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的意思是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公正包含公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其他生活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分配公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正與自由、平等以及和諧有著極大的相關度。
自由、平等是公正的前提,公正則是和諧的保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在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過程中,公正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
(1)經濟法的公正觀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3、「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
『貳』 功利觀,權利觀,公正觀,三個觀點哪一種在生意人中最為流行
生意人,最密切的是利益。
因此,功利觀是最為流行的
『叄』 簡述獨立公正客觀原則的含義
獨立客抄觀公正是注冊會計師職襲業道德中最重要的三個概念,也是注冊會計師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
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執行鑒證業務的靈魂,如果注冊會計師不能與客戶保持獨立,存在經濟利益關系,則很難取信於公眾。注冊會計師應力求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地提供專業性服務,不損害其評價的客觀性。
『肆』 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四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定義
自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自由,是人類嚮往和追求的一種美好價值形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真正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確的事情」;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由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人民的「自由」作為己任。黨的七大將「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全社會成員在經濟上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權利,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的自由權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
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狀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從「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貴賤、均貧富」;從「平等就是窮人不佔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平等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作為己任。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就提出消滅 「社會的階級區分」。《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鮮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種民主權利,承認婦女平等權利等。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條例法規,都規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是指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主要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以及結果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是通過平等的社會機制和價值引導,既保障公民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也保障每個人基於社會貢獻所要求得到的權利、利益和尊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來千百萬人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鏟除特權」、「天下為公」;從「各盡其職就是正義」到「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公正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作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以及「城鄉兼顧」等思想。鄧小平同志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堅持維護公平正義,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公正,即公平、正義,「公平」主要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義」主要指制度正義、形式正義以及程序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權利公正、機會公正、規則公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正義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從而在更加公平正義的基點上造福全體人民。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從「一民之軌,莫如法」、「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從「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到「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法治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法治」作為己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了憲法、土地法、組織法、行政法、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勞動法等一系列的法律體系,以及較為系統的司法體制和機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與我國的法治實踐相結合,奠定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執政」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即法的統治,與人治、德治相對。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法治」,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通過建立健全全社會學習、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遵法守法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自覺的行為習慣,讓人民群眾在法治社會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一定會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定會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
以上內容來自四川日報。
『伍』 公正觀念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所謂的公正都是客觀存在的,
然後主要是唄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所謂的公正,
都是自己所認為的公正,
並沒有太多的客觀性。
『陸』 (多項選擇題)下列屬於法律公正觀念內涵的有 實體公正 執法公正 程序公正 立法公正 問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柒』 怎麼理解公平公正道德觀
沒有相對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就沒有一切,沒有追求公平公正的呼籲和行為就沒有一切.
相比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尊老愛幼這些個人良好品德,社會的每個人行動起來訴求公平公正,
是最高尚的道德.因為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大環境可以改善很多東西,是最大的道德.
大道之行總是高於小私德,正如相忘於江湖總是高於相濡以沫...
『捌』 「如何處理好法律公正和客觀公正的關系」
法律是有相對性的。「有限的」法律和「無限的」事實之間,「穩定的」法律和「多變的」現實之間、「滯後的」法律和「超前的」社會之間是中外法學家探討至今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社會發展一天,法律存在一天,這樣的矛盾或差距就會存在一天。法律也是有滯後性的。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當今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相互關系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有的法律在制定的時候,可能是適合或者基本適合當時的社會的,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就已經變得不適合當今的社會了。但我們司法卻要以這種已經脫離現實社會的法律為依據,必然會導致法律上的公正,而現實中的不公正。
法律公正與客觀公正的關系,其實就是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關系。只講客觀真實而不講法律真實自然是不可取的,是與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但只講法律真實不講客觀真實也是片面的。在一般情況下,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是一致的,做到了法律真實也就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有些情況下,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存在差距,法官雖然應當以法律真實作為判案依據,但又不能拋開對客觀真實的追求,片面地強調法律真實。「一個合格的法官,並不拘泥於法律條文的有無,而在於對法律精神的理解,以自己的智慧和法律素養,將法律精神融化於案件事實之中,進而發展法律。法律依據不只是法律條文。對法律的原則和精神的理解才是法官的生命。」
『玖』 公平公正道德觀
沒有相對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就沒有一切,沒有追求公平公正的呼籲和行回為就沒有一切.
相比助人為樂拾金答不昧尊老愛幼這些個人良好品德,社會的每個人行動起來訴求公平公正,
是最高尚的道德.因為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大環境可以改善很多東西,是最大的道德.
大道之行總是高於小私德,正如相忘於江湖總是高於相濡以沫...
『拾』 管理學中,功利觀、權利觀、公平觀、綜合觀的含義
(1)功利觀
這種道德觀對效率和生產率有促進作用,並符合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但它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決策影響的人沒有參與決策的情況下,同時,它也會導致一些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受到忽視。
(2)權利觀
這種道德觀積極的一面是它保護了個人的自由和隱私。但它也有消極的一面(主要是針對組織而言),即接受這種觀點的管理者把對個人權利的保護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從而在組織中會產生對生產率和效率有不利影響的工作氛圍
(3)公平理論道德觀(公平觀)
這種道德觀有利於保護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權力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但不利於培養員工的風險意識和創新精神。
(4)綜合社會契約理論觀(綜合觀)
這種商業道德觀與其他三種的區別在於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業和各公司中的現有道德准則,以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