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貨幣戰爭》違背了哪些經濟學常識
我寫了一篇文章《貨幣戰爭的誤導》,我講一個最簡單的東西給大家聽,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哎呀,我們買美國國債,美國次貸危機讓我們買單啊,你為什麼要美國買單?為什麼不能把錢拿來回來?這不就是讓社會主義救美國嗎?這樣的話大家可能說,先生:金融知識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呢?我問你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有一百萬現金,你是放在銀行好還是放在自己家裡好?大家說。肯定放在銀行好,那麼你的外匯儲備你是放在國外還是放在自己國內好?你只能放在國外。這個外匯儲備放在國外就資產,資產既要保證安全性,又要保證他的收益率,又要保證它的流動。你說目前哪種資產可以比美國國債更好?有人說,買石油、買黃金,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個說法。黃金如果是我們一般的礦泉水是商品的話,他它沒有貨幣化,沒有金融化的時候,你想想看,他的價值有多少?那麼黃金之所以他已經貨幣化了,已經金融化。但是一種產品金融化之後、貨幣化之後他就由一種一般的消費品轉化為投資品,對不對?那麼投資品的價格怎麼決定?由投資者決定,他可能高,也可能低,也可能低於你的估值,也可能高於估值,遠遠的偏離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去買黃金怎麼樣?越買價格越高。大家說是不是?比如說石油,石油為什麼價格從很低飆到很高,就是它已經金融化了,已經期貨,如果他沒有期貨他不會飆來飆去,他的波動很小的,明白這個道理了吧!所以如果按照貨幣戰爭的利率,我們買黃金你虧的多。假定我們整個社會是以黃金來發行貨幣,按照這樣的理論我們現在的經濟是什麼結果嗎?我們要推到1900年去,經濟的繁榮就是因為政府通過各種各樣的信用關系讓你的貨幣信用在擴張,貨幣信用擴張了,錢一多了,就會把整個經濟推往前走,我曾經有自己的理論,現在經濟的文明三條之路第一是工業革命,第二是科技革命,第三是金融革命。沒有我們的金融革命,沒有我們信用的擴大,我們的經濟不會發展到今天,比如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如果房地產市場沒有住房按揭產品這一金融工具,房地產市場根本發展不起來。所以你提的這個問題,還是希望問這個問題的朋友,你把《貨幣金融學》讀一讀,多懂得一點金融學基本的知識,多看一點就明白什麼道理了。為什麼那本書會盛行?關鍵的問題還是大家金融學的知識還是有一段距離,因為金融這個東西跟其他的東西不一樣它就是知識,還有一個問題,金融資產跟其他資產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金融資產持有人往往是信息、知識等等方面不能夠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金融資產的財富容易被金融機構掠奪,大家覺得一看那個書覺得很有道理,那位朋友把這個問題理解了,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tocks/1/603617.shtml
------------------------------------------------------------------
《面對面-宋鴻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QsLPar6BhM/
㈡ 推薦幾本經濟學相關的書籍 謝謝
1、《國富論》
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76年。《國富論》這部著作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該書的出版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
2、《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被譽為是繼亞當·斯密《國富論》之後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被人們稱為"李嘉圖革命"。該書多次再版,成為經濟學說史上一部真正的輝煌巨著,是關於政治經濟學經典研究方法的基礎。
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所有理論,包含著李嘉圖的全部思想精粹,成為《資本論》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亞當·斯密和馬克思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
3、《經濟學原理》
主要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貫穿於書中始末,並運用它們對貿易,供求關系,銷量與生產,企業行為和行業組織,勞動力市場以及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闡述。
《經濟學原理》從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定位;該書首次在美國出版時創造了經濟學著作賣價和暢銷數量的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4、《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 C.諾思的著作。諾思在書中以西方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對經濟史進行了解釋,提出了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術因素,產權制度的變遷才是歷史演進的源泉的核心觀點。
5、《資本論》
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富論
㈢ 有關《貨幣戰爭》裡面的經濟學問題
1 個人讀過這本書,感覺這裡面有一定的真實性,不過作者把這一切全都歸根於人的私慾操縱的金融領域等,我覺得還是有悖於唯物主義的。如果依照作者,這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那也是一次「剪羊毛」了,其實按照經濟學觀點來說,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內在的經濟機制的缺陷所導致的。現在各國不是呼籲要改變現在的經濟體系。針對你所問的,你說指的這個製造危機的「他們」我想你會錯意了,他說指的這個「他們」是那些金融寡頭們,不是那些零散的小金融家,銀行家等。你可以了解一下美國的金融體系,和我國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有很多小的、零散的金融家。這些人加上普通老百姓,才是被剪的「羊」們。所以這構不成自相矛盾,他們還是通過這樣的經濟危機,重新洗牌,為自己吸金。2 羅斯柴爾德家族最終沒落的最根本原因我覺得還是讓德國人迫害的,還有就是我國富不過三代的俗語印證了這些。3 對沖 金融學上,對沖指特意減低另一項投資的風險的投資。它是一種在減低商業風險的同時仍然能在投資中獲利的手法。對沖在外匯市場中最為常見,著意避開單線買賣的風險。所謂單線買賣,就是看好某一種貨幣就做買空(或稱揸倉),看淡某一種貨幣,就做沽空(空倉)。如果判斷正確,所獲利潤自然多;但如果判斷錯誤,損失亦會較進行對沖大。 所謂對沖,就是同一時間買入一外幣,做買空。另外亦要沽出另外一種貨幣,即沽空。理論上,買空一種貨幣和沽空一種貨幣,要銀碼一樣,才算是真正的對沖盤,否則兩邊大小不一樣就做不到對沖的功能。 以上兩段轉自網路。我學到的對沖也主要是在外匯市場上學到的,我覺得上邊這幾段會有助你的理解的。
㈣ 戰爭經濟學的庇古的《戰爭經濟學》
庇古(1877-1959)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高足,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授,並擔任過國際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英國通貨與外匯委員會委員、皇家所得稅委員會委員等職。庇古不但在一般經濟理論研究中頗有名氣,他的研究目光還每每投向經濟學的分支領域,成為兩門新學科的開創者。1920年,庇古寫成了《福利經濟學》一書,首創福利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被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緊跟此書之後,庇古於1921年出版了《戰爭經濟學》一書,這本書又使他被後人稱為「戰爭經濟學的先師」。
庇古的《戰爭經濟學》,以戰時經濟為中心,全面探討了戰前、戰時和戰後的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問題。他的戰爭經濟理論從總體上看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庇古作為「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在基本傾向上,承襲了古典經濟學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他的戰爭經濟理論,深受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並以此為主要標志形成了戰爭經濟學的一大流派。其次,庇古的戰爭經濟理論,也受其福利經濟學基本理論主張的影響,他的戰爭經濟理論貫穿了一個基本思想,即盡量減輕國民福利的犧牲,為此就要將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給窮人。例如,他之所以強調用征稅籌集戰費,就是因為在這種方法下,富人擔負的戰費比例較大。他之所以強調國家對物價實行統制,一個重要原因是制止一些人攫取戰時利潤而「犧牲一般社會的利益」,「引起社會的嫉恨」。這些思想同他的福利經濟學的一些論點是一脈相承的。
㈤ 請明白的人給我講一講,為什麼說嚴重的經濟危機會導致戰爭的爆發
因為一戰後的賠款把德國賠得一窮二白,陷入絕境時,經濟危機來了,各國為了德國繼續履行賠款而不至於破產,不得不貸款扶持德國經濟,最後使其重歸大國行列。
而且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危機後人民對現狀的不滿,趁機上台。再利用其後的經濟復甦,當然也包括確實的經濟手段繼續攏絡凝聚了人心,為發動二戰打下了基礎。
至於經濟危機與戰爭的關系,一般教課書上說是帝國主義為了轉移國內矛盾。
我這樣理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拉動內需」。戰爭必然伴隨大規模的兵員徵集,以及巨量的鋼鐵、水泥等資源消耗,解決了大量人員的就業問題,對經濟蕭條有緩解作用,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異曲同工之妙。
㈥ 戰爭經濟學的戰爭與經濟關系的論述
赫斯特關於戰爭與經濟關系的論述相當廣泛。除了1914年出版的《戰爭的政治經濟學》之外;以後又有大量的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是戰爭與時政、戰爭與工業、戰爭與經濟的關系等方面的理論。
一、戰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首先,戰爭給經濟帶來的繁榮,只是暫時的。其次,戰爭帶來的債務,是一種最可怕和最有害的非生產性債務。
二、戰爭與財政的關系
第一,僅就經濟意義而言,所有用於陸軍、海軍和毀滅性武器方面的財政支出,都是浪費。第二,在全世界普遍的、永恆的和平確立之前,為實現這樣的和平而支出一些費用,是絕對必要的。第三,軍事開支的數量,只限於保衛國家的安全,使之免受侵略。
保羅·波斯特的《戰爭經濟學》 書 名: 戰爭經濟學
作者: 保羅·波斯特 (盧周來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2-1
ISBN: 9787300111766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戰爭改變著生命,同時塑造了歷史。戰爭使學者們著迷,使普通人關注。但人們卻往往忘記了戰爭還是一項經濟事務。史學家和軍事家們指出:「戰爭中開支比裝備重要,有了錢才有裝備」,「金錢是戰爭的力量源泉」,「誰擁有最後一塊錢誰就總是勝利」。是的,人們為金錢而展開戰爭,而金錢使得戰爭得以進行。
本書提供了戰爭經濟學的全面介紹,使所有對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相關社會科學感興趣的人能夠理解經濟與戰爭、國防的關系,幫助人們學會將經濟學的核心概念運用到紛繁的現實生活中。 第一單元戰爭的經濟影響
第1章戰爭經濟理論
第2章現實中的戰爭經濟:美國幾場主要戰爭的案例研究
第二單元軍事經濟學
第3章防務開支和經濟
第4章軍事勞動
第5章武器采辦
第三單元安全問題的經濟學
第6章發展中國家的內戰
第7章恐怖主義
第8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
參考文獻
索引 8231
㈦ 三個經濟學問題
1,高儲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生產率的增長,通過資本的投入,規范化越專來越高,生產率提高。屬但是高儲蓄帶來的問題是低消費,高生產率低消費,工廠還不得倒閉?一定的儲蓄是可取的,一定的生產率適應一定的消費能力,企業和產品協調發展,我們就會從中得到福利,我們消費了產品得到了滿足,企業賣出了產品,活得了利潤,就會投入再生產,研發新產品。這是雙贏~至於免費的午餐,沒有!因為沒有免費的產品,這些都是有成本的。即使是政府免費提供給你,那也是你提供的稅收嘛。2,增發貨幣,儲蓄的人(包括放在家裡的)被征稅的最多,錢放在那裡越來越不值錢了。至於企業,就好的多,通貨膨脹的話,他的產品價格也跟著上漲,做生意不虧,只是原本存在的錢少了,生產資料購買能力小了。換句話說,增發貨幣引發的通貨膨脹全民都被征稅,除非你的錢全部是以黃金白銀之類的形式貯存。3,一定的通貨膨脹可以促進就業,但是不能作為救命葯膏,就像是自慰,多了對身體是不好的。就業問題最終還得靠經濟的實質發展。通貨膨脹率降低了,是會一定程度引起失業,但是隨著實質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慢慢的會變好~
㈧ 什麼是美國的「戰爭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主要是研究戰爭的發生對交戰國雙方各國經濟的影響以及負作用。所謂戰爭經濟學,實際上從戰爭對經濟的影響角度來看,一個就是盡量減少戰爭對經濟的影響,另一個就是從戰爭中獲利。
美國的戰爭經濟學可以說就是「從戰爭中獲利」的經濟學。為美元而戰,基本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秘密。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完成了一個製造業大國向金融業大國的轉型,並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可見一斑,這個體系實質就是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在這個體系下,美國人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生存。這個體系可以把它叫做金融殖民體系。
但美元鎖定黃金,由於美國捲入了越南戰爭,黃金越來越少,多印美元沒有可能時,美國採取失信於世人的做法,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黃金脫鉤。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但美元跟黃金脫鉤,可能是雙刃劍,究竟對美國有什麼影響?對世界經濟又會有什麼影響?研究結果是美國認為維持美元霸權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有了這兩根支柱,就能確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美國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隨心所欲地玩紙幣轉移實物財富的魔術。
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
PS:霸權國家的設計如此精心,如此陰險,如此厚顏無恥!
㈨ 戰爭經濟學的薩伊的戰爭經濟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把他關於人力資本的思想帶進了戰爭經濟回理論。薩伊認為,答一個戰士投人戰爭之前,社會(包括他的父母)對他進行了大量投資。從出生之後的衣食住行,到成長階段的訓練教育等,花去了社會大量費用。他獨立之後,社會應收回這筆投資。可是當他在戰爭中陣亡或致殘,則不僅不能償還投資,可能要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戰爭耗費必須考慮傷亡者給社會帶宗的無法挽回的損失。另外,薩伊不同意亞當.斯密把士兵稱作非生產性工人的說法。他認為,士兵是「破壞性工人」。他們不僅消耗維持自身的產品。而旦,破壞別人艱苦勞動的成果,而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