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內哪些人可以稱得上經濟學家
國際上,經濟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經濟學人。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衡量一個經濟學人是否經濟學家的唯一標准。而國內,大多數「經濟學家」是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也就是說名不副實。
按這兩個標准為標志,張五常(有經濟學「實用論」,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之一)、楊小凱(研究勞動分工——超邊際經濟學的開創者)、林毅夫(總結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假說)、吳敬璉(最早在國內提出並倡導市場經濟理論,是"市場取向改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經濟體制比較研究學科的開創者之一)、厲以寧(在比較中外經濟運行的基礎上,發展了非均衡經濟理論)、張維迎(中國產業經濟學「第一人」)等,是較為符合的。
Ⅱ 有懂經濟學的嗎,超邊際分析與邊際分析有什麼區別
現代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上的以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為基礎的分析方法就是邊專際分析。楊屬小凱認為,邊際分析無法解決分工的問題,於是引入超邊際分析。簡單地說,超邊際分析就是將產品的種類、廠商的數量和交易費用等納入分析框架的分析方法。
超邊際分析包括角點均衡和全部均衡兩部分,它是比較各個角點解的局部最大值,從中產生整體最優解。即它的每個均衡都是基於角點解,全部均衡是眾多角點均衡中的一個。這個全部均衡,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在給定價格和選擇各種模式的人數時,每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和模式使效用達到最大化;二是相對價格和選擇各模式的人數使供求相等,也使效用在一個結構的各模式間相等。即每個角點均衡解決給定分工水平的資源分配問題,而全部均衡決定分工的水平和結構。而新古典經濟學由於只解決了資源分配問題,不能內生分工水平和結構,故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每個角點均衡都相當於一個新古典經濟學的全部均衡。
Ⅲ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中國經濟學界為什麼要紀念楊小凱
就全球華人經濟學家而言,對中國的政治變遷和經濟改革有切身體驗和真知灼見者,是少數;能對現代經濟學作出理論性貢獻或挑戰現有理論體系者,是極少數;而同時具備這兩者者,更是鳳毛麟角。而楊小凱,就是這樣一個人。
關於楊小凱的經濟學貢獻,廣為人知的是:他為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是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原動力這一偉大洞見,提供了微觀機制和數學框架。另一個偉大成就是成功地創立了一個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的嶄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又稱「超邊際經濟學」。
在他離世後,連一向自負的經濟學怪才張五常都由衷感嘆:「只有上帝知道,如果小凱沒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我那種求學的際遇,他在經濟學的成就會是怎樣的。拿個諾貝爾獎不會困難吧。」
有人分析,楊小凱思想偉大之處還在於其有著強烈的處境意識,即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是他理論的真實背景。正如國際知名學者傑弗瑞·薩克斯所言:毫無疑問,楊小凱也是研究其祖國——中國社會轉型問題最深刻而無畏的分析家之一。
楊小凱並非一個純粹的經濟學者,在他的言說中透露著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滲透著他對中國命運的深切關注。他始終關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變遷並提出了眾多觀點,如開放戶籍制度、破除行業壟斷、允許土地自由流轉等等。
Ⅳ 想學點經濟學知識
我想初學經濟學大凡都要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我那個時候讀的是第12版,現在似乎出到第17版了,看起來不覺得很難懂,以前看到說有人在地鐵里當小說看的,覺得挺強。另一個可供的選擇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人大版)。斯蒂格利姿《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經濟學成就甚高,此書可作為前二者的補充,前二者所涉及經濟學內容主要是以價格理論及邊際分析為基礎,不包括不對稱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經濟學》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盡管三位作者政策傾向不同,但教材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特徵稍多一點,總體上講,教材相當客觀和公允。很適宜做入門教材。
《經濟學、原理、問題與政策》及《經濟學原理與問題》、〈經濟學案例〉、〈經濟學小品〉、《經濟學悖論》、〈社會問題經濟學〉等。此類書之特點是先提問題,再論原理,主要是針對社會習見問題,逐步解釋原理,水平、內容大多較好,唯缺乏體系與框架,適宜略懂經濟學者補充學習。
讀完初級就可以開始讀中級教材了。就微觀而言,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人大版)是不錯的選擇,涉及了微觀經濟學的大多數領域,配有案例,沒有數學壓力;瓦里安的《中級微觀經濟學》(三聯版,即《現代觀點》)可以作為提高,其章節是專題式的,有一點數學要求,但確實很嚴禁,和讀平狄克那本的感覺會完全不同。
至於宏觀,我認為也有必要讀兩本,其一是曼昆的《宏觀經濟學》,從長期經濟寫到短期經濟,思路很清晰,語言也引人入勝,但對於凱恩斯涉及不多。其二是多恩布施、費希爾的《宏觀經濟學》,也是不錯的,第六版和第七版都出了中譯(人大版),我個人認為第六版更好一些,數學要求也高一些。
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學習各種經濟學的專題和高級經濟學了。當然在學習高級前,要有一個好的數學背景。如果你想學數理經濟學,我推薦讀蔣中一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之後有多種選擇。如果學計量經濟學,我建議一定要先有很好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背景,不然學了也是白學。古扎拉蒂的《計量經濟學》(人大版)值得一讀。
另外丁丁老師寫的《給普通人寫的經濟學》(載於《風的顏色》)是一篇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盛洪的<<經濟學精神>>講得生動有趣,對經濟學概念有了了解,再來看別的書不遲。楊小凱〈經濟學原理〉〈新興超邊際古典經濟學〉,楊先生氣魄甚大,欲以一己之力重寫傳統經濟學體系,與汪丁丁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經濟學之異端,讀之可開闊視野。推薦閱讀。
Ⅳ 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怎麼樣
楊小凱先生的本意是寫一本關於新興古典經濟學的介紹入門書籍。但是我在看完了以後,除了對楊先生大力推崇的新型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感興趣外,更發現這本書是一個了解國際上現在最流行理論的一本好書。 楊先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是要在數學界最新發展起來的超邊際分析數學方法的基礎上,以古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將古典經濟學理論數學模型化,並以之發展和融合經濟學這么多年來的理論和模型,從而像哥白尼的日心學說對之前的地心學說和其他理論的融合和統一一樣,建立一個經濟學的全景結構,在此結構中,一切經濟學的理論都能統一、融合、解釋。對此構想,我是非常佩服的,也感覺到,在很多方面,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模型和結構的確有超出現在主流經濟學的地方。不過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現在才剛剛開始將理論數學模型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尤其對於宏觀經濟學,我本人感覺到能解釋的內容還是太少。 而在這本書中,由於楊先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是將現在所有經濟學的研究內容融合在一個統一的理論模型下,並要說明新模型比原有模型的優劣勢,因此也詳細介紹了所有相關的理論模型。雖然僅僅是簡單介紹,但寫得非常精煉,並且非常系統。可以說,看完此書,對於國際上現在經濟學流行的理論模型就都有了一個基本了解,對於進一步的經濟學理論的學習大有好處。
Ⅵ 經濟學經典著作有哪些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實體經濟特性與性質自由主義理論,對後人博弈實體經濟學的啟發,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2、曹國正(新加坡)《博弈聖經》。獨創了國正論、國正雙贏理論和粒子行為論,是新加坡政府認定的一部,影響人類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學高級學術著作,他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單方占優的博弈取勝理論,引起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自然哲學和博弈論界的極大關注。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第一卷)。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不朽貢獻。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人人耳熟能詳,就其概述的經濟學現象對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選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5、瓦爾拉斯(法國)《純粹經濟學要義》。現代經濟學的主觀價值(效用)論、邊際革命、經濟學數理化的轉向通過本書而系統化,熊彼特曾贊譽此書為,經濟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費雪(美國)《利息理論》。此書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在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的地方,他看見的是放棄當前消費而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所獲得的報酬。
7、凱恩斯(英國)《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理論認為,理性通過個人性質與性質的自由競爭會自然產生社會理性,就這一理論遭到了質疑和批判,其爭議的主要原因,是來自社會的理性遇到國家政治干預時缺失了博弈實體政治的理論。
8、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原理》。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被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
9、薩繆爾遜(美國)《經濟學》。把一本教科書選為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也是發行量最大的經濟學教科書,他在經濟學知識的標准化、體系化方面做出的貢獻,比當代任何一個人都多,就其入選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10、布坎南(美國)《同意的計算》。本書開創的「公共選擇」理論,使憲政民主制可以用數理工具定量分析和定量運算,人們用他的理論研究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形成,開辟了全新的路徑。
來源:美聞網-美國資訊第一門戶
Ⅶ 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txt全集下載
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罩悄顫傳到百運尺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物敗:
Ⅷ 誰是楊小凱: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華人
楊小凱,原名楊曦光,華人經濟學家,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曾經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由於其在經濟學上的巨大成就,楊小凱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2004年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56歲。中學時期的楊小凱,曾以一篇名為《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字報被點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這在中國的文革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楊小凱並非一個純粹的經濟學者,在他的言說中透露著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滲透著他對中國命運的深切關注。他始終關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變遷並提出了眾多觀點,如開放戶籍制度、破除行業壟斷、允許土地自由流轉等等
Ⅸ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的學院領導
向國成,湖南嶽陽人,教授,1965年生,經濟學博士,商學院院長,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主持,2010),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參與,2009),「經濟學基礎理論課程群」國家級教學團隊主要成員,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澳大利亞MONASH大學訪問學者。運用超邊際經濟學研究經濟組織與經濟發展問題,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省社科規劃重大招標項目、省軟科學重點項目、省教育廳重點項目 6項;在《經濟學季刊(中國)》、《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財貿經濟》、《中國軟科學》、《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小農經濟效率分工改進論》專著1部,《反壟斷政策的哲學基礎》《反壟斷經濟學前沿》《戰略、經濟組織與知識經濟》譯著3部,是國內系統運用分工與超邊際分析理論研究農業經濟發展的學者。
周光明,男,1964年生,湖南祁東人,中共黨員,教育學碩士,教授。1997-2003年先後任湘潭工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化工系黨總支副書記和黨辦、院辦副主任;2003- 2009年任湖南科技大學黨辦、校辦副主任兼教學評估辦公室、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辦公室副主任;2009年8月起任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
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管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部委重點課題等省部級課題6項、廳級課題4項;在《教育研究》《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著作、教材3部;獲省部級科研獎勵2項。
楊繼平,湖北荊州人,副教授,博士,碩士導師。四川大學理學學士,中南工業大學(現為中南大學)管理學碩士,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本科畢業以來一直在高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各1項,是湖南省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的核心成員和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基地的學術骨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和湖南省軟科學項目1項,在相關領域發表論文10餘篇。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產業經濟。
Ⅹ 古典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及相關政策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特色
[摘 要] 西方經濟學經歷2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三次大的革命,已經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但它始終未能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正是這個缺陷構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得以產生和興起的理論條件與邏輯起點。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疇、理論框架、分析範式等方面的開拓性研究取得嶄新突破,並以此為基礎,對企業成因和經濟增長長期動態模型等提出新的學說。新興古典經濟學增強了對現實經濟事實的解釋力,受到日益廣泛的認可,成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特色的最新反映。
[關鍵詞] 新興古典經濟學 經濟學 理論特色 創新
一部西方經濟學說史向我們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臘以來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和經濟理論,不斷涌流與分化,不斷否定與前進,不斷創新與發展,形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智慧長河與信息洪流,林林總總的流派和交錯延綿的學說,彰顯著學術的勃勃生機與活力。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許是西方經濟學這條智慧長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為前沿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從一開始它就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產生熱烈反響。當然,從學科性質、理論體系與思想淵源上講,新興古典經濟學仍屬西方經濟學的范疇,但由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對新興古典經濟學加以嚴肅的研究和積極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創者之一是以楊小凱(Yang)、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華人或華裔學者,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被認為是一個有中國背景的新興經濟學前沿學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對現實經濟事實的研究和解釋,包括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有別於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過了頭,一股腦鑽進陰冷書齋而遠離火熱現實的純理論性或數理化的邏輯推演。也許不用多久,新興古典經濟學就會走進國內大學經濟學的講堂;事實上在1999年,楊小凱就把新興古典經濟學帶到了北京大學的講壇,並正式受邀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實現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糾正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重新定義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礎。
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了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從專業化和分工問題轉向了給定組織下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專業化經濟被規模經濟所取代,使資源配置的Pareto最優總是與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可能性邊界相聯系。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糾正這種偏離,把經濟學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軌上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概念,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概念,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又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從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揚棄和超越。新古典經濟學慣用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僅運用邊際分析方法,而且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實現了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模型中,通常假定社會由2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需消費食物和衣服2種產品,同時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數可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這樣,2種產品就有6個變數。每個變數的取值既可為正也可為零,由此,全社會成員(2個人)對所有產品(2種產品)的最優決策,共計有23*2=64個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所謂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數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而內點解則是指當決策變數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在上例64個解中,有1個內點解和63個角點解。如果產品數量增加,其可能的角點解將變成一個天文數字。然而,楊小凱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使可能的最優解范圍大大縮小,而後文玫(Wen,1996)將這一方法推廣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數和非常一般的生產條件,形成的方法被稱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據文氏定理,可能成為最優決策解的數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實際上只有基於3種選擇組合的3個角點解為最優解:第一種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給自足,沒有專業分工,也沒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種組合是專業生產食物,用出賣食物的錢購買衣物;第三種組合是專業生產衣物,用出賣衣物的錢購買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組合都不是最優解。
以文氏定理為基礎,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雇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三)重新定義重要基本范疇,為建立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範式鑄成了所必需的理論基石。這些基本范疇包括:分工,專業化,兩難沖突,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並由此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
例如關於交易費用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應將交易費用區分為外生的交易費用和內生的交易費用,並由此建立其新的產權理論。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費用,而未涉及內生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非由於決策者利益沖突導致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用於生產、通訊、運輸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和定義了內生交易費用的新概念,提出內生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已做出決策之後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狹義內生交易費用則是指市場均衡與Pareto最優之間的差別,即人們在交易中爭奪分工好處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的交易費用,包括外部性、壟斷權以及扭曲等,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度及合約的安排有關。他們認為,研究內生交易費用的意義在於:可根據兩難沖突將壟斷和外部性程度內生化,有助於研究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交易費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關於貿易(包括國際貿易)的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造成貿易的兩難沖突。因為,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高效率,多樣化消費則意味著高效用,而消費的效用越高實現消費的交易費用也越高。因此,由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比較優勢效益就與交易費用形成了沖突。如果交易費用很大,超過了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則均衡結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選擇自給自足方式;這時效用最大,生產水平處於可能性邊界之內,水平較低。反之,如果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超過了交易費用,則必然出現分工,而且隨著交易費用的逐漸降低,分工呈現跳躍式發展趨勢,從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這時生產水平得以提高,處於可能性邊界上。這一均衡結構是由交易雙方的相對人數、相對偏好和相對生產率所決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演進,進而伴隨著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增長、市場結構變化等拓撲性質的變化。
(四)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沿著如下主線實現理論創新,發展並建立起新的理論框架體系:產權界定、合約執行——(內生、外生)交易費用——專業化和分工——市場化、競爭程度與協調失靈的風險。他們認為,為了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協調失靈風險,可以採用三種辦法:一是構築保險市場;二是明確界定產權。他們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