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行為經濟學原理

行為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0-11-28 15:24:32

1. 為什麼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很多人類行為,幾乎沒有一件事情是稱得上賺錢的

經濟學的第一原則來就是資源源的最優分配,不是每個人都賺一大筆錢
但是首先,最優分配資源,要求全民具有共產主義精神,要求每個人大公無私,按照社會最優解獲取資源,而我們知道社會里既有大公無私的人,又有自私自利,損害公共利益的人,這是人的復雜性的表現,社會科學很難用一個什麼模型來普遍描述人的行為,只能建立在各種假設上。
其次,資源≠金錢,財富≠金錢,經濟學里管現金叫流動性,是各種各樣財富中被過度符號化了的,最不靠譜的一個部分,賺錢≠盈利,也≠成功。如今一提到經濟學,大眾往往將其等同於成功學,等於致富經,這實在是對經濟學沒有理解的表現

2. 舉一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用經濟學的原理進行解釋並詳細闡述,談談自己的感想和得到的啟發。

當生活遇見經濟學
幾個有意思的經濟學案例

第一個案例
牛和小麥的沖突。左邊農場養的是牛,右邊農場種的是小麥,牛要跨過護欄去吃小麥,是阻止牛還是不阻止牛?
第二個案例
爭奪陽光。有一個酒店有一個陽光游泳池,吸引了很多客人。但是另外一個酒店要在那裡再蓋一幢高樓,如果蓋高樓會擋住游泳池的陽光,進而影響收入,這個酒店就起訴了另外一個酒店。
第三個案例
誰的責任。美國很多新修的鐵路,是徵用農民的土地而來的,農民們認為鐵道旁邊的土地也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就在鐵道邊上曬小麥,當火車開過去的時候,火車輪與鐵軌擦出的火星,燒毀了這些小麥,於是農民們就起訴了這個火車公司。

這三個案例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麼來判斷?
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問題,我們可以用經濟學的一個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即科斯社會成本理論。
科斯的理論:在這么多看似很復雜的案子里,做一個最簡單的假設,假如這兩個東西都屬於同一個人的情況,下面這個人會干什麼?
第一個案例:當牛和小麥屬於同一個人的時候,他會不會讓牛去吃這個小麥?這就變成一個很簡單的經濟學問題,計算牛吃了小麥以後,牛能賣多少錢?小麥不被吃掉,小麥可以賣多少錢?算清楚這個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
第二個案例:游泳池與高樓的這個沖突,只要計算蓋了高樓能夠帶來多少收益,遮擋游泳池的陽光會對酒店產生多大影響?
第三個案例:處理的方式更簡單,想辦法說服農民不要在鐵路邊上曬小麥了,對於已經燒毀的小麥協商處理。

如果從社會成本的理論來看,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大社會整體利益,所有的案例,就會變成很簡單的經濟案件。

在交易費用為零或者足夠低的情況下面,所有的產權都歸屬於同一個人的假設的前提下,或者是說他們之間的交易費用特別低,比如把牛賣給那個小麥的主人,或者把小麥賣給牛的主人,不管資源最初的主人是誰,資源都會流到價值最高的用途上面去。

有關戰俘營的故事
在戰俘營,有很多經濟學的現象和理論會完全顯現出來,會產生非常市場化的現象。
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有一個牧師他手裡面拿了一個乳酪、五根香煙,然後他在戰俘營裡面轉了一圈,手中多了一個麵包,其他東西都沒有少。這個就是典型的商人在社會中的一個作用。
比如在戰俘營中,會在一些固定的地方進行交易,然後價格會寫在一個公告板上,縮短是由於時間或者地理的因素導致的價格扭曲。
然後就會呈現出很意思的價格波動,比如麵包,一星期發兩次麵包,周一周四發,然後到了每次發麵包的前一天晚上麵包的價格就會飛漲,因為前一晚大家基本都把麵包吃完了。所以麵包的價格高點是在周三和周日的晚上。然後到周一和周四新的麵包來了以後,麵包的價格又會下降。
戰俘營中,還會自發的產生的貨幣,比如剛剛說的香煙。用香煙來計量每一個東西的價值,比如一個麵包價值兩個香煙。
產生了貨幣以後,就會對應產生了服務,很多人會提供洗衣服的服務、畫肖像的服務等,在這個戰俘營里慢慢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效的經濟體,同時還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
比如香煙,有些人會拿比較殘次的香煙來冒充好的香煙,逐漸越來越多的人也會用劣質的香煙來進行交易。
同時,戰俘營裡面也會有通脹、通縮,當你發生空襲的時候,大家把香煙抽完了,就會產生通貨緊縮。然後,如果傳說外面會有一批新的香煙來的情況下,就會產生通脹,相應的價格也會大幅度下降。
在戰俘營這樣的一個集中化管控的大背景下,其實還是產生了一些新的市場制度,符合經濟學產生的一些體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其實經濟學就是來源於生活,很多理論也可以生活中各方面被應用,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體驗經濟學帶來的樂趣。

3. 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卡勒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著作,都繞不開這個理論。
曾有一位著名的財經編輯問過卡尼曼,為什麼將他們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
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或「展望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卡勒曼是在原有傳統經濟學理論,期望效用函數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基礎上完善,並闡釋其無法解釋的現象。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所謂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正所謂落袋為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這時會跳出來批判: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結果是對「原理1」的印證: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面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抗一抗,選擇B。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會跳出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選B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現實是,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如何理解「損失規避」?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發現之一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 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3個原理,即「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行為經濟學家通過一個賭局驗證了這一論斷。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游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游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游戲。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
一般人因為這種「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買彩票是賭自己會走運,買保險是賭自己會倒霉。這是兩種很少發生的事件,但人們卻十分熱衷。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人類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如果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當然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面對小概率的贏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
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個名字叫運氣。僥幸,就是企求好運,邀天之倖。孔子很反感這種事,他說:「小人行險以僥幸。」莊子認為孔子是個「燈下黑」,他借盜跖之口評價孔子:「妄作孝弟,而僥幸於封侯富貴者也。」對小概率事件的迷戀,連聖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論指出,在風險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的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時,風險偏好又會發生離奇的轉變。所以,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這時的明智之舉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預期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捫心自問,如果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會再買吧,那為什麼不能賣掉它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許,賣了它後損失就成了「事實」吧。 假設你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在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
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賬。
卡尼曼的這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
事實上,我們拚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攀比。
我們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來自比較。
嫉妒總是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會被人嫉妒,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對此,美國作家門肯早有妙論:「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了。」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的效用是絕對的,行為經濟學則告訴我們,金錢的效用是相對的。這就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悖論。
到底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呢?
你收入20萬元,該高興還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奮斗目標是10萬元,你也許會感到愉快;假如目標是100萬元,你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卡尼曼稱為「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老張最幸福的時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做「萬元戶」的時候,雖然自己的村鎮已經改造成了城市,拆遷補貼也讓自己成為了「百萬元戶」,但他感覺沒有當年興奮,因為鄰里都是「百萬元戶」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不難明白,我們就不再進行煩瑣的論證了 得與失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Preference theory)假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
參照依賴理論: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
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於某一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
一樣東西可以說成是「得」,也可以說成是「失」,這取決於參照點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
3,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盡管前景理論與原有的經典模型期望效用函數理論相比,可以闡釋更多現象,但仍無法解釋隨機優勢(Stochastic dominance)等現象。之後,為改善前景理論,累積前景理論和等級依賴效用理論分別被提出,用以解決隨機優勢等現象。等級依賴效用理論也適用於解釋連續性和無限性的結果(例如,結果為任意實數)。

4.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社會現象或者生活現象

A 關於佔座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如何理解「理性人」的行為和機會成本


「佔座」這一現象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在大學校園里更是司空見慣。後來之人,只能望座興嘆,屈居後排。上課的視聽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騷四起,大呼「佔座無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當我們假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時,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問題,一項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夠滿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實現了普遍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即是一項合理的制度。下面試著運用經濟學原理對佔座行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佔座——理性人的選擇

「佔座」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可以擁有令你滿意的座位,意味著當你和你的同學同樣用心時,你比他們更容易集中精神,獲得更好的聽課效果,最終得到更優異的成績,而這一切都僅僅是因為你佔了個好座位。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需要為佔座付出一定的代價。你可能無法在床上多躺一會兒,可能無法吃頓悠閑的早餐,它們是你為佔座付出的機會成本,關鍵在於機會成本與收益比較孰輕孰重。對於一個學生而言取得好成績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機會成本,當你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它們時完全可以被壓縮到很小,甚至為負值--本來早起就有益於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時間浪費在早飯上是沒有必要的。這么看來,你為佔座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卻大得多,那麼佔座無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選擇。

替他人佔座——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我們發現那些佔座的同學往往還會為自己的室友佔座。當然,這可能聲明這些同學比較細心周到。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的原理。

當你已經提前趕到了教室,多佔個座兒對你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在這里邊際成本幾乎不存在,而這一行為將帶來怎樣的邊際收益呢?首先,你的室友可能會認為你很體貼,並因此提高對你的評價;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務的人不認為這是美德的表現,而將之視為一項投資,那麼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在適當的場合下,他也必定會為之付出某種程度的報酬。

這種情況,民間叫做「順水人情」,本小利大,何樂而不為呢?

固定佔座人——發揮相對優勢使交易群體獲利

如果說,你們寢室每天需要有一個人負責佔座,那麼是每天輪流還是固定人選好呢?答案是後者。這體現了人們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創造價值,並將之與具有其他相對優勢的人進行交易,從而使得交易各方從中獲利的經濟學原理。

規定輪流佔座並非不可,大家的收益並未改變,問題在於,不同的人在這件事情上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A習慣晚睡,因此早起半個鍾頭對他來說無異於酷刑加身,勉強爬起來完成「神聖使命」,可能將導致一天的無精打采,哈欠連天。相反,B習慣早起,佔座對他來說不費吹灰之力。而C不僅可以早起,而且擁有先進的代步工具--自行車,佔座對他來說更加容易。三者在佔座這一行為的相對優勢比較中,C大於B大於A。那麼當在三人中作出選擇時,C無疑是最合適的,而A也許可以利用晚睡的時間為大家提水,B也許可以利用早起時間去買早餐。於是各自發揮相對優勢,結果使整個交易群體從中獲利。

座位輪換制——另一種制度設計的優劣

抨擊「佔座」的人,往往會指出佔座違背了公平的原則,每個人都應當平等的擁有佔有好座位的機會。於是他們提出他們認為公平的制度-座位輪換制,即每人編號入座,每周逐排調動。

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在於,首先它的操作性較強,同時它為人們提供了明確的預期。你可以不必為佔座操心,因為座位就在那裡等你,因此你可以更靈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長期內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好位子(當然也必然獲得壞位子),於是實現了一種表面上的公平。

而這種制度的弊端在於其極有可能引發不效率的結果,因此從實質上背離了公平原則。首先,由於它是強制性的而非建立在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基礎上的,於是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方面,那些給予某些座位最高評價的人得不到該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於對這門課不感興趣而對這些座位評價很低。於是這些座位無法在他們身上發揮最大效用,甚至還會由於他們的缺席而導致資源的無謂損失。這種趨勢的出現,正如一方面窮人食不裹腹,一方面富人揮霍無度的反差。你能說這是公平的嗎?其次,座位輪換制顯然使前面論及的種種佔座所帶來的好處都無法實現。

綜上,不難發現,座位輪換制弊大於利,而導致其不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違背了競爭原則。考察「座位輪換制」,我們會發現他與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何其相似,而幾十年單一計劃經濟帶來經濟落後的教訓告訴我們,競爭觀念必須加強。

運用「行政」手段——對佔座無效率的克服

至此,我們已經看到了佔座帶來的種種優越性。但是這一制度在具體實施中,由於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不效率的出現。因此,我們還需進一不討論對這種不效率的抑制。

比如說,如果8點上課,而樓門6點就打開了,由於競爭的存在,意味著佔座人必須6點前趕到,這便加大了佔座的機會成本,而影響人們的獲利。於是,在一定情況下,當人們認為機會成本超過了其收益時,便會退出競爭,而使得佔座帶來的優越性得不到發揮。更嚴重的是,由於必定有人堅守陣地,而這個堅定者作為一個理性人,為了彌補這部分增加的機會成本必定會努力擴大收益。由於此時不存在其他競爭者,他想佔多少座位都不受限制,於是便形成了其對座位的壟斷,那些對座位高評價的人仍無法得到座位,從而導致不效率,不公平。那麼是不是需要對佔座的數量加以限制呢?答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因為沒有人可以監督其佔了多少座位)。事實上,只要將開門時間做一調整即可。當調整到上課前半小時時,由於大量競爭者的介入便有效地遏制了這一情況。

再如,有人長期以本佔座,妄圖一勞永逸,對付這一行為的措施是開門前將本收回,以保證每個人有平等競爭的機會。

總之,正如政府在市場中對「市場失靈」的干預,用「行政」手段調整佔座制度,同樣可以發揮積極功效。

5. 經濟學原理 消費者行為問題

如果效用最大則滿足公式:MUx/Px=MUy/PY
這個題75/2.5=30 50/2=25 兩者明顯不相等,所以沒有最大化。
增加蘋果的版購權買量,減少香蕉的購買量,使得左邊式子減少,右邊式子增加就可以了。
記得採納哦

6. 求董志勇編著的行為經濟學原理的課後習題答案!1到5章的,謝了!

這位壯士不會是濟南大學經濟學院的吧

7. 求論文《用適當的經濟學原理分析一個經濟現象》

馬路小吃攤現象的實際觀察和經濟分析 -- 一個經濟學的案例研究

高校宿舍區外小商販擺攤早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對這些小商販,有關各方想盡千方百計加以消滅,可是屢戰屢敗,那些小商販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且生意十分興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怎麼會長期存在?本文通過作者本人在復旦大學東區門外的實際調查並利用經濟博弈論對此進行分析。

一、馬路小吃攤現象的描述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增長和大學生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復旦大學宿舍區外的夜宵市場生意火爆。每當夜幕降臨,特別是21點至23點之間①的高峰階段,東區門外的國定路兩旁都會有十幾家小商販設攤,供應的夜宵品種非常豐富,幾乎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夜宵的單價一般在1-3元之間,非常適合學生族消費。這些小吃攤對於路兩側的"旦苑餐廳"、"老巷美食"和一些超市簡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不僅僅是由於逃稅形成的價格優勢,更重要的是時間優勢,因為學生不需要浪費很多時間用於排隊等候②。由於小吃攤的激烈競爭,旦苑、"老巷"和超市在夜宵市場上的份額很小。

二、馬路小吃攤現象的成因--高額利潤的驅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答案很簡單,存在高額利潤。小商販能夠在夜宵市場上"百折不撓"的動力就在於此。夜宵市場的自然形成和發育是小販們在發家致富道路上的創造,是自由經濟權利的確立和運用,是小販們尋利行為的必然結果,它完全符合市場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三、夜宵市場的博弈分析
(一) 小販與"黑貓"(警察)的博弈
(二) 學生與旦苑的博弈
四、馬路小吃攤問題的解決
從上面的經濟學分析可以看到,這個問題長期懸而未決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有幾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抑制需求,即採用徵收消費稅的方法;第二種是受益者支付壟斷租金。但是實踐證明這兩種方法都是行不通的。首先,對學生征稅的主體很難明確(究竟是稅務局還是學校),而且也會遭到廣大學生的反對;其次,支付租金相當於壟斷利潤的轉移,轉移的比例很難確定,結果會產生受益者與打擊者無休止的討價還價,而且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辦法只會降低市場效率。因此,很多人認為還是維持現狀比較好。

五、結論和意義
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由於政府行為與(小販)個人行為有三種不同的結合方式,市場化也有三條不同的道路,其結果也就大不相同。

第一種,如果市場的形成和發育沒有經濟行為主體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發行動,而只是政府官員的一廂情願和單獨行動,那麼,政府行為就具有了非政府行為的內容和反市場行為的性質,其結果是破壞了市場發育的基礎,造成市場化過程的逆轉和倒退。

第二種,如果市場的形成和發育只是經濟行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發行動,而無真正的政府行為的介入和作用,沒有政府提供的服務和作出的安排,雖然市場化的方向不會偏離,但是,其發展的速度較慢,其缺失的方面也難以彌補。

第三種,如果市場的發育和形成,既有經濟個體的自發行動,又有政府因應自然趨勢的有效規范和強力推動,不僅市場化的方向會得到堅持,其進程也會大大加速。國年路菜市場的發展就是證明。

注釋:
①學生一般此時從自修教室返回寢室,由於晚飯時間一般為4點30分至6點,經過3個小時左右的自修,此時大都飢腸轆轆.
②這一點在寒冷的冬天非常明顯。據說那位賣蛋餅的小販做一個蛋餅用時不到30秒。
③這個假設純粹是為了分析的方便,實際上小商販被抓時不會損失全部的產品,有逃脫的可能性。有充分理由相信小商販們是經過理性選擇的。 不可這樣理解警察沒有動力去抓這些"非法"小商販,比如國年路的小商品市場。
⑥導使 察後兩者的市場份額比較小?老巷和超市的夜宵價格一般比較高,比如肉包,旦苑賣0.5元/個,聯華超市卻賣到1.5元/個。
⑦2000年夏,旦苑食物集體中毒事件就是一個例證。盡管自2000年秋季開學以來,進行了一番整頓,但衛生狀況令人堪憂。

參考文獻:
(1) 謝識予,1997:《經濟博弈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2) 謝識予,《經濟研究》(1997年第8期)《假冒偽劣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3) 艾德加·法伊格,1993:《地下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鄭介甫等譯;
(4) 埃米莉·查姆麗-萊特:《非洲本地的制度和經濟成本》選自《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上海三聯書店,黃祖輝 蔣文華主譯.
(5) 張曙光,《政府、農民和市場--山東惠民"大市場"要滅"小"市場與浙江義烏小市場變成大市場案例的比較和分析》

8. 請根據經濟學原理說明這是一種什麼定價行為

有點價格歧視的意思

對不同群體收取不同費用

9. 買一個東西嫌貴,買了另一個比原來東西貴的卻不嫌貴,是行為經濟學原理嗎

不是經濟學原理,是屬心理學與生活相結合力。因為你心目中不喜歡的東西就嫌貴,如果你喜歡的東西,買得貴也心安理得到的似的。

閱讀全文

與行為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