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是中國人嘛
德國人
Karl Marx
卡爾·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過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慧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除母語德文外,他先後攻下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義大利文。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說,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1835年10月,他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在大學,他除研究法學外,還研究歷史、哲學和藝術理論。1837年起,馬克思開始認真鑽研黑格爾哲學。1841年,他結束大學生活,獲哲學博士學位。
馬克思在完成博士論文後,本想在波恩大學講授哲學,但因普魯士政府加緊對進步知識界的迫害,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於是他轉向政治,開始從事反對封建專制和爭取民主的斗爭。1842年初,他寫了第—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土的書報檢查令》,通過對書報檢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個普魯土國家制度的反動本質。同年5月,他開始為自由主義反對派創辦的《萊茵報》撰稿,10月擔任了該報的主編。在馬克思的影響下,這份報紙越來越鮮明地傾向於革命民主主義。1843年4月1日《萊茵報》被反動當局查封。
1843年5月,他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里,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她成了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志。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他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斗爭狀況,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系,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斗爭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在巴黎期間,馬克思進行了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埋頭鑽研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歷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了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指出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的標准。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書中科學地論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制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准備和組織准備。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了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在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布魯塞爾區部和支部的領導人。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教育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倡議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協會。1847年11月,馬克思親自出席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託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大陸。3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當局驅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著手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主席。4月初,他們返回德國,直接參加革命。6月他創辦了《新萊茵報》。它是當時民主運動中唯一代表無產階級觀點的報紙。馬克思通過報紙宣傳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制制度作斗爭,揭露自由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行為,還通過報紙同各國民主派建立廣泛聯系,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為了發展民主統一戰線,馬克思參加了科隆民主協會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領導人建立密切聯系。他還積極參加科隆工人聯合會的工作,同工人組織內部的錯誤傾向進行斗爭。
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倫敦,在這里長期定居。在倫敦,馬克思重建了共產主義者的盟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繼續戰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國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佔,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
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出現了新高潮。馬克思又投入了實際斗爭。1864年9月28日,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他被選為國際的領導機構總委員會的成員,並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許多重要文件,為國際制定了斗爭綱領、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國際存在的整個時期,他始終是國際的領袖、國際的靈魂。正像恩格斯說的,「敘述馬克思在國際中的活動,就等於編寫這個協會本身的歷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雖然在起義之前並不贊同這一行動,但起義一經爆發,他就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援和幫助。他注意收集有關公社的材料,認真研究公社的各項措施,通過各種渠道與公社保持聯系,為公社出謀獻策,並且親自寫了幾百封信宣傳公社的意義,號召支持公社的事業。公社失敗後,馬克思又從物質生活、政治思想上幫助逃離法國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馬克思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主義的政治觀點、經濟觀點和策略思想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深刻地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產主義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論述了這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和分配原則,並提出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理論。這部著作對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斗,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冊,他的學說將永放光芒。
編輯本段人物年表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生於德國萊茵省(現屬於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馬克思·列維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生於1782年,同荷蘭女子罕麗·普列斯堡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並於1841年完成大學學業,同年另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後辭職。期間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學識淵博,精通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數學。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貴族小姐燕妮結婚。
1844年1月,與燕妮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同年完成<<哲學經濟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
1845年秋,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去到比利時布魯塞爾。
1845年12月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後來才誕生了《共產黨宣言》。
隨後不久遭到比利時當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國。
1846年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並且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
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國一起創辦了《新萊茵報》。
後被驅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離開巴黎,去了英國倫敦。在倫敦,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里,馬克思和燕妮失去了四個孩子中的三個。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70年10月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去世,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資本論》後兩卷為恩格斯整理馬克思的遺稿後出版,分別在1885年、1894年相繼出版。
馬克思在德國特里爾的故居,現在是馬克思博物館。
「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創始人卡爾·馬克思 1818年誕生在德國的特里爾鎮,父親是律師。卡爾17歲時進入波恩大學攻讀法律,隨後又轉入柏林大學,最後在耶拿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此後馬克思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在科倫為《萊茵報》當過一個時期的編輯。但是他那激進的政治觀點,不久就給自己惹出了是非,於是便遷居到巴黎。在那兒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觀點使兩人結下了真切的友誼,甘苦與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
不久,馬克思被驅逐出國,遷居到布魯塞爾。1847年就是在布魯塞爾他發表了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學的貧困》。翌年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其擁有最廣泛讀者的著作《共產黨宣言》。在同年晚些時候,馬克思返回科倫,數月後又遭驅逐。之後他遷居倫敦,在那裡度過餘生。
雖然馬克思當記者時賺些錢,但是他大量的時間在倫敦搞研究,撰寫有關政治學和經濟學著作(在那些年月里,馬克思和他的一家主要靠恩格斯的慷慨捐助來維持生計)。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於 1867年問世。1883年馬克思去世,另兩卷還沒有寫完,後來恩格斯根據馬克思遺留下來的筆記和手稿編輯整理出版。
馬克思著作是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從共產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以空前的規模迅速發展來看,馬克思顯然應在本冊居於高位,問題是他應高掛第幾位呢?
做這樣決定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人們對在淵古流長的世界史上的共產主義重要性的認識如何。雖然人們不能肯定共產主義究竟會發展到什麼范圍,將會維持多久,但是現在顯而易見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已經牢牢地紮下了根,至少在未來的幾百年內會對世界有重大的影響。
在馬克思逝世後大約一個世紀的今天,至少在名義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已接近13億。這個數字在人類史上比任何皈依其他思想體系的信徒還要多,從佔世界整個人口數字的比例來看也是史無前例的。這就使許多共產主義者和一些非共產主義者相信將來也許總有一天馬克思主義會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但是很難有把握地預料到將來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向。有很多似乎很重要的思想體系都有過其全盛時期,但是最終都銷聲匿跡了(摩尼創建的宗教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早在1900年憲政民主似乎顯然是未來的潮流,雖然它在將來最終有希望得以實現,但是現在很少有人再說這樣的結論是靠得住的。
即使人們承認共產主義對今日世界和未來有巨大的影響,也可能會對卡爾·馬克思本人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重要意義提出質疑。蘇聯政府的實際政策似乎並未受到馬克思著作的約束,他寫了有關黑格爾辯證法和勞動剩餘價值等著作,這樣的學說似乎對蘇聯現今的國際國內政策並沒有多大影響。
當今共產主義強調四個主要原則;①只有少數有錢人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大多數勞動者則在比較貧困中度日;②革除這種不合理的方法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即生產資料歸政府而不是私人所有的制度;③在大多數情況下,建立這種制度的唯一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暴力革命;④要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長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前三項原則早在馬克思以前就被明確地陳述過。第四項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而來的。蘇聯長期實行的現行專政,與其說是馬克思著作帶來的結果,倒不如說是列寧和斯大林的實踐所帶來的結果。因此或許可以說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影響是有其名而無其實,而對他著作的注重也只不過是裝點門面而已,企圖標榜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推行的思想和政策是有「科學」根據的。
雖然這種標榜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的確太過分了。例如,列寧不僅僅宣稱要遵循馬克思的教導,而且實際讀過並完全接受了他的教導,自信是在按照他的教導辦事。毛澤東和許多其他共產黨領袖也都是如此。是的,馬克思的思想可能會引起誤解和異議,但是基督、佛陀或穆罕默德也是如此。假如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的一切主要政策都是直接來源於馬克思著作的話,那麼他在本冊中的名次甚至還會高些。
也許可以認為,使共產主義在世界如此廣闊的天地里成為基本政治思想體系的主要功勞,應歸於真正建立了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實用政治家列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列寧當然是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但是馬克思甚至比列寧更重要,因為他的著作不僅僅強烈地影響了列寧的思想,而且也強烈地影響了許多其他共產主義領袖。
還有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就是是否應該把建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功勞在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之間劃分開來。他們共同起草了《共產黨宣言》,恩格斯對《資本論》的最後定稿肯定起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兩個人各自都以自己的名義寫了幾部書,但是他倆在智慧上合作得如此密切以致理應把兩人共同創造的產品當作一項不可分割的共同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書中確實也是兩人合佔一章,只不過標題是馬克思一個人的名字,這是因為在一般人看來他是兩個夥伴中起主導作用的一個,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最後要提到的一點是常常有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有嚴重的錯誤。例如,他曾預言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變得越來越貧困,有人認為這種情況現而未見並未發生。但實際上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對於這一問題的預見性,馬克思的貧困是指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而不是絕對貧困。隨著剝削積累形成的生產力發展,工人生活水平必然逐步提高。但相對於資本家,他們的生活更加貧困化了。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時所寫的跋,描寫了40年來英國工人的生活變化,是上述問題的歷史證明。在20世紀初,這種證據似乎尚嫌不足,但是現在,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是普遍規律了。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C2%ED%BF%CB%CB%BC&sr=&z=&cl=3&f=8&wd=%C2%ED%BF%CB%CB%BC%C9%FA%C6%BD
編輯本段主要成就
1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開創的經濟學說成為當今世界兩大經濟學體系之一。
2他的社會學思想發展成為現今世界三大社會學學說之一——沖突論學說。
3所掌握的自然科學達到當時的最高水準,精通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精通數學。
4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並自成一家,開創了辯證唯物論,現今大多數哲學思潮深受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存在主義等。
5精通政治學,他的政論文《路易。波拿巴》放到現在依然是同類著作中的經典。
6社會主義學說的集大成者,開創了科學社會主義體系。
7在美學、文學、藝術、法學、教育等領域都有獨到見解。
8歷史學上獲得了全新的突破,開創了唯物史觀。
2. 什麼是經濟類的C刊為什麼叫C刊是怎麼分的
「經來濟類刊物」這句話,自就不用多解釋了吧?
列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經濟類刊物」,就是「經濟類C刊」。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是「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寫為「CSSCI」,於是列入其中的刊物就被稱為C刊。
3. 請教幾個經濟學刊物的名稱,不知怎麼稱呼:1/Morgan, E. 2/Perri, F.S. 3/Wilson, C.
這分別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這是三個人。。。謝謝。。
4. 經濟類文章可以發哪些C刊,時間和費用如何大學老師
c刊很多了。
你去查下武大的期刊網
一般的c刊時間也很短
5. 經濟學研究生發表一篇c刊論文要多久
這個具體要看你發哪本期刊,期刊不同刊期不同的,C刊 審核時間一般都在1-3個月左右,版審核未權過是直接退稿的,後面需要再次提交論文審核,又得從新開始審核,具體要看文章的質量,但是一次性能過的比較少,發這類期刊是建議提前半年到1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