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考研北京師范大學金融學專業,微觀與宏觀經濟學,參考書目有4本,我想問下有沒有大綱
汗。。
我同學早幾年有考研究生的。
給你個建議,上有關的考研網站,還有北師大的論壇,裡面都有考研的專題,就能找到一些好心人發的講義和教材什麼的。
② 求北航8系983經濟學基礎的大綱 考過983經濟學基礎的學哥學姐幫忙啊!!
研招辦網站上有呀~~給你貼上來吧
983 經濟學基礎考試大綱(2011版)
一、總體要求
掌握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模型、基本分析方法和計算技巧 ,三部分所佔比例分別為65%、65%和20%(滿分150分)。
二、考試重點內容
(一)供求理論,特別是彈性系數、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稅收分攤等的計算方法
(二)效用與消費者理論,能夠根據效用函數求解需求函數等等
(三)廠商理論,能夠進行計算分析
(四)市場結構理論,主要是廠商短期與長期均衡、市場效率,及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和應用
(五)生產要素價格理論,特別是勞動的供給與需求,以及收入分配理論
(六)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論
(七)宏觀經濟系統的主要指標與相互關系(基本定律)
(八)總供給與總需求理論、IS-LM模型
(九)經濟增長理論
(十)經濟周期理論(又稱商業周期理論)
(十一)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范疇、工具與效果評價
(十二)匯率決定理論和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政策的效果分析
(十三)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特徵與建模步驟
(十四)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基本假設、參數估計方法、置信區間、顯著性檢驗等
(十五)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異方差性、自相關性、多重共線性,以及克服隨機解釋變數的方法等
(十六)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識別,以及各種估計方法:狹義的工具變數法、間接最小二乘法,及二階段最小二乘法
三、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 經濟學基礎知識
1、經濟學的定義
2、選擇、權衡和機會成本
3、邊際量與激勵
4、自願交換與有效市場
5、生產可能性邊界
6、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
7、了解經濟學的歷史演進和標志性作品
8、經濟數據的類型
9、圖形繪制與分析
第二部分 供求理論及其應用
1、需求與需求曲線
2、需求的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動
3、市場需求與個人需求
4、供給與供給曲線
5、供給的變動與供給量的變動
6、市場供給與個人供給
7、供求均衡和意義
8、價格機制的作用方式
9、需求彈性及其計算
10、供給彈性及其計算
11、消費者剩餘
12、生產者剩餘
13、競爭市場的效率與公平
14、住房市場與租金上限
15、勞動市場與最低工資
16、稅收分攤與需求彈性、供給彈性
17、稅收與效率
18、非法物品市場
19、農產品價格穩定政策
第三部分 效用與消費者理論
1、效用、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3、基數效用理論下的消費者均衡
4、需求曲線的推導
5、能運用拉格朗日方法,從效用函數等推導出需求函數
6、消費者偏好的假設
7、無差異曲線及其特點
8、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9、預算線
10、序數效用理論下的消費者均衡
11、基數效用理論和序數效用理論之間的聯系
12、收入-消費曲線
13、消費者需求曲線
14、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及其應用
15、市場需求曲線
第四部分 生產者理論
1、生產函數:概念、常見的生產函數形式
2、短期生產函數
3、長期生產函數
4、投入要素的最佳組合
5、規模報酬
6、長期生產的經濟區域
7、成本的概念
8、短期成本理論
9、長期成本理論
第五部分 市場結構理論
1、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
2、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3、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4、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5、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均衡
6、完全競爭市場均衡的效率
7、完全壟斷市場
8、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9、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
10、壟斷廠商的供給曲線的說明
11、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
12、壟斷廠商的差別定價
13、自然壟斷
14、壟斷競爭市場
15、壟斷市場的效率與福利損失
16、寡頭市場的特徵
17、折彎的需求曲線
18、寡頭的決策
19、博弈論 :納什均衡,幾個主要的博弈矩陣
第六部分 生產要素價格理論
1、收入分配和財富
2、洛倫茨曲線
3、基尼系數
4、收入再分配
5、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
6、生產要素的需求
7、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要素供給
8、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需求和供給的均衡
9、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要素價格的決定
10、勞動市場的均衡和工資
11、土地市場的均衡和地租
12、資本市場的均衡和利息
第七部分 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1、市場失靈的含義與成因
2、壟斷與政府管制
3、外部性的含義
4、外部性與經濟效率
5、消減外部性的對策
6、產權與科斯定理
7、公共物品的特徵
8、公共物品的最優數量
9、公共物品與經濟效率
10、公共物品的處理方式
11、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12、委託人-代理人問題
13、不確定性與風險
第八部分 宏觀經濟學基本概念和經濟活動的衡量
1、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與研究方法
2、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
3、宏觀經濟的理想狀態與運行目標
4、宏觀經濟學的變數體系與核算原理
5、國內生產總值與自然產出
6、消費者價格指數、失業率與充分就業
第九部分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與總需求-總供給理論
1、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2、利率、投資與投資乘數原理
3、政府支出與相應的乘數原理
4、貨幣需求決定與利率決定
5、銀行體系與貨幣供給
6、兩部門、三部門經濟的IS-LM模型
7、由IS-LM模型導出的總需求函數
8、總供給的一般形式
9、宏觀經濟均衡
第十部分 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
1、失業與就業的概念、統計指標與類型
2、奧肯法則
3、勞動力市場與工資率
4、工資剛性與粘性
5、通貨膨脹概念與後果
6、菲利普斯曲線
7、理性預期與通貨膨脹
8、通貨膨脹的治理
第十一部分 經濟周期與宏觀經濟政策
1、經濟周期現象與測量
2、經濟周期的根源
3、現代經濟周期理論
4、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
5、財政政策分析
6、貨幣政策分析
7、宏觀經濟政策效果
第十二部分 經濟增長理論
1、經濟增長的概念與方式
2、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與內生增長)
3、技術進步與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4、技術進步與知識經濟
第十三部分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1、國際經濟活動與比較優勢理論
2、國際收支帳戶
3、國際收支平衡以及調節手段
4、匯率決定理論與匯率管理
5、購買力平價與利率評價
6、關於固定匯率制度的蒙代爾-弗萊明三角形定理
7、開放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和宏觀經濟均衡
第十四部分 計量經濟學概述
1、了解計量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歷史
2、了解計量經濟學的內容、目的
3、熟練掌握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特徵與建模步驟
第十五部分 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
1、熟悉多元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形式、基本假設條件與參數估計
2、熟練掌握一元及多元線性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計式、性質
3、掌握多元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方程顯著性檢驗以及變數顯著性檢驗
4、掌握多元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參數估計量的置信區間
5、掌握多元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的預測值的置信區間
6、了解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計及矩估計方法
第十六部分 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計量經濟學檢驗
1、掌握異方差性的定義、經濟背景、後果、異方差檢驗,以及克服異方差性的方法
2、掌握序列相關的定義、經濟背景、後果、序列相關檢驗,以及克服序列相關的方法
3、掌握多重共線性的定義、背景、後果、多重共線性檢驗,及克服多重共線性的方法
4、理解隨機解釋變數的定義、經濟背景、後果,以及克服隨機解釋變數的方法
第十七部分 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理論與方法
1、掌握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基本概念,
2、掌握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識別,
3、掌握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估計方法:狹義的工具變數法、間接最小二乘法,及二階段最小二乘法
四、考試題型
概念題、選擇題(單選或多選)、判斷題、簡答題、分析題、計算題、論述題(可能包括但不一定在一次考試中全部出現)。
③ 中山大學考研899經濟學(含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考試大綱和范圍
你現在 重新看看 招生簡章 改過來了 ··
899 經濟學(含微觀和宏觀經濟學):考試范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應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的了解和運用;以及運用這些基本概念、理論和工具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不提供參考書目。
④ 沒有考初級會計職稱的可以直接考中級嗎
不需要先考初級,直接可以考中級,但是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一、堅持原則,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二、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無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三、履行崗位職責,熱愛本職工作。
四、報名參加會計專業技術中級資格考試的人員,除具備以上基本條件外,還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取得大學專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五年。
2、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四年。
3、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二年。
4、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一年。
5、取得博士學位。
(4)宏觀經濟學大綱擴展閱讀
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擔任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這是法律角度的規定,當然實際要從事會計工作光有證書是不夠的,除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外,需要通過學習掌握到各個行業的一般納稅人或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的實帳操作技能,證書的考試是考理論知識,實操應重點學真賬實操,盡可能不學模擬帳套。
中國注冊會計師只有一種,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簡寫CPA。
ACCA是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簡稱 ACCA))成立於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響力的專業會計師組織之一,也是在運作上通向國際化及發展最快的會計師專業團體。
CMA是「中國計量認證」 ,英文「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縮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其計量檢定、測試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⑤ 袁泉 胡海春主編的 《經濟學教程》復習提綱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宏觀經濟學》復習提綱
5 平均儲蓄傾向:是指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為:APS=S/Y
邊際儲蓄傾向:是儲蓄增量與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儲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則MPS=△S/△Y
從消費函數C=C0+bY中能夠得出儲蓄函數,即S=S=S0+sY
式中,S0表示不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儲蓄,S0=-C0,它為負值,表明消費者在沒有收入時,必須靠借債度日,存在負儲蓄;s為邊際儲蓄傾向,sY為隨著個人可支配收入變化而變化的儲蓄。
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互為補數,如下式:APC+APS=1
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互為補數,如下式:MPC+MPS=1
(三)投資函數 投資也稱為「資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時間內資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時間內生產能力的增量。投資是一個「流量」概念,而資本則是一個「存量」概念。
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時,首先將資本邊際效率(r)和市場貸款利率(i)進行比較。
如果r>i投資增加,如果r<i,投資減少,如果r=i,投資不增不減。
所謂「資本邊際效率」是企業投資支出增加最後一單位貨幣所帶來的報酬增量。根據凱恩斯的觀點,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這是凱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規律之一。一方面,隨著投資的增加,對資本品的需求擴大,就會使資本品價格上升;另一方面,隨著投資的不斷增加,產品數量增多,供過於求,就會使產品價格下降或形成庫存積壓,從而使預期收益下降,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結果,投資者不願較多投資或減少投資,從而投資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危機和失業。
如果資本邊際效率不變或下降,可以得出的投資函數為:I=I(i),投資隨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隨利率的提高而減少。
三、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
(一)簡單凱恩斯模型
此模型假定社會上僅有居民戶和企業兩部門。用Y表示總收入(因是兩個部門,沒有政府存在,Y為可支配收入),用AE表示總支出,如果Y=AE,此時的國民收入為均衡國民收入,這也意味著總供求相等。 因為Y=AE,AE=C+I;Y=C+S,I=S,所以,可以使用收入—支出法及儲蓄—投資法兩種分析方法研
究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
1、收入—支出法
根據Y=AE,可得出均衡國民收入均衡條件是Y=C+I。圖中橫軸Y為國民收入,縱軸C,I為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45°線上任意一點均表示總收入等於總支出。AE=C+I,即消費曲線與投資曲線所表示的總支出曲線,該曲線與45°線相交於E點,經濟處於均衡狀態。E點是家庭想要有的消費支出與企業想要有的投資之和正好等於總收入,此時的收入為均衡的國民收入。
E點的左邊總收入低於總支出,市場出現供不應求,企業必將提高產量和就業水平,從而增加收入。
E點的右邊總收入高於總支出,市場出現供過於求,企業必將減少產量和就業水平,從而減少收入。
因此,不論在E點的左側,還是在E點的右側,經濟都會根據市場的供求情況進行調整,使收入增加或減少,直至達到均衡國民收入水平。
C,I
Y=A
E
45。 0 Y0
Y
2、儲蓄——投資法
國民收入均衡條件是AE=Y,Y=C+S,AE=C+I則S=I,因此,國民收入的決定也可以通過研究儲蓄與投資的關系來進行。
圖中,橫坐標代表國民收入,縱坐標S,I分別表示儲蓄和投資;S曲線為儲蓄曲線;I曲線為投資曲線,這里的投資假定是自主投資,和國民收入的變化沒有關系,每年的投資是一個常數,投資曲線必然是一條與橫坐標平行的水平線。I曲線和S曲線相交於E點,該點為均衡點,表明均衡國民收入為Ye,即家庭部門想要的儲蓄正好等於企業部門想要投資的數量。
E點的左側,I>S,表明當年生產的剩餘產品(總產品中未消費掉的部分)不能滿足投資支出的需要。不足的部分只能由以前生產的產品加以彌補,這就引起存貨意外的減少。這一信號必定刺激廠商增加生產,從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E點的右側,S>I,表明投資支出不能吸收當年生
《宏觀經濟學》復習提綱
6 產的全部剩餘產品。這就形成存貨意外的增加(產品積壓)。這一信號使得廠商減少生產,從而使收入水平下降。
總之如果離開了E點,S與I之間處於失衡狀態,只有到達E點S=I,表明當年剩餘產品的供給(S)恰好等於對剩餘產品的需求(I)。國民收入回到均衡水平。 I,S S I E I
0
Y0
Y
以上兩種方法所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收入與支出、儲蓄和投資決定了同一均衡的國民收入水平。 (二)國民收入的兩個缺口——蕭條缺口和膨脹缺口
宏觀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達到平衡時的國民收入,稱作均衡的國民收入。達到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均衡,簡稱為潛在收入。潛在收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最大的國民收入。而非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均衡,簡稱為均衡收入。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般為均衡收入。
當一個國家的均衡的國民收入小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時,便出現了蕭條缺口,當均衡國民收入大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時,便有了膨脹缺口。
C, I
充分就業線 C2+I2 D
C + I E
C1+I1 A
0 Y0 Ye Y1 Y
圖中,縱軸代表總需求或總支出,橫軸代表總供給或總收入,45°C線上每一點表示總需求=總供給,
Ye為最大產量線(充分就業線)。
C+I是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所要求的總需求曲線,它與Ye線相交於E點,所以在E點上,既無失業也無通貨膨脹,這就是充分就業均衡點。
C1+I1為實際總需求線,它與Y1線相交於A,這時的實際總需求低於充分就業要求的總需求,這時有效需求不足,表示廠商出現了未計劃的存貨,產品賣不出去,需解僱工人,減少生產,以求均衡,因此GNP下降到Y0。從客觀經濟的角度看,政府應該阻止這種現象發生,AE稱為蕭條缺口。
C2+I2是另一條實際的總需求曲線,與Ye線相於D,這時實際的總需求高於與充分就業相適應的總需求,這時有過並需求,但該經濟在Ye已達最大產量,無法滿足需要,唯一的可能是價格上升(通貨膨脹)。ED稱為膨脹缺口,政府需採取措施消除通脹缺口。
(三)乘數效應 1、乘數: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2、投資乘數:是收入增加量與投資增加量之間的比率。同KI表示投資乘數,△Y表示國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資增量,則KI=△Y/△I,投資乘數的計算公式為KI=1/1-MPC ,式中MPC為邊際消費傾向。
3、消費支出乘數:指收入增加量與消費增加量之間的比率。用KC表示消費支出乘數,則KC=△C/△I
四、三部門國民收入決定 五、四部門國民收入決定
第五講 貨幣的需求和供給
一、貨幣定義和度量
貨幣:購買商品和勞務或者清償債務時被廣泛接受的物品。
貨幣層次的劃分:M0=現金(鈔票+硬幣,不包括商業銀行庫存現金)
M1=M0+活期存款(支票帳戶存款)
M2=M0+全部存款
M1被稱為狹義貨幣,M2被稱為廣義貨幣。西方經濟
學當中使用的貨幣概念一般指M1。 二、貨幣需求(流動偏好)
(一)貨幣需求
貨幣需求是指人們願意以通貨和活期存款的形式保有財富的要求,又稱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理論是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和決定貨幣需求量的因素。
《宏觀經濟學》復習提綱
7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產生流動性偏好的動機主要有:(1)交易動機;(2)預防動機;(3)投機動機。 1、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
交易動機是指消費者個人和企業為應付日常交易需求而保持一部分貨幣的動機。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大小取決於收入水平和利率因素。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數,是利率的減函數。
預防動機是指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預防性貨幣需要量同樣是收入的增函數,是利率的減函數。
如果用L1代表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所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用Y代表收入,i代表利率,則該貨幣需求函數可表示為:L1=L1(y,i)
2、投機動機
是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獲得投機利益的機會而保留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一般認為,貨幣的投機需求與收入無關,只與利率有關。利率提高,貨幣的投機需求則減少;反之,利率降低,貨幣的投機需求則增加。這是因為當利率水平低時,一般證券價格一定高(證券價格=證券收益/利率),利率水平已低,則未來更低的可能性較小,提高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說未來的證券價格更高的可能性較小,下跌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這時寧願保持貨幣而不持有證券,即貨幣的投機需求量較大。如果利率水平低到臨界點,貨幣的投機需求變得無窮大時,即人們將全部的證券全部換成貨幣時,就出現了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如果用L2表示貨幣的投機需求,用i表示利率,則:
L2=L2(i)
流動性偏好就是由上面三種動機所決定的全部貨幣需求量之和。如果用L表示貨幣的總需求量,則 L=L1(Y,i)+l2(i),簡化為L=L(Y,i)
(二)貨幣數量論
MV=PY是費需交易方程式 1、傳統貨幣主義:MV=PY
2、現代貨幣主義:MV=PY 3、後凱恩斯主義:MV=PY
符號上加「一橫」表示該變數傾向不變。 三、貨幣供給 (一)貨幣供給
貨幣供給是一存量指標,它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時點上所擁有的貨幣數量。
(二)影響貨幣供給的三大行為主體 1、中央銀行
2、商業銀行
3、公眾
(三)商業銀行的存款創造與存款乘數
存款創造指中央銀行新增一筆通貨流入銀行後,經很行體系連續存貸所引致的成倍的存款總額。 以(△Dd)R表示商業銀行准備金增加引起的活期存款創造,以(△Dd)C表示現金發行增加引起活期存款創造。以△Dd表示總的活期存款創造,可得出下式: 1 (△Dd)R=△R rd+e+K+rtt
1
(△Dd)C=△C rd+e+K+rtt
1
∴(△Dd)= (△R+△C)rd+e+K+rtt 1
=(△H)rd+e+K+rtt 式中,rd表示活期存款法定準備金率;e表示超額
准備金率;K表示通貨占活期存款比率(提現率);rt
表示定期存款准備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例;△H表示基礎貨幣增量。
1
其中, rd+e+K+rtt 稱為存款乘數或存款擴張倍數。
(四)中央銀行控制的基礎貨幣與貨幣供給量
1、基礎貨幣(高能貨幣)
現金發行和商業銀行准備金構成了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的負債在存款創造從而貨幣供給的決定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把中央銀行的負債即現金發行和商業銀行准備金之和稱為基礎貨幣,則H=C+R。基礎貨幣的增加就是商業銀行准備金的增加和現金發行的增加,則△H=△C+△R 2、貨幣乘數與貨幣供給量的決定
按M1的統計口徑,貨幣供給為現金和活期存款之和,即MS=C+Dd,則增加的貨幣供給△MS=△C+△Dd
=K·△Dd+△Dd
1+K
1+K
∴△MS= rd+e+K+rtt 式中 ,rd+e+K+rtt 為貨幣乘數。
四、貨幣供求均衡
貨幣均衡通常指在一定利率下的貨幣供給量(MS)等於貨幣需求量(L)。如果MS>L,均衡利率水平下降,
《宏觀經濟學》復習提綱
8 如果MS<L,均衡利率水平提高。
貨幣均衡是一個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復到均衡的不斷運動的過程。
第六講 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及相關理論 (一)物價穩定(避免通脹和通縮)
1、通貨膨脹 (1)含義和度量
通貨膨脹是指多種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持續明顯的上漲的過程,或者說是貨幣價值持續下跌的過程。
衡量通貨膨脹程度的指數主要有消費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和GDP沖減指數。
(2)分類 按通貨膨脹的原因可劃分為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結構失調型和預期助動型等幾種類型。 按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公開型和隱蔽型兩種。
按物價水平上漲的程度可分為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和惡性通貨膨脹。
(3)通脹對經濟的影響
它對財富和收入起著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對產量、就業和經濟增長也能發生影響。
2、通貨緊縮
物價總水平明顯持續下跌的過程。通貨緊縮時期抑制消費和投資,失業規模擴大,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並由於企業償債能力和貸款意願不強,銀行呆壞賬增多,加大金融風險。
(二)充分就業
1、失業與充分就業的含義
失業指勞動力沒有就業,但積極地尋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崗位的一種狀況,處於此狀況的勞動力被稱為失業者。
充分就業指在一個經濟中,在一定的工資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願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業與充分就業的概念,並不單純指勞動力因素,也包括了對資本及其他資源的使用狀況。因為勞動力的使用總是和資本及其他資源連在一起的。
2、失業種類
(1)自願失業;(2)摩擦性失業;(3)結構性失業;(4)非自願失業。
前三種失業被認為是正常的失業現象,因而雖被計入失業率,但並不算真正的失業。這種失業率被稱
為「自然失業率」,充分就業概念包含著一定程度的「自然失業率」。 3、奧肯定律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發現失業率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負相關關系,這被稱為奧肯定律。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如果超過充分就業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業率為標准)時,每使失業率降低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則必然增加3%。(也有的經濟學家提出為2.5%),反之,失業率每增加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則會減少3%。以g代表代表超過自然失業率之上的失業率給實際GNP帶來損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業率,一般為4%,以u代表實際失業率,以a代表超過自然失業率之上的失業率和實際GNP之間負向關系的系數,按奧肯的計算,該系數為3。因此,超過自然失業率之上時每增加1%的失業率而使實際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4、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是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繪制的表示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之間相互關系的曲線。在一個坐標圖形上,如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變動率,則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大體上可呈現為一條負向傾斜的曲線,它表示:貨幣工資上漲率越高,失業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工資是產品成本主要構成部分,從而對產品價格有決定性影響,因此他們把菲利普斯曲線描述的那種關系延伸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替代關系:失業率高,通脹率就低;失業率低,通脹率就高,並認為二者之間這種替代關系可為政府進行總需求理論提供一份可供選擇的菜單,即通脹率或失業率太高時,可用提高失業率的緊縮政策或提高通脹率的擴張政策來降低通脹率或降低失業率,以免經濟過分波動。
(三)熨平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及追求長期經濟增長
1、 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是指經濟從高漲到低潮上下反復波動的循環過程。
種類:(1)「長周期」或「長波」,其長度平均約50年左右,由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稱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建築周期」。其長度平均約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故又稱為「庫茲涅茨周期」。 (3)中長期或中波。其長度平均約8年到10年,由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稱為「朱格拉周期」。
《宏觀經濟學》復習提綱
9
(4)短周期或短波。其長度平均約40個月,由美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故又稱為「基欽周期」。
此外,還有兩種經濟的波動形式:季節性波動和不規則波動。
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2)經濟周期理論
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2、經濟增長
(1)經濟增長的定義 經濟增長是指一國經濟活動能力的擴大,其衡量標准就是一國商品和勞務總量,即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狀況,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狀況。經濟增長不同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指一國由不發達狀態轉入發達狀態。經濟發展不僅包括了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結構等的變化。
(2)經濟增長的源泉
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勞動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資本存量的增加,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
(3)經濟增長模型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重點在於研究經濟穩定增長的長期條件,也就是在長期內如何達到較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在適當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率這一目標,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種經濟變數使其滿足穩定增長條件。為了表述、說明各經濟變數間的關系,經濟學家們建立起各自的教學模型,並用它來概括經濟增長的理論。這些模型主要有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及新劍橋模型。
(4)經濟增長極限理論
又稱「零經濟增長論」。產生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國學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長的極限》一書,建立一個「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個方面的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1)加速的工業化;(2)快速的人口增長;(3)廣泛的營養不良;(4)有限資源的耗竭;(5)日益惡化的環境。他們認為為避免世界經濟的崩潰,就要採取措施,建立一個持續的生態平衡環境,控制經濟發展,實行「零經濟增長」。
(四)國際收去平衡(略)
二、宏觀財政政策的運用
宏觀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政府對居民戶的各種支付
等)。
(一)古典學派的「健全財政」思想
(二)凱恩斯主義的「補償財政」思想 (三)凱恩斯主義宏觀財政政策手段 1、自動穩定器
指財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減輕各種變數或者說干擾對GDP沖擊的內在機制。它包括:累進的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救濟金的發放;農產品價格維持的實行;公司和個人儲蓄。
2、「相機抉擇」的財政手段
政府在進行需求管理時,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各項調節措施的特點,機動地決定和選擇當前究竟採取哪一種或哪幾種措施。
一是變動公共工程等政府支出方案 二是變動政府轉移支付支出 三是變動稅率
3、政府購買支出乘數,轉移支付乘數,稅收乘數。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 1/1-MPC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GT= MPC /1-MPC 政府稅收乘數KT = MPC /1-MPC
(稅收乘數為負值,表示收入隨著稅收的降低而減少,隨著稅收的增加而減少)
政府稅收乘數小於政府支出乘數,它的幅度為一個MPC因子,其原因是當政府在支出增加1元時,這1元錢會直接花在國民收入上。而當政府減少1元稅收時,這1元中只有一部分花費在消費上,另一部分會儲蓄起來。這種對1元錢做出的不同反應,就足以將稅收乘數降至支出乘數以下。用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說明政府購買支出乘數大於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三、宏觀貨幣政策的運用
(一)貨幣政策
是指調節整個經濟社會的貨幣供給量的政策。 (二)貨幣政策工具
一是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債券市場上購買或出售政府債券,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而調節貨幣供給的政策手段。
二是變動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時的利率。
三是改變法定準備金率:法定準備金率指中央銀行規定的各存款貨幣銀行必須遵守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率。
⑥ 誰能提供2006年東南大學研究生入學的西方經濟學的大綱
《現代西方經濟學》(第三版),宋承先,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一編 宏觀經濟基本概念和計量
第一章 宏觀經濟學導論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概念
一、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二、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經濟學基礎
三、流量與存量
四、事前(Ex-ante)與事後(Ex-post)
第二節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一、經濟理論的哲學基礎———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均衡與非均衡
三、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
第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第一節 國民收入核算概述
第二節 產品流量和收入流量的循環流轉
一、國民產品與國民收入
二、兩部門模型:全部國民產品用於個人消費
三、兩部門模型:包括儲蓄和投資
四、三部門模型:政府稅收和政府開支
五、四部門模型:出口凈額
第三節 用增加價值法核算的國民產品和勞務的價值(NNP)
一、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
二、投入產出表核算NNP
第四節 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和NNP
一、消費
二、投資
三、政府購買的物品和勞務與轉移支付
四、出口和進口
第五節 用收入法核算的國民收入(NI)
第六節 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和可支配個人收入
一、國民收入與個人收入
二、可支配個人收入
第七節 名義的與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
一、實際國民產品—鎖鏈權數(Chain-weighted)
二、鎖鏈權數
三、費雪鎖鏈指數的應用
第八節 生產出的實際GDP與潛在的實際GDP(Potential Real GDP)
復習思考題
附錄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方法論問題
一、引言
二、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與提供(非物質的)勞務的勞動
三、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
四、生產商品的勞動與價值
五、使用價值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數量指標
第二編 國民收入決定的靜態均衡模型
第三章 古典宏觀經濟模型
第一節 薩伊法則與「凱恩斯革命」
第二節 薩伊法則與古典宏觀經濟模型
一、薩伊法則及其涵義
二、薩伊法則與利息率理論:資本市場的均衡
三、薩伊法則與貨幣的職能:「兩分法」與貨幣「中性」
四、古典工資理論與充分就業均衡:勞動市場的均衡
五、貨幣數量說:價格水平的決定
六、古典宏觀經濟模型
第三節「凱恩斯革命」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簡單的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
第一節 有效需求
一、總供給價格與總供給
二、總需求價格與總需求
三、有效需求與宏觀均衡
第二節 消費函數
一、消費函數
二、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
三、儲蓄函數
四、消費傾向的基本心理法則
第三節 投資函數
第四節 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一、總供給、總需求與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二、儲蓄投資與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第五節 乘數原理
一、概述
二、簡化的乘數
三、消費函數的變化與乘數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政府開支稅收,出口及進口
第一節 政府開支與政府開支乘數
第二節 政府開支稅收與稅收乘數
一、稅收凈額給定不變
二、平衡預算乘數
三、稅收隨收入變化
第三節 政府轉移支付與轉移支付乘數
第四節 財政政策與充分就業
第五節 出口與出口乘數
一、簡單的出口乘數
二、進口、稅收與出口乘數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消費理論
第一節 凱恩斯的消費函數
第二節 橫截面消費函數
第三節 短期(經濟周期)消費函數與長期消費函數
一、短期消費函數
二、長期消費函數
第四節 絕對收入假說
第五節 相對收入假說
第六節 恆常收入假說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利潤利息與投資量的決定
第一節 資本邊際效率與投資的決定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理論
二、資本邊際生產力利息率與均衡投資量的決定
三、投資邊際效率利息率與投資量的決定
第二節 加速原理與投資量的決定
一、資本產出比率
二、加速原理
第三節 利息率、投資與IS曲線
復習思考題
第八章 貨幣的供給和需求與利息率的決定
第一節 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
一、交易動機
二、預防動機
三、投機動機
四、貨幣的總需求
第二節 貨幣的供給和需求與均衡利息率的決定
第三節 均衡利息率的變動
一、貨幣供給量的變動
二、收入水平的變動
三、投機性貨幣需求的變動
復習思考題
第九章 擴展的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
第一節 產品市場的均衡:IS曲線
一、產品市場的均衡
二、IS曲線的推導
三、IS曲線的特點
第二節 貨幣市場的均衡:LM曲線
一、貨幣市場的均衡
二、LM曲線的推導
三、LM曲線的特點
第三節 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IS-LM模型
第四節 兩個市場均衡的變動
一、總需求的變動:IS曲線的移動
二、貨幣供給量的變動:LM曲線的移動
復習思考題
第十章 總供給總需求與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
第一節 總量需求曲線(AD)
一、總量需求曲線的推導
二、總量需求曲線的移動
三、AD曲線的數學方程
第二節 總量供給曲線(AS)
第三節 凱恩斯總供給函數:貨幣工資固定不變
第四節 古典學派總供給函數:可變貨幣工資率
第五節 總供給總需求與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
一、AD曲線的推導及其變動
二、AS曲線AD曲線與凱恩斯宏觀經濟均衡
第六節 簡要的總結: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與古典學派宏觀經濟學
一、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
二、古典宏觀經濟學
三、實際余額效應:凱恩斯效應與庇古效應
復習思考題
第三編 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
第十一章 貨幣的供給
第一節 貨幣的定義與職能
一、貨幣與資產和財富
二、貨幣的職能
三、貨幣的計量
第二節 銀行制度與存款創造
一、中央銀行
二、存款准備金
三、存款創造與存款乘數
四、存款創造過程中的「漏出」
第三節 貨幣供給量的決定
一、貨幣供給量的決定
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因素
第四節 貨幣供給的外生性與內生性
一、「金塊論爭」
二、通貨學派與銀行學派
三、馬克思貨幣流通公式
四、維克塞爾與費雪
五、凱恩斯與貨幣主義
六、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二章 貨幣的需求
第一節 傳統的貨幣數量說
一、費雪的交易方程
二、劍橋方程
第二節 凱恩斯貨幣需求函數
一、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
二、鮑莫爾的「平方根公式」
三、托賓的資產選擇理論
第三節 貨幣主義的貨幣需求函數
第四節 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三章 宏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 政策目標
第二節 財政政策
一、財政收支與公債
二、財政收支與國民收入的決定
三、自動穩定器與積極的財政政策
四、補償性財政政策,充分就業預算盈餘與財政拖累
五、財政赤字與公債
第三節 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的目標
二、貨幣政策的工具
三、選擇性控制
四、道義上的勸告
第四節 規則與酌情而定的貨幣政策
一、序言
二、贊同規則的貨幣學派的觀點
三、泰勒規則(The Taylor Rule)
四、規則及央行的可信性
五、貨幣增長目標及通貨膨脹率目標——諸央行的歷史回顧
復習思考題
第四編 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
第十四章 貨幣主義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重新表述的貨幣數量說
二、宏觀經濟模型
三、自然失業率假說與加速度通貨膨脹理論
第三節 經驗數據
一、實證經濟學方法論
二、貨幣供給的外生性
第四節 政策主張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五章 理性預期學派:新的古典經濟學
第一節 預期與理性預期
一、預期與瓦爾拉一般均衡
二、靜態預期外推型預期與適應性預期
三、理性預期
第二節 理性預期與穩定性政策的無效性
一、菲利浦斯曲線
二、自然失業率假說與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線
三、理性預期與穩定性政策的無效性
第三節 盧卡斯總供給函數與理性預期宏觀經濟模型
一、理性預期的宏觀經濟模型
二、盧卡斯總供給函數與經濟周期
三、小結
第四節 實際的經濟周期模型
復習思考題
第十六章 新的凱恩斯主義
第一節 概說
一、瓦爾拉一般均衡模型
二、凱恩斯革命與新古典綜合
三、凱恩斯主義與新凱恩斯主義
第二節 帕廷金的實際余額效應
一、帕廷金對瓦爾拉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
二、帕廷金與非瓦爾拉均衡
第三節 克洛沃的雙重決策理論
第四節 萊榮霍夫德與工資價格剛性
第五節 巴羅和格羅斯曼非瓦爾拉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六節 新的凱恩斯主義對經濟周期的解釋:工資價格剛性的微觀經濟學
一、壟斷與價格決定
二、勞動合同
三、加成定價與長期價格協議
復習思考題
第五編 動態經濟學
第十七章 經濟周期理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經濟周期理論
第三節 消費不足與儲蓄過度的理論
一、西斯蒙第的消費不足論
二、馬爾薩斯的儲蓄過度論
三、霍布森的儲蓄過度(消費不足)論
四、福斯特和卡靖斯的消費不足論
第四節 比例失調危機理論——投資過多(資本短缺或消費過多)
一、貨幣的投資過多理論
二、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
第五節 熊彼特「創新」周期理論
第六節 純貨幣危機理論
第七節 政治的經濟周期理論
第八節 資本存量調整理論———乘數與加速數的相互作用
第十八章 經濟增長理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一、實際增長率
二、有保證增長率
三、有保證增長率實際增長率與經濟周期
四、自然增長率
五、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六、小結
第三節 新古典增長模型
一、人均資本可以變動的增長模型
二、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收入分配
三、黃金規則
第四節 劍橋經濟增長模型——國民收入分配份額 可以變動的增長模型
一、兩個劍橋的「資本論爭」
二、卡爾多的分配理論與穩定狀態均衡增長
三、卡列茨基的動態宏觀經濟模型
第五節 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
一、技術進步的涵義
二、中性技術進步與非中性技術進步
第六節 經濟增長源泉的計量
一、理論基礎
二、索洛的增長源泉計量
三、丹尼森的增長源泉計量
第十九章 通貨膨脹理論
第一節 通貨膨脹的定義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原因和結果
一、需求拉上通貨膨脹
二、成本推進通貨膨脹
三、結構性通貨膨脹
四、小結
第三節 預期與通貨膨脹
一、核心通貨膨脹
二、自然失業率假說與加速度通貨膨脹
第四節 菲利浦斯曲線與預期
第五節 菲利浦斯曲線與失業
一、李普賽的理論詮釋
二、費爾普斯的「尋業的失業」
第六節「滯脹」的成因與對策
一、通貨膨脹周期的四個階段
二、「滯脹」階段的長度——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的爭論
第六編 國際經濟學
第二十章 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重商主義
第二節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說
一、兩個國家兩種產品
二、兩個國家三種產品
第三節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一、貿易型式的決定
二、貿易條件的決定
三、李嘉圖國際價值理論「違背」勞動價值論?
第四節 約翰·穆勒的國際價值理論——相互需求說
第五節 馬歇爾的對外貿易曲線
第六節 國際貿易的利益分配
第七節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
第二十一章 對外貿易政策
第一節 關稅的經濟效應
一、關稅
二、補貼生產者
第二節 非關稅貿易壁壘
一、進口限額
二、其他非關稅壁壘
三、出口限額
第三節 當代世界貿易政策
一、關稅和貿易總協定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二十二章 國際金融與國際貨幣制度
第一節 國際收支平衡表
一、經常項目(Current Account)
二、資本項目(Capital Account)
三、平衡或結算項目(Balancing or Settlement Account )
第二節 外匯與匯率制度
一、外匯與匯率
二、匯率的調整與變動
三、金本位制的固定匯率
四、自由浮動的匯率
五、購買力平價說
第三節 國際貨幣體制的演變
一、金本位制
二、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制(1944.7-1973.3)
三、布雷頓森林體制的終結與管理浮動匯率制
第四節 國際收支的調節
一、金本位固定匯率的自動調節
二、布雷頓森林協議國際收支的調節
第五節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一、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
二、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之間的一致與沖突
三、直接控制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