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奈丁《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這片論文,或其他有關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的外文文
整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循環經濟,是一個交叉學科,需要使用的知識,生態學,經濟學,進一步劃分也涉及哲學,植物和動物生態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工業生態等方面的內容,研究循環經濟系統,往往採用物質流分析(分析資源的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環境管理系統和其他工具。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產業形態,是一個系統的科學。
循環經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生態規律的科學的研究。循環經濟是基於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新的生產方式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傳統的地球,從地球的一端無限的資源庫和污水處理領域的經濟增長,大量的礦產資源的消費電子產品在生產中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和環境的廢渣,另一端插入到「資源 - 產品 - 廢棄物」的線性增長模式的體現。循環經濟需要使用所有可用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周期的各個方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物質代謝和/或共生關系,延伸產業鏈,被遺棄的 - 「資源 - 產品 - 再生資源」的表現集約型增長模式的形式。循環經濟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這個想法的?發展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在最近幾年中,不僅融入了中央決策在中國領域的,在前所未有的關注,也成為研究領域的重點。從「循環經濟在中國長大,當地產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除了循環經濟科學發展的理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現,但也反映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為中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壓力,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典型案例的卡倫堡模式
卡倫堡是一個沿海城市在丹麥,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工業生態系統運行的模型。工業生態系統的植物群和動物群的生態系統中的共生原則適用於工業活動,形成了企業共存「產業鏈」。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不同的企業從廢物變成原料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主要工業企業,電廠,煉油廠,制葯廠和石膏板廠。四企業為核心,廢物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貿易為其他公司使用的原材料,或取代部分的原料;本企業鏈的溫室農場,養殖場,硫酸廠供熱站,水泥工廠,農場。
循環經濟的內涵及產生背景
周期「循環經濟」的生態意義周期,而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循環。生態循環,經濟活動中的物質循環和新陳代謝,這是循環經濟的討論的重點主要涉及物質流循環在經濟意義上,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體現在循環的區域互動的要求,從空間
循環經濟是人類發展模式的反映,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完善的過程。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干預自然的能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唯一的局部的,小的,不起眼,它的影響是有限的。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人類社會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自然索取的能力,環境的干預也越來越大,資源消耗大,速度快,廢棄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結合的局限性和主觀睡眠的理解,從而導致更多和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污染事故頻繁發生,對人類生命構成更大的威脅財產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在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描述的大量使用農葯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駭人聽聞的案件,生動的語言,敲響了工業社會,的環境危機警報。1970年4月22日,美國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的保護地球環境,它標志著的人的高度關注有關全球環境問題的要求。在1972年,一個民間學術組織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 - 羅馬俱樂部發表「的極限增長」的報告中,第一次正式發出警告世界:「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的趨勢繼續,的極限的增長在此星球有一天會出現在未來的一百年。 「這份報告被認為是第一個系統研究經濟增長與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報告查看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幾分之一片面和悲觀,但供應不符合點的外延生長,還提醒人們,生態環境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制約因素。從那時起引起世界的關注。同年,聯合國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 「鄭重聲明只有一個地球,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也承擔了義務,保持自然的。
20世紀70年代,三大石油危機,讓人們感受到在危機中的資源供給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已成為人們的追求。在同一時間,在快速增長的固體廢物管理戰略,這是在海外發展循環經濟和建立資源循環型首先,西方國家的社會中,大量的自然資源消耗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歷了長時間的產業化發展積累的大量的廢物,如廢鋼鐵,老舊汽車,廢舊家電,廢紙,廢物循環再造的目標要求,以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些廢物的基礎上回收之前,只有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
/>近年來,中國的宣傳,以促進世界經濟周期的研究和發展。發布國內外一方面,大量的生態和經濟方面的工業生態學專著或文章,但幾乎沒有循環經濟專著;沒有看到國外高等教育的學科設置的循環經濟。另一方面,截至2004年底,中國不僅是循環經濟的文章,專著或匯編出版也已發表論文近,循環經濟是它的出版業在2005年的熱門話題。可以說,循環經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概念,中國學者根據自己的國情,創新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同時,經濟的情況下,全球化的日益推進,循環經濟是國外學者已經提出了「中國因素」也不例外,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由中國專家合作的外國專家參與深化循環的理論研究中國的循環經濟概念的世界經濟,外國專家,促進循環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吸引了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關注,並成為與中國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
涉及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地區,乃至整個中國民族的主要經濟周期的執行情況。例如,一個家庭的節能,節水,廢物分類活動;一個辦公建築的能源的節約,前面和背面的復印紙,碳粉盒,水的使用,一個干凈的生產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產業的發展,社會的廢物分離和回收,利用太陽能再利用,這些活動可以產生降低系統物質流的影響,因而是圓形區域的經濟。隨著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不是還沒有完成,它是可以實現材料減少經濟活動,除非它會不再開發,這是違反我們的主張和推進循環經濟的出發點,這是說,沒有集中中國,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所謂的窄廢物再利用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發展,相當於「垃圾經濟」,「范圍內的廢物經濟」,日本提出建設循環型社會,強調廢物減量化,再利用和回收,與相應的靜脈產業。周圍形成所謂的「靜脈產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與動脈產業動脈產業「指的是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形成了行業。
研究基金會循環經濟
討論學科循環經濟的基礎,不能離開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1,生態基礎
生態學研究生物和環境科學之間。作為仿生學循環經濟是研究人的自然代謝,循環,共生和組織經濟活動的法律為藍本,英國學者坦斯利(AG坦斯利)1936年生態系統的概念,強調一定的自然生物和地理,生物和生物功能非生物環境統一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和周圍所有的空間和所有的生物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有機體;影響經濟增長,開發,復制,形態特徵,生理功能和地理分布的環境條件,生態因素。法律生態系統可以歸納如下: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生態規律已經被應用的領域,如農業,工業,循環經濟的實踐。
2,經濟基礎
>
從經濟學的出生日期,資源分配,特別是分配稀缺資源的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漸漸稀少的生態環境條件,經濟將擴大對生態環境的研究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資源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認為經濟的性質,將其轉換為生存而數據的天然資源。資源的自然和社會資源,社會資源,包括人力,知識,信息,科學和技術,以及積累的資本和社會財富,其最大的特點是累積性和可變性。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降水,河流和湖泊,能源,礦產資源,其本質特徵是有限的,某些類型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循環經濟研究與資源經濟學包括的關系之間的供應和需求,價格和稅收上的供給和需求的影響之間的關系。廢物變成原始材料「鏈接之間的行業的能力,以形成和最終決定由資源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各國政府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因為它涉及到的外部問題的原因。福利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一種商品的生產或消費會帶來成本,也不能反映在市場價格將產生「外部效應」。外部是有害還是有益的影響不會直接參與這樣的活動,企業或個人的一些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一的有利影響,外部經濟「,否則」外部不經濟的「生態環境是一種公共產品。作為一個公共的環境中,」公地悲劇「 - 過度使用的非獨占性消費往往由於供應不足,導致「搭便車」心理 - 往往導致消費的非競爭性。可以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的目的。 />
3,工業生態學
產業生態化,模仿自然生態的紀律,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於1997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產業生態學雜志。編輯器的里德Lifset在第一個問題:「工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科學分支,從本地,區域和全球層面,它是一個系統的能量流在產品,工藝,工業部門和行業的研究經濟其重點是研究和材料流動,產業的作用,在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工業生態試圖仿照自然的物質循環,企業間的系統耦合的性質,生態鏈,產業鏈,實現多級傳輸,物質循環和能量效率的產出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的消費和再生的生產相對簡單,穩定,但生態產業體系,無論是技術水平,還遠沒有達到水平的自然世界之間的聯系。
4,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是整個社會科學(經濟學)的一個跨學科的自然科學(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是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和值的擴散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生態環境已經從純粹的自然意義上的人類生存的因子在社會意義上的經濟因素,這有兩層含義。首先,在與人類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良好環境,已成為幸福的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二,自然生態環境的廢物吸收能力或接近飽和,在某些領域甚至已重載繼續使用它的生產必須復制新的環境容量,因此需要投入資金,為「建設(生態恢復與污染控制)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產品」的勞動。換句話說,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目標,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具有雙重功能,那就是,從生活的角度,已成為生產要素和條件
5,皮爾斯模型
在1965年,美國學者肯尼思·鮑爾丁(肯尼思·尤爾特博爾丁)在類似地球的太空飛船(地球的SPASH船舶博爾丁的太空飛船理論)「一文中提出,人們不應該看地球作為一個垃圾場,是一個生態系統中,」循環再造的廢物回收廢物及循環流(圓形流)的話,對人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共生的關系,所有的元素和人們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封閉循環的特點。但沒有使用的長期回收經濟,但與中央計劃經濟的中央計劃經濟。博爾丁在1966年出版的文章「未來的飛船地球經濟學(在未來的地球太空船)的經濟學「。這些建議未來經濟發展的太空船地球」類似的「太空人」經濟。地球是一個寂寞的太空船,儲備庫不會有無限的物質,既不開發,也不污染。人類必須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循環的生態系統,物質再生產。博爾丁看作是生態經濟學,中國學者認為,循環經濟的概念最早的倡導者。
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圖奈(皮爾斯,DW&特納,RK)1990年第一次使用這個詞的循環經濟(循環經濟)。這兩位作者在天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這本書的第二章的標題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他們正在嘗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資源的管理規則和物質流模型的建立。任一迴路廢棄物 - 資源的可用性有著積極的作用,或直接在自然的能力,吸收壓力。在後一種情況下,超過自然的廢物直接排放到實用程序或資源的可用性產生負面影響的吸收能力。基於這個廣泛的概念,包括的吸收能力,皮爾斯和自然資源管理的兩個規則: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資源的開采速度不是它的速度,較小的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流比或等於的吸收能力環境。他們還提出了資源股的特點:可耗竭性資源減少(可持續發展)應該補償的可再生資源的增加,達到一定的生活水準,我們必須減少消耗的資源或可再生資源股票(提高效率)。
類似的工業代謝,自然循環和工業循環的循環經濟模式。這兩個循環的繁殖,也就是提供的再生產和消費的物質基礎;產生超過直接消費效用(如美的欣賞)的原料。的環境消化廢物,廢物吸收自然循環被吸收到經濟體系的經濟來源,假定產業周期的自然同化能力,和更多的資源,以減少壓力。此外,循環也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同化能力的壓力。但是,工業循環也需要資本投資,並產生額外的壓力同化能力。也就是說,二次污染,導致吸收能力的下降。
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
在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有一個逐漸清晰的概念內涵,擴大重點進行調整,不僅為國家和性能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並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約束,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進工業「三廢」,「吃干榨盡。可以推斷,循環經濟將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之一。
在我們國家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企業的能源,水,土地,材料和資源節約法規,政策,標准和管理措施,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以節約能源的主要內容,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流程和設備的發展,資源的利用效率已得到大大改善。統計顯示,:在2003年,中國的能源消耗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在1980年下降65.5%;每萬元GDP用水量相比1980年下降了84.7%;綜合利用,工業「三廢」的14.6倍,1985年的產值;報廢回收的材料總價值的12.4倍,1985年,經濟,社會的有機統一和環境效益。
首先,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在重新冶煉渣屑制磚或燒制水泥,廢鋼回收利用的稅收減免等政策激勵,在中國的一些企業中,和重用冷卻水和其他措施,開展企業資源再生或循環再造。2003年全國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值達40億元人民幣,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3%,綜合利用率約65% ?粉煤灰,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約56%。
返回。我們的的城市包裝材料,如酒精和煙草包裝紙箱回收廢舊物資回收已經形成了相對供應的廢物流零售商,批發商,批發商再集中返回的生產企業重復使用的,有些廢料物質的分散回收集中分類,廢金屬加工成的冶煉廠,舊傢具,廢紙,塑料,廢木材,廢家電回收行業,已經形成了網路和規模,2003年,5000多名各類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回收網點16萬,超過3000個回收加工企業,從業人員140餘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價值約50十億人民幣,在發展模式調整廢料和社會回收網點遍布全國各地。
再利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無論從事機械,電器等產品的生產領域的消費領域我們的維修團隊,一些企業開展近年來開始探索和實踐,一方面報廢汽車發動機廢舊機電產品再製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的包裝材料,如玻璃容器,紙箱,周轉箱的回收及循環再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解決供應配件停產的老款車型的產品更新,可謂一舉多得。此外,國家鼓勵發展的舊貨市場,充分利用的跳蚤資源,以滿足低收入消費群體的需求。
四,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末端」不屬於循環經濟領域的,但循環經濟的內容。熱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最終處置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和垃圾填埋氣,廢物轉化為能源,形成產業鏈,循環經濟的內容,2003年,40多利用垃圾發電或熱利用企業。加快沿海地區形成的中小型企業進入園區,污水集中處理模型的過程中,以市場為導向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 ,不僅是為了減少污水處理的資金,部分企業也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
促進循環經濟的努力,加強宣傳國家的發展增加了近年。循環經濟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有一個逐步認識和深化的過程。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新聞單位要加強對循環經濟的概念,這個想法的?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綠色服務業(第三產業),環境標志認證體系,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政府采購是一些地方推進循環經濟方向。
組織試點示範。中國的圓經濟試點工作進行了三個層面上。大力推動清潔生產在企業層面,建立生態工業園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省,市試點,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中國是國際上公認的清潔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在1993年,中國利用世界銀行開展清潔生產試點項目,在釀造,造紙,化工等行業通過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完善的管理和其他措施,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國家相關部門,重點對一些重大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示範工程,並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多個行業,400多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建立了20個行業或地方的清潔生產中心,超過10000人參加了清潔生產的不同類型的培訓,提高企業污染防治能力。
在集中地區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的行業,經濟開發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廢物原料的上游和下游企業,延長生產鏈,從上游企業在這些公園生態原則的基礎上,組織生產,實現高效區域或企業集團,廢物的產生,甚至「零排放」的最低金額之間的資源分配,國家環保總局已批准了14種類型的生態工業園建設的公園在江蘇省具有不同的功能,上海的廢物飯盒回收產業鏈,天津開發區基本形成無廢物排放園區。這些做法可以總結和推廣。
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發展生態農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部農業部在兩組51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批准。經過積極探索農業領域,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總結出數百從材料的接觸角,生態農業模式物質代謝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產業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類。
法律,法規和政策,創造體制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從法律,法規,政策,標准,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以建立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制度環境約束和激勵機制的引入。
首先,法律和法規不斷完善。 2003年1月1日實施的「清潔生產促進法」第九條規定:「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在資源和廢物綜合利用領域的合作,更有效地運用,回收資源「環境影響評價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2004年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控制環境法:」國家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和危險,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 「國家還推出了節能和長期規劃。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清潔生產審計方法,輪廓節水技術」的規定進行了介紹。當地的法律和法規還介紹了2003年左右,陝西,遼寧,江蘇等省份和城市,如沉陽,太原還制定了地方清潔生產政策和法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的頒布和實施。這些都依法奠定了基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
通過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和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工作。為了調動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家發展和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資源綜合利用。例如,國家經貿委和國務院其他部門批準的1996年「意見」的進一步發展的資源綜合利用(國發[1996] 36號),國家資源的綜合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
『貳』 求一篇政治經濟學原理小論文,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變化」。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資源節約
內容摘要: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至今,以往曾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能為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繼續提供發展動力。循環經濟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了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它的提出,為萍鋼公司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措施和方法,也為萍鋼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主題詞:循環經濟,資源節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接近10%,人民生活獲得了極大的改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也帶來了一些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和資源供給不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科學論斷,對於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踐行科學的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萍鋼公司董事長塗建民在萍鋼公司二00九年四月五日召開的萍鋼公司職工代表大會的報告《弘揚企業文化,實施挖潛重組,實現企業發展的新突破》中就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列為了二00九年萍鋼公司完成工作目標的主要措施之一,萍鋼公司將環保列為萍鋼公司發展的「三大要素」(安全、環保、競爭力)之一。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本質和原則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它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為特徵,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知道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全面協調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則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環經濟體現的是一種新的發展觀,為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發展循環經濟,是萍鋼公司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型企業和實現萍鋼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
二、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必要性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佔有率低的國家,我國人均土地佔有量和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此同時,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將會使環境狀況進一步惡化,也會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產生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以發展循環經濟來保證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持。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有效利用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
我國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嚴重缺乏,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000億元。我國的能源資源也十分有限。雖然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1%,原油佔2.4%,天然氣佔1.2%,但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將成為我國總體經濟規模擴張的「瓶頸」,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保護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按十大水系常年平均徑流量計算,我國地表水全部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准時的COD容量必須控制在800萬噸,可2005年,全國COD排放量為1414萬噸,超過容量76.8%;如果我國空氣質量要達到二級標准,那麼二氧化硫允許的最大排放量是1200萬噸,但在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為254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112.4%;生活污水:1/3城市集中處理率為零;生活垃圾:1/4城市無害化處理率為零;過去20年間,中國北方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已經乾涸,大片區域的生態受到破壞。由於蓄水層被抽干,華北許多城市的地下裂開了巨大的地洞。沙漠覆蓋了中國18%的土地面積,而現在正以每年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而且中國30%以上的地方有酸雨問題,雖然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略有下降,但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速度繼續上升。要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環境質量,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萍鋼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由於國內鋼鐵產能連續多年高速增長,鋼鐵產量急劇膨脹;與此相反的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帶動整個社會需求從高速增長變為平穩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鋼材需求明顯回落;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鋼鐵產業新政出台、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國內資源出口受阻,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鋼鐵市場的銷售壓力;與此同時,制約鋼鐵產業盈利的因素與日俱增,鐵礦石、焦炭等原燃料價格日漸看漲,環保、土地、技術開發成本不斷上升,使鋼鐵產業成本日益拉高。更由於萍鋼公司「原料、銷售兩頭在外」的先天劣勢,發展循環經濟已是萍鋼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三、萍鋼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措施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指出要按照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論,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立循環型鋼鐵工廠。所以,發展循環經濟是企業適應宏觀經濟的需要,同時也是萍鋼公司進一步降成本的重要途徑。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萍鋼公司已制定的《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2006—2010年計劃》中,全面貫徹了從源頭抓起、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從管理、結構、技術、系統四個方面抓好資源節約工作,提高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努力創建資源節約型鋼鐵企業。
首先,進一步降低各工序能耗,充分挖掘能源利用潛力。2006年,噸鋼綜合能耗要降到655千克標煤,到2010年,要實現入爐焦比380kg/t以內,高爐、焦爐煤氣利用率達100%,轉爐煤氣利用率達80%,水的循環利用率達95%以上,各主要工序能耗分別下降10—20%,噸鋼綜合能耗降到590千克標煤以下。
第二,優化原燃料、產品、副產品結構和資源利用結構,實現企業系統優化。抓好高爐水渣、瓦斯灰及轉爐、軋鋼污泥等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全部實現100%的再利用;通過加強管理和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老廠實現工業用水95%的循環利用率,噸鋼耗新水達到6.5噸。
第三,萍鋼公司2006年的技術改造重點為資源綜合利用、再生回收利用和循環利用等先進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投資1.4億元新建2套TRT高爐煤氣差壓發電裝置、回收利用高爐煤氣發電、余熱蒸汽發電等項目,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緊緊圍繞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廢熱」,大做綜合利用的文章,成功打造出一條「內部循環產業鏈」,為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空間。
(二)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萍鋼鐵公司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嚴格遵守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積極推行環境管理體系,企業先後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在此基礎上,為認真貫徹執行《清潔生產促進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於2004年10月通過了江西省經貿委和省環保局組織的清潔生產審核,又於2006年6月通過了清潔生產的復審。
通過清潔生產審核,萍鋼公司各單位把一些管理措施納入到清潔生產審核方案中去,使企業在設備跑、冒、滴、漏等現象大大減少。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後,萍鋼公司也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廢水中酚、石油類、化學需氧量、懸浮物和廢氣中主要污染物的外排總量都有所下降,固體廢棄物全部得了綜合利用,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返礦粉、瓦斯灰、污泥、水渣、氧化鐵皮和鋼渣等全部得到了綜合利用。同時實現兩個轉變,即污染物控制由濃度控制向濃度控制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的轉變,工業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末端治理和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相結合的轉變,提高了企業整個基礎管理水平。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目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堅持可持續發展已納入萍鋼公司發展規劃之中,萍鋼公司正努力實現環保與發展經濟的「雙贏」。
『叄』 我急需一篇 循環經濟學的論文 題目是 循環經濟研究進展 要有摘要 300字左右 整個論文 6000字左右
笑死了一看就是星期一一起上循環經濟學的哥們
『肆』 求一篇論文,謝謝。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題目: 1.勞動力特殊商品論 2.資本循環理論之我見
貌似還有一個題目是「淺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吧?
我寫的是這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列寧說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全面、最深刻、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因此,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經濟問題,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闡述這一理論的代表著作是《資本論》,其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萬字,寫作和出版歷經了120年時間。《資本論》這部巨著它耗時之長久,內容之豐富,道理之深遂,是這個時代的社會科學著作中無可比擬的。正如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說:《資本論》在大陸上常常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它也被後人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一)理論的深刻性
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指出:「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得到。」其具體表面在:
1.經濟范疇概括的規范性
經濟范疇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經濟現象中最一般最本質的東西的概念。大多數經濟范疇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資本論》中對一系列范疇、概念都作了規范性的表述。圍繞這些經濟范疇展開分析,使其理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資本論》中的許多范疇為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徹性
表現為理論研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達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論認識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詞,實現了一針見血、一次到位。
《資本論》是把價值作為紅線貫穿始終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餘價值和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配的每一個細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都闡述得相當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最低限額時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勞動12小時,剩餘勞動4小時。這時若雇兩個工人其生活水平相當,若雇四個人,資本家的生活將好一倍,假如剩餘價值二分之一用於積累,保持這種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個人。這時的僱主如果勞動他就是「小業主」。如果不勞動僱主就是資本家。這也成為我們區別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的主要界線。私營企業是指企業資產屬於私人所有、僱傭八人以上的營利性的經濟組織。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價值、剩餘價值都是在運動中增值和實現的,離開了運動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餘價值產生於生產領域,實現於流通領域。而價值、剩餘價值的實現過程中,由商品到貨幣的轉化是一個驚險的跳躍。馬克思詳細分析了剩餘價值轉化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銀行利潤、借貸利息、農場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體形式、來源及途徑。這種深刻系統的理論著作對人類社會來說是極為珍貴的。
3.社會結構闡述的精闢性
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深刻性源於它對社會結構闡述的精闢性。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科學地闡述了社會有機體、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形態變革的過程和條件,以此作為全部研究的指導思想。社會結構理論對於我們正確認識社會矛盾,指導體制改革有重要理論意義。
(二)體系的嚴謹性
1.邏輯構思的完整性
展現在人們面前的《資本論》是幾經反復的最後成果。馬克思從1843年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1858年2月22日致拉薩爾信中說:「全部著作分成六個分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僱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在1859年初寫『資本』這一冊時,考慮比較細,寫了一個提綱:Ⅰ資本的生產過程。①貨幣轉化為資本;②絕對的剩餘價值;③相對的剩餘價值;④原始的積累;⑤工資勞動與資本。Ⅱ資本的流通過程。Ⅲ資本與利潤。Ⅳ雜論。」第一卷手稿寫完後,馬克思變動了寫作計劃,並把書名定為《資本論》。《資本論》書名第一次出現在1860年2月3日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中。從1861年—1863年間馬克思寫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開紙,1472頁,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
構思設計的完整性從出發點上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受資本家剝削,而資產階級經濟學又將這種情況在理論上歪曲地表現出來,要想用科學理論武裝無產階級,就必須對以往經濟學進行徹底的清算,通過批判錯誤的反動理論,建立科學正確的理論,為工人斗爭服務。而要解決資本主義上層建築的問題,必須從經濟基礎入手 ——剖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切入點上看:對龐大的資本主義經濟(生產關系)的分析,從哪裡開始?馬克思堅持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遵循「思維進程與歷史發展相一致」。歷史從哪裡開始,思維進程就從哪裡開始。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揭示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從最終目的上看:「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和分配關系。」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秘密和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指明了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號召無產階級堅持正確理論武裝,用整個階級的力量同資產階級進行堅決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擺脫剝削和壓迫,獲得自由和解放。
《資本論》在邏輯構思上有以下特點:
第一,用辯證邏輯的方法,從整個理論的邏輯體系的高度來進行構思。辯證邏輯方法就是把唯物辯證法作為邏輯方法來自覺地指導人們的思維。馬克思十分強調構思的整體性原則。他說「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整體。」第二,用辯證邏輯的方法,著力揭示事物和過程的二重性,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邏輯構思。《資本論》中對事物、過程二重性的分析是個典範。對於這種邏輯,恩格斯說「誰能辯證地思維,誰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辯證邏輯的方法,正確地處理理論體系中科學性和通俗化的矛盾,並在邏輯構思中,把科學性和通俗化統一起來。馬克思認為兩者的關系是,在科學性的基礎上來通俗化,而不能用犧牲科學性的辦法來通俗化。這一點人們尤為值得注意。
2.結構層次的合理性
整部《資本論》可以說是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從抽象到具體,用鐵的事實描繪出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罪惡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三卷九大理論《資本論》理論部分,都是經過了精心設計和嚴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闡述了勞動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闡述了資本循環理論、資本周轉理論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指出了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無法擺脫的對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闡述了平均利潤理論、剩餘價值分配理論、生產關系分配關系和階級關系理論,指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根本對立的經濟根源以及無產階級獲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條件。《資本論》結構層次的合理性和嚴謹性是令人嘆服的。
3.內容闡述的邏輯性
總體上的邏輯: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的總過程。即生產——流通——分配。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統一,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結合。
卷篇章的邏輯:第一卷7篇52章論述了三大理論;第一篇闡述勞動價值論;第一章商品理論馬克思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著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對矛盾。正如薩謬爾森所說:資本論的邏輯是令人敬佩的。《資本論》的邏輯無疑是我們開展理論研究工作的光輝典範。
(三)方法的科學性
總方法:唯物辯證法。
具體方法:
科學抽象法。
矛盾分析法。
數學分析法。
總之,盡管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對《資本論》採取漠視、藐視和仇視的態度,企圖抵毀它。但它鞭辟入裡,富有遠見的理論力量和實踐意義,始終指引著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前進方向,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