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我國哪些大學開設了與低碳經濟學有關的專業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內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容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看完這個概念,好象大部分的專業都跟低碳有關。我希望樓主好好地研究下概念,把概念搞明白了,問題就解決了。
Ⅱ 請問河海大學的低碳經濟學考研科目和參考書是什麼還有,如果跨專業考這個學科,會難嗎
不難,只要你努力的話。
Ⅲ 經濟學哪個方向就業好點1.應用經濟學方向 2.應用金融方向 3.會展經濟與管理方向 4.低碳經濟方向
現在的話,應用金融比較火,從歐美的工資程度來看,從事金融行業的大部分屬於高收入人群。
Ⅳ 在低碳經濟下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
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談談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面對全球暖化 低碳經濟時代我們不能退縮
全球暖化,不僅帶來了沙塵,還有暴風雪、寒流,暴雨、熱浪等等極端天氣接踵而來。專家預測,全球氣候還會進一步變暖,並且變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國的《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2009年之後,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氣溫將超過歷史上最高的1998年,將有更多的極端天氣頻繁出現,人類不得不面臨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的考驗。同時聯合國評估報告提醒,人類如果不重視環保,到本世紀末,平均氣溫最多將上升6.3攝氏度,這是一個怎樣可怕的數字?簡單講,如果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僅在亞洲,每年就有700多萬人,面臨洪水侵襲。如果氣溫上升4攝氏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面臨缺水問題。
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在我國降雨量最為豐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旱魃肆虐。農田龜裂、塘壩乾涸、河溪斷流……3月23日,來自國家防總的統計數據顯示,因乾旱造成飲水困難的人數已達2271萬,其中旱情最嚴重的雲、貴、川、桂、渝五省份達1805萬人;我國耕地受旱面積1.14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8796萬畝(重旱2798萬畝,乾枯1381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萬畝。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積達9654萬畝,佔85%。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表示,這次西南旱災,「是有氣象資料以來,西南地區遭遇的最嚴重乾旱。乾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氣溫高,兩重原因共同作用。旱災呈現持續時間長、乾旱面積大、影響程度重的特點。真正的乾旱從去年八九月份就已經開始了。雲南全省平均有80多天、最長的有170多天持續乾旱少雨,是這次乾旱的重災區。」據專家介紹,這次乾旱持續了近200天,時間非常長,歷史上超過200天的乾旱非常少。
面對全球暖化的大危機,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也要為祖國、為世界來自己的一份力。我們不能阻止氣溫的上升,不能控制兩極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雲南的乾旱。因為它們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了,我們只能盡量減少災難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隨著被譽為「改變地球命運」的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兩會「低碳經濟」關鍵詞的熱化,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對低碳的宣傳,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被社會各方面以及廣大老百姓所接受。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在剛剛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九三學社提交的《關於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成為今年「兩會」的「一號提案」。
低碳經濟成為熱點問題,應該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內外因的綜合作用力,正推動著我國走向低碳經濟的時代。「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進步、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制度創新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200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既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大國應該肩負的社會歷史使命。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於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後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裡,「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創新發展低碳金融便是一項必然的選擇。所謂低碳金融,是指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投融資活動,即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是近十年來國際金融領域出現的一項重要金融創新。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 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
應對氣候變化,成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外在推動。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依靠低碳經濟化解危機、尋求發展已是全球共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我國履行環境責任,占據國際經濟競爭制高點的現實途徑。低碳經濟成為熱點問題,應該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內外因的綜合作用力,正推動著我國走向低碳經濟的時代。 發展低碳經濟,已絕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中國的積極行動,許多地區已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積極的探索與實踐,並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探索低碳經濟的道路中,環境與經濟的辨證關系逐漸得到深刻認識,環境保護成為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涵與有機組成,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的前置命題。就本質而言,低碳經濟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的經濟形態,將高度體現環境優先的原則。
低碳經濟,今天的行動,將成就明日的輝煌t。
又是一個同學啊,給你吧,對你有用的!以後大家相互幫忙啊!呵呵呵...........
Ⅳ 問問這里的各位大神,我是湖北經濟學院的新生,學校要開設低碳經濟學專業,我想轉,這個專業到底怎麼樣啊
同學,將來你會發現在大學里學的東西根本沒有用,根本用不上
尤其這種新興專業,看著好像很高端的樣子,其實換湯不換葯而已
Ⅵ 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我國提出低碳經濟模式的哲學依據、
1自然界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界的客觀內性和容物質性要求我們要尊重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發展低碳經濟有利於優化能源結構,減輕環境壓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正是從我國單位GDP能耗較高、環境污染比較嚴重這一現實作出的要求。3規律是客觀的,又是普遍的。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遭到規律的懲罰。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
Ⅶ 有關低碳經濟的大學專業
有關低碳經濟的專業有很多,比如:新能源、節能減排、垃圾處理、廢水利用等等。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Ⅷ 廣西百色低碳經濟在線學習網址是什麼
http://www.bsuc.cn/department/rsc/zggz/2013052030706.html
這個網址中有公專告屬
Ⅸ 在學習低碳經濟的時候,遇到了兩個新概念:碳足跡和隱含碳,請問這兩個概念到底有什麼區別
碳足跡,一個嶄新的話題。幾句話講不清楚。
「碳足跡」來源於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是指「個人、組織、產品或者活動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ISA, 2007)」。
二氧化碳排放的本質是能源消耗。比如你家裡燒煤,煤氣,汽車燒油,用電等都要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國際上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衡量某個人,某個家庭,某個團體的能源消耗水平,並用碳足跡稱呼。一個人,節電節能意識強,能源消耗少,碳足跡小,越環保。因為世界的煤炭石油越來越少了,號召大家節約。
對於個人、企事業單位,碳足跡的統計計算比較簡單,統計期一般為一年,不涉及生命周期的問題。
而產品的碳足跡計算,就沒這么簡單,有一個生命周期的概念,也就是說,計算要考慮原材料的提取過程,產品的裝配製造過程,運輸過程,銷售過程、用戶使用過程,廢棄處置過程,它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總共消耗了多少能源,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這是正宗的碳足跡概念。
請耐心閱讀。
比如,一瓶礦泉水的碳足跡計算,要從塑料瓶的原材料開始計算,也就是說,首先要計算製造一個塑料瓶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然後計算礦泉水工廠的排放,包括水的凈化、加工,設備能源消耗等,折算一瓶水封裝完畢排放量了多少二氧化碳。再計算運輸到超市的過程,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電冰箱儲存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太復雜,不再贅述。
國際上沒有隱含碳一說,在國內部分人可能有這個概念,我查了一下,他是這樣計算的:計算了塑料瓶的碳排放,計算了工廠裝瓶完畢後的碳排放,最後結果是,平均每瓶水排放108g二氧化碳。他沒有計算礦泉水運輸到超市,以及超市冷凍儲存的排放。顯然,他沒有計算完整,他把這一部分未計算的排放稱為隱含碳。
Ⅹ 低碳經濟的生態學理論是什麼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有 相對完善的「低碳」政策設計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大,這種力量使世界在幾百年內經歷了過去幾千年間都不可比擬的飛躍。但是,人類作為這種力量的行使者,一方面享受著經濟繁榮的益處,另一方面,卻出現了相當部分違反自然規律、向自然無節制索求的功利行為。這些行為漸漸破壞著地球原本良好的生態,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調和資源枯竭等種種矛盾,也正日益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失衡,在促進經濟界和企業界加以反思之際,客觀上也給了學術界以創新發展理論的空間。而有關「低碳」概念的提出,就是最新的一個例子,預計將對國際經濟關系產生實質性影響。 「低碳」概念的主要構成 「低碳」概念主要由三個核心術語組成:低碳經濟、碳生產率和碳關稅。此外,還派生出「碳足跡」、「碳形象」、「碳責任」、「碳主張」、「碳交易」等子概念。本文對三個核心術語,作如下的具體說明。 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對於中國和眾多發展中國家之未來,不失為一種可借鑒的經濟轉型思路。 碳生產率是指:經濟產出(GDP)與碳排放量之間的比值,即一定數量的碳排放量產生了多少經濟效益。過去企業採用勞動生產率,考察每一個勞動力產出的經濟效益,但不關心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碳生產率」最關注能源的產出效率,每單位碳產出量越高,碳生產率就越高。一個企業是否屬於低碳企業,不是看它使用能源量小、溫室氣體排放量小,而是看這個企業是否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同時,碳生產率達到了一定標準的企業是低碳企業,應該在國際經濟體系中享受貿易便利待遇。由於目前發達國家在技術和標准方面的優勢,「低碳企業」基本上集中在其經濟體區域,並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新的參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