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的內容及其地位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變個人之間稟賦的初始分配狀態,其餘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場來解決。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每一帕雷托有效率配置均能達到競爭均衡。它表明分配與效率是可以分開來考慮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場機制的支持。
價格在這種市場機制中起到兩種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對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確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夠購買的各種商品的數量。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的內容
任何帕雷托有效的配置可以通過一些初始稟賦以及瓦爾拉斯式的競爭性均衡獲得。
若偏好是凸的,任何帕累托有效的資源配置都是市場均衡。
第二個定理講任何我們所希望的社會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給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結構,所有權結構,而且通過市場達到。
2.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區別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指在滿足某些假設(市場參與者的效用是嚴格單調的)時,一般均衡的市場分配結果是帕累托最優的。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指在滿足某些假設(效用嚴格單調,市場參與者有嚴格正的財富,預算約束是嚴格的凸集)時,任何一種帕累托最優分配的結果,都可以等價於某種通過在市場開放前,「上帝」先重新作一些財富再分配後,市場開放達到一般均衡的結果。這兩個定理的關系大致是(不嚴格)互逆。第一定理指任何competitive equilibrium都是Pareto Optimal,而第二定理指任何Pareto Optimal都是某種competitive equilibrium with transfer。
3. 如何解釋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區別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關於資源配置的 任何資源都能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通過交換生產達到帕累托最優的狀態 他與第一定理不同之處在於,第二定理證明了政府行為可以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有所行動 政府所應該做的就是改變個人在初始狀態的要素稟賦
4. 如何解釋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區別
利經濟學兩大定理分別說明了市場可以解決兩大問題: 效率和公平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指出,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競爭性市場均衡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即市場機制能夠解決效率問題。
但是,有效率並不意味著公平,比如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也可能是帕累托最優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告訴我們,滿足一定條件,在在給定某種稟賦配置下,帕累托有效配置可以通過競爭性市場均衡來實現,換句話說,要實現公平目標,只要對初始稟賦進行調整,剩下的交給市場即可,這也說明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顧的。
關於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對稟賦的調整不需要對所有產品進行分配,只需調整其中一種產品(如土地)即可。
5.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區別和聯系,怎麼感覺都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啊
福利經濟學抄第一基本定理指出,在某些條件下(這些條件你網路一下就有了),競爭市場機制會產生帕累托效率。
福利經濟學第二基本定理指出,社會通過適當地安排初始資源稟賦,然後讓人們彼此自由地交易,就可以實現帕累托效率。
兩者的差別在於:第二定理證明政府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初始資源稟賦促進公平,而不是什麼都做不了。比如政府可以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改變初始資源稟賦),而不是最低限價(干預市場經濟運行)。
6.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什麼意思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每一種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人們所應做的一切只是使政府進行某些初始的總量再分配。
7.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第二定理的現實意義希望能說的多一些。
第一定理:市場競爭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相信市場,市場的無形之手可以讓大家都滿意
第二定理:帕累托均衡可以達到競爭均衡——面對貧富差距,再次分配也可以,因為最後還是可以達到市場均衡的,所以,劫富濟貧把
8.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什麼意思
定理內容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變個人之間稟賦的初始分配狀態,其餘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場來解決。
9.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瓦爾拉斯均衡!復制粘貼的不要!還有它和福利經濟學第一二定理之間有啥關系
瓦爾拉斯均衡又稱一般均衡,它所表示的是市場達到均衡:1、要麼市場完全出內清,供給等於需容求;2、要麼市場需求大於供給,而這樣的商品價格應該為零。
福利經濟學一二定理與瓦爾拉斯均衡的聯系主要在帕累托最優。瓦爾拉斯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且最優的。由於完全競爭市場很容易得出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再次不多說了。從瓦爾拉斯均衡到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靠艾琪渥斯盒子(Edgeworth)進行一次轉換,表示考稟賦(endowment)的分配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
有問題歡迎追問~
10. 為什麼生產與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要求偏好是凸的
.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是福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邊沁認為人生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總量。幸福總量可以計算,倫理就是對幸福總量的計算。
V.帕累托的「最優狀態」概念和A.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這樣一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不使別人的境況變壞。如果使每個人的福利都減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減少,這種改變就不利。帕累托採用了F.Y.埃奇沃思(1845~1926)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作為分析工具。
無差異曲線是表示兩種商品的各種不同組合的點的軌跡,這些不同的商品組合使消費者始終獲得相同的滿足水平。契約曲線是表示交易雙方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的軌跡,這些切點表示雙方的邊際代替率完全相等,也是表示生產者等產量線的切點的軌跡,這些切點代表既定數量的生產資源在最有效地利用時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的組合。帕累托的最優狀態概念和他採用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對福利經濟學起了重要作用。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商品價格超過他實際支付的商品價格的差額,這個差額使消費者獲得了額外的滿足。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