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Ⅱ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什麼是市場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狹義上的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廣義上的市場是指為了買和賣某些商品而與其他廠商和個人相聯系的一群廠商和個人。市場的規模即市場的大小,是購買者的人數。
根據傑羅姆·麥卡錫《基礎營銷學》的定義:市場是指一群具有相同需求的潛在顧客;他們願意以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賣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這樣的商品或服務是滿足需求的方式。
Ⅲ 經濟學市場都有哪幾種形式,他們的區別跟聯系
根據競爭程度的不同,經濟學將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四種結構。
完全競爭
被假定為廠商數目眾多、廠商所提供的產量相對於市場規模而言只佔很小的分額,並且廠商進入和退出自由。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每個廠商面臨既定的市場價格,單個廠商的產量變化不會對市場價格造成影響,從而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二者都等於市場價格。以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為條件,短期內,完全競爭廠商可以上於獲得超額利潤、獲得正常利潤或虧損。但在虧損狀態下,只有當價格高於平均變動成本最低點寸,廠商才會供給正數量的商品;否則,則停止營業。因此,完全競爭廠商的平均變動成本的最低弍又被稱為停止營業點或關閉點。關閉點以上的邊際成本曲線就是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在長期內,廠商調整各種生產要素的投人數量,以便使得每個產量下成本為最低。同時,廠商依照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決定產量。由於長期內行業中廠商的進入或退出,廠商長期均衡的條件是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廠商進入或退出可能影響廠商的成本。如果廠商進入使得行業的廠商成本不變、遞增或遞減,則行業依次可以定義為成本不變、成本遞增或成本遞減的行業類型,相應的行業供給曲線分別為平行於數量軸、向右上方傾斜和向右下方傾斜。
依照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和價格等於最低的平均成本,完全競爭市場被認為是在生產數量和技術使用方面具有效率。
壟斷市場
是只有一家廠商提供所有供給的市場結構。壟斷廠商面臨著整個市場的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其邊際收益曲線位於平均收益曲線之下。這就決定了壟斷廠商在產品市場上不僅要決定如何生產和生產多少,而且要決定索要多高的價格。
在短期內,壟斷廠商按照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生產數量,並在需求曲線上索要價格。只要這一價格高於平均變動成本,壟斷廠商就會供給正數量的商品。這樣,在短期內,壟斷廠商可以處於獲超額利潤、獲正常利潤或虧損狀態的均衡。在長期中,壟斷廠商調整生產要素投入,使得在每個產量下成本為最低,如若繼續虧損將會退出該行業。因此,長期壟斷廠商一船會處於獲得超額利潤的均衡。無論是在短期還是在長期,壟斷廠商都沒有明確的供給曲線。
壟斷廠商可以採取價格歧視定價策略。在分割的市場上,壟斷廠商藉助壟斷的市場支配力對需求價格彈性小的消費者或在需求價格彈性小的市場上索要較高的價格。壟斷廠商制定歧視價格的一般原則是,不同市場上的邊際收益分別等於廠商的邊際成本。
在壟斷市場上,價格高於邊際成本、高於平均成本,因而壟斷廠商在產量供給和技術使拜方面缺乏效率。
壟斷競爭
指類似壟斷的競爭。壟斷競爭市場存在許多賣方,壟斷競爭者在市場上競爭,生產有差異的產品,這個市場容易進入。存在許多廠商,以及容易進入使得這個市場看起來是競爭性的。這種市場中的廠商可以使它的產品具有獨特屬性的能力,這是這種市場區別於完全競爭市場的地方。每個企業通過使自己的商品有差異來產生它自己的個人壟斷。如果它能使自己的商品足夠與眾不同,它就能成為唯一的賣方,並具有壟斷者的市場能力。在壟斷競爭市場缺乏進入壁壘,限制了單個企業的市場力量。
寡頭壟斷
指一個市場只有少數幾個賣方,通常受到進入壁壘的保護,產品或是標准化的或是有差異的。向其他企業出售資本品的廠商通常生產的是標准化商品。一般只有少數幾個生產廠商生產這種產品。更一般的,寡頭壟斷的廠商向消費者出售差異化的商品。大量的廣告誘導消費者相信很多商品是有重要差別的。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
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有四種
1、預算政策(包括赤字預算、盈餘預算和平衡預算)
2、支出政策(包括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和財政補貼)
3、稅收政策
4、公債政策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現在還沒有,現在是讓某些人先富起來。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目前,世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為了搶佔全球經濟的制高點,在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通過國際生產網路的擴張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也利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世界產業結構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為了搶佔全球經濟的制高點,在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通過國際生產網路的擴張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也利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世界產業結構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正在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偏移,產業結構高科技化的趨勢日益突出
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新一代的主導產業。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主要源於高科技的發展,來自信息和知識在投資、貿易和生產等領域的高度運用。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資源環境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能源技術和先進防禦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正脫穎而出。在21世紀將形成一個以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及相關高科技產業為經濟增長點的世界產業發展新格局。
產業結構高科技化是信息經濟時代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在以信息產業等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推動下,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重心正在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偏移,並逐漸建立起以知識為核心的各產業之間的新關聯關系。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正開始替代工業經濟,大量投入流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特別是信息和通信、教育與培訓、研究與發展等領域。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一批與知識和信息密切相關的新興產業即知識產業。高新技術的加速發展,一方面使新產業不斷涌現,另一方面還使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高新技術被廣泛用於改造傳統產業。
製造業的國際生產網路快速擴張,國際產業轉移由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逐步演變為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
生產外包成為製造業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興主流方式,國際生產網路的快速擴張,使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范圍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國際分工進程加快,促進了資本、商品、技術、人員及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形成了製造業的全球價值鏈,進而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全球製造業領域的產業分工正在從傳統的產業間分工,向各個產業內部的分工、進而以產品專業化為基礎的更精細的專業化分工轉變。跨國公司把非核心的生產活動分包給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去完成,使位於不同國家的企業形成一個國際分工協作網路,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一部分。
國際生產網路有利於節約社會勞動成本,提高效率,使生產要素達到更高層次的合理配置。產業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在國際生產網路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跨國公司為核心,全球范圍內相互協調與合作的企業組織框架。通過這些國際生產網路,全球製造業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范圍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發達國家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點。國際生產網路的快速擴張,使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將低附加值的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自己則專注於研發、管理、財務運作、營銷等價值增值環節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努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傳統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出現了「經濟服務化」的趨勢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都呈上升趨勢。對大多數經濟體來說,服務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根據世界銀行《2005世界發展指標》提供的數據,1990年至2003年,發達國家服務部門的年均增長率為3.1%,發展中國家為3.8%。高收入國家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62%上升到2003年的70%,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分別從46%、41%上升到54%、49%。發達國家服務業對GDP和就業貢獻的增長主要來源於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業,這類服務業屬於為企業服務的知識密集型新興服務業,因此也具有較高的生產率。而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商業、酒店業和交通通訊業這些相對較傳統的服務行業,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則主要是靠商業和社會、社區與個人服務業支撐。(來源:浙江日報)
Ⅳ 經濟學常識普及:什麼是市場經濟
如果只是針對專業而非個人能力講,那麼適合在銀行,證券等相關單位工作經濟學的主要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國際貿易進出口貿易實務財政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現代市場營銷計算機信息處理會計學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經濟政策學經濟法公司法投資銀行學證券投資分析證券經濟學產權經濟學保險學經濟學說史資本論發展經濟學公共關系學經濟體制改革專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Ⅵ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為了突出一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經濟學從一個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根據它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自覺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整體。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擴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經過優化配置和再生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
(6)市場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主體來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主體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學出發點反映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Ⅶ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市場是指什麼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傳統觀念的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如商店、集市、商場、批發站、交易所等等。
狹義上的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Ⅷ 是經濟學好,還是市場營銷好
經濟學偏向實用,知識在實際應用中基本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靈活性不是很強,但都很有針對性,今後畢業跨市場營銷也沒有太大問題;
但市場營銷偏向管理,靈活性很強(適合情商高的人從事),至於其中的一些關於銷售的理論,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在實踐中還是要因人而異的,這個專業實踐性佔主導,所以專業性並不是很強,出來以後還是要從最底層干起
Ⅸ 政治經濟學和市場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兩個說法差別有點大。
在現在中國來說市場經濟學基本就是西方經濟學。也就是國富論那發展來的,經濟學核心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
政治經濟學基本是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從資本論那裡發展過來的,核心是勞動價值論,分析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
所以說差別大,所謂政治經濟學,政治並不是說政治影響,是指後來被馬克思的經濟學專享了。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