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經濟學方法論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建立了經濟學的「靜態分析範式「,逐漸被演變為局部分析法。熊彼特曾說過:與其說馬歇爾創造了一種分析的工具,還不如說他熟練地掌握了一種的工具;馬歇爾的方法論主要可概括為:
(1)既主張採用推導理論模型的抽象法,又贊成歷史主義的描述法。他對歷史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就經濟學研究是採取歷史歸納法還是採用抽象法的爭論的態度是:每一種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該相互排斥。
(2)吸收了進化論的觀點,提出的「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連續原理,用以分析各種商品現象。
(3)數量關系分析法更明確地演化為邊際增量分析法,不僅用它分析價值問題,而且把它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的分析上,如國民收入的分配、生產、要素的組合替代原則,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配置原則等。
(4) 把力學中的均衡引入到經濟分析當中,創立了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法,運用這種方法求來分析相反經濟力量的關系,如均衡價格的形成。這分析方法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分析法的基礎。
(5) 運用數學公式、幾何圖形以及圖表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例如供給表和需求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彈性公式等。
㈡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有什麼區別
《國富論》必看,經濟學的奠基之作。關鍵是要體會書中的那種思想,這些思想永遠都不會過時。
馬的書現在有替代品了,就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更為貼近時代,修正了馬書中的一些理論,所談內容大體相同。
㈢ 經濟學原理 馬歇爾
都要看 從中了解兩人在 恩想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有助於你正確學習與掌握經濟學
希望採納
㈣ 《經濟學原理》作者阿弗里德·馬歇爾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阿弗里德·馬歇爾(1842~1924),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於倫敦附近克拉芬的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銀行的高級職員。幼年篤信宗教,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曾先後在劍橋大學攻讀數學和物理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馬歇爾對倫理學、哲學等社會科學也極其愛好,由於對社會貧富不均的不滿,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經濟學,力圖以經濟學的研究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他被認為是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奠基者。1890年,他發表代表作《經濟學原理》,其他重要著作還有《工業經濟學》、《產業與貿易》、《貨幣、商業與信用》等。
㈤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介紹
《經濟學原理》(全兩卷)作者:[英]馬歇爾譯者:朱志泰、陳良璧,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
㈥ 馬歇爾與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有什麼區別
需要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建議本科期間多讀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適合經濟類的初學者看,也算經濟學類里的。至於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適合專門研究經濟學的人看的。
㈦ 曼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有什麼異同各適合哪類讀者
曼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相同之處:都是講經濟學,用各自的方法將經濟學研究的比較透徹,都是時代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影響意義。
曼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不同之處: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先講一些經濟學的用語,之後就用十分淺顯的語言來講述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最後將這些問題與經濟學聯系起來便於學習理解。這本入門教材相比於其他教材來說,更像是一本故事書。關於數學工具的運用,這本書也盡量簡化,個人感覺曼昆甚至可能在極力避免讓人望而卻步的公式出現,以免將整本書的趣味性拉低。書中的圖表圖形倒是會相對經常地出現,但也簡化到了沒學過數學的人也可以看懂的這個程度。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以均衡價格論未核心,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這本書的主要成就就在於建立了靜態經濟學。作為最有才華的數學家之一,馬歇爾在他的著作里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思想,把數學的定量材料僅僅作為附錄和腳注。他獨自開創邊際效用理論,然而他在未把該理論完全納入他的體系之前並未公開這一創見。而且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
適合的讀者: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適合初學者,即0基礎的人。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經濟用語及專業知識比較多,適合從事經濟研究的人。
㈧ 阿爾弗雷德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屬於入門級別的嗎
阿爾弗雷德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屬於入門級別的。
學習經濟學的經典入門讀物,暢銷世界各國。
《經濟學原理》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的代表作品。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的主要成就在於建立了靜態經濟學,為微觀經濟學各流派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理論框架,為經濟自由之路作了總結。馬歇爾提出的「靜態分析範式」現在已經演變為局部均衡分析法,創造了經濟學分析的工具,他提出的價格理論至今仍然是經濟學中價格理論的基礎。
㈨ 經濟學原理主要有哪些內容
《經濟學原理》內容精要:《經濟學原理》全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為「導言」,主要闡述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范圍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是研究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經濟學在研究社會財富和經濟現象的同時,也對人本身進行研究。馬歇爾還強調從人的心理因素和動機兩個方面來研究經濟,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活動的動力和阻力這兩個方面。馬歇爾認為經濟規律就是對經濟傾向的敘述,它較自然科學來說是不精確的。他還指出研究經濟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取經濟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對一系列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定義和解釋。在這一篇中,馬歇爾介紹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主要有財富、市場、消費、生產、勞動、收入、資本、利息和利潤等。他將人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稱為財貨,但並不是所有的財貨都是財富,所謂財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於人們獲得產業效率的精力、才能和習慣。他還認為並非所有的勞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
第三篇「論慾望及其滿足」,主要研究消費及需求理論,具體理論有用貨幣間接衡量貨物的邊際效應、需求規律、需求彈性、消費者的選擇原則和消費者剩餘等。馬歇爾的需求理論是以人的慾望為出發點的,他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隨價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隨價格的上漲而減少。馬歇爾認為.消費者購買某物所得的滿足通常會超過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及所放棄的滿足,從而在購買中得到多餘的滿足。如果對它進行經濟衡量,則是消費者為購買此物而願付出的價格減去購買此物實際支付的價格之剩餘額,這個剩餘部分就稱為消費剩餘。
第四篇「生產要素」,著重闡述了生產與供給學說。馬歇爾認為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四大類,其中組織指企業經營和工業組織。
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主要論述了均衡價格理論。馬歇爾用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論證他的均衡價格論,這種理論是經濟學中價值決定問題上供求論的另一種表述。馬歇爾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為三類: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短時期內正常市場價格,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除此之外,馬歇爾還討論了壟斷與均衡價格之間的關系,並對壟斷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信心。
第六篇「國民所得分配」,共分為13章,主要研究分配問題。這部分介紹了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四種分配形式。在工資理論中,馬歇爾認為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勞動要素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利息是資本的價格,分為純利息和毛利息兩種,資本的價格指的是純利息。利潤是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的組織生產以及承擔風險的報酬,它包括三個方面:資本供給、經營能力供給、組織管理能力供給。
㈩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為何被認為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阿爾弗雷德·來馬歇爾所著的自《經濟學原理》為其重要代表作,該書兼收並蓄,把供求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生產費用論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折衷主義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因此,該書一經出版就被認為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而他本人也獲得了「新古典經濟學」創始人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