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問題
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
1、神話是人類早期在不能實際地支配自然力的條件下,「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願望的表現。「人靠自然界生活」6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長的基礎」,7然而,「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已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8
「在原始人看來自然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慾望,到處創造了許多神」。9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類不能在物質實踐領域實際地支配自然、利用自然,但是人類的生存本性又要求支配自然、利用自然。這種生存本性在主體人方面就表現為「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願望,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把自然力人格化的慾望。正是這種慾望創造了神和神的傳說。因此說,神話是以生產人自身為目的的。這是神話的基本性質。恩格斯還曾強調了這種人格化慾望的普遍性,由此也說明了這一基本性質在古代神話中的普遍性。
2、神話是人類早期對「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的幻想性的反映。神話作為先民意識的表現,有著後來人無法解釋、不可理解的一面。「
因 為 我 們 看 待 神 話 , 與 那 些 在 神 話 中 反 映 了 自 己 的 思 維 的 人 們 是
不 一 樣 的 。我 們 在 這 些 神 話 中 看 見 了 他 們 所 沒 有 看 見 的 東 西 , 看 見
了 他 們 所 想 像 的 而 我 們 已 經 體 會 不 到 的 東 西 。」
10但是從精神生產的普遍規律來說,神話的生產也有著同後來人的精神生產基本一致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說,「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11神話作為原始意識的混合體,無疑也是人生產的。這種生產,就其形式來看,是幻想的,是「神們的行事」(茅盾語),就其內容來看,卻是現實的,是「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神話的功能主義研究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明。「英國的馬林諾斯基通過對新幾內亞東南方的特羅布里安德諸島的實地調查,於1926年提出了一個學說:所謂神話是對於現存諸制度及諸社會關系給予一種根據的憲章。」12列
維-布留 爾 說 :「 神 話 則 是 原 始 民 族 的 聖 經 故 事 。」「 對 原 始 人 的 思 維
來 說 , 神 話 既 是 社 會 集 體 與 它 現 在 和 過 去 的 自 身 和 與 它 周 圍 存 在
物 體 的 結 為 一 體 的 表 現 , 同 時 又 是 保 持 和 喚 醒 這 種 一 體 感 的 手 段
。」
13現存制度的憲章的說法也好,原始民族的聖經的說法也好,都證明了神話內容不過是原始社會現實狀況的一種反映,只不過是一種幻想的反映,用毛澤東的話說是「無數復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於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想像的、主觀幻想的變化。」14換言之,也就是現實矛盾在幻想中的解決,所以它有如「憲章」,有如「聖經」。
3、神話是把早期人類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話為什麼會是一種幻想?這種幻想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按照馬克思的意思,原始人不僅不能在實際上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而且在意識中也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自然界的風雨雷電、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諸如此類的現象,人類都不能理解。比如,有人對文明時代的某些原始人生活考察發現:他們以為人的生命本身是另一種力量給予的,他不會病,也不會死,因此從不看病用葯;如果一旦病了或死了,他本人和其他人都認為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指令你病或死去,因此是不可抗拒,也是不必抗拒的。所以,他們在自身的生存活動中,面臨危險,包括生病、致殘、死亡等,依然故我,照行不誤。與此相類似的這種早期人類看不見的力量,在現代人看來就是所謂的客觀必然性,也就馬克思所指的在原始人眼中的抽象自然力。前述人格化的方法、幻想的方式,也就是把這種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形象化的結果便是超現實力量的神的形象的產生。馬克思還說過:「想像,這一作用於人類發展如此之大的功能,開始於此時產生神話、傳奇和傳說等未記載的文學」。15這里所說想像,是一種特定原始人的想像,其中包含著把抽象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幻想。
4、神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生產的產物,而是以「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產物。馬克思認為,在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上,如原始社會階段、有了社會分工後的文明社會階段和未來共產主義歷史階段,人類的精神生產表現為不同的歷史類型。蘇聯美學家卡岡據此把人類的藝術文化分為三種類型,即原始集體的文化、社會分工後產生的文化和社會主義革命帶來的新文化。按馬克思的思想,由社會分工而產生的藝術文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生產,而原始社會階段的藝術文化,是藝術生產還沒有「作為藝術生產出現」時的產物,亦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產物。這種藝術文化,包括神話在內,當然都是集體創作,但它的根本特點卻不在這里。它的特點在於它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產物。卡岡正確而深刻地指出,這種藝術本身是「社會生命活動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因此,它「不被看作某種與實踐活動對立的東西,不是被看作特殊的『藝術世界』,美的世界,休息、娛樂、夢幻的世界;它是現實的生活過程的一個方面,是為它的所有別的方面――勞動、祭祀、戰爭和道德教育活動等等所必需的。」16馬克思在談到共產主義社會時說道,在那裡消除了分工的局限,「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17其意就是人類將「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藝術作為自身生命活動的重要形式。當然,它的前提是藝術即包括神話在內的原始藝術曾經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形式,只不過是一種素樸的初級形式。
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回答你這個問題前給你看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 ,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希望幫到你。
㈢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剩餘價值理論》這三本有什麼聯系
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為《資本論》第一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書名分冊出版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書稿於1859年出版,但這個第一分冊只包括兩章,即《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六冊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中的緒論性的兩章。在1861-1863年期間,馬克思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結果寫成了一個篇幅龐大的書稿,共包括23個筆記本。它開頭的總題目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副標題是《第三章資本一般》,通常稱之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實際上是《資本論》的第二稿。在寫作這個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分四冊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從1863年8月開始,馬克思撰寫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三稿,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資本主義的生產總過程》。
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過程中,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經濟學著作的理論結構,決定以《資本論》為總標題,把全書分為四冊:①資本的生產過程,②資本的流通過程,③總過程的各種形式,④理論史。按這個計劃,1862~1863年上半年間寫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成為《資本論》第四冊(卷)的草稿。
㈣ 馬克思為什麼批判政治經濟學 巴黎手稿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是引入哲學並從方法論的批判入手的。因此,就《手稿》的研究,需要對馬克思此時的哲學水平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關於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哲學水平,筆者認為已經不是一般學界所持的仍囿於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本學」的情況,而是具有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見解和立場。這種變化,在如何對待國民經濟學的問題上已經反映出來。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提出,青年黑格爾派的神學批判家已經看到國民經濟學吸收費爾巴哈的積極意義,並同時看到了其所缺乏黑格爾辯證法立場的不足,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如何解決並誤入歧途,從而理論的真正的問題不是青年黑格爾派是否知道這個不足的存在,而是此時人們還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不足本身。
可以資證的是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刪去的一段針對「神學家」評價的文字。就此他說道:「他發覺在費爾巴哈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中還缺少黑格爾辯證法的某些要素,這些要素還沒有以經過批判的形式供他使用,這時,他自己並不試圖或者也沒有能力把這些要素引入正確的關系,反而以隱晦的、陰險的、懷疑的方式,搬用這些要素來反對費爾巴哈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神學的批判家認為,從哲學方面應當作出一切,來使他能夠侈談純粹性、決定性以及完全批判的批判,是十分自然的;而當他感到例如黑格爾的某一因素為費爾巴哈所缺少時,——因為,神學的批判家並沒有超出感覺而達到意識,盡管他還對『自我意識』和『精神』抱有唯靈論的偶像崇拜,——他就以為自己是真正克服哲學的人。」顯然,馬克思批判「神學家」,不在於「神學家」發現了費爾巴哈缺乏黑格爾辯證法的因素,而在於他「沒有能力把這些要素引入正確的關系」,這是馬克思由政治經濟學批判關涉哲學論述並反映他此時達到什麼樣水平的材料。
從這個材料的表述內容看,馬克思已經意識到,雖然費爾巴哈以唯物論超越了黑格爾,並「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也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但費爾巴哈因缺乏黑格爾辯證法的因素而制約著政治經濟學和沒能對現實提出科學的方法。這反映在國民經濟學身上,就是雖然他們超越了重商主義「只知道貴金屬是財富的存在」的局限,並提出了「以勞動為原則」的財富來源和本質理論,但仍然把經濟學僅僅當作「發財致富」的學問,「表面上承認人,毋寧說,不過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而已,因為人本身已經不再同私有財產的外在本質處於外部的緊張關系中,而是人本身成為了私有財產的這種緊張的本質」。國民經濟學的這種「非人」的理論性質,在於沒有看到「人本身成為了私有財產的這種緊張的本質」的現實性,從而就現實的這種「緊張關系」,「還沒有把它理解為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它還是一種無關要緊的對立,一種沒有從它的能動關繫上、它的內在關繫上來理解的對立,還沒有作為矛盾來理解的對立」。
這里是馬克思在《手稿》中基於方法論的層面對國民經濟學給予的明確批判,而這一批判所指責的內容不正是費爾巴哈哲學所缺乏的黑格爾因素嗎?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揚棄,超越了他的唯心論立場,但沒有保留其合理的辯證法,形成了理論的片面性,這一點馬克思是十分明白的。而馬克思進一步強調的是在與他同時代的「神學家」那裡,在如何繼承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問題上,雖然認識到了費爾巴哈哲學缺乏的黑格爾辯證法的因素,但卻沒有能力完成它,以致對現實的批判仍然是無力的,這種情況也就反映在政治經濟學上了。
正是因為如此,《手稿》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才會有後面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一節。這一節的核心任務就是關於在政治經濟學上如何正確引入黑格爾辯證法的論證,就此,馬克思既分析了黑格爾的積極一面,又批判了黑格爾不足的一面,這完全是為了改造國民經濟學之用的,也是批判國民經濟學所要做的方法論指引。這樣說來,馬克思的《手稿》寫作,實際上是批判地運用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而從《手稿》的整體來看,辯證法的方法實質就是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提出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政治經濟學方法,只是它在《手稿》中僅僅呈現了初步運用和建構的原型。在《手稿》中,就「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這兩個概念的使用和相互關系,即所謂循環論證問題,實質是這一方法的萌芽和一種敘事的構築。
㈤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繼承了什麼主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他們闡明了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階級社會,歸根結柢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雖然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並且作為物出現。這一重大貢獻是建立在馬克思對勞動價值學說作了全面論證和革命性的發展的基礎上的。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時,發現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這就使價值的本質得到了科學的說明,並使得剖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現象獲得了重要的鑰匙。馬克思科學地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對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現了資本家使用僱傭勞動者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超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是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創立了他的嶄新的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基石。剩餘價值學說徹底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的深刻基礎,使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眼界豁然開朗,這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最大功績。馬克思研究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積累過程,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頁)。
㈥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研中第一次將文學創造稱作什麼
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科學創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勞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勞動稱為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一種創造審美對象的精神生產。具體地說,它作為一種生產,是一種感性、客觀的、有目的的、對象化的實踐;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它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具有能動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識形態性;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以創造審美對象、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作為自己特有的目的。文學活動作為人的活動之一,一旦進入現代資本運行的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就隨著時代的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這是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後,主要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文學藝術活動的結果。當然,馬克思的「藝術生產」概念具有多種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第二種意義,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關系: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物質生產不僅是精神生產產生的「始因」,而
㈦ 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是用什麼文字寫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四部分,即勞動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資本主義發展理論。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去研究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系,放棄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描述從經濟表面現象所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聯系,賦以學究氣味,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產方式,從而把它宣布為永恆的真理。 從一方面來說,庸俗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反叛和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代表社會進步的,庸俗政治經濟學是反對工人階級,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前者透過表面現象分析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後者以現象掩蓋本質,美化剝削。 西尼爾的「節欲論」(效用是能直接或間接產生快樂或避免痛苦的能力,價值由三因素構成,供給受三種手段制約,「勞動」是工人放棄自己的安樂和休息所作的犧牲,資本是資本家的犧牲。工資是勞動的報酬,利潤是節制的報酬。最後一小時論,評論,辯護性)。約翰·穆勒的經濟學說(折衷主義,反對經濟規律永恆不變的觀點,財富的分配取決於社會的法律和習慣,評價,把分配規律與生產規律割裂起來,把商品分為三類),巴師夏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經濟和諧論(社會就是交換,價值就是交換著的兩種服務的關系,價值即服務的尺度就是服務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務接受者所節省的努力,勞動就是努力緊張,社會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歷史的別名。否認工資和利潤的對立,把資本和勞動的關系說成是相互交換的兩種服務的關系,是和諧的。) 歷史學派是庸俗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流派,但同英法庸俗政治經濟學比較起來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英法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對於國家的態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場上,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則極力宣揚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除了為資產階級辯護外,還力圖把封建制度及其殘余理想化。第三,德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帶有極為明顯的沙文主義色彩。德國歷史學派借口各個民族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否認科學政治經濟學揭示的經濟規律具有普遍的意義。
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新世紀整體進入保衛資本論時代!!
【作者基本信息】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16, 博士
【摘要】 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的事業,這意味著他既要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批判性分析,又要對國民經濟學展開理論省思。得益於批判,馬克思主義得以生成、發展和完善。透過對一切存在的實踐批判、辯證批判、歷史批判、內在批判和總體批判,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維度得以凸顯。深諳「批判之道」,是馬克思思想得以持續發力的關鍵。
批判乃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此即聚焦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關鍵所在。從哲學批判而政治批判,從政治批判而經濟批判,是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發展路向。藉由「資本之思」而實現實踐的「革命性變革」,最終達至「自由王國」,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本精神。藉此,馬克思向我們展示了一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密切相關的完整畫卷。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早期,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私有制」、「異化勞動」、「實踐」和「生產關系」等社會經濟范疇的理論省察,實現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主題的轉換。具體而言,從「天上迷霧」到「市民社會」、從「財產權」到「私有制」、從「對象化勞動」到「異化勞動」、從「感性直觀」到實踐、從「生產活動」到「生產關系」、從「批判的批判」到「哲學的貧困」、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到社會實踐的轉變,即是馬克思在研習政治經濟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批判思路。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成熟時期,藉助於之前的學術積淀,馬克思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二律背反」——勞動致富和勞動者貧困、工作日的控制和延長、減少人數和增加產量、節約和浪費、價值的增殖和喪失——的論說。同時,馬克思還展開了對「商品」、「貨幣」、「勞動」和「資本」的批判性分析,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體系由此生成。作為一部現代性「診斷說明書」,政治經濟學批判向我們展示了商品、貨幣、勞動和資本的多維意蘊,並先後破解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人類之謎和資本拜物教的秘密。
最後,馬克思通過對「分工」、「市場」和「時空」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范疇的全面考量,道出了「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
總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本真面相得以確證,各種掩蓋於物物關系之下的社會關系得到了澄明。
通過理論批判和現實批判,馬克思做著借思想觸及社會現實的偉大嘗試,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面對變化發展了的環境(主要是新世紀之初的金融危機之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再次受到追捧。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當代「在場」,充分表明了這一理論本身的科學性,也再次說明了這一理論之於時代的意義。
在我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援。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不斷完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碩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善也反過來印證著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當代效力。
【關鍵詞】 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 邏輯理路; 當代價值
㈨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抄生活的社襲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㈩ 馬克思與恩格斯是由於《政治經濟批判大綱》而走到一起的嗎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父親是資本家,恩格斯早在家鄉讀中學時,就對為自己家裡幹活的工人充滿了同情之心。他漸漸認識到工人窮困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社會制度,要想改變工人們的生活面貌,必須徹底推翻這個制度。
於是,恩格斯開始尋找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道路和方法。在服兵役期間,恩格斯發表了幾篇著名的理論文章如《謝林——基督的哲學家》等,以唯物主義思想批判唯心主義神學觀。
在恩格斯服兵役期滿的1842年9月,正在科隆主編《萊茵報》的馬克思,與恩格斯相見了。
馬克思對恩格斯敢於同情工人階級、違背父親意志辦事表示贊賞。但同時他也聽說恩格斯與只會說空話、騙取別人信任、自吹自擂的「青年黑格爾派」中的「自由人」組織來往甚密,非常不滿。因此,二人的第一次見面以冷淡結束。
此後,1842年11月,恩格斯被父親指派到徹斯特的一個紡織廠去。在那裡,恩格斯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終於完成了一篇反映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願望和斗爭的文章《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並把它寄給了法國《德法年鑒》的主編馬克思。
馬克思閱讀了恩格斯的這篇文章,認為它能夠非常及時地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就把它刊登在《德法年鑒》上,並給恩格斯回信,希望他能再詳細地反映英國工人階級所面臨的問題。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回家時路過巴黎,又一次去專程拜訪馬克思。
這一次他們兩人見面的情況完全不同了。馬克思一見恩格斯,就緊緊地握著他的手,像久未見面的親兄弟一樣擁抱在一起。在十天的相處日子裡,他們一起商議,並開始合寫批判青年黑格爾派「自由人」荒謬論點的重要著作——《神聖家族》。三個月後,全書寫成。
[我還想知道]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
《神聖家族》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寫的書。書中,闡明了人民群眾是真正歷史創造者的思想,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從而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基礎。為以後的工人階級斗爭指明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