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回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答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2]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貳』 宏觀經濟學中乘數等於1時存在乘數效應嗎
從三個方面論證了平衡預算乘數成立的條件:
比率稅收及其傳導機制;平衡預算中政府支出與稅收的關系;封閉經濟,並從政府支出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角度揭示出乘數的本質。
平衡預算乘數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經典問題,旨在分析在預算平衡的條件下政府支出的變化對總需求的影響,結論可歸結為平衡預算乘數定理,即如果政府預算是平衡的,則政府支出與對經濟影響的凈效應相當,也就是政府支出乘數恆等於1。平衡預算乘數定理結論是明確的,但是,在我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卻引起了很大的混亂,在由高鴻業教授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中,該書的早期版本在描述平衡預算乘數時,認為該乘數應小於1,新的版本又調整為等於1。到底是小於1或是等於1,這對教授西方經濟學的教師也感到很困惑,教學中往往無所適從,所以,徹底釐清平衡預算乘數是否等於1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陸長平先生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7期發表的《平衡預算乘數新探》(以下簡稱陸文)就是針對該問題所作的一個有價值的探索,認為比率稅制下政府平衡預算乘數應小於1。
與陸文的結論相反,有關專家認為,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不論是固定稅收或是比例稅收,平衡預算乘數都等於1,平衡預算定理成立。
供參考。
『叄』 宏觀經濟學中的六個乘數
乘數效應的產生的基礎是對於消費c的定義。(1)如果你把c看成一個自變數的話,那麼,c、版i、g增加多少,權y就會增加多少,也不會存在乘數效應。(2)但是乘數效應提出的背景是凱恩斯的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該模型建立在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決定理論。根據絕對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絕對的由可支配收入決定。基本公式是:c=a+by.其中,c代表消費;a代表自發消費,即不管收入多少為了維持生存都要有的消費;y代表可支配收入;b代表邊際消費傾向,即收入增加一單位消費增加的比例,0<b<1。把c=a+by代入y=c+i+g
中,y=(i+g-a)/(1-b)。此時,乘數效應產生了。增加一單位政府支出g,會帶來收入y的1/1-b倍的增加。政府支出乘數kg=1/1-b。投資乘數ki=1/1-b。還有乘數效應是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即投資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進一步導致投資增加,這樣隨著國民經濟的運行不斷循環,從而導致收入y的多倍增加。假定b=0.8.那麼經過無數輪的投資和國民收入的相互影響。增加一單位的g。會引起y增加,0.8+0.8^2+0.8^3+...=1/1-0.8倍。
『肆』 宏觀經濟學里的乘數理論為什麼沒有消費乘數
同意「勿忘我無為謂 」的觀點。
宏觀經濟學中認為C=f(Y),即消費是一個由收入決定的因變數。
如果又要求乘數,認為Y=f(C)中的消費乘數的話,豈不是用自己計算自己了,這是一個悖論。
『伍』 宏觀經濟學 簡述:乘數原理
乘數原理:
乘數原理又稱倍數原理。指由於連鎖反應,某一變數的變化引起另一相關變數成倍變化的經濟理論。乘數原理在凱恩斯經濟學的理論和政策主張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現代經濟研究中的重要分析工具。乘數原理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有不同的乘數概念,如投資乘數、財政支出乘數、貨幣創造乘數和外貿乘數等。
簡介:
乘數原理是一種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經濟波動的根源在於經濟自身,因而是內生的,具體說是,投資的變動會引起收入或消費若干倍的變動(乘數作用),而收入或消費的變動又會引起投資若干倍的變動(加速數作用),正是乘數和加速數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因此,這種理論稱為乘數-加速數模型。
『陸』 宏觀經濟學里有關「乘數」,到底是怎麼算
稅收,一個是定量稅收,一個是比例稅收.你說的高書是考慮的是定量稅收,其他是考慮比例稅收
『柒』 宏觀經濟學中的六個乘數
乘數原理來是一種傳源統的經濟周期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經濟波動的根源在於經濟自身,因而是內生的,具體說是,投資的變動會引起收入或消費若干倍的變動(乘數作用〉,而收入或消費的變動又會引起投資若干倍的變動(加速數作用),正是乘數和加速數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因此,這種理論稱為乘數-加速數模型。舉個例說,假定經濟起初由於某種原因使自發支出(投資,或政府購買,或出口)增加10億美元,如果乘數是2,則國民收入增加20億美元。產量或銷售額增加了,廠商會增加設備或建造新廠房,即要增加投資。如果增加1單位產品生產需增加1單位資本品,則投資與產量增量之間這一比率就稱為加速數,現在加速數就是1。於是,國民收入增加20億美元,就會使投資增加20億美元。投資增加20億美元,又會使產出或收入增加40億美元。產出的增加又會使投資再增加,並進一步使收入或產量再增加。當然,經濟並不會無限擴張下去,因為終究會遇到約束因素。例如,一些生產要素的短缺就會使經濟的擴張受到限制。一旦經濟停止擴張,或增長速度放慢,投資就會下降,經濟開始走向衰退,從而出現周期性波動。
『捌』 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是怎麼產生的
在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是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支出的初始變化之間的比率。用公版式表權示為k=y/j
,其中y
表示國民收入的變化,j
表示支出的變化。描述宏觀經濟中的經濟規律,主要是用來說明經濟運行中,總支出如消費、投資等發生變化時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總產出即國民收入產生數倍的變化。
『玖』 宏觀經濟學乘數問題
乘數有兩種,一種是定額稅下的乘數,一種是比例稅t的乘數,定額稅下是1/(1-C),比例稅下是1/1-C(1-t),
均衡國民收入是1000,
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是2.5,轉移支付乘數是2.稅收乘數是2.5,
增加政府購買80,減少稅收80,」增加政府購買和稅收同一數額以實現充分就業「,我不是很懂這個問題,所以沒算出來,其他的答案你可以參考一下。
『拾』 宏觀經濟學 乘數理論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乘數原理是一種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經濟波動的根源在於經濟自身,因而是內生的,具體說是,投資的變動會引起收入或消費若干倍的變動(乘數作用〉,而收入或消費的變動又會引起投資若干倍的變動(加速數作用),正是乘數和加速數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因此,這種理論稱為乘數-加速數模型。舉個例說,假定經濟起初由於某種原因使自發支出(投資,或政府購買,或出口)增加10億美元,如果乘數是2,則國民收入增加20億美元。產量或銷售額增加了,廠商會增加設備或建造新廠房,即要增加投資。如果增加1單位產品生產需增加1單位資本品,則投資與產量增量之間這一比率就稱為加速數,現在加速數就是1。於是,國民收入增加20億美元,就會使投資增加20億美元。投資增加20億美元,又會使產出或收入增加40億美元。產出的增加又會使投資再增加,並進一步使收入或產量再增加。當然,經濟並不會無限擴張下去,因為終究會遇到約束因素。例如,一些生產要素的短缺就會使經濟的擴張受到限制。一旦經濟停止擴張,或增長速度放慢,投資就會下降,經濟開始走向衰退,從而出現周期性波動。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C=a+bY.收入恆等式:Y=C+I+G+NX。增加收入,當然會增加消費~~增加消費,當然會增加均衡收入
「節約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儉悖論".
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節約悖論,他引用了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繁榮興隆,每隻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蜜蜂們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迅速貫徹落實,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結果出乎預料,整個蜂群從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