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發展經濟學是研究什麼的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發展經濟學主要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有劉易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羅斯托等人。 強調資本積累的理論,從兩方面發展。
一方面,切納里等逐漸認識到,障礙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只是投資規模的大小,還有必須用來購買進口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儲備的多少。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
另一方面,舒爾茨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並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伯根、劉易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切納里等人,這種看法產生的原因是:單純的市場作用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結構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就給與了人們深刻的印象;先進的計算程序和高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使比較復雜的模式的建立和計算成為可能。
切納里等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價值,主張使用「會計價格」或「影子價格」去校正市場價格對稀缺程度的偏離。他們還從社會邊際生產率的觀點出發,在最優化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去研究計劃和資源配置問題,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建立起模式,在數學的意義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後這種模式又向動態規劃、非線性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認的那樣,模式的實用性是有限的。
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劉易斯等人也非常強調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普雷維希和拉美經濟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工業化;哈伯勒和克爾恩克羅斯等人還依據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靜態比較利益理論,從動態觀點分析了國際知識傳播和資本流動問題,得到了國際貿易有益於發展中國家的結論。
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是採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的戰略。這種戰略的理論根據是傳統的保護幼年工業論、普雷維希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和「中心」剝削「外圍」論,以及由繆達爾進一步強調的國際結構具有不平等性質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經濟學開始更多地採用了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更多地採用了經驗分析的方法;較全面地注意到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進一步研究了增長和發展的目標。
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斯特里頓等提出,應當以保證基本需要,而不以國民收入最大化為增長和發展的目標。即在增長過程中,要注意改進衛生、營養和教育等條件,以直接對人力資源產生積極作用。不應當有過多的、不恰當的結構和技術變革以及資本支出,要注意採用減少消費和改進現有技術 等比較簡易的方法去提高生產率。這種看法稱為「基本需要論」。
由於發展中國家早期快速增長後出現了不少問題,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感到,用統一的理論和政策建議去指導各個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當的。應當根據各個國家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作具體的分析,提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建議。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赫希曼把這種統一理論逐漸失去作用的情況,叫做「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停滯」。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 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
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
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占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性質和根源,激進學派就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
B. 發展經濟學是怎麼回事
發展經濟學:
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要求用主客體的對稱分析代替純客體的線性分析,用五維空間分析代替平面二維分析,用復雜系統論分析代替還原論分析,用規范分析代替實證分析,用規模分析代替邊際分析,用「邊際效益分析」提升「邊際效率分析」,用價值經濟學代替價格經濟學,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成為市場的核心機制,用國民福利體系代替GDP增長體系,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用科學發展代替增長。
C. 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根據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中國目前的現狀之一回是收答入分配不均。由於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普遍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收入分配不均會導致消費偏低。所以消費目前來說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消費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是,由於近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十分火熱,房產泡沫巨大,但並不打算戳破泡沫而是推行供給側改革鼓勵實體經濟發展使經濟軟著陸。故可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最後是凈出口,我國作為「世界的工廠」,凈出口曾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但由於最近物價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凈出口得到打擊。所以就目前來說凈出口雖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源泉,但其發展空間不大。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是和凈出口。但由於消費發展空間巨大,凈出口發展空間日漸縮小,我國應該改善收入分配不均,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在未來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依託於消費和。
D. 發展經濟學名詞解釋
:就是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作為對象,分析和研究在不發達經濟條件 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理論、政策和實踐的經濟學. 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經濟學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附屬國紛紛取得獨立的情況下產生的。代表人物初期以西方經濟學家為主,後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及發達國家的激進經濟學家。前期強調資本積累、工業化和計劃化,後期重視農業發展,並著重於對個別國家或不同類型的經驗分析。
E. 發展經濟學名詞解釋
資本寬化:
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資本積累的增加等於勞動投入的增加。
F. 發展經濟學是怎麼回事
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興起,在經濟學的體系中逐漸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具有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固有的庸俗性質,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首先,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A.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 傳統庸俗經濟學和新古典學派對發展有三個基本觀點:①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價格機制是經濟調節,從而也是經濟發展的杠桿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
。用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論證經濟發展問題。②認為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在發展過程中,沖突之間會出現秩序,私利角逐中會出現協調。③認為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橫向的「擴散效應」和縱向的「涓流效應」,從而經濟發展所得的利益會普及社會各個階層。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有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以繆達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新古典學派觀點的束縛,比較注意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特點,從結構上、制度上進行分析,但他們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傳統的以及當代的庸俗經濟學並無根本的歧異。 其次,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往日經驗來規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那些主張一般的、統一的發展理論的學者們自然認為各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共同的途徑,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並無不同,就是採用經驗分析的學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們使用統計資料,把今日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發展前期的發達國家相比,雖然發現兩者是有差異的,但又找到一些「規范化的事實」,並從它們推演出一個一般性結論。例如,結論之一是,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積累資本,促進增長,然後再實現公平分配。這無異說,發展中國家應當而且必然走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 再次,從發達國家的立場看待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些問題。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如兩缺口模式指出了一個開放經濟利用外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發展極的概念說明了中心城市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投資項目估價分析使人們認識到,利用資源時應當把眼光從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擴大到社會經濟效益。發展經濟學中有一些學說和理論,與新古典學派並不一致,對它們應當區別對待。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古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性質和根源,激進學派就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
G. 發展經濟學貧困的概念
貧困概念的演進(1)——收入和消費貧困
2012-02-04 17:03閱讀:629
王小林
供職於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從事全球反貧困事業。
關注
貧困概念的演進(1)——收入和消費貧困
文/王小林
原文載《中國扶貧》,2011年11月
消除貧困或者減少貧困是發展經濟學關注的中心問題。發展就是追求讓社會所有成員受益,窮人需要我們的特別關注(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1)。但貧困的概念本身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因而發展的議題也就在不斷深化。
「貧困」,在漢語中,《說文解字》將「貧」定 義為「財分少也」;《新華字典》將「貧」定義為「收入少,生活困難」。「貧」主要是收入或財分過少。《新華字典》將「困」定義為「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 的環境中。」「困」是指一種處境。那麼「貧困」主要指收入或財分過少,而使人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
《英國大網路全書》和《韋氏大學生詞典》將 「貧困」定義為「一個人缺乏一定量的或社會可接受的物質財富或貨幣的狀態」。這個概念實質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社會可接受的」表明貧困是一個具有時 間和空間變化的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同時期社會可接受的衡量標准在變化;另一個是購買一定量商品和服務的能力,體現在一定量的貨幣或擁有的物質財 富。有了貧困的定義,要轉化為減貧政策工具,首先需要做的是將貧困的概念轉化為測量貧困的標准,即貧困線。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在其1901年的著作《貧窮:對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按照「獲得維持體力的最低需要」的「購物籃子」(shopping basket)所需要的貨幣預算,對英國約克市的貧困線進行估計,一家六口人,一周最低的食品預算為15先令;加上一定的住房、衣著、燃料和其他雜物,他 測算出一個六口之家一周26先令的貧困線,當時約克市的貧困發生率約為10%(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3)。這是最早的按照食物和非食物兩部分,對貧困進行貨幣量化定義。之後,這一方法或多或少地被應用到世界 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1950年之後,英國 建立起現代福利國家,到1979年廢除了「購物籃子」,將貧困定義為「家庭收入低於中等收入的60%」,中等收入是指處於中等收入分配階層的家庭所獲得的 稅後收入。英國的貧困線是按照家庭結構分別計算的,例如,2007年1對夫婦和2個14歲以下孩子的家庭,貧困線為每周270英磅;沒有撫養子女的夫妻家 庭,貧困線為每周193英磅。按照這一標准,英國2007年貧困發生率為13.2%(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課題組 2009,pp.3-4)。
1963年,美國經濟學家歐桑斯基(Mollie Orshansky)根據滿足最低基本需要的食物和非食物部分,測算了美國的貧困線。食品貧困線是根據不同家庭規模,滿足最低熱量需要購買的各類食物的貨 幣支出;非食物支出按照家庭消費支出的2/3估計。1964年約翰遜總統提出「向貧困宣戰」的政治口號,歐桑斯基的方法就被用於確定美國的國家貧困線。直 到2009年,美國仍然用這一方法調整和公布國家貧困線。美國的收入貧困與英國一樣,已經不是絕對貧困概念,而是一個相對貧困概念。2011年,美國一個 4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2350美元為貧困家庭。2011年9月13號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的貧困發生率為15.1%。經濟學曼昆(N. Gregory Mankiw)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批評到「雖然收入分配和貧困率數據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社會不平等的程度,但解釋這些數據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這些 數據的根據是家庭年收入,但人們所關心的並不是他們的收入,而是他們維持良好生活水平的能力」。
世界銀行將「貧困」定義為「貧困是福祉(wellbeing) 被剝奪的現象」(World Bank, 2000)。因此,對貧困的定義就取決於如何測量福祉被剝奪。世界銀行的方法認為,福祉被剝奪是當人們缺乏滿足他們基本需要(Basic need)的手段時發生。因此,世界銀行按照基本需要成本方法(cost of basic needs approach)定義和測量貧困,基本需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滿足充足的營養而獲得一定量的食物需要,大多按照每人每天攝取熱量2100卡路里計 算;另一部分是衣著、住房等非食物基本需要(World Bank,2009)。事實上,這一方法傳承了朗特里
H. 發展經濟學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是
在經濟學中,經濟增長是指經濟的生產潛力的長期增長,可以滿足社會中個人的需求。一個國家持續的經濟增長會對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產生積極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影響經濟增長的有以下原因
【1】人力資源:
指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可用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可以直接影響經濟的增長。
人力資源的質量取決於其技能,創造能力,培訓和教育程度。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熟練並且訓練有素,那麼產出也將是高質量的。
另一方面,技術工人的短缺阻礙了經濟的增長,而剩餘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較小。因此,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應數量充足,具備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以實現經濟增長。
【2】自然資源: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自然資源涉及大自然在土地上或土地下生產的資源。土地資源包括植物,水資源和景觀。
土地或地下資源以下的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金屬,非金屬和礦物。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取決於氣候和環境條件。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自然資源較少的國家享有良好的增長。
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或開發取決於人力資源的技能和能力,所使用的技術和資金的可獲得性。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熟練和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的國家,可以使經濟走上了增長之路。
【3】資本形成
涉及土地,建築物,機械,電力,運輸和通訊媒介。生產和獲取所有這些人造產品被稱為資本形成。資本形成增加了每個工人的資本利用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資本/勞動力比率。因此,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最終導致了產出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
【4】技術發展:
指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涉及科學方法和生產技術的應用。換句話說,技術可以定義為一定數量的勞動所使用的技術手段的性質和類型。
技術發展有助於利用有限的資源來提高生產率。與較少關注技術發展的國家相比,從事技術發展的國家的發展迅速。正確的技術選擇對於經濟增長也起著重要作用。相反,不適當的技術會導致高生產成本。
【5】社會和政治因素: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社會因素涉及風俗習慣,傳統,價值觀念和信仰,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例如,一個有傳統信仰和迷信的社會反對採用現代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變得困難。除此之外,政治因素,例如政府參與制定和執行各種政策,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
I. 發展經濟學名詞解釋
發展經濟學 (development economics)是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要求用主客體的對稱分析代替純客體的線性分析,用五維空間分析代替平面二維分析,用復雜系統論分析代替還原論分析,用規范分析代替實證分析,用規模分析代替邊際分析,用「邊際效益分析」提升「邊際效率分析」,用價值經濟學代替價格經濟學,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成為市場的核心機制,用國民福利體系代替GDP增長體系,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用科學發展代替增長。
秉持線性思維方式不可能建構真正的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