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里根經濟學

里根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2:44

① 哪個文獻里有這句話:里根沒學過經濟學,卻創造出里根經濟學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於1911年2月6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坦皮科城。父親約翰·里根,母親內麗·威爾遜。1928年考入尤雷卡學院攻讀經濟和社會學,1932年畢業獲經濟學和社會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曾在艾奧瓦州電台任體育節目播音員五年。1937年進入好萊塢華納兄弟電影公司開始影視演員的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征入伍,在美國空軍服役。退伍後重返好萊塢,在此後20多年的時間里,他曾先後在50部影片中擔任角色。1947年至1952年和1959年至1960年先後兩次任電影演員協會主席。1949年當選為電影業委員會主席。 里根早年參加民主黨。1962年,他改投共和黨,並在政壇嶄露頭角。1966年至1974年連任兩屆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68年和1976年兩次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但均未成功。1969年被選為共和黨州長協會主席。 1980年11月,里根再度競選總統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9屆總統,並於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1984年11月,他競選連任成功,當選為美國第50屆總統,1989年1月,他結束總統任期。任職期間,里根對內積極推行經濟復興計劃,主張縮減政府規模和權力,減少稅收,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削減社會福利。在國際問題上,他提出戰略防禦計劃,對蘇聯採取強硬政策。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先後舉行4次首腦會談和會晤,並於1987年12月8日簽署了徹底銷毀和禁止兩國中程導彈條約。 里根卸任後,美國政府為表彰他在任期內所作出的貢獻,於1993年授予他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11月5日,里根通過電視向公眾宣布,他患了老年痴呆症,並從此淡出美國政壇。2002年5月16日,美國國會授予他金質獎章。2004年2月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將里根的生日定為「里根日」。 里根訪華時參觀秦兵馬俑 2004年6月5日,里根在加利福尼亞的家中去世,享年93歲。里根曾連續兩屆出任美國總統,是美國歷史上當選和就職時年齡最大的總統,也是最長壽的總統。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右圖),他是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在職總統。 1940年裡根與簡·懷曼結婚,生有一女,後離異。1952年他與同在好萊塢從藝的南希·戴維斯結婚,生有一子一女。 里根的傳奇一生 「里根號」航空母艦

② 里根經濟學的失敗與未來之路怎麼樣

評論:
布魯斯·巴特利特的觀點是正確的。福利國家並沒有消失。如果共和,黨人繼續通過減稅 「讓野獸挨餓」或者通過將社會保障和聯邦醫療保險私有化以試圖削減福利的話,他們 將成 為歷史。這本書中蘊涵了富有見解的里根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的譬智思想。
——Robert Reich美國前勞工部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
巴特利特在此書中向里根的遺產注入了新的思想,而且如果他成功的話,美國的政治將變得更加文明並更有競爭力。
——James K .Galbralth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經濟學教授及《掠奪型政府》作者
布魯斯·巴特利特這樣的人既少見又令人欽佩:他是一個勇敢且思想上誠實的人 ,他知道真相很難保持純;爭且絕不簡單。
——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在當今的保守黨人中,唯有布魯斯·巴特利特有勇氣打破常規樂意接受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觀點,並且支持開征一種新的龐大的稅種 ,但關鍵是:他的觀點是正確的。任何試圖為保守主義或者經濟尋求未來之路的人都需要先讀此書。
——Jonathan Rauch《國家雜志》
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冒名頂替者》中深入剖析了布希總統的布魯斯·巴特利特又寫了另外一本大有裨益的暢銷書。在這本語言簡練、思想堅定且不失詼譜的書中,他向大家介紹了奧巴馬政府採取的經濟措施以及為何這樣做能夠取得成效。
——Richard Whalen羅納德·里根總統的高級政策顧問及《建國之父》作者
巴特利特是一位極其少有的誠實的保守派經濟學家。持任何政治觀點的讀者均會發現這本書富有價值 該書客觀地描述了二戰後的經濟歷史並為未來之路提出了有見解的建議。
——Dean Baker經濟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③ 美國社會哪個群體從里根經濟政策中受益最大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

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

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

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

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

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

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

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

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

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④ 什麼是里根經濟學你如何評價它的經濟績效

里根經濟學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概述
里根經濟學
美國總統里根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能夠得勢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在70年代的失敗,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正好順應里根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里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用極通俗的話,並富有感情地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傳達給美國大眾,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當時,美國的多數選民接受了減稅的「里根經濟學」,是因為支持里根的選民在理念和直覺上對里根經濟政策有了認同。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里根經濟學英語為:Reaganomics。名。不可數。由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包括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這些政策帶來了美國80年代後的經濟持續繁榮,拖垮了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

2主要內容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3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里根經濟學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普遍地反對政府幹預變為主張要由政府進行一定的干預;由單一地強調減稅以刺激投資變為根據需要有增有減;由強調反凱恩斯主義的預算平衡發展又回復到實行龐大的財政赤字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經濟形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有的西方經濟學把之歸功於里根經濟學的勝利,有的經濟學家則認為是美國經濟長時間蕭條後必然回升的結果,是里根的運氣。

4財政政策
里根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觀點主要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里根認為減稅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他在執政後立即向國會提出減稅計劃,且被通過。其要點是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後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減稅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得不因為巨額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大打了折扣,把最高累進稅率雖然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但減稅的幅度卻小於原計劃三年內減稅30%的幅度。在後來的稅制改革方案和實踐中,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從過去的最高稅率46%降低到34%。盡管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事與願違,美國依然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中稅率最低的國家。

5價值
每年2月6日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百年冥誕,美國各界陸續隆重紀念這位上世紀80年代連任兩屆的總統,奧巴馬也在《今日美國》發文緬懷。在美國人眼裡,里根重塑了美國精神,紀念活動多少反映了美國人對現實的不滿,很多美國人呼籲奧巴馬向里根學習。
1981年1月,年屆70高齡的里根就任美國第49屆總統,他所接手的美國正遭受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外,持續的越戰讓美國價值的認同感被日益增長的懷疑所取代,前蘇聯在尖端武器和影響力范圍上都贏得了對美國的優勢,這些也讓公眾對建立在個人自由和自由市場基礎上的美國政治體系產生了一些懷疑。
羅斯福用「新政」帶領美國走出了蕭條,里根最終也開創性的以匪夷所思的「里根經濟學」引導美國人走出滯脹危機並贏得冷戰,堪稱「里根革命」,也就是新政以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當前,奧巴馬同樣遇到經濟危機與美國影響力的衰退,美國人期望他能夠像里根那樣引領美國重返 「山顛之城」。
里根當年所迎戰的滯脹危機,本質上是「凱恩斯危機」。因為凱恩斯用他的理論將資本主義從大蕭條之中解救出來,並推動西方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進入黃金時代。然而,正是因為他太成功而成為神話,無人質疑凱恩斯的理論並被美國政府長期奉行,最終產生滯脹危機。
羅斯福「新政」結束了美國市場的無政府狀態,強化政府對市場進行宏觀管理的作用,這雖然緩和了日益貧富分化的矛盾,但是在強調社會公平的同時也影響到了經濟效率。美國皈依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帶來越來越高的赤字,原以為通脹是實現充分就業的低廉代價,但最終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滯脹。用里根的話說,凱恩斯用通脹去打擊失業,又用失業打擊通脹,最終結果是通脹與失業一起打擊了美國經濟。
產生滯脹的原因在於,在經濟停滯(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的時候,用來繼續刺激增長的財政或貨幣政策誘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而這種超出控制的通脹會使得市場價格信號紊亂以及資金流向發生變化,從而使得經濟陷入停滯與混亂,高通脹與高失業率並存。尤其是當年美國在適應性的政策下,為了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火上澆油。
美國通脹率從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漲到1979年的13.3%,里根在就任總統後的電視演說中承認,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這導致個人儲蓄率大幅下降。盡管工資隨著通脹同步上漲,但是美國對名義收入征稅而非實際購買力征稅的做法,導致工資上漲也將人們推到更高的稅收等級,通脹和邊際稅率的提高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打擊沉重。這使得社會分配嚴重不均,尤其是那些年輕人與靠固定收入為生的老人陷入困境。這種環境也影響了市場的投資預期,工人開始怠工,企業也無心進行研發,失業率開始上升。
作為溫和的保守主義者,里根這位未曾專門學習過經濟學的總統,在成功的化解滯脹危機過程中,用供給學派的減稅等政策對付「停滯」,用貨幣學派控制貨幣總量的政策對付「通脹」,這是一種探索性且爭議巨大的冒險的政策選擇。具體而言,就是降低個人所得稅率與減免企業稅,削減財政支出,放寬管理企業的法令與規章,控制貨幣供應量等。即通過控制政府開支與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來降低通脹率,通過削減個人所得稅與加速企業折舊鼓勵工人努力工作與企業投資,並給予企業與市場更多的自由空間,增強活力。
里根的冒險獲得了成功,他那新自由主義的理念成為新的神話,並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加深。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是里根時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的結果,進而主張重返「凱恩斯」,加強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但是,里根曾有名言,「在這場危機中,政府不是解決方案,政府就是問題所在」,意思是說,政府幹預或許再次降低市場的效率,並陷入官僚主義之中。
盡管政府投資模式是中國乃至「東亞模式」成功的本質,但為了實現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長期採取積極的財政投入與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整體性的產能過剩,這需要及時轉型。不過,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採取財政刺激政策與天量貨幣投放後,產生了通脹壓力,一部分刺激資金在資產與商品市場到處流竄,面臨滯脹威脅。中國應該毫不猶豫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並用大幅加息的手段抑制各種資產泡沫,同時效仿里根減稅的做法,降低個人與企業的稅收,放開某些行業與某些生產要素的壟斷,給予市場更多的自由空間,才有利於化解滯脹風險。

⑤ 里根經濟學在稅收政策上更青睞於窮人,貧富差距縮小說法對嗎

「里根經濟學」比美國有著多的支持者,減稅、放鬆政府管制和縮緊銀根也就自然成為一些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開出的葯方。但如果他們能夠認真的研究「里根經濟學」的理論和執行之間的不同,也許就不會那麼輕率的開出葯方。
實際上由於中美稅收體制的巨大不同,美國的減稅和中國的減稅完全是兩碼事。美國的稅制主要是直接稅,個人所得稅占據了稅收的大部分份額。減稅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刺激中產階級的消費,從而拉動經濟。而在中國,稅收的主體是企業,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刺激企業發展的動力。但對富人的財富,由於現有稅收制度的缺陷只能徵到很少的稅。中國一方面需要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減稅,同時更加迫切的是完善對富裕階層的征稅辦法,讓直接稅制逐漸取代間接稅制。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稅制的全方位改革,而不是簡單的減稅。

說到政府管制,中國最主要的管制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審批制度,這些審批制度在美國幾乎從來沒有存在過。里根的減少政府管制的施政主張之所以無疾而終不了了之,是因為眾多的管製法案實際上是規范市場的重要手段。而在當下的中國,在眾多領域需要的是對市場真正能夠進行規范的有效法案,也就是說,將以行政審批為主要手段的管制方式過渡到通過法律以市場化的方式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管制和引導才是當務之急。

同時更應該看到,現實的中國比起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完全沒有可比性。從城市化、工業化水平,社會收入差距水平,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頂多相當於美國20世紀30年代。

⑥ 為什麼中國現在不能搞「里根經濟學」

里根經濟學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版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權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這個問題你可以網路——為什麼中國現在不能搞「里根經濟學」,會看到一些專業人員的回答,沒必要在這里問。

⑦ 「里根經濟學」適合中國嗎

指里根總
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
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⑧ 里根經濟學形成的背景

1、所謂「里根經濟學」,實際上是以「供應學」(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學派。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在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之所以能夠得勢,或者說它與之前美國政府經濟政策不同,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二戰後一直執行以凱恩斯的需求理論為基礎的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失敗。稅負繁重,失業率居高不下;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的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順應了里根政府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里根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影響:這些政策帶來了美國80年代後的經濟持續繁榮,拖垮了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2、俾斯麥推行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1)德國國內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涌,俾斯麥單純的依靠所謂的「反對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簡稱非常法)已經根本無法消滅德國社會主人工人黨。(2)這是俾斯麥政府在推行「皮鞭政策」的同時,又輔以「甜麵包」政策的表現。恩格斯曾一針見血的揭露道:「俾斯麥先生說,要粉碎社會主義,僅僅採取鎮壓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採取種種措施以消除社會混亂現象,保證工作的秩序,防止工業危機以及其他等等。(因此)他答應要提出為社會謀福利這種『積極措施』的建議」。(3)推行福利政策的這一「創舉」也從一方面表現了俾斯麥對新的歷史變革時期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德國的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於工人的福利政策從根本上並沒有損害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總體利益。相反,它的實際效應則是把工人引離階級斗爭的軌道。用俾斯麥自己的話說,就是「在恢復帝國健康的菜料中『加幾滴社會主義的油』」。而從對付工人運動的角度來看,俾斯麥的福利政策實際上是對《非常法》的補充。3、主要表現在:(1)充分利用當時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國家經濟。(2)積極引進資本主義的技術和科技人才。(3)保持國家經濟獨立,擴大出口。(4)派遣大量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民弱的原因:(1)前蘇聯的「國強民弱」跟俄國的歷史傳統有關。換句話說,這並不只是其進入蘇聯時代才出現的現象。(2)蘇聯時期的國家政策將個人利益捆綁在國家現代化戰略目標之上,國家權力極度擴張,公民的權益極度弱化,國家職能部門全面控制了社會組織的所有私屬領域,這些直接導致了雖然國家的政治、軍事實力強至占據世界一極,但國內民眾的力量極度弱小,在政治生活中幾乎徹底的喪失了發言權。4、威爾遜14點原則的戰略目的是為了推行全球的門戶開放政策,實質是在於讓美國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揚長避短,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彌補軍事上的不足,積極謀求二戰後世界政治大國的領導地位。威爾遜在協約國中享有精神領袖地位的原因:(1)改造人性;威爾遜認為人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來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2)調節各方利益,以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沖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3)建立國際組織,保衛世界和平。威爾遜首次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和理性,並對大國之間的軍事擴張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強烈的抨擊。這在於當時正在積侵略別國並刀兵相見的世界格局無疑影響巨大,同時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5、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發展方向:(1)以工業文明武裝起來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經濟等方面的優勢,藉助「冷戰勝利者」的餘威,繼續向全球擴展其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實現「歷史的終結」。(2)世界經濟逐步向全球一體化過度。(3)大國間的安全合作成為國際政治的明顯走向。6、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參加的兩次會議分別是: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會議(按時間先後應為波茨坦會議)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1)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2)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直接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系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⑨ 撒切爾主義與里根經濟學有什麼異同分別對我國經濟改革有什麼借鑒意義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能夠得勢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在70年代的失敗,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正好順應里根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里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用極通俗的話,並富有感情地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傳達給美國大眾,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當時,美國的多數選民接受了減稅的「里根經濟學」,是因為支持里根的選民在理念和直覺上對里根經濟政策有了認同。
撒切爾主義在新工黨執政前主宰英國政壇近20餘年的是撒切爾主義。「所謂撒切爾主義是指撤切爾夫人上台後在保守黨內出現的一股占統治地位的「新右派」勢力的意識形態,是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混血兒」。它一方面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卻又主張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它反對建立在凱恩斯經濟學和對福利國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識政治」,是更為廣泛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國際性的反對平等主義和集體主義傾向的一部分。在對待平等問題上,撒切爾主義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對不平等現象的漠視,或者是對這種現象的積極支持。提出「社會不平等天然就是錯誤的或有害的」這一觀點。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義的政策(特別是蘇共所遵循的)只能創造出一個單一的社會,而且這些政策只能藉助專制力量來推行。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經濟上的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了在社會地位和其他領域方面的不平等。

閱讀全文

與里根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