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免費經濟學的互聯網的免費
只要是技術驅動,商品/服務的價格就是普遍呈降勢的。在這方面,互聯網業給出了最完美的例子。當然,毋需我們再多說谷歌的好話,可以熟絡舊友、結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幾乎所有被數字方式拍攝下來的短片的YouTube,無一不是免費。
安德森將這稱為「軟體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遞減的),相比之下,以往則是「人力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來越多廠商會把商品和服務轉移為以互聯網為承載平台來提供。 克里斯·安德森的這一觀察,與他在《長尾理論》一書中的思路一脈相承。長尾理論認為,「充裕」將替代「稀缺」,成為今日經濟生活的主題,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大眾市場」將不復存在。
安德森在籌備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費——商業的未來》,就是要將這個話題進一步延伸。《長尾》是探討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給的准確配對,《免費》試圖描繪的是一個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商業環境里,商品和服務為何必然走向免費,以及公司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出現這一現象的前提,正是計算機、軟體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感謝一下「摩爾定律」吧,這位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當年預言稱,每個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處理器晶元的計算速度會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義是,每18個月,同樣性能產品的價格會降低一半。
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我們得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去獲取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得以抵達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用戶。存儲技術的成本降低,使得亞馬遜沒有了普通書店那樣的貨架空間限制,每新增一本書的成本趨近於零;寬頻技術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務提供商可以同時面向海量的用戶,並抵達他們。計算機技術成本的降低,讓普通用戶可以找到並獲得以往無法想像的書籍、音樂、以及各種信息。
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的極大充裕(比如亞馬遜的圖書供應品類),同時通過將一部分物理商品數字化(比如音樂和電影),在這些商品供應領域也帶來了極大充裕,也讓這部分消費行為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充裕,給我們的心理、規則、管理方式、社會制度、決策機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最重要的是,充裕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所力求回答的終極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進行選擇?
因此,當資源和供應出現極大充裕時,反而需求這端出現了瓶頸。與資源和供應相比,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限,然而人類的注意力在任意一個時刻卻總是有限的。
是的,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經濟」這個提法,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被猛烈抨擊之後,今日再度「死灰復燃」。不過,也許谷歌已經給了一個典型示範:一個網站,如果做得出色(獲得注意力),那麼在搜索的時候就會被排到前面,網站的訪問人數會因此大增(注意力換成了流量),然後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來了(換成了錢)。 但從充裕的層面上來說,免費經濟學也許暫時還只能存在於供應和資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對谷歌、亞馬遜、eBay來說,伺服器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戶邊際成本趨於零的,多在技術產業。而就目前為止,免費經濟學似乎也只是在互聯網領域里還能解釋清楚一點——谷歌是永遠舉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數字音樂代替CD、網路媒體代替報刊雜志、谷歌文件代替微軟Office,似乎只有傳媒業、娛樂業和軟體業會參與這個游戲。
別忙,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也許將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里去。傳媒業的特點就是,媒體產品本身是免費的(比如無線電波),但媒體捕捉和吸引到了有著共同消費特徵的讀者/觀眾/聽眾,媒體最主要的獲利方式,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受眾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從後者那裡獲得收益。
因此,谷歌被人說是媒體公司,其實並不假,盡管他們自己總是不承認。但如果說諾基亞是一家媒體公司呢?不光沒有人這么覺得過,連諾基亞自己也不一定承認。但它和谷歌有著天然的聯系。「我們都是在創造受眾。」諾基亞負責維信的雅爾諾·約金農(Jarmo Jokinen)對本刊說,「蘋果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谷歌的搜索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網上搜索用戶,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則握在了全球10億人的手中,蘋果則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網上音樂商店訪問者。
由此說來,未來諾基亞和iPod都會變得免費嗎?不一定。但至少,在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手機和MP3播放器時,他們不會這樣做。並且這些產品仍然是、也繼續會保持物理形態,製造和分銷的成本依舊很高。
但蘋果和諾基亞做的事情,與谷歌殊途同歸。他們向自己的產品用戶提供廉價的內容服務,或者是免費的地圖,或者是便宜的MP3音樂。在此基礎上,他們計劃將物理產品的用戶轉移為內容服務的用戶。然後,他們就會有一部分變成谷歌——移動互聯網上的谷歌。
說到這里,也許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免費經濟學的主流。
當然,不要以為傳媒業只有廣告收入這一種方法收錢。通過廉價——盡管不是免費,但任何一份報刊雜志的售價都遠遠不能補上印刷和發行成本——的優秀內容,吸引了大量有質量的受眾後,傳媒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很多事情,比如舉辦活動、品牌授權、受眾群體分析等等……當然,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變成媒體,只是在試圖打開你的思路。
但毫無疑問的是,更多商業會變成媒介平台。至少你已經看到手機和iPod越來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銷售物理形態產品的廠商們,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㈡ 免費經濟學的免費的商業模式
安德森認為,免費經濟學帶來的新商業模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目前來看,不外乎以下六種: 免費:網路軟體和服務
面向:初級版用戶
最常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軟體、服務或內容分為幾類,既有免費的(free),也有收費的(premium)。Freemium模式的思路是,99%的用戶選擇免費版,只要有1%的付費用戶就可以支撐整個業務。因為服務那99%用戶的成本已趨近為零 免費:內容、服務、軟體,以及其他
面向:所有人
雅虎廣告條按頁面訪問數收費、谷歌文字廣告按點擊數收費,亞馬遜的相關產品廣告按交易收費,而如今Facebook開始按連接數向廣告主收費……免費產品/服務吸引大量興趣和需求特徵非常明確的用戶,他們正是廣告主所要抵達的人群 免費:任何一個會讓你掏錢購買其他商品的免費東西
面向:所有願意最終掏錢的人
「免費的午餐」一詞的來源就是19世紀初年美國舊金山的酒廊,他們只要你掏錢買一瓶啤酒,就提供一頓免費餐食。移動運營商的「預存話費贈手機」活動,也是此理。驅動用戶消費的所謂低價,不過是心理因素,而非真實成本 免費:可以極低成本散發給所有人的任何東西
面向:所有人
經濟學已經證明了,只要獲取、復制和傳播某種產品無需成本,那麼無論是立法、宣傳、還是限制音樂復制的技術,都無法阻止盜版MP3泛濫。一些藝人已開始提供免費歌曲下載,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演出、廣告代言等等 免費:網站和服務
面向:所有使用這些網站和服務創造新價值的用戶
需要你答幾個小題就能免費瀏覽的文庫,用戶自創內容的Digg網站、雅虎知識堂等,都採用這種模式——只要你參與,或者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創造一些對他們有用的信息,你就可以免費獲得服務。 免費:開源軟體,或者用戶自創的內容
面向:所有人
免費贈送二手貨,主動花時間和精力去撰寫維基網路詞條以供陌生用戶免費閱讀……利他主義在數字時代有了更新的意義:個體的行為可以比以往製造范圍巨大的影響力。「共享」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
㈢ 免費經濟學的美國版作品總結
《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出版了一本新書《免費:商業的未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他指出,互聯網催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趨勢,那就是免費!
凡是與網路有關的東西,或多或少,都可以免費得到。你可以免費地在網上瀏覽新聞、閱讀書籍、聽音樂、看電影、搜索網頁、收發郵件,甚至還可以免費打電話。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為這只是因為互聯網剛剛起步,商業模式不成熟,免費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現,不對頭,免費簡直就是互聯網的天性,想拋棄都拋棄不掉,互聯網文化說到底就是四個字「免費共享」。那些嘗試全面收費的網站,都以失敗告終。而那些在網上活得最好的公司,恰恰都是本領域免費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這絕不是偶然的。
以唱片業為例,這是受互聯網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因為音樂產品的mp3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到,所以唱片公司的收入出現了大幅下降。起初,唱片公司的策略是,禁止mp3文件傳播。於是,這些公司不停地提起訴訟,後來發現實在是做不到,因為所有人都在下載,根本禁不完。他們就改變策略,允許蘋果公司的 iTunes網上商店銷售合法的mp3文件,每首歌0.99美元,而且文件上面都附有許可權管理技術(簡稱DRM),防止購買者將文件拷貝給其他人。 2007年2月,蘋果公司的CEO喬布斯寫了一封有名的公開信,建議唱片公司放棄DRM,因為盜版實際上無法防止,不如把自由還給消費者。如今,蘋果公司出售的歌曲,都是純粹的mp3文件,沒有任何限制,隨便你怎麼使用。現實就是,不管法律怎麼規定,音樂實際上已經接近於免費產品了,就連唱片公司都已經開始默默接受這個事實了。 這里有兩個原因。
首先,互聯網產品有一個顯著特點,用經濟學語言說,就是它的邊際成本接近0。「邊際成本」指的是,新增一個用戶所產生的成本。一個網站,多一個人使用,或少一個人使用,成本不會有任何區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一種產品,像互聯網那樣,可以零成本擴張用戶。如果一個網站有大量用戶(超過100 萬),那麼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的運營成本,實際上是很低很低的。更何況,互聯網的主要成本——帶寬、儲存設備、計算能力的價格——都在急劇下降,最終也接近0。
其次,二進制文件的復製成本也接近零,而且復制非常快捷方便,根本沒有辦法防止,或者即使有辦法,也由於實施成本太高,而不可行。這就是說,只要一個網站賣的是可以被拷貝的東西,它就很難發展收費用戶,因為用戶之間互相分享的成本太低了。
你可以想一下,一家公司如果想大量發展用戶,它會怎麼做?傳統的方法是,發放一些促銷品,供用戶免費試用。但是,如今的問題是,既然我的促銷品是零成本,而且用戶可以方便地互相拷貝,那麼為什麼我不給所有人免費試用呢?要知道,沒有任何一種經營策略,比免費策略更有效了。另一方面,將復製成本為零的商品賣一個高價,實際上也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就是免費模式在互聯網上大行其道、無法推翻的原因。
更要命的是,一旦公司的主要業務上了網,那麼免費就不再是一個選項了,而是不可避免的唯一選項。因為即使你不免費,你的競爭對手遲早也會免費。就像前面說的,免費是最強大的競爭武器,誰先用誰就能佔領市場,那麼與其等著對手用,不如我先用,先把你趕出市場再說。2004年4月,Google宣布提供電子郵件服務Gmail,當時Google在電子郵件市場的份額是零,但是它率先提供了1個GB的免費空間,而當時其他公司即使是收費服務,也只提供幾十 MB空間,於是不出兩年,Gmail成了電子郵件網站的老大。這就是免費的力量,就這么簡單。 答案就是一句話,因為你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擴展用戶。
很多公司只看到免費模式對利潤的沖擊,而沒有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那就是免費可以帶來大量的用戶,讓一種默默無聞的產品快速成為大明星。而一旦大量的用戶在使用你的產品,你還怕賺不到錢嗎?事實上,許許多多企業家都夢想著免費奉送自己的產品,但是苦於存在製造成本,而做不到這一點,只有互聯網才能讓免費模式成為現實。
縫紉機的發明,就是一個例子,說明成本下降帶來用戶數量激增的好處。1851年,美國人辛格(Merritt Singer)發明了現代縫紉機的雛形,可以極大地提高制衣效率。原來一名針織女工需要14小時26分鍾,才能製作一件成衣,如今使用新機器只需要1小時 16分鍾。一開始,制衣工人對這種機器充滿敵意,害怕它搶走他們的飯碗。但是後來的歷史卻是,縫紉機大大發展了制衣業,而不是摧毀它,制衣工人的收入因為縫紉機而得到了大量增加。因為隨著成衣價格的下降,市場需求也增加了好多倍。這就是工業化生產為什麼能夠創造更多財富的根本原因之一。
免費模式也是如此,它實際上不會摧毀現有的行業,而只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因為免費使得更多的人變得更有能力消費了。 克里斯·安德森總結了四種免費模式下的賺錢方法。
1. 增值服務收費(Freemium)
這種方法指的是,用免費版本作為營銷工具,讓盡可能多的用戶使用產品,然後將其中少數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向他們提供更高級的功能。圖片儲存網站Flickr就是用這種方法,這是最常見的網站經營模式。
2. 廣告模式(Advertising)
這種方法指的是,用戶可以免費使用網站,但是必須同時接受廣告,網站通過廣告收入盈利。Google是這方面的先鋒。這種方法可以將流量轉化為收入,因此也很常用。
3. 交叉補貼(Cross-subsidies)
這種方法指的是,網站本身免費,但是相關的其他商品或服務要收費,通過收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這有點像列印機公司低價出售列印機,然後通過高價的耗材賺錢。前不久,科技網志TechCrunch介紹了一個婚姻介紹網站,你使用它尋找約會對象是免費的,但是如果你想真正地和對方約會,就必須打網站提供的聲訊電話進行安排,而聲訊電話是收費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4. 勞務交換(Labor exchange)
這種方法指的是,用戶以提供自己的勞務作為代價,來換取免費服務。比如,上網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人機識別的環節,網站要求用戶輸入一串圖片上的字元,以確定這是真實的使用請求。有一家公司叫做reCAPTCHA,就免費提供這樣的識別服務,它讓用戶識別古書上的單詞,以幫助提供書籍文字識別的正確率。
未來,免費模式會改變世界,整個商業模式都要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重構,一切才剛剛開始。
引用一段克里斯·安德森的話:
「我們正在進入免費時代。免費不再是商業噱頭,而將成為經營的常態。這個變化有多大?你可以設想一個類似的例子:1954年,核能剛剛出現的時候,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說,未來電力將可以免費使用,因為人類將擁有無限的核能發電。當然,他的設想落空了,核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不能無限使用。但是,要是他是對的,會怎樣?如果電力真的可以免費使用呢?
一切都會改變。所有大樓都將改用電力製冷,我們將使用電力汽車,自來水將全部是蒸餾水,內陸的旱地和沙漠都會得到澆灌,化石燃料將不再使用,全球變暖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今天,真正免費的不是電力,而是互聯網。
人類用了幾十年時間,做到了計算能力不再需要分配,可以無限供給。我們使用帶寬和儲存設備的能力,才剛剛開始發展,只有我們的想像力才能限制它。未來的時代是免費互聯網的時代,網上的一切都是可以無限使用的,新一代的人類將使用免費網路長大,他們會改變世界。因為,人類需要免費,而且免費也日益成為現實。」
㈣ 為什麼免費經濟越來越普遍
由於中國經濟純粹是吹肥皂泡,依靠高增長吸引外資和印錢支持內部瘋狂投資拉動,因此總有終結的時候,要麼吹力不夠了,要麼肥皂液不夠了。現在就到了這個關鍵時候,已有的肥皂泡快速破裂而新有的肥皂泡跟不上破裂列的速度,因此這篇光怪陸離的肥皂堆就會逐漸變小,最後導致完全破裂,好似安徒生童話中跟王子跳舞後的美人魚的結局那樣。截至2016年1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到人民幣141.63萬億元,與1990年的1.53萬億相比,增長92餘倍。當月滙率約6.18,換算成美元是22.9萬億,同期美國M2是11.6萬億美元,中國M2遠超美國M2。要知道中國含有水份的GDP不及美國一半,人均GDP相距更大,中美相比已可見中國貨幣超發之巨。中國M2存量不僅超越歐美,占據全球規模已達25%,其新增M2常年占據全球50%左右,一國新增貨幣超過世界其餘國家貨幣之和,雖說中國經濟過去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亦很難說是沒有濫發貨幣。天下沒有這樣好的事情:你製造通脹,你不受懲罰。至少,事情不會永遠這樣美好。當印鈔的速度受限於匯價而追不上債務增長,經濟就會由盛入衰而進入了「新常態」,而人民幣在需求下降時就會反影長期超發後的真實價值,可見在外資退走引至通縮後必然是惡性滯脹!
㈤ 免費經濟學的介紹
「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是指將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回續服務上);或者將免費答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書《免費:商業的未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率先提出並闡述了這一新學科。同名的還有韓國的羅俊皓出版的《免費經濟學》。
㈥ 什麼叫免費經濟
免費經濟簡而言之就是透過提供免費的產品或服務,來達到獲利的目的。而其手法都是透過回免費的吸答引力為起點,建立起其他的獲利管道,而廣告是最為熟知的一種。
免費經濟說白了可以理解成用戶經濟,他培養的不是用戶不能產生直接的收益,但是這龐大的用戶群體可以給其帶來強大的經濟價值。
擁有數以億計用戶和幾千萬人同時在線的強大娛樂,溝通,消費等一系列平台已經意識到,它培育的不是搖錢樹,而是能種出搖錢樹的土壤;不是聚寶盆里的金子,而是聚寶盆本身。
㈦ 免費經濟學的理論支持
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何以搖身一變成為數字經濟學的定律。
1838年,寓居巴黎的數學家安東尼·庫爾諾出版了如今被視為經濟學名著的《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盡管在當時並不為外界稱道)。在這本書中,他嘗試著提出了公司競爭的經濟學模型,並且在經過大量數學推算後得出結論:公司間的一切競爭關系都與他們生產產品的數量有關。如果市場中已經存在一個生產碗的工廠,而另一家公司也想開辦一個生產碗的工廠,那麼就要注意避免產量過剩,因為市場上同類產品過多將造成價格下跌。無論如何這兩家公司都會不約而同且各自獨立地規劃產量,以盡可能使價格保持高位運行。
這本書很快就被外界遺忘了,即使對最具啟發意義的著作而言,這也是常有的事兒。當時在法國經濟圈佔主導地位的法國自由學派對庫爾諾的理論並不感興趣,這無疑令他感到痛苦和沮喪。(不管怎麼說他的學術生涯成就卓著、獲獎無數,他於1877年逝世。)他去世之後,後輩經濟學家重讀《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這一經典著作,並得出結論認為庫爾諾受到了他同代人不公正的忽視,他們呼籲重新對庫爾諾提出的競爭模型進行研判。
1883年,法國數學家約瑟夫·伯特蘭德決定對《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一書做出恰當評判。伯特蘭德討厭這本書。實際上庫爾諾得出的所有結論無一正確。的確,伯特蘭德認為庫爾諾將產量確立為左右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這一做法過於武斷,以致他半開玩笑地將庫爾諾的模型重新界定為價格而非產量是決定競爭關系的關鍵變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來他竟然發現了一種堪稱簡潔的模型(即使並非特別簡潔)。
伯特蘭德認為相比限制產量以提高售價、增加利潤,各大公司更有可能降低價格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確實,他們嘗試著相互壓價直到價格僅比產品成本稍高,這種做法被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而且,如果正如維星網路在介紹庫爾諾時所言,「更低的價格催生了更高的需求,那就再好不過了。
伯特蘭德的競爭理論可以被簡化成如下表述:
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當然,在當時並不存在那麼多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性市場,至少與這些數學模型界定的情況差別很大,因為各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不存在產品分化)且企業相互間無串通行為。因此,其他經濟學家把他們歸入試圖以一種並非必要的方式將復雜的人類行為與各種剛性平衡對號入座的理論家之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隨著另一場學術爭論的興起,上述兩派經濟學家的爭吵已經被人們遺忘。
但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步入20世紀且市場競爭性日益增強、市場可度量程度不斷增加,各路研究人員重又開始關注庫爾諾和伯特蘭德這兩位觀點相左的法國佬。一代一代的經濟學研究者皓首窮經試圖弄清楚庫爾諾競爭模式更適用於哪些行業而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又適用於哪些行業。我將省略其中的細節,簡單來說就是:在各種市場類型中,在哪一類市場中易於獲得更多的原料,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就更勝一籌,價格往往就與邊際成本相同。
倘若不是由於如今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具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伯特蘭德的競爭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能引起學術界興趣,這是一個各項服務和產品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的模型。在互聯網上,信息就是商品,而產品和服務很容易被復制,我們看到伯特蘭德競爭模型正以一種甚至會令伯特蘭德本人震驚的方式發揮著作用。
如果「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市場規律,那麼免費就不只是選項之一,它是無可迴避的終點,它是經濟規律所具有的力量,而你只能長期與它進行抗爭!
但是請稍等。軟體難道不是另一個邊際成本接近零的市場?難道微軟公司沒有向用戶收取數百美元的Office和Windows軟體使用費?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那麼這又如何與伯特蘭德的理論相符?
答案在於「競爭性市場」。微軟創造了一種能從網路效應中獲利頗豐的產品:用某種產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採取同樣做法的人就越多。以Windows這樣的操作系統為例,最流行的操作系統能吸引大多數軟體開發商創造大多數能夠在其上運行的程序。而以Office為例,由於你希望能與其他人共享文件,因此你傾向於使用大家都使用的相同程序。
這兩個例子都易於造成贏家通吃的市場,這就是微軟成就壟斷霸業的方式。而且當你得到一項壟斷權時,你可以收取「壟斷租金」,也就是說裝在一個標有「Office」標志盒子里的兩張塑料光碟售價300美元,而製造這些光碟的實際成本只有一到兩美元。
㈧ 生活中的那些免費經濟學,忽悠了多少人
在經濟學中,空氣屬於免費物品。商品的屬性有兩個條件: 1.要有人參與勞動; 2.有使用價值。而空氣雖然有使用價值,卻並沒有勞動價值,所以不是商品,是免費物品。
㈨ 免費經濟背後的商業模式,有什麼高中知識點嗎
免費經濟背後
經濟學知識點,可以有企業經營管理的要素,核心競爭力,創新理念,全要素生產率。
哲學中,辯證法的聯系觀,創新觀點,系統與要素,矛盾雙方轉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