政府人員生存和政府機構運作的非生產開支。但隨著政府的擴大和職能的擴展,不僅為自身存續所必需的收支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日益擴大,而且由於受現代經濟理論和政府幹預經濟主張的影響,政府收支的作用不僅限於維持政府自身的存續,而且已經成為調節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
第四個層次:是研究包括政府收支在內的公共部門經濟和政府經濟行為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二戰之後各國政府出於調節經濟和擴大社會福利的需要,出資興辦經營的企事業不斷增加,連同政府收支一起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龐大的部門,因此,人們不得不對如此龐大的公共經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認真研究,弄清楚為什麼要維持如此之大的公共經濟,如何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引出了對國有資產管理、公共定價與政府收費等諸多問題的討論。
第五個層次:是對公共部門宏觀經濟政策、政策工具、政策協調、以及宏觀經濟調控的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為會對各方面的經濟利益關系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充分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和手段,妥善處理政府與非政府主體之間,以及政府內部的經濟利益關系,協調好社會總供求的平衡關系,對經濟運行的某些方面實施必要的政府管制,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在此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以上幾個層次的研究內容,基本上界定和涵蓋了本書的結構體系。
⑤ 政府經濟學形成性考核作業
哎,中國高教水份大,一看就是電大的作業,我看你讀大學也是為了畢業證,對自已一點都不負責任,你這樣學不到東西的,自己做。
⑥ 電大政府經濟學作業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案例四: 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及政策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收入分配狀況
(-)改革的第一階段一一一一農村分配製度改革的突破(1978-1984年)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在此期間,實施了兩項重大改革措施,一項是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產權改革,另一項是市場化改革,其中包括了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鬆管制。這兩項改革舉措極大地刺激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戶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從各個改革階段經濟增長與收入均等之間的替代系數來看,這一時期是最低的,總體說來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引起的基尼系數僅上升了0.084個百分點。由於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是在擺脫傳統經濟體制後產生的一次全面的突破性的增長過程,加上兩項舉措為農村居民創造了較為平等的、無歧視的致富機會,絕大多數農戶從快速農業經濟增長中受益,因而伴隨著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並沒有出現窮者更窮的現象。
由於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幅度超過了城鎮居民,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逐漸縮小的趨勢。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費收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1983年1.70的最低點。需要特別指出,這一時期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幅度之大和持續時間之長是建國以來所罕見的,也正是由於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大幅度下降,這一時期全國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了縮小的趨勢。
(二)改革的第二階段——以城市為重點推進全面改革(1984—1992年)
1984—1988年:直接影響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改革舉措有兩項:一項企業承包制的推廣,它不僅拉開了企業內部職工之間的工資和收入差距,也拉開了企業之間和部門之間的工資和收入差距。另一項改革舉措是允許和鼓勵非公經濟的發展。這一舉措的直接效應也是雙重的,它一方面導致了非國有部門內的收入差異明顯化,出現了一些高收入職業群,另一方面也拉開了國有和非國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這一時期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上升幅度是整個改革期中最大的,年均上升了l。8個百分點。
在農村地區,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激勵效應的不斷遞減,國家對農產品收購價格的上調幅度又有限,致使這一時期農戶人均實際純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僅為l。9%。並且這一增長主要是靠非農業生產收入的支撐,因為這一時期農戶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人均實際純收入出現了下降,年增長率為-0.08%。不難想像,如果農戶的收入增長主要源自於農村中的非農業收入的增長,那麼非農收入增長的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戶之間收入差距的變動幅度。這一時期的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逐年上升的勢頭。到1988年,城鄉收入比率上升到7205,相當於1981年的水平。由於城鎮、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大,因而也就必然引起全國收入差距的擴大。
(三)改革的第三階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應的分配製度
中國自1993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經濟改革和經濟增長又重新步入了快車道。在此期間,城鎮經濟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非國有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就業、商品零售額等方面,非國有經濟的年增長率都大大超過了國有經濟。與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結構相對應,在分配領域也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分配形式。而非國營經濟的收入分配製度的靈活性以及非國營經濟之間本身差異的客觀存在,使得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結果呈現高低不同的階梯狀分布,進而導致居民間收入差距隨經濟增長而逐年拉大。
如果具體到個人,則差異更大。1993年10月11日上海《文匯報》稱:國家工商局通過調查,中國私營企業中百萬富翁已有近500名。199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全國私營企業調查後認為,全國百萬富翁有五千戶。1994年,美國的《福市斯》雜志有名有姓地統計出中國大陸資產超過一個億的有17人。1995年11月 20日《人民日報》報道:「中國擁有 100萬元以上資產的人已超過 100萬人。」同年《中華工商時報》的文章說:「實際上這個數字乘以三還保守。」以1995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存款總額三萬億元計算,僅佔全國1%。的這部分人卻佔有全國居民存款的1/3。1999年中國個人擁有資產100萬元以上的已超過500萬人,擁有500萬元資產的也已達到及100萬人左右。這一階段也是資本市場逐步形成時期,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異常活躍,外資大規模湧入,與此相伴而生的是一批參與這類經濟活動的高收入者。1999年,中國滬深股市中,個人大戶擁有股票市值超千萬元者近500人,其中超億元者也有7人。
這一時期,國有企業的虧損面在逐年擴大,但是政府對其虧損補貼卻在逐年減少。如果以不變價格計算,虧損補貼減少的幅度會更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虧損、停產和破產的最直接結果是企業職工工資的減少、職工下崗和失業。城鎮中的低收入階層隨之擴大。
1994年開始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改革進一步拉開了不同年齡組之間和不同職務之間的工資差異。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這一時期城鎮內部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其基尼系數分別比上一年上升了2個和3個百分點。然而,由於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也有了較快的增長,這一時期收入增長對收入差距的替代系數並不是很高。
城鎮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鎮尋求就業機會。這不僅減輕了農村中剩餘勞動力的壓力,也增加了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此外,1994年政府又一次較大幅度地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刺激了農業生產的增長和農戶收入的增加。但是一些收入不均等指數卻表明這一時期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至於城鄉人均收入的差別自1984年以來基本處於擴大狀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五上升到1997年的2.47:l。
據測算,1996年,中國10%的最高收入者與10%的最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為4倍以上。
1997年中國最貧困的兩成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7%,而最富有的兩成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
⑦ 政府經濟學作業2 題目:以「政府支出」為主題,理論聯系實際撰寫一篇不少於1000字的小論文。
政府支出對居民的影響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費、轉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資三個部分。政府消費和轉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都有直接影響,特別是與公共服務相關的政府消費和轉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尤為明顯。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支出的增加,不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這方面的消費,間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還會減少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心,進而增加其他消費。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和機構研究我國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結論差別很大,但都認為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是促進的。因此,政府支出結構調整對居民消費結構、消費水平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支出有較快增長,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但這些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沒有明顯變化,還顯著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並已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產生較大影響。
1992—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所佔比重從84%下降到61.3%,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佔比從62.1%下降到55.4%;學費和雜費所佔比重從5.1%上升到18.4%。2003年以後,隨著社會教育經費的增加,以及國家相關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學雜費比重終止了持續上升的趨勢,穩定在18%左右。而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更是大幅下降,使得個人的衛生支出比重上升,居民醫療衛生消費支出比重提高。
1985—2001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38.6%下降到的15.9%,社會衛生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趨勢,而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重從28.5%上升到60%。另外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最大和較大的是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經營性收入則使城鄉居民收人差距縮小。
1990—2007年,工資性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最大,超過80%;其次為轉移性收入,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率超過了30%。由於轉移性收入的主體是離退休金、價格補貼、社會福利救濟等財政性資金的轉移支付(佔60%—70%),因此這種轉移性支付實際上加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對農村居民的補助不夠。
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資不足,導致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斷上升,社會保障支出增長過快,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並降低居民消費傾向。今後,我國政府將進一步優化政府支出結構,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內需、調結構方面的中長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