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原理試題

經濟學原理試題

發布時間:2020-11-29 05:16:50

⑴ 2004年4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試題的答案

政治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方向;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
(2)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反作用的性質取決於它是否適合生產力。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兩者的矛盾運動。生產力總是活躍的因素,生產關系則相對穩定.
兩者的矛盾運動構成了「基本適合——不適合——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過程,體現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和趨勢。

3.變革生產力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1 )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系之所以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兩個原因:
① 它為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特別是人與物的結合,提供了較好的形式,從而把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能夠比較充分地調動生產力中的積極因素,使其發揮作用。
② 它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有了餘地。
( 2 )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種阻礙作用分為兩種情況:
① 當生產關系落後於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② 當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阻礙作用。

4.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基本關系?
1.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聯系。一方面,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決定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質和主要特點,規定著它的發展方向,無論選擇何種經濟體制,都不能背離經濟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制度也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反映出來,通過經濟體制的運作和改革使經濟制度得以鞏固、發展和完善。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區別。經濟制度反映一個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而經濟體製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和具體形態。由於經濟體制不反映該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因此,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可以實行類似的經濟體制,相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實行不同的經濟體制。而且,一定的經濟制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經濟體制。)

5.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表現形式: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導致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

6. 價格與價值: 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是正比關系, 商品價值一定的條件下,價格始終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供求關系隻影響價格
價值與使用價值: 有價值的東西是指具有一定使用價值且能夠用於交換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但是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例如空氣有使用價值,但它是自然存在的,不能用於交換,因此沒有價值。
(價值,供求,貨幣價值,政策)影響價格。

7。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職能有 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8。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
定義: 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單個資本總額增大的兩條途徑和形式。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它既可以採取大資本兼並中小資本的形式,也可以採取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資本集中是藉助於競爭和信用兩個強有力的杠桿來實現的。資本積聚和集中,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 第一,資本積聚會使社會資本總額增大,資本集中則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額,而只是改變社會資本總額在資本家之間的分配。第二,資本積聚的增長要受到社會財富(包括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絕對增長數額的限制,從而增長比較緩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從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
聯系: 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競爭實力增強,從而會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資本集中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個別資本總額越大,越有條件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從而增大資本的積累。資本積聚和集中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使資本積累不斷增大,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

9。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建築、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流動資本流動資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10.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I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實現條件可引申出另兩個實現條件:I(C+V+M)=IC+IIC,II(C+V+M)=I ,(V+M)+II(V+M)。

11.確定積累和消費比例關系的原則有三個:
(1)在生產發展和國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都要有所增長,即積累和消費必須同時兼顧,二者不能偏廢。(2)積累和消費的增長要和其物資形態——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增長相適應。 (3)必須安排好積累和消費的內部比例關系,如生產性基本建設的積累和非生產性基本建設的積累,各種消費品結構的合理安排等。

12.如何解決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矛盾:
總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具體有以下幾點:
(1)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兼顧公平。 (2)要針對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不同特點,抓住問題的主要傾向來協調兩者關系。(3)要首先保證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顧的原則。

13.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僱傭勞動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徵。

14.資本主義的新特點:(1)資本社會化 (2)國家參與全面化 (3)資本國際化與資本全球化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比較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而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整個經濟發達程度都有較大的提高,繼續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資本主義的這些做法可以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晚上和經濟發展提供某些可以借鑒的經驗。但是,同時也應看到,不管今天的資本主義制度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其僱傭勞動制度的本質特徵沒有變,變化的只是它的具體體現形式。但是發達不可能永遠消除危機,繁榮只能暫時掩蓋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還會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

15.相對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缺答案)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則是以工作日已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為基礎的,由此來進一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的延長剩餘勞動時間。
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資本在流動過程中發生了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16.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權的壟斷。

17.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

18.平均利潤的形成:一.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二、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在各部門的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
各個部門的不同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從而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只是表明一種趨勢,不能認為是利潤的絕對平均化(答案不準)

19.當代新高技術條件下,資本主義企業組織形式發生了那些變化?及其影響?
變化:(1)企業結構扁平化 (2)企業組織小型化 (3)虛擬企業出現
影響:(1)資本和勞動力是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企業的主要生產要素,而創新和知識,創造新年感勞動正在成為網路經濟企業的最重要生產要素。
(2)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企業是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網路經濟企業將主要利用技術有時,通過創新快速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平來加強自己的地位,創新利潤市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
(3)網路經濟企業改變了過去的官僚化的等級分明的組織結構和「企業家權威」,企業的網路化管理形成了一種新的協調方式。
(4)網路經濟企業改變了雇傭工人的勞動性質和工作環境,在新的企業組織中,將人的創造潛力充分的餓發揮出來是企業的管理重點,在這些企業,創造性的自己有勞動和合作勞動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使企業家不得不確立對待故園的新觀念。

20.為什麼說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其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創造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所以盡管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平等競爭、厲行法治等基本規則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

21.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是什麼?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它不僅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和特徵,同時又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
我國社經的特點:(1)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左右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 (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餓分配製度結合在一起,實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3)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服從社會主義發展的大目標。

22.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路?

23.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企業。

24.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轉化為消費或儲蓄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2)消費品價格水平的變動及價格預期 (3)市場上適應居民消費結構的消費品的供給狀況。 (4)銀行儲蓄存款的利息率 (5)貨幣幻覺。

25.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和必要性:
手段:經濟政策,經濟計劃,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必要性:(1)實行宏觀調控是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需要 (2)實行宏觀調控是保持社會經濟總量平衡的需要 (3)實行宏觀調控是彌補市場調節不足的需要。

26.通貨膨脹的類型及其對國民經濟運行的不良影響?

⑵ 求經濟學原理的考試題目

http://wenku..com/view/c3be2729bd64783e09122b19.html
真題

一、名詞解釋(每題2分,共6題,12分)
1. 交易成本
2. 科斯定理
3. GDP平減指數
4. 結構性失業
5. 皮鞋成本
6. 效率工資
二、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0題,20分)
1、下列不會引起牛排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是( C ):
A.醫生說多吃牛肉有損健康
B.牛的飼養者宣傳牛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牛排價格從每千克3美元上升到每千克3.5美元
D.漢堡包價格從每千克2美元跌到每千克1.5美元
2、比薩和炸玉米餅是替代品。如果比薩價格上升,則( D ):
A.比薩的需求減少,炸玉米餅的需求增加
B.兩種商品的需求都減少
C.炸玉米餅的需求量增加,比薩的需求量減少
D.比薩的需求量減少,炸玉米餅的需求增加
3、長期供給彈性比短期供給彈性大是因為( D )
A.在長期,機器和建築物的存量可以調節
B.在長期,新企業可以進入,現存企業可以退出
C.在長期,顧客可以發現替代品
D.a和b都對
4、如果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下跌10%,由此導致人們用於購買該商品的貨幣支出增加5%,則需求曲線在這一區域內的需求價格彈性為( A ):
A.富有彈性
B.完全無彈性
C.缺乏彈性,但不是完全無彈性
D.具有單位彈性
5、政府為了扶持農業,對農產品規定了高於其均衡價格的支持價格。政府為了維持支持價格,應該採取的相應措施是( C )
A.增加對農產品的稅收 B.實行農產品配給制
C.收購過剩的農產品 D.對農產品生產者予以補貼
6、當政府試圖處理負的外部性時,它的基本目標是( B ):
A. 消除社會成本
B. 激勵決策者考慮全部成本
C. 消除引起外部性的行為
D. 減少社會成本使之等於私人成本
7、科斯定理建議政府怎樣解決公共土地過度放牧問題?( B )
A. 政府應在牛肉上征稅
B. 政府應把牧地賣給私人所有者
C. 政府應大量補貼牛飼料
D. 政府應頒布規定,命令每個季度每英畝上多少母牛可以放牧
8、以下哪一種情況不是在為消除污染外部性的談判過程中各方引起的交易成本?( A )
A. 減少污染引起的成本
B. 由律師費用引起的成本
C. 實施協議引起的成本
D. 由受外部性影響的各方人數太多引起的成本
9、私人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為:( C )
A. 只有政府有必要的資源
B. 不可能判斷有效量
C. 消費者都想免費搭車而不付費
D. 私人企業不夠大
10.按百分比計算,如果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上升____價格上升的幅度,這意味著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_____。( D )
A.超過,下降 B.低於,上升
C.低於,不變 D.超過,上升
11.下列哪一項不列入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 C )
A. 出口到國外的一批貨物
B. 經紀人為一座舊房買賣收取的一筆傭金
C. 政府給貧困家庭發放的一筆救濟金
D. 保險公司收到一筆家庭財產保險
12、以下哪一項描述了技術知識的增加?( A )
A.農民發現春天種植比秋天種植更好
B.農民又買了一輛拖拉機
C.農民又僱傭了一個日工
D.農民把他的孩子送到農學院,而且,孩子回來在農場工作
13、 當一國人均GDP極低時 ( C )
A.它註定要永遠窮下去
B.它必定是一個小國
C.由於「追求效應「,它有較迅速增長的潛力
D.資本增加對產量的影響微乎其微
14、 當通貨膨脹穩定而可預期時,以下哪一項成本不會發生?(D)
A.皮鞋成本
B.菜單成本
C.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稅收扭曲的成本
D.任意的財富再分配
E.由於混亂和不方便引起的成本
15、 實際變數的例子是( B )
A.名義利率
B.工資價值與汽車價格的比率
C.玉米的價格。
D.美元工資
E.以上各項都不是實際變數
16、 如果實際利率是4%,通貨膨脹率是6%,而且,稅率是20%,稅後實際利率是多少?( B )
A.1%
B.2%
C.3%
D.4%
E.5%
17、 以下哪一項是自動穩定器?(C)
A. 軍事支出
B. 用於公立學校的支出
C. 失業津貼
D. 用於太空梭的支出
E. 所有以上各項都是自動穩定器
18、 以下哪一種關於長期總供給曲線的表述是正確的?長期總供給曲線( B )
A.當自然失業率下降時向左移動。
B.是垂直的,因為所有物價與工資等的變動並不影響產量
C.向右上方傾斜,因為價格預期和工資在長期中是固定的。
D.當政府提高最低工資時向右移動。
19、以下哪一個事件會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C )
A.政府軍備支出增加
B.物價預期上升
C.石油價格下降
D.貨幣供給減少
E.以上各項都不是
20、在哪一種情況下工會會提高效率?(B)
A.它們把局內人的工資提高到競爭的均衡之上
B.在只有一個公司的小鎮上,抵消了大企業的市場勢力
C.減少了本地局外人的工資
D.用罷工威脅,但並沒有這樣做,因此,沒有失去工作時間
三、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10題,20分)
1、以下哪一種情況是潛在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方法?(ABC )
A.拍賣污染許可證
B.賦予公民清新空氣的權利,以使企業必須購買污染權
C.規定企業可以排向空氣中的污染量
D.工廠國有化
2、以下哪些情況下存在負外部性( AD ):
A. 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
B. 私人成本大於社會成本
C. 私人價值小於社會價值
D. 私人價值大於社會價值
3、如果一個市場是有效率的,那麼,( ABCD )
A. 市場把產品配置給了對它評價最大的買者。
B. 市場把買者配置給了能以最低成本生產物品的生產者。
C. 市場生產的量使消費者和生產者剩餘之和最大。
D. 需求量等於供給量。
4.以下哪些情況是共有資源的例子?( A,C )
A. 海洋中的魚
B. 基礎研究
C. 擁擠的不收費道路
D. 國防
5.由於下列那些原因,使得現行的GDP核算體系存在著一些不真實的問題 (ACD)
A. 農民生產糧食蔬菜為自己食用。
B. 百貨大樓每天發生的巨額交易。
C. 不法分子經常偷稅漏稅。
D. 大量無聊的音樂和電影給人們帶來的精神痛苦。
6.以下哪一種情況是企業會支付效率工資的原因的例子?(ABCD)
A. 在均衡工資時,工人往往離職去找更好的工作
B. 在均衡工資時,當老闆看不見時工人就睡覺,因為工人並不十分擔心被解僱
C. 在均衡工資時,只有素質最差的申請工作。
D. 在均衡工資時,公認負擔不起充分的營養,因此,在工作時由於能量不足而睡覺。
7.以下哪種政府政策能降低失業率?(ABC)
A. 減少失業津貼
B. 建立就業機構
C. 建立工人培訓計劃
D. 提高最低工資
8、解決共有地悲劇的辦法有( ABCD ):
A. 控制每個家庭羊群的數量
B. 對羊征稅把外部性內在化
C. 拍賣有限量的牧羊許可證
D. 土地私有化。
9. 以下哪一種關於經濟波動的表述是錯誤的?(ABC)
A.當產量高於自然產量率時存在衰退
B.蕭條是不嚴重的衰退
C.經濟波動之所以稱為「經濟周期」是因為,產量變動是有規律而且可預測的
D.可以用各種支出、收入和產量的衡量來衡量經濟波動,因為大多數宏觀經濟量往往同時波動。
10. 貨幣數量論得出的結論是,貨幣供給增加引起(BDE)
A. 貨幣流通速度同比例提高。
B. 物價同比例上升。
C. 實際產量同比例增加。
D. 貨幣流通速度大致不變。
E. 名義產量同比例增加。
四、是非判斷題(每題2分,共9題,18分)
1、庇古稅與其它稅一樣,扭曲了激勵,使資源配置背離社會最優。
答:錯。庇古稅通過提供適當的激勵,目的是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
2、如果需求曲線比供給曲線陡直,徵收單位銷售稅的結果是使消費者負擔更大比例的稅收。
答:對。需求曲線比較缺乏彈性,稅收由較缺乏彈性的一方負擔更大比例的稅收。因此,消費者負擔更大比例的稅收。
3、薄利多銷的定價策略,就是以降價來增加需求量。這個策略可用於提高任何產品的銷售收入。
答:錯。這個策略可以用於提高需求富有彈性的產品的收入,但是改變價格會改變彈性,降低價格直到需求變得缺乏彈性為止。
4、高儲蓄最終會導致一個高的收入水平和高的經濟增長率。
答:錯。高儲蓄最初會導致一個高的經濟增長率,但由於收益遞減規律,最終只會導致一個高的收入水平,增長率卻會逐步放慢。
5、在短期和長期中,使貨幣市場供求保持平衡的變數是一致的。
答:錯。在短期中,價格水平不變,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在長期,實際利率不變,物價水平的調整使貨幣供求平衡。
6、既然某一種商品的市場供給規律告訴我們,該商品價格上升,供給量就會上升;那麼,當各種的最終產品價格都上升,那麼各種商品的供給量也都會上升。因此,從長期而言,對整個社會的最終商品進行加總,我們就可以得出價格總水平上升,社會總產量也會上升的規律。
答:錯。供給規律告訴我們,當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它的供應量上升,是在假定其他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得出的,這樣這種商品的相對價格就上升了,會導致資源從其他商品的生產上轉入到這種商品的生產增加上。經濟中商品的整體生產要受到資本、勞動等資源的限制。當經濟中所有的物價同時上升時,商品的總供給量沒有變化。因此,長期的總供給線是垂直的。
五、問題與計算題(每題10分,共3題,30分)
1、假設兩條橋梁的需求函數分別如下:
橋梁A:
橋梁B:
其中, =橋梁A的交通量 =橋梁B的交通量
=橋梁A的 過橋費 =橋梁B的過橋費
=橋梁C的過橋費 Y=居民人均收入
現在,這兩條橋的過橋費分別為 =86和 =40,並且Y=12000, =55。問:
(1) 按目前的市場情況,請分別計算這兩條橋梁的需求價格彈性。為了增加總收入,公司應該怎樣改變橋梁A和B的過橋費?
(2) 根據以上的需求函數,這兩條橋梁與橋梁C之間分別是什麼關系?請詳細解釋。
(3) 如果居民人均收入增加,這兩條橋梁的交通量將會如何變化?請詳細解釋。
答案:
(1)按目前的情況,兩條橋梁的需求量分別為 ,
橋梁A的彈性:0.77
橋梁B的彈性:1.17
為了增加總收入,A公司應該提高過橋費,因為A公司的需求缺乏彈性,價格上升使總收入增加。B公司應該降低過橋費,因為B公司的需求富有彈性,價格下降使總收入增加。
(2)從兩條橋梁的需求函數可以看出,橋梁A與C是替代品,因為橋梁A的需求隨C的價格的下降而減少;橋梁B與C是互補品,因為橋梁B的需求隨C的價格的下降而增加。
(3)如果居民收入增加,從兩條橋梁的需求函數也可以看出,橋梁A的交通量減少,說明A是低檔物品;橋梁B的交通量增加,說明B是正常品。
2、請詳細說明為什麼短期總供給曲線向上傾斜?
答:
(1)錯覺理論: 供給減少
(2)黏性工資理論:
(3)黏性價格理論: 根據預期價格水平所制定的價格無法全部調整(由於菜單成本) 價格過高 需求減少 供給減少
3.假設經濟處於衰退中。決策者估計,實現長期自然產量率需要的總需求短缺1000億美元。這就是說,如果總需求向右移動1000億美元,經濟就會處於長期均衡。
a) 聯邦政府選擇用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如果邊際消費傾向(MPC)是0.75,而且沒有擠出效應,應該增加多少政府支出?
答:乘數=1/(1-0.75)=4; 1000/4=250
b) 如果有擠出效應,政府需要支出的比你在a和b中得出的量多了還是少了?為什麼?
答:更大,因為隨著政府支出的增加,投資者支出少了,因此,總需求的增加沒有乘數效應表示的那麼大。
c) 如果投資對利率十分敏感,擠出效應問題更大了還是更小了?為什麼?
答:擠出效應的問題更大了。政府支出提高了利率。投資對利率更為敏感——投資減少更多,或政府支出擠出更多私人投資。
d) 如果決策者發現,財政政策的時滯是兩年,他們更應該把財政政策作為穩定工具,還是更可能讓經濟自行調整?為什麼?
答:更可能讓經濟自行調整,因為,如果經濟的自行調整出現在財政政策的影響起作用之前,財政政策就是不利於穩定的。

⑶ 煩請大家幫小弟做幾道微觀經濟學原理試題,並寫出計算過程。謝謝大家!

1、巴西在生產咖啡上有絕對優勢:巴西生產1磅咖啡僅需要1個勞動小時,而阿根廷需要兩個
阿根廷在生產酒上有比較優勢:阿根廷生產1瓶酒的機會成本是2磅咖啡,因為生產1瓶酒需要4個小時,而4個小時可以生產2磅咖啡 ,巴西生產1瓶酒的機會成本是5磅咖啡
3、美國普通的公立四年制學院或大學每年的教育費用:
1986-87: $1,414 (1986的CPI = 109.6)
2006-07: $5,834 (2006的CPI = 203.8)解決辦法:
把1986的數字轉換為「今天的美元」
$1,414 x (203.8/109.6) = $2,629
即使經過了通貨膨脹校正,1986年的學費仍比2006年的學費低得多!
4、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麼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量和資本數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量取決於勞動者的人數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量則主要取決於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量。
(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不變,那麼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於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的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指掌握料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的增加。
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存的企業制度的變革。

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的產出量。據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7個。這7個因素是:
① 勞動者的數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
② 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
③ 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
④ 資本存量的規模;
⑤ 資源配置狀況;
⑥ 規模經濟;
⑦ 知識進展。
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後三項屬於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 生產率的提高;
② 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 知識存量的增長。

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正是由於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⑷ 政治經濟學原理試題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ABCDE )
A.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諸環節和諸方面的關系
B.是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諸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
C.是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系體系
D.包括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經濟關系
E.包括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消費關系
2、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在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同時研究(ABCDE )
A.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B.社會主義經濟運行
C.資源配置方式 D.經濟增長與發展
E.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3、分工協作的產生和發展可以(BCDE )
A.促進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B.使生產資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節約
C.使生產力的諸因素更有效結合
D.在較短時期內完成某種規模較大的工作
E.提高勞動生產率
4、經濟規律的類型有( BDE)
A.各個社會形態的基本經濟規律 B.各個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
C.某種社會形態全部的經濟規律 D.幾個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
E.某種社會形態特有的經濟規律
5、任何社會的生產過程(ABC )
A.都不是孤立的一次生產過程
B.都是上一個生產過程的重復和更新
C.都是相互連續和不斷進行的
D.都是外延型擴大再生產過程
E.都是簡單再生產過程
6、內涵擴大再生產是依靠(ABDE )
A.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來實現經濟增長
B.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實現經濟增長
C.擴大生產場所和勞動力人數來實現經濟增長
D.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來實現經濟增長
E.技術的不斷進步來實現經濟增長
7、商品經濟(ABCDE )
A.是通過市場交換而進行勞動聯系的經濟形式
B.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統稱
C.不能表明任何社會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徵
D.產生的一般前提條件是社會分工
E.生產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於交換
8、商品價值是(ABCDE )
A.商品的因素之一 B.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
C.交換價值的基礎 D.商品的社會屬性 E.商品最本質的因素
9、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有(CE )
A.自給方式 B.行政方式
C.計劃方式 D.傳銷方式
E.市場方式
10、市場是商品交換的( BCD )
A.機制 B.場所
C.渠道 D.領域
E.環節
1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ACDE )
A.本質上是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的制度
B.產生的條件之一是資本創造了價值
C.產生的條件之一是有人身自由而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
D.產生的條件之一是少數人手中積累了大量貨幣資本
E.經過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而產生
12、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資本是(ABCDE )
A.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B.能夠自行增殖的價值
C.剝削僱用工人的手段
D.體現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E.一個歷史范圍
13、貨幣資本的職能是 (BC)
A.生產出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 B.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
C.為生產剩餘價值准備條件 D.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
E.銷售生產出的商品
14、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上所劃分的三個組成部分是( CDE )
A.固定資本的價值 B.流動資本的價值
C.不變資本的價值 D.可變資本的價值
E.剩餘價值
15、資本主義地租體現以下哪幾個階級之間的關系(CDE )
A.商業資本家 B.借貸資本家
C.農業雇傭工人 D.農業資本家
E.土地所有者

⑸ 求經濟學原理考試試題 答案

問題一:看教材貨幣政策那一節就有,如果是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就可以用貨幣政策,提高再貼現率,提高銀行准備金率,減少貨幣供給,進行公開市場業務----央行減少對政府證券的購買.如果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則使用貨幣政策的效果很小.
經濟蕭條時,要多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最典型的情況就是LM曲線為水平狀的凱恩斯情況,此時,用積極的貨幣政策不能改變LM曲線的位置,只有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使IS曲線右移,從而是產出增加.
問題二在總供給-總需求模型那一章當中,凱恩斯主張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直線,古典學派主張它是一條垂直線,前者研究的是蕭條經濟下貨幣工資和價格均為剛性的情況,所以AS曲線為水平狀,而後者則認為,貨幣工資和價格能夠迅速或立即調整,所以AS曲線為垂直狀

⑹ 經濟學原理試題,希望高手幫忙做一下,給個答案!!謝了先!!!

1-5 BBDBB
6-10 DB(8、9、10涉及的知識都不記得了……)
11-15 BDCCC
16-17 CB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原理試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