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勞動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國當前失業問題嚴重
失業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有以下兩點,即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離。首先,是受宏觀經濟的周期現象影響。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時候,宏觀經濟不景氣,內需不足,勞動力大量下崗、失業,這是和宏觀經濟周期相關的。其次,市場發育還不夠。另外,發展中國家,資源不足,市場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財源相對是有限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特點中國也有。
進一步得看,中國的失業問題特徵是強烈經濟增長下的高失業狀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失業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存在失業,但我國已邁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必然存在失業。如果計劃不起作用了,市場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會造成失業。勞動力的配置由計劃機制向市場機制轉變,作為失業前提條件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公開化,於是失業也就成為必然。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和現代化。更多資本被用於先進設備配置和機器引進上,同時也用於介紹現代技術和治理,
因此很少的工人在生產活動中被需要。另外,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帶來工業結構的變化,因此大部分工人下崗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但是強烈的就業需求來源於眾多勞動力人口問題沒被解決。因此,中國的失業及就業問題狀況嚴重,尚待解決。
B. 勞動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勞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和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及其他專業經濟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也有一定的聯系。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的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
①勞動力再生產。包括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
②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包括勞動力資源的人口基礎,勞動力的結構,勞動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長期平衡。
③勞動就業。包括就業的宏觀經濟目標和宏觀社會目標,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就業與工資的關系,待業及其類型,就業前培訓和就業後培訓。
④勞動力的宏觀管理。包括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勞務市場及其管理,勞動力管理體制。
⑤勞動力的微觀管理。包括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勞動組織與人員配備,勞動定額與勞動計量,勞動環境與人體保護。
⑥工資。包括影響工資的因素,工資職能,工資形式,工資水平,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最低工資與最高工資,工資差別。
⑦勞動保險中的經濟問題。包括疾病、工傷、老年退休等社會保險中的經濟問題。
⑧勞動效率。包括影響勞動效率的因素,提高勞動效率的途徑,微觀勞動效率與宏觀勞動效率及其相互關系。
C. 讀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勞動經濟學好,還是廈門大學的財政學好求建議!謝!!
人大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廈大在「上海以北」影響力相當之弱,如果確定在北方經營,建議去人大~
希望能幫到你~
D.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經濟學專業是什麼樣的專業才成立的嗎
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經濟學領域最強的大學啦,在教育部官方學科評估中,無論是應用經濟學,還是理論經濟學,還是農林經濟管理,均排名全國第一。所以其勞動經濟學自然也是很強的存在(勞動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二級學科之一)
E.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就業情況
本科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包含勞動關系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兩個專業;碩士設有勞動經濟學、勞動關系、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四個專業;博士設有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三個專業。
根據歷年畢業生的去向,學生的就業行業大概有:公務員、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另外還有部分學生讀研(博)或出國深造。下面就本科、碩士、博士分專業進行就業情況的分析介紹。 1、 本科畢業生2007-2009專業分布情況統計 2007 2008 2009 勞動與社會保障 46 53 59 人力資源管理 70 69 66 合計 116 122 125 根據表可以看出,本科學生總數逐年遞增,但是增長幅度不大。其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數逐年遞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數波動不大,一直在65-70之間徘徊。
2、 本科畢業生2007-2009就業地區統計
本科生就業地區主要分布在北京、省會城市、廣東、上海等地,其中在京就業的比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社會保障專業在京就業的比率一直高於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3、 本科畢業生2007-2009就業行業統計
本科生畢業後主要去向是國有企業、讀研、回原籍省份、出國等。
其中,社會保障專業進入國企的比例逐年增多,讀研的學生比例逐年下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進入國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讀研的學生比例在2009年有大幅度提高;進入其他行業的學生一直占很少的比例。 1、 碩士畢業生近三年專業分布情況統計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勞動經濟學 34 29 29 勞動關系 0 6 3 社會保障 62 31 39 人力資源管理 71 61 67 合計 167 127 138 從2008年開始,碩士新增加勞動關系專業,但是生源一直較少。由上圖可以看出,我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碩士一直是全院碩士生人數最多的專業;由於2008、2009年招收了一批社會保障定向生,因此統招的人數有大幅度的下降,勞動經濟學專業人數一直處於平穩狀態。
2、 碩士畢業生近三年就業地區統計
碩士生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及省會城市。其中,各個專業在北京就業的人數比例幾乎都在60%以上,其中2009年勞動經濟學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這一比例更是接近80%。
從2007-2009三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勞動經濟學專業畢業生留京的比例平穩增長,只有2008年低於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社會保障專業回省城的比例一直在25%-30%之間,略高於勞動經濟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我院最熱門的專業,歷年的就業質量都很高,留京比例也越來越高。
3、 碩士畢業生近三年就業行業統計
碩士生畢業後的主要就業去向是進入國有企業、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回省會城市、繼續讀博及出國等。其中,進入國有企業的比例一直是最高的,排在第二的是進入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的比例。
勞動經濟學專業進入國有企業的學生比例一直在70%以上,其中2007年更是達到了80%;社會保障專業學生進入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的比例一直處於相對較高的位置,這與該專業的特殊性分不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進入國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2%左右,進入其他行業的比例較平穩;勞動關系專業學生主要是進入國企和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就業,其他行業的較少。 1、 博士畢業生2007-2009年專業分布情況統計 2007 2008 2009 勞動經濟學 4 3 6 社會保障 2 4 6 人力資源管理 4 4 4 合計 10 11 16 博士生畢業人數自2007起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數沒有變化,社會保障專業逐年遞增,勞動經濟學專業人數有升有降。
2、 博士畢業生2007-2009就業地區統計
博士生主要就業地區是北京,去外地就業的很少。
3、 博士畢業生2007-2009就業行業統計
博士生主要就業地區是北京,去外地就業的很少,主要從事行業是公務員及事業單位,進入企業的畢業生也很少,近三年每年只有一兩個人進入國企。 從歷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留京比例較高。
2、進入國企的學生較多。
這與勞動人事學院的進入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就業傳統分不開。歷年來,學生進入企業大部分是做人力資源管理,已畢業學生在招聘的時候偏向於母校的師弟師妹,我院校友回校招聘的比例很高,這一因素對我院學生的去向影響很大。因此,勞動人事學院的學生一直保持著畢業進入國企的傳統。
3、博士生主要進入公務員及事業單位。
博士生畢業後主要是進入高校或政府部門做研究,因此,就業主要集中在公務員及事業單位,進入企業的較少。
4、總體就業率高。
畢業生就業率一直處於較高水平,尤其是博士和碩士,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就業。本科生由於讀研人數較多,因此,也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
F. 勞動經濟學
1.個人勞動供給曲線應該是個C字型吧,因為對於任何個人而言工資率的不同會使其內有不同容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工資率低的時候總效應和工資率高時候總效應相反,這樣隨著工資率上升,勞動供給會先增加後減少,這個和拉弗的稅收效應是差不多了;而市場勞動力曲線個有各種形狀,取決於市場供給,有可能水平,既勞動力無限供給,也可能垂直,大部分應該是右上傾斜;這個差異應該可用勞動供給彈性來定量的
2、無差異曲線總是反映消費者在兩種產品之間的偏好選擇,分析勞動市場一種是貨幣收入,另一種就是閑暇消費了吧,勞動只是閑暇的另外一個度量,二者具有相同的價格,這兒就有機會成本問題。無差異曲線的傾斜程度和密集程度都表示不同的偏好,這點C-D曲線就可以說明啦!
3、教科書告訴我們處於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不同點表示兩種不同的產品配置可以給消費者帶來相同的效用,也就是說一條無差異曲線代表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同樣享受的所有不同產品組合的集合。
G. 什麼是勞動經濟學學習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政治」和「經濟」兩個詞,在學這門課以前我一直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的「經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經濟」,還曾經一度幼稚地認為這門課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樣在商業上「打混」,以便好好撈一把罷了。自從開課後,我才發現自己是那麼的膚淺,這門課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兩個樣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我越學就越發現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它不僅有自身准確的學科術語、科學的體系和豐富內容,而且其課程內容本身是環環相扣的邏輯展開。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難以理解貨幣;不理解商品和貨幣,就難以理解資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潤、平均利潤就不能理解商業利潤、利息這些資本主義較為具體的范疇。因此有關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間的聯系,以及與其相應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都只能通過系統地學習才能全面掌握。
我還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用概念到概念、范疇到范疇的演繹推理方法揭示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它的概念、范疇乃至原理是對客觀經濟事物實事求是的反映。因此,對概念、范疇、原理的表達要求科學、准確,不應該有太多的主觀隨意性。否則就會弄出笑話來。我就曾經惹上這樣的尷尬事情——將「資本集中」與「資本積聚」混淆,卻沒發現自己的錯誤,津津樂道地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結果惹來同學的取笑。
許多同學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這門課概念、術語很多,涉及的關系很復雜,很難弄懂。我卻不以為然,我認為這門課程也有自身的重點乃至難點問題。所謂重點是指在政治經濟學整個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關鍵性原理,它是理解其他問題的樞紐。了解了這些重點和難點,其他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理解了商品經濟下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重點原理,就能夠比較容易理解價值規律的作用及市場經濟機制,就能夠比較容易理解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利潤、平均利潤、利息、壟斷利潤等經濟范疇。再例如,理解了資本有機構成的重要原理,就不難理解資本社會里的相對過剩人口、資本周轉、利潤及其影響因素,平均利潤形成、超額利潤等經濟問題。因此,只要深入地弄懂、搞通重點和難點問題,就可以舉一反三、以點帶面地融會貫通全部課程內容。
如果要問這門課程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我想我會說是「商品經濟及其運行的基本規律」這一章,也許里邊講到的「商品」、「貨幣」、「供求關系」等與我自己的生活較為息息相關吧!就「商品價值」來說,它既要受社會生產條件的制約,又要受社會經濟機制(如供求關系、競爭等因素)的影響,經常會發生價值與價格想背離的現象。是理論而又不受理論本身的束縛,與時俱進,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學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小則可以解決「柴米油鹽」這些生活瑣碎事,節省開支;大則可以借鑒其中有效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之為我所用,為搞好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這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H. 勞動經濟學的國內發展
勞動經濟學和勞動與人力資本問題一直是國內外主流經濟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它包括就業、人口經濟、人力資本理論等,在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占居重要地位。勞動經濟學不僅對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由於其研究問題涉及到最為復雜的經濟現象,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常有創新之舉,推動經濟學研究方法不斷進步和完善。勞動經濟學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在西方工業化社會,對勞動就業問題的關注首先是由於工業化生產所導致的勞動分工,以及勞動力市場運行失調所引起的失業問題。因此,勞動經濟學最初的發展是基於宏觀經濟運行的結果而引起的。
中國勞動經濟學興起相對較晚,研究水平與國際同行存在著較大差距,國內專門從事這個學科研究的單位很少,不能適應於經濟建設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轉型,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失業、勞動力市場發育等問題成為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借鑒國外現代勞動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和歷史經驗,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同時,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經濟學是當務之急。
據人口所所長兼任該學科帶頭人蔡昉介紹,該學科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市場理論、遷移理論、就業與失業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工資與收入分配理論、人口轉型理論、社會保障理論等領域。研究室已形成相互合作、分工有序的研究梯隊,被國內外同行和有關國際組織認為是國內勞動經濟學領域最優秀的研究隊伍之一。如今,國內勞動經濟學主要致力於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與國際的接軌。因此,研究室將發展的總體目標設定為,通過加強學科基礎資料和學科隊伍建設,造就2~3名學科帶頭人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骨幹,成為中國勞動經濟學領先的研究陣地,推動中國勞動經濟學研究與國際接軌。研究室主要進行應用基礎理論與政策研究,其主要建設目標是,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基礎,借鑒現代西方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勞動經濟理論體系;通過組織與勞動有關的重大課題研究、開展國內和國際學術交流以及信息網路的建設,建立服務於轉軌經濟條件下勞動就業問題政府決策的智力支持系統;實現與研究單位和政府決策部門的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對勞動就業形勢進行實時監測的資料庫系統和信息平台。
研究室負責人都陽說,經濟轉型是當前中國經濟體制的重要特徵,體現在勞動力市場方面就是勞動力市場制度向規范的市場經濟制度過渡。如今,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已經開始在中國實施,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研究這些制度和規范的產生背景、實施效果和社會影響將是當前中國勞動經濟學研究面臨的首要任務。如今,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在職工下崗、提前退休和「買斷工齡」、失業保險制度、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等學科前沿與重大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關注了轉軌時期弱勢群體的福利、准確判斷了勞動力市場發育狀況、釐清了勞動力市場運行結果、構建了轉軌時期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這些研究成果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可。
I. 勞動經濟學問題
管理人員數量 產出數量 產出價值 管理人員工資 工人工資 固定成本合計 毛利
0 11000 5500 0 5000 5000 500
1 14800 7400 500 5000 5500 1900
2 18000 9000 1000 5000 6000 3000
3 19500 9750 1500 5000 6500 3250
4 20200 10100 2000 5000 7000 3100
5 20600 10300 2500 5000 7500 2800
由以上可以看出,僱傭3名管理人員的毛利最大,所以這家工廠應當僱傭3名管理人員。
簡單點的話,每增加一名管理人員需要增加500元工資,需要增加500/0.5=1000產量,才能保障增加的管理人員的工資。所以可以對比產出產量這一列的差,1名比0名管理人員增加產量3800,2名比1名增加產量3200,3名比2名增加產量1500,4名比3名增加產量700,5名比4名增加產量400。所以僱傭3名管理人員最好。
J. 是勞動經濟學考研好還是教育經濟與管理考研好
這兩個專業各有優劣,得根據你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分析,中公考研有擇校擇專業的服務,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來給你推薦,個人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