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人們何以會選擇工業化,何以會選擇官僚化,聰明人為什麼並不一定會選擇聰明的政策,科學技術何以成為生產力,德國經濟學家范伯格在《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一書試圖找到答案,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預權利與金錢博弈的契機。
《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綜合了三大學派的經濟學思想: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弗萊堡學派(也稱秩序自由主義學派)和憲政經濟學學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財政規則和憲政規則)。反映了經濟學中兩個層面的核心對象:第一?層面是選擇(解決稀缺),即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個層面則更高,研究規則及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
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
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
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拓展資料: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無限的需求之中,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選擇也是如此,如何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獲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將經濟選擇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華了也就是選擇的學問了。
參考資料:經濟學
② 經濟學中艱難的選擇是指
中國經濟學中的艱難選擇
中國政府極其渴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型增長」轉向「消費型增長」,但如何實現的路徑充滿著爭論。
改革派認為,要形成一種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就必須少投資,放慢經濟增長步伐。反對者則認為高增長和低消費之間不存在關聯。他們認為可以在不導致投資減速的前提下擴大消費。因為他們認為症結在於中國的儲蓄無法有效地轉化為國內的投資,經濟才越來越走向出口導向型。因為宏觀恆等式中儲蓄是被要用掉的,它只有兩個去處:投資和凈出口。否則經濟要平衡,就只能減少產出。
但是將「投資」轉化為「進口」以減少經常帳順差,非真正的經濟再平衡的發生,而是失衡的惡化。2011年1季度中國罕見地錄得季度逆差,高速增長的進口反映出經濟增長愈來愈倚重於投資,中國的保障房建設、高鐵工程、水利興建、以及各級政府反危機政策中已經鋪開的在建項目的投資規模累計高達GDP的1.2~1.3倍,拉高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導致中國貿易條件快速惡化。
最近十年,中國經濟以平均10.3%的年率高速增長,但是只要是投資驅動型經濟,其增長實質上反映了大規模家庭財富轉移。因為政府直接或間接掌控著經濟增長的一切要素資源,理論上,它們能把價格壓至最低,來支持其所意願的方向的投資迅速擴張。
表象看似政府在做補貼(資本、勞力、環境、退稅),實際上是家庭財富的轉移為製造業和投資的繁榮提供了補貼,其中最顯著的一個方面是中國長時間將利率鎖定在極低的水準。
1995年底中國經濟成功地從高達28%的惡性通貨膨脹中「軟著陸」。從1996年至2002年期間,中國經濟的平均真實利率為2.93%。而2003年至今,中國經濟的平均真實利率是-0.3%,八年的96個月中有52個月的時間中國經濟處於在負利率中。如果中國的銀行能將三個點的利息還給住戶部門,將增加家庭收入1.5萬億人民幣,這相當於2010年全部國企利潤的70%。
經濟分配的結構是由生產的結構所決定。投資驅動型經濟,要素分配必然偏向於資本要素的實際掌控者。資本所有者是誰呢?首先是國家,然後是國企、然後是大的私企。
這是個經濟定律。
隨著資本密集化程度急升,意味著資本勞動比下降,國內收入形不成足夠的購買力。因為有錢人和政府儲蓄傾向是高的,消費傾向是低的。有效需求不足對沖投資形成的產能,於是投資的經濟必然越來越會走向出口的經濟。成為一個硬幣的兩面。
這種模式粘性極強,投資一旦減速,就將承受不良資產上升的壓力,反過來又倒逼政府啟動更高的投資予以消化,為此家庭會長期被迫承受緩慢的工資增長和低儲蓄利率,為這些投資埋單。如此家庭消費的比例將不可能增加。
經濟邏輯的結論是,只要投資還在迅速增長,就需要家庭部門提供更多補貼,家庭消費佔GDP的比重就將停滯不前。中國離再平衡的道路漸行漸遠。
但以上的經濟邏輯顯然還沒有上升至中國的政策邏輯。
今天的宏觀管理者或並沒有認為中國高達50%的投資率是一個無法克服的麻煩。甚至理論界也試圖詮釋高投資這是中國高儲蓄的必然結果。他們可能不知道今天中國高儲蓄中很大部分是投資的經濟模式所生成。你只要仔細分析一下本世紀以來的中國儲蓄率結構的變化,便一目瞭然。
1999~2007 年,中國的總儲蓄率勁升了14.4個百分點,比例大致是這樣分配的:家庭貢獻了2.7 個百分點(家庭儲蓄率從1999 年的20.2%上升至2007 年的22.9%),政府貢獻了5.4 個百分點(政府儲蓄率從1999 年的2.7%上升至2007 年的8.1%),企業貢獻了6.3 個百分點(企業儲蓄率從1999 年的13.7%上升至2007年的20%)。政府和企業部門的儲蓄率一直在增加,家庭儲蓄率基本穩定,但家庭儲蓄在總儲蓄中所佔份額卻在下降。
家庭高儲蓄率反映了中國人口紅利的釋放,非常之正常,這與相同階段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和台灣)非常相似。但中國還有60%的儲蓄是企業和政府形成的。這是投資的經濟模式的output。
反轉過來,政府和國有企業部門的剩餘越多,它只能做投資,形成產能。所以高儲蓄又促成進一步的高投資。
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所以今天旨在降低投資速度的政策都會遇到很大的掣肘。「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等式(實際匯率變化=名義匯率變化+通貨膨脹的變化)的左邊基本被擱置一邊,不予考慮。
中國再平衡的路徑越來越被導向在升值與通脹的兩種結果中做一個選擇。
中國的可交換部門於是扮演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其實其吸收就業的貢獻遠遠超過其對經濟速度的推動。升值後,出口行業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出口企業不是落入破產境地,就是被迫轉移到工資更低的國家。它們將解僱工人,而工人將隨即減少消費。被擠出的資源強化了資產部門的膨脹,中國對出口的過度依賴的下降,轉化為對投資的更過度依賴將進一步上升。
中國今天關於再平衡路徑的爭論至關重要。盡管這需要高級的經濟學訓練,但是其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上世紀70年代末關於真理標準的那次辯論。歷史先例表明,一旦國內失衡達到嚴重程度,在改變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方面拖延的時間越長,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我想,有一點在未來會越來越明確,只有當中國放棄以家庭財富的轉移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讓財富盡快地從政府和企業回到家庭,中國的再平衡之路才會真正開啟。
③ 西方經濟學 選擇包括哪些內容
我所學的《西方經濟學》主要包括:
上篇微觀經濟學(供求理論、效用理論、生產與成本理論、廠商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等8章)
下篇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核算、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財政理論與政策、貨幣理論與正冊開放經濟政策與對外經濟政策、經濟增長和周期理論等9章)內容
④ 機會成本均衡的時候,用經濟學怎麼選擇呢
機會成本均衡的時候我覺得用經濟學的角度就是一定要把他的成本給調控好要不然會造成一個經濟的損失
⑤ 經濟學中的選擇包括哪些問題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全部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⑥ 經濟學為什麼是選擇的學問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無限的需求之中,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選擇也是如此,如何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獲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將經濟選擇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華了也就是選擇的學問了
⑦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全部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經濟學里把嚴格遵循利己原則的人稱為經濟人,而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條件。
⑧ 為什麼要選擇經濟學或經濟學專業
因為經濟學就業前景非常好。
一,什麼是濟學;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二,中國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是中國人自己創立的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新的經濟學範式,在理論基礎、體系結構、實踐功能方面同現有的西方經濟學流派有本質的不同;既反映人類一般經濟規律、又反映中國經濟特殊規律,能有效解釋中國經濟現象、指導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中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理論基礎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範式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四,經濟學的就業方向;
經濟預測、分析人員
職業概況:此職位分布在各行業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較大的公司和**中的經濟決策部門才會設置。主要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
對外貿易人員
職業概況: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為國內客戶。
市場營銷人員
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管理類職位
職業概況: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首先謀得的管理職位大都是一線管理人員,例如生產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等。
銀行從業人員
職業概況: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進入銀行業工作,比如開發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外資行分支機構等,也可以進入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局等監管機構。
證券、信託、基金等從業人員
職業概況:進入證券、信託、基金等金融機構,最好考些資格證書。如:CFA、證券從業資格證書等。
其他(教師、公務員等)。
⑨ 經濟學知識解釋 最優選擇的定義
供給彈性供給量變動和引起這個變動的價格量變動之比,用以衡量供給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供給的價格彈性」的簡稱。影響商品供給彈性大小的因素在短期內主要取決於某種商品生產規模變動的難易程度、生產周期的長短,以及是否具有經濟效益。其計算公式為:Es=(△Q/Q)÷(△P/P)=(P/Q)×(△Q/△P)式中,Es為供給彈性,Q為供給量,△Q為供給變動量,P為價格,△P為價格變動量。由於供給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供給彈性取正值。商品不同,其供給彈性的大小也各不相同:1.供給完全無彈性,無論價格如何變動,供給量不發生變動。此時,供給彈性等於0;2.供給缺乏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此時,供給彈性大於0小於1;3.單位供給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與價格變動的幅度相同。此時供給彈性等於1;4.供給富有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此時,供給彈性大於l;5.供給彈性充分,即在價格既定的情況下,供給量無限。此時供給彈性趨於無窮大。需求彈性的概念:影響需求量的某因素(自變數)的值每變動百分之一,所引起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即:案例:有人說,氣候不好對農民不利,因為穀物歉收,會減少農民的收入。但也有人說,氣候不好反而對農民有利,因為農業歉收後穀物價格會上漲,農民因此而增加收入。試運用所學經濟學原理對這兩種說法給予評價。分析:評價氣候不好對農民是否有利,主要看農民的農業收入在氣候不好的情況下如何變動。氣候不好對農民的直接影響是農業歉收,即農產品的供給減少,這表現為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如果此時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狀況不發生變化,即需求曲線保持不變,那麼農產品供給的減少將導致均衡價格的上升。一般來說,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由需求的價格彈性與銷售總收入的上升之間的關系可知,此時農民的農業收入將隨著均衡價格的上升而增加。因而在需求狀況不因氣候不好發生變化並且對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的情況下,氣候不好引致的農業歉收對農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當然,若需求狀況也同時發生變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彈性,那麼農民將不因氣候不好而得到的收入。由上述分析可知,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應該首先對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及需求狀況做出假定,而不能籠統地下判斷。
⑩ 急求 從經濟學的「選擇」概念
1.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核心觀點如下: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徵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賬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於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的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徵通過經濟變數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需要重新考慮。從這些基本觀點看,行為經濟學似乎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叛。
---------------------------------
2. 試簡要說明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體?
行為經濟學強調當事人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內生性,強調決策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這種對人的基本假定構成了其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硬核。盡管行為經濟學堅持主觀價值論,堅持理性假定,但通過對理性經濟人本身的挑戰,並通過利用心理學構造自己的行為基礎,導致行為經濟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派別出現在當代經濟學的叢林。我們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進行對比,
類別硬核保護帶研究方法
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定;偏好和稟賦分布外生;主觀價值論;交易關系為中心等均衡;邊際效用或產量遞減;要素和產品自由流動;要素和產品同質;價格接受者等方法論個體主義;邊際分析方法;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
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當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為和非理性行為;偏好和稟賦內生;學習過程;主觀價值論等非均衡;非線性效用函數;要素和產品異質;隨機性;路徑依賴;現實市場和組織;有限套利等方法論個體主義;演化分析;非線性規劃;實驗和微觀計量為主
從表一可以看出,通過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稟賦內生化,即使在主觀價值論下,行為經濟學仍然表現出和新古典經濟學非常不同的理論硬核:首先,行為經濟學徹底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中靜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經濟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現實當事人假定,通過假定的改變,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當事人不再僅僅自利,人們會考慮利他,也可能沖動,採取非理性行為等;在行為經濟學中,偏好的內生和演化帶來了異常行為及其相伴隨的學習過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說法,這會導致近似理性,或學習中的理性。在這些基本假定的指導下,行為經濟學從選擇及相應的決策行為出發分析問題,這種分析能夠單一針對某種具體行動,比如消費,也可同時分析某幾個行動,比如消費和生產。而新古典經濟學只能從交易出發來分析問題。其次,硬核的差異也會反映到保護帶上,行為經濟學不再需要假定要素產品同質,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場充分流動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當事人本就不同,面臨復雜環境不可能實現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獲得一種線性效用函數關系。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路徑依賴,可能出現隨機選擇,而不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學哲學觀,硬核和保護帶構成了科學研究相互區別的綱領。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帶都和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就產生了一種特定的研究綱領,並且這種研究綱領會反映到研究方法上。為了研究貫徹上述研究綱領,行為經濟學家需要尋找恰當的方法及方法論來理解現實的當事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在20世紀中葉的發展給經濟行為的研究帶來了契機。一些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中測試實驗對象的動機、環境特徵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來揭示當事人決策的規律。這些學者對新古典經濟學把心理學和當事人決策行為人為割裂非常不滿,於是從重復檢驗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所需的各項假定入手,逐步反駁其理論硬核。這種早期的實驗研究給經濟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行為經濟學自身也很脆弱,因為實驗數據能否在統計上顯著反映總體的特徵是存在爭議的,並且實驗數據也很容易被實驗者操縱。藉助於麥克法登等人對微觀計量經濟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技術的出現,行為經濟學家開始藉助新的工具來研究行為問題,比如採用市場數據研究金融市場上當事人的行為;採用場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類別當事人的經濟行為等。
-------------------------------------------
3. 什麼是決策?決策類型有哪些?
什麼是決策
「決策」一詞的英語表述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決定或選擇。時至今日,對決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種,但仍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諸多界定歸納起來,基本有以下三種理解: 一是把決策看作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確立目標、設計和選擇方案的過程。這是廣義的理解。二是把決策看作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抉擇,是決策者的拍板定案。這是狹義的理解。三是認為決策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發生的偶發事件所做的處理決定。這類事件既無先例,又沒有可遵循的規律,做出選擇要冒一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只有冒一定的風險的選擇才是決策。這是對決策概念最狹義的理解。以上對決策概念的解釋是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學地理解決策概念,有必要考察決策專家西蒙在決策理論中對決策內涵的看法。
二)決策類型
由於企業活動非常復雜,因而,管理者的決策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分類方法,具有不同的決策類型。
1.按決策的作用分類
(1)戰略決策。是指有關企業的發展方向的重大全局決策,由高層管理人員作出。
(2)管理決策。為保證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而解決局部問題的重要決策,由中層管理人員作出。
(3)業務決策。是指基層管理人員為解決日常工作和作業任務中的問題所作的決策。
2.按決策的性質分類
(1)程序化決策。即有關常規的、反復發生的問題的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是指偶然發生的或首次出現而又較為重要的非重要復性決策。
3.按決策的問題的條件分類
(1)確定性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只有一種自然狀態時的決策。即決策的條件是確定的。
(2)風險型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但每種自然狀態所發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計的。
(3)不確定型決策。指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而且,這些自然狀態所發生的概率是無法估計的。
-------------------------------------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4 什麼是不確定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的類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麼是風險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准則的類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麼是效用?試說明效用理論的類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譯為功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理論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麼是效用曲線?試簡要說明效用曲線的類型和原理?
無差異曲線,可能性曲線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試簡要說明新古典經濟學選擇理論的弱點?
新古典經濟學的選擇理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它假定程序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於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後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滿足完備性假定,也不滿足傳遞性假定,比如當事人決策時出現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後悔厭惡、過度信心、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