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乖論主要觀點有哪些
經濟學乖論從完全不同的視角觀察經濟現象,推出了「不等價原理」、 「意識價值」概念、論述了「貨幣的二重性」等主要觀點。
(1)不等價原理。傳統經濟學建立在「等價交換」原則基上,而乖論則在「不等價原理」中告訴人們:「所有交易都是在交易雙方主觀認可交易公平性的前提下進行的不等價交換」。「公平性是指交易是在沒有外力干擾下自主認定交易是等價交換」。
(2)意識價值。乖論建立了雙價值體系:在經濟中存在著兩個價值體系,即勞動價值體系和意識價值體系。雙價值體系下的商品價格形成是成本加意識價值。有價格繼承性的商品價格形成受供求關系約束。無價格繼承性的商品價格受市場容忍度約束。所以它可以獲得暴利。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商品價格,可以添加很高的意識價值形成高價時尚潮流商品。 潮流一過,價格下降的部分是意識價值。雙價值體系一直貫穿了乖論的整個理論體系。
(3)貨幣的二重性。乖論認為在經濟中貨幣相對穩定地在「貨幣生產域」、「貨幣消費域、「貨幣資產域」」 內運動。價值貨幣是初次出售物質商品所得貨幣。意識價值貨幣增量由商品利潤、資本利息和資產漲價三個供應源供應。
『貳』 經濟學觀點怎樣分析社會生活中的經濟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著且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能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
工作繁忙的讀者,只需片刻閑暇,就可以讀上一兩篇,有時間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獲,使你的"知識人生"更臻完滿。
『叄』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學觀點
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有關消費經濟的論述,最早開始於西方。早期出現的馬歇爾的需求理論以及以凡勃侖為代表的消費理論曾涉及到消費關系的問題。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在對社會生產過程進行考察時,對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個人消費與社會消費的作用,消費行為與消費者主權,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消費政策等問題,都曾提出過各自的見解和論述。但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那時出現了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安東·莫里格安尼和布魯貝格的「生命周期假定」等理論。當時,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增長,生產技術和市場銷售方式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的增加,向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即怎樣才能使生產更適應市場需求,以減少商品滯銷增加企業的盈利。同時,在政府面前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怎樣避免30年代大危機的重演,怎樣按照J.M.凱恩斯的主張調節和穩定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在這種形勢下,他們為了加強對消費和投資變動前景的預測與研究,資產階級消費經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起來。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肆』 經濟學各個流派的主要觀點
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一般是兩種思想交替指導: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以美國為內例,前者主張容市場調節為主,鼎盛期如美國柯立芝時期的「柯立芝繁榮」;但1929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胡佛下台,羅斯福開始實踐凱恩斯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70年代美國又一次出現經濟危機,並出現「滯脹」,里根上台後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自由主義大旗重新樹立,現在奧巴馬又開始著手改革,兩種指導思想始終交替~
『伍』 經濟學家的觀點
經濟學家們一般都是從中立、效率、公平、清晰透明和穩定的角度評價稅收制度。
2.1.1.1 中立
在不征稅的情況下,可以設想,相互競爭的公司會制定出有效分配有限社會資源的決策。任何稅收都可能通過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扭曲資源的分配。稅收越中立,其對於投資者的經營決定或投資者對各種可選投資項目預期收入的稅前排序的影響就越小。具體而言,中立標準是為了避免影響:①礦產和其他工業部門之間的資源分配,②選擇投資開發哪種礦產的決定,③涉及礦業項目技術選擇、回收水平及開采速度等問題的決定。因此,稅收中立性的措施表現在盡可能不使投資者的決策與他們在不征稅情況下做出的決策相背離。
2.1.1.2 效率
理想的中立性以概念上的有效分配資源的吸引力為基礎。然而政府卻與大量常常是相互沖突的社會和部門目標有著正規的關系。更重要的是,私人利益往往和社會利益相背離,政府可能為改變市場不景氣的狀況而犧牲公司利益,或要求公司把社會效應的成本「內部化」。比如,政府可能利用稅收政策鼓勵環境保護、增加就業機會、在采礦生產所在地發展附加值更高的下游礦產品加工生產活動,以及吸引外國投資。因此在稅收的問題上,衡量效率的標準是,資源的分配是否符合國家政策目標,包括鼓勵宏觀經濟穩定和增長等目標。
2.1.1.3 公平
評價稅收制度的第三個標準是公平,或稅務負擔在全體納稅人中公平分配。在實踐中,這一標准支持以某些納稅能力的定義為基礎的稅收。經濟學家們對分配效率的強調一般都會妨礙他們制訂出超越效率這一基本概念的稅負公平分配標准。
2.1.1.4 清晰透明
清晰透明的標準是指稅收制度應該鼓勵能夠被納稅人和政府官員所理解、有效率和非任意的行政規則和規定。含糊的解釋會導致沖突並使納稅人感到更大的風險。在實踐中,這一標准針對的是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稅制的理論往往與管理和監控稅制的能力成反比關系。政府應該確保其管理能力與稅制的復雜性相一致。第二,稅制中隱含有交易成本。所以,好的稅制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成本。
2.1.1.5 穩定
最後,經濟學家們強調稅制穩定的必要性。頻繁的調整,尤其是對不明智的鼓勵和懲罰措施的補償,都會對政府利益和公司決策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和政府都認為設計與這些標准相一致的稅制符合他們的根本要求。由於稅收會減少利潤,所以在稅制應用和解釋的細節方面會有爭論。尤其是在礦業領域,圍繞稅制問題的爭論很多,本節最後將討論這些問題。
『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1、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
2、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社會學的觀點,是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中經年累月研究出來的。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沒有提出如何實行計劃經濟的具體辦法,雖然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偏差,甚至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但目前仍不能夠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錯誤,市場經濟仍然要不斷地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作斗爭,而解決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即對經濟進行計劃。
需要注意的是:歷史上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貼萬應靈葯,人類對經濟規律的理解還只是處於一種大致定性的狀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
其邏輯要點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基礎、一個關系、一個中心、一個矛盾、一個結論。
一個基礎就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一個關系就是勞資關系。一個中心就是指著重闡述剩餘價值。一個矛盾是指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的對抗性矛盾。一個結論就是社會進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方法,以及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研究與敘述的方法等。
『柒』 空間經濟學的核心觀點
1、經濟系統內生的循環累積因果並系決定了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
宏觀的經濟活動空間模式是微觀層次上的市場接近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追逐市場接近性優勢的微觀經濟的主體的行為產生了聚集力,即價格指數效應和本地市場放大效應,這種前後聯系具有循環累積因果特徵,它們可以使對經濟系統的初始沖擊進一步放大,從而強化初始的沖擊。聚集力的市場擁擠效應所產生的擴散力決定了最終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對稱沖擊因素,經濟系統的內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
聚集力和分散力隨貿易成本的下降而減弱,但分散力的減弱速度相對快。在空間貿易成本較大的情況下,分散力會相對大一些,這時市場擁擠效應占優勢,經濟系統內存在負反饋機制產業的均衡分布得以穩定。當間空間貿易成本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聚集力超過分散力,市場的接近性優勢超過了市場擁擠劣勢,均衡分布被打破,現代部門向某一區域集中,隨之初始均衡分布結構演變為非均衡分布結構。
3、在某些臨界狀態下經濟系統的空間模式可以發生突然變
如果產業為均衡分布且貿易自由度很小,則貿易自由度的提高不會影響產業的區位,但貿易自由度變化到某一臨界值後,貿易自由度稍微增加,就發生突發性聚集,因為此時所有產業集中在某一區域是穩定的。這種特徵包含的是一種哲學思想,就是量變到質變過程,隨著貿易自由度的提高,可流動要素的流動性逐漸增強,但總要受到某種約束力的制約,這是量變過程,但貿易自由度達到某一臨界值,則此時正負反饋作用力相等,如果再提高貿易自由度,則可流要素迅速向適合於它們的區域轉移,這是質變過程。這種經濟的量變到質變特徵告訴我們,根據傳統的線性思維預測政策變動的效應,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失誤。
4、空間經濟學第二個突出的特徵是區位的粘性,也就是「路徑依賴」
不知何種緣故,歷史上選擇了某種產業分布模式或發展路徑,那麼在較長的歷史過程中,各種經濟活動已經適應這種模式或路徑,緊緊地「粘上」了這種模式或路徑,要改變這種模式或路徑需支付很大的成本。當粘性很強時,經濟系統內生力量是很難改變原有狀態的,此時外生沖擊,如某種政治事變,人們預期的變動或出台新的區域政策等將起重要作用,但外生沖擊的沖擊力要大於經濟系統內生的約束力,如果出台的政策力度小,那麼這種政策是無法改變原有的狀態的。再者,正因為這種粘性存在,任何區域的經濟在短期內相對穩定,如果沒有這種粘性或量變過程,那麼任何區域的經濟都是瞬時萬變的,任何經濟政策都沒有意義。
5、人們預期的變化對經濟路徑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空間經濟學告訴我們,當區際貿易自由度取某一特定區間值時,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存在多和長期穩定均衡,進而出現不同產業分布模式相互疊加的情況。當出現這種疊加區時,如何選擇發展路徑主要取決於人們預期的變動,此時人們將根據變化後的預期,任意選擇不同的產業分布模式或發展路徑。這種選擇時的主要依據為有效性原由,即每個個體都認為大多數人選擇的某種經濟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個個體也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經濟模式。這樣,人們預期的變化將把原有的經濟系統推向另一種經濟系統。
6、產業聚集帶來聚集租金
當出現產業聚集區時,可流動要素將選擇這種聚集區,因為在聚集區可以得到集聚租金。這種聚集租金可以由工人所遭受到的損失來度量,也就是當產業完全聚集穩定均衡時,工人從聚集區轉移到邊緣區時遭受的損失。聚集租金是貿易自由度的凹函數,當貿易自度處於一特定區間時,聚集租金大於零,貿易自由度取某一特定值時,聚集租金最大,而後隨自由度的提高,聚集租金下降,顯示為駝峰狀。聚集租金的政策含義很明確,即當產業聚集在某一區域是穩定均衡時,經濟政策的邊際變動不會帶來經濟狀況的變化。
空間經濟學,是當代經濟學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也是當代經濟學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空間經濟學是在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門學科的總稱,它研究的是空間的經濟現象和規律,研究生產要素的空間布局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
『捌』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宏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玖』 用經濟學的觀點分析! 最好有理論依據!求詳細!
一、
1.規范企業用人標准
2.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3.提高企業用人成本,個別企業可能放棄招聘大學生
二、
1.投機購房者減少
2.房地產交易恐慌現象下降
3.個別剛需購房者也受波及,可能喪失購房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