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到底哪個更適用於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治經濟學一向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佔有 重要地位。 出於馬克思主義特殊的歷史與政治地位,很多人傾向於把馬克思主義 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割裂開來,認為它們分屬兩套不同的系統,應該用完全 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學習。這兩種經濟學體系之間雖有區別,但相 互聯系,應該用綜合的眼光看待這兩種體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 摸清兩者的實質。以下,本文將從幾個方面論述兩套體系之間的聯系。
一、發展歷史:相同的起源,不同的軌跡 現代西方語言中, 「經濟」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中的「家庭管理」 ,後來這個 詞慢慢脫離了它的原意。而無論西方經濟學還是政治經濟學,都在沿用「經濟」 這一詞語,這就說明了兩者從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實上,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同樣起源於古典經濟學,其代表人物 是英國人亞當·斯密。在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從勞動的分工 出發, 細致地研究了資本主義初期的生產模式和分配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 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將亞當· 斯密認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們在繼承和發展他的 經濟思想的道路上產生了分歧。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描述 是准確的, 但他囿於時代背景, 未能看出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是將 被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馬克思對亞當·斯密的學說做了改進,使之能夠隨著 歷史進步而不改變正確性。而西方經濟學家們在亞當·斯密的基礎上,把他的思 想具體化、 建立起系統的數學模型; 同時也對古典經濟學中的缺陷不斷做著修補。 外部性、 不對稱信息等理論的提出都是對古典經濟學的補充;凱恩斯主義則是對 經濟失靈現象做出的回應。 因此,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在同一源頭發展出的兩套分支, 後來,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亞當·斯密的理論做了修補,到今天發展成為不同的 理論。從起源與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兩套體系具有緊密聯系。
二、研究對象:相似的對象,不同的側重點 如前所述,兩套體系都使用了「經濟」一詞,這就意味著兩者都著眼於現實 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經濟學現象。例如兩套體系都關注價格的形成機制:馬克思主 義主張「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 ,西方經濟學則認為價格由供求模 型給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 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四大步驟: 生產、 分配、交換、消費(統稱為生產關系) ,而這四個步驟在西方經濟學中也完全涵 蓋。因此,兩套經濟學體系具有相似的研究對象。 然而, 兩套體系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把生產作為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 因素,認為生產起著決定作用,而分配、交換、消費反過來積極反作用於生產。 馬克思主義對於生產的極端重視, 還體現在其理論體系中強調的經濟基礎決定上 層建築、生產力制約生產關系等論題。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中,生產活動與消費 和分配等等被置於相同的地位來研究,上層建築往往作為外生變數,不納入模型 范圍。
三、科學方法:基本的科學方法一致,尺度和延伸有所不同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其普遍通用的科學方法。首先,從哲學層面 來看,任何一門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就是要解釋自然或社會的現象,這就首先假 1吳樹青等,政治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第 4 頁 定了現象的可知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 兩套體系都認為經濟現象是可知的。 其次, 在可知的基礎上,一些普遍的科學方法便可以適用。歸納、演繹等抽象方法被兩 套體系分別採用。 從歷史證據推導現在的歷史歸納方法,也是兩套體系都予以采 納的。而具體到學科層面,兩套體系也有所相通的地方。藉助數學工具是兩套體 系的一個重要共同點, 這也是現代科學的主要標志之一;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比 較靜態分析方法,實際上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之一。 兩套體系具有許多相似的科學方法, 但是具體的研究中卻有使用力度的差別。 另外,在共通的基本方法之外,兩套體系也有所差別。這里僅舉兩例。第一,馬 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強調唯物辯證法的使用,即使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質變 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和發展過程。 這就 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更強的時代適應性: 它能夠更好地分析矛盾雙 方、 應對不同時期經濟力量此消彼長的變化;同時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運用可以揭 示經濟階層變動中的螺旋上升。第二,實證分析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比西 方經濟學更慎用假設。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都是極不 現實的假設,由此構造模型,推導的結論需要較大程度的矯正。與此相反,馬克 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少用假設, 而多用演繹推理。這樣的結論有較強的時代普適 性,但相對地喪失一些精確性。
四、主要理論對比:以剩餘價值理論為例 既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從不同的進路研究的是同一套現 象, 那麼, 它們對於同一個經濟學現象的各自的解釋應該具有共通性: 一般來說, 兩套理論給出的結論應該是一致的,就好像用兩種方法解同一道數學題一般;如 果兩個結論不同,那麼它們應該互不矛盾、互有側重、相互補充。 為了比較兩套體系的研究思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 濟學理論體系中選取一支理論作為典型代表。 剩餘價值理論是極其適合用來與西 方經濟學對比的一套理論,這有如下一些原因:首先,它是解釋勞動力與工資問 題的一套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勞動市場的均衡理論回答的是同樣的問題。兩 相對比,可以使兩套體系針鋒相對。其次,剩餘價值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 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資本家的生產環節,下啟資本主義的落後性,進而 導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被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的重大結論。 而在西方經濟學 中,勞動市場理論同樣是重要一環,它與企業的生產行為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也 對宏觀經濟中的失業現象做出解釋。第三, 剩餘價值理論很好地體現了馬克思主 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這與西方經濟學只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現象、而忽視其生 產關系落後性的特質產生鮮明對比,更能說明兩套體系的差別所在。
B. 政治經濟學(吳樹青)復習
10-1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09級《政治經濟學》試題
一、填空題:20分
1、商品是用於________的勞動產品。商品交換要以__________為基礎,
實行_________交換。
2、商品經濟是直接以_______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它的產生和存在必須具備
兩個條件: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品的二因素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勞動的二重性指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4、貨幣的本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職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__________
成反比。
6、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二、單項選擇題10分
1、生產同樣一件商品,甲用四小時,乙用八小時,丙用六小時,則價值量( )
A、 甲大 B 、一樣大 C 、乙大 D、丙大
2、以下屬於商品的是:( )
A、空氣 B、化肥廠的化肥C 、家中的電視D、自種自吃的糧食
3、以下不屬於消費品市場的產品有:( )
A、衣服 B 、牛奶C 、 糧食 D、化肥
4、以下不屬於要素市場的是( )
A、金融市場 B 、技術市場C 、房地產市場D、生產資料市場
5、以下對商品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 B、價格高的東西一定是商品。 C、人類付出了
勞動的東西一定是商品D、商品都有使用價值
三、判斷對錯:10分
1、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
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兩種不同的勞動。( )
3、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
4、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
5、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 )
四:名詞解釋:20分
1、生產力
2、價值
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4、市場經濟
五、簡答題40分
1、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2、價值規律的內容及作用是什麼?
3、決定和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4、市場經濟的特徵有哪些?
經濟
五、簡答題40分
1、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2、價值規律的內容及作用是什麼?
3、決定和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4、市場經濟的特徵有哪些?
C. 政治經濟學第五版課後答案(吳樹青主編)
你可以使用第四版的,課後答案一樣
D. 求吳樹青政治經濟學視頻
這個課程還是選擇向博的更好,原先在網上找的另的老師講的,一點都聽不懂,還是覺得他們講的詳細很多。
E. 學習西方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選擇什麼書誰寫的書好
政治經濟學:吳樹青主編,高教社出版,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第十七版,是本經典。也可選擇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相對簡單一些。
F. 求吳樹青政治經濟學、高鴻業宏微觀經濟學背誦資料
政治經濟學的由來與發展
1.「經濟」的最初含義
(1)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濟世」、「經國濟民」,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2)西方文獻中,「經濟」一詞,意指家庭管理,現在西方語言中的「經濟」一詞,就是從「家庭管理」這個詞演變而來的。
(3)近代和現代「經濟」一詞的含義:
①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
②指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交換、分配、消費等生產和再生產活動;
③一個國家國民經濟部門或總體的簡稱;
④指節約、精打細算之意。
2.經濟學的出現
(1)經濟學出現在奴隸社會產生以後
奴隸佔有制在其初期曾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並在殘酷剝削和奴役奴隸的基礎上發展了人類文化。在奴隸社會科學文化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反映奴隸主階級利益的經濟思想就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
①《經濟論》的問世表明西方開始出現了經濟學
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約公元前430—354年)《經濟論》的問世,表明西方開始出現了經濟學。《經濟論》是一部論述經濟問題的書,書名是由希臘文的「家庭」和「管理」兩字組成,原意是家庭管理。《經濟論》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問題。這種家庭管理學實際上是奴隸主的經濟學。
②《政治學》探討了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
古希臘傑出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寫了一本《政治學》。該書第一篇討論的是治家問題。他詳細探討了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認為「經濟」是研究家務,即奴隸主經濟問題。他的這種觀點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千年。
(2)中世紀的經濟思想常常是神學論著中的一個獨特部分
歐洲封建社會的全部精神生活為僧侶所控制,並表現為宗教的經院哲學的形式。因此,中世紀的經濟思想常常是神學論著中的一個獨特部分。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貨幣貸放行為增多,僧侶本身也參加了這一行列,因而對商品貨幣行為日益採取寬容和妥協的態度。
(3)古代世界的經濟學還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雖然早在奴隸制時代和封建社會,經濟學原理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視,但它們只是在一門統一的、尚未分開的科學范圍內形成經濟理論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經濟學還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3.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形成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1)「政治經濟學」一詞的出現
法國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萊田(1575—1622)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為《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的著作,他以「政治經濟學」為書名,目的在於表明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超出家庭或庄園經濟范圍,而是涉及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問題。以後「政治經濟學」一詞逐漸被廣泛使用,表示對整個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
G. 哪位有政治經濟學(高教第三版,吳樹青等)的教學視頻供下載的
看一下人大出版社的《政治經濟學》第8版,我們的教材是那個,可能會對你有輔助作用,我也不知道視頻在哪,那個書就算是參考書吧,祝你成功
H. 吳樹青政治經濟學視頻教程誰有
向博學習網有這個視頻下載的
I. 政治經濟學朱方明資本主義部分是哪一冊
吳樹青《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視頻教程建議你去精博考試網看一下,可以免費試聽的!望有幫助!
J. 政治經濟學第一次作業 2
1、AB 在吳樹青的書中,消費也對生產起決定作用,是生產交換分配的目的,但在本題中,AB與C的第一句話有些矛盾,請樓主斟酌選擇
2、ABCE 生產力相對活躍,生產關系的變化相對穩定
3、BCDE
4、AB
5、ABCDE
6、ACE
7、ACD 資本循環最典型的是產業資本的循環,它包括貨幣資本、商品資本、生產資本的三大循環
8、ABCDE
9、BCDE
10、ACDE
判斷
1、錯誤 個人認為是錯誤的
2、錯誤 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所特有的范疇
3、正確
4、正確 在生產領域,但通過流通領域實現
5、錯誤 是剩餘價值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