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經濟學中的「泰勒規則」
人教版 宏觀經濟學 個人認為挺好的~~
⑵ 經濟學「70規則」什麼意思
讓我們來先來看一個有關阿瑞和阿傑的小故事吧。阿瑞和阿傑同時大學畢業,阿瑞在內地家鄉找了份工作,而阿傑則南下深圳求發展。兩人找到的工作薪水一樣高,都是年收入3萬元。
阿瑞的家鄉每年經濟發展速度是1%,而阿傑所在的深圳則是3%,讓我們來看看40年後,都發生了些什麼?40年後,阿瑞、阿傑都已62歲了,這時,阿瑞的年收入變成了4.5萬元,而阿傑的收入變成了每年9.8萬元,整整比阿瑞多了2倍多。
原因究竟在哪兒呢?為什麼40年的光陰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其實根本原因就在那2%的增長率差異和40年的時光荏苒上。
在講70規則之前,得先給你介紹一下什麼叫復利?復利是個和單利相對應的經濟概念,單利的計算不用把利息計入本金計算;而復利恰恰相反,它的利息要並入本金中重復計息。
比如你現在往銀行存入100元錢,年利率是10%,那麼一年後無論您用單利還是復利計算利息,本息合計是一樣的,全是110元;
但到了第二年差別就出來了,如果用單利計算利息,第二年的計息基礎仍是100元,利息也就仍是10元,本息合計就是120元。
可復利就不一樣了,第二年的計息基礎是110元(注意!!!),一年下來利息就變成了11元,本息合計就成了211元,已比單利計算的多了1元錢,如果本金再大一點,年限再長一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厲害吧!(它的計算公式是本金*(1+年利率)n,其中n等於你的計息期數)
好了,現在再向你介紹一個被稱為70規則的古老規律,或許它能幫你更清楚的了解增長率和復利的巨大威力。按照70規則,如果某個經濟變數每年按X%增長,在將近70/X年以後這個變數就會翻一番。
阿瑞身處經濟發展速度為1%的內地,要翻一番需要70年的時間,而在阿傑所處的深圳,收入按3%增長,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70/3年左右,或23年。這下,你該明白為什麼阿傑老來顯得比阿瑞闊綽的多了吧。
⑶ 規范經濟學名詞解釋
什麼是規范經濟學
規范經濟學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
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准,選擇標准就是經濟活動的規范。可以看出,規范經濟學要解決的是 「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規范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生活應該如何安排;哪些商品和服務需要生產;這些商品和服務的生產應如何組織,由誰來織織;土地、勞力、資本和原料投入品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應如何配製;收益所得以及由此而來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它包括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未來後代的更大范圍的社會成員之間應如何分配。換句話說,規范經濟學考察資源的利用。[1]
而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兩個重要分支,是學術界對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對經濟學的一種劃分。在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比較流行的是規范經濟學,而現在佔主流地位的是實證經濟學。
⑷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定義
從定義入手。
1、實證經濟學是指描述、解釋、預測經濟行為的經濟理論部分,因此又稱為描述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種重要運用方式。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殊的倫理觀念的,不涉及價值判斷,旨在回答「是什麼」、「能不能做到」之類的實證問題。它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一般化的理論體系,用來對有關環境變化對人類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做出正確的預測。
2、規范經濟學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准,選擇標准就是經濟活動的規范。可以看出,規范經濟學要解決的是 「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3、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具體有如下四點:
A、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認定。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B、解決問題不同。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C、是否具有客觀性。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D、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
⑸ 經濟學問題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人們何以會選擇工業化,何以會選擇官僚化,聰明人為什麼並不一定會選擇聰明的政策,科學技術何以成為生產力,德國經濟學家范伯格在《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一書試圖找到答案,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預權利與金錢博弈的契機。
《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綜合了三大學派的經濟學思想: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弗萊堡學派(也稱秩序自由主義學派)和憲政經濟學學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財政規則和憲政規則)。反映了經濟學中兩個層面的核心對象:第一?層面是選擇(解決稀缺),即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個層面則更高,研究規則及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
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
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
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⑹ 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區別
規范經濟學:應該是什麼?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建議。
實證經濟學:現在是什麼?不帶感情色彩的客觀描述。
實證經濟學研究現在的狀態,規范經濟學建議未來的政策。
舉例:
對於房價的實證經濟學,上海房地產均價為6689元/平米。
規范經濟學,開發商說房價還要上漲,消費者說房價應該下跌。
⑺ 什麼是經濟學的70法則
70規則是指用來評估在當前的通貨膨脹率水平下,物價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翻兩番的計算回方法。假設一個經答濟體每年的通貨膨脹率都相同,那麼用70除以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就可以得到物價翻番的年份。70規則還可以用來判斷儲蓄或GNP翻番的年份。所以,可以說「70規則」是指某個變數年增長率為X%,則該變數在70/X年內將會翻一番。
⑻ 關於經濟學里的72規則
利率是72%,72/72=1,大概1年後翻一番(兩年不到,更接近於1)
利率是36%,72/36=2,大概2年翻一番
72規則算出來的是近似值,利率越小,越准確些
⑼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可以體現在如下三點:
1、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
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認定。
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
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2、解決問題不同:
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3、是否具有客觀性。
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
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9)經濟學規則擴展閱讀:
在關於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之間關系的看法上,實證主義經濟學家仍然堅持「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判斷的。規范經濟學及經濟學的技術也不可能獨立於實證經濟學。
人們在『正確的』經濟政策問題上的一致意見較少地取決於規范經濟學的進步,而更多地取決於這樣一種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最終,經濟學所企求的神聖目標是科學本身的方法。規范經濟學從屬於實證經濟學,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經濟學的發展。
但另外一些規范主義經濟學家卻堅持認為,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在一定倫理規范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倫理規范是決定實證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僅如此,它更是整個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過規范主義經濟學家的上述看法在實證經濟學家看來卻是不能夠被接受的。
規范經濟學所強調的倫理規范缺乏可靠的證據和可重復的檢驗,無法證明那些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倫理道德是穩定的和可靠的,更無法證明這些倫理道德在學理上是可以超越證明本身而怎樣先驗存在的,因而規范經濟學是不可能形成像實證經濟學那樣在邏輯上嚴密、在方法上可行、在辯術上信服的方法論體系的。
因此,對規范方法的使用將不可避免地降低對經濟規律理解的能力,並最終阻礙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而事實上,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
二者聯系是辯證的,實證的分析方法是獲得資料的有效手段,使人類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起點,但還需要人類對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捨,從中提升出對研究有用的東西,並充分發揮人類的認識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從而形成真理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實踐。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如威廉·配第,馬克思,亞當·斯密,凱恩斯等都做出來很大貢獻。
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
⑽ 請幫忙解釋下 西方經濟學中的 單一政策規則含義
單一政策規則,簡稱單一規則是指將貨幣供應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並制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數量法則,使貨幣增長率同預期的經濟增長率保持一致。是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按一個穩定的增長比率擴大貨幣供應。又稱穩定貨幣增長率規則。
單一規則的主要內容
①要確定貨幣量的定義,是廣義貨幣量定義還是狹義貨幣量定義。當代貨幣學派常採用廣義貨幣量定義,但他們認為狹義定義也可以表現這一規則
②要確定一個貨幣量增長的百分比。多數貨幣主義者認為,每年貨幣數量的增長率,除滿足實際經濟增長的需要之外,還必須滿足由於長期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引起的對貨幣量的追加需要。從美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貨幣量的年增長率宜保持在3~5%。
③季節變動的操作問題。在一個年率內,不同季度或月份對貨幣需要量是不同的,在季節變動的操作方面較難處理。弗里德曼主張,可按每月增加率為每年增加率的1/12,或每周增加率為每年增加率的1/52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