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他型人格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利他型人格是與反社會型人格相對的,利他行為則是與攻擊行為相對的,也可稱為「親社會行為」與「反社會行為」。與其說是利他型人格,倒不如說人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建立社會關系,實現自我價值,而自發形成了一種有利於族群或他人的行為模式,其目的可能是為了爭取自我的社會地位,也可能是為了種族的繁衍。利他主義(altruism)或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犧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個體生存機會和生殖成功率的行為。有些是表現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徹底的利他行為,即表現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利他行為有以下幾種類型:
親緣利他
「親緣利他」 即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為自己的親屬提供幫助或作出犧牲,例如父母與子女、兄弟與姐妹之間的相互幫助。一般情況下,這種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的利他行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稱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但生物學的研究業已證明,「親緣利他」對生物個體來說並非沒有回報。根據「親緣選擇」理論,生物的進化取決於「基因遺傳頻率的最大化」,能夠提供「親緣利他」的物種在生存競爭中具有明顯的進化優勢。(Hamilton,1963)因此,「親緣利他」不僅在人類社會,而且在整個生物世界都是一種非常穩定、非常普遍的行為模式。例如,當幼鳥遭受攻擊時,許多鳥類父母都會挺身而出,用偽裝受傷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脫。所以,無論在人類社會或生物世界,「親緣利他」在父母與子女關繫上表現得尤為動人和充分。而隨著親緣關系的疏遠,「親緣利他」的強度也會逐步衰減。生物學家甚至設計出所謂的「親緣指數」,並根據它來計算「親緣利他」行為的得失和強弱
互惠利他
「互惠利他」 即沒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為了回報而相互提供幫助。生物個體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競爭力幫助另一個與已毫無血緣關系的個體,因為它們期待日後得到回報,以獲取更大的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說,「互惠利他」類似某種期權式的投資,所以有人把它稱為「軟核的利他」(soft-core altruism)。例如,一種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為生,如果連續兩晝夜吃不到血就會餓死;一隻剛剛飽餐一頓的蝙蝠往往會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來反哺那些頻臨死亡的同伴,盡管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生物學家發現,這種行為遵循著一個嚴格的游戲規則,即蝙蝠們不會繼續向那些知恩不報的個體饋贈血液。(Wilkinson ,1984) 顯然,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律」,當施惠者與受惠者互相換位時,同樣數量的血液將產生更大的邊際效用,從而使這類行為具有明顯的經濟學含義。不過,由於施惠與回報存在著時間差,從而使這種期權式的投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於一種較為長期的重復博弈關系中,而且還要求形成某種識別機制,以便抑制道德風險和個體的機會主義傾向。雖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紀晚期才由博弈論專家阿克塞羅德建立起來,(Xelro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卻在200多年前亞當·斯密論述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時,就被一針見血地指出過了。
純粹利他
「純粹利他」 即利他主義者不追求任何針對其個體的客觀回報。例如,湯姆遜瞪羚(Thomson』s gazelles)的利他主義行為:當獅子或獵豹接近時,往往會有一隻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躍向同伴們發出警告。生物學家觀察到,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行為方式,它只發生在最早發現危險的湯姆遜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為原則,最早發現危險應該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湯姆遜瞪羚的「英雄主義」卻放棄了第一時間逃生的機會,並以此代價向同伴報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這一行為看上去頗似我們前面提到的母鳥保護幼鳥的行為,但它們的內涵卻有明顯的差別。
2. 如何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利他行為
從行為經濟學上來看所有的利他行為都只能是本人自願,因為利他行為版是需要助人者付出一定代價權,同時沒有希望藉此換取個人利益的行為。
但是,人的動機很少如此簡單,利他者往往會期望得到獎勵或者回報。利他行為常常使利他者沾沾自喜,並能夠滿足他自我價值感的需要,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利他行為也有可能是利他者對自己從前所犯錯誤的一種補償,使他由 此減少罪惡感,或恢復他原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3. 自利與利他的作文(800)
自利還是利他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別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懸著「制怒」的警言,這說明中國的古人們對發怒的危害性早有認識。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謝絕了僕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話不投機動輒發火,這是一種沒有涵養的表現。火氣太大的人,應該像林則除那樣,要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注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否則既傷害他人又傷害自己。
中國古代的中醫,對於「怒」有著精闢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皆由氣而生,氣和怒是兩個孿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發。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怒傷肝」這些常識早巳被人們所熟知。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生氣、盛怒而身亡者。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許多怒氣大都來自貪欲與私心,鄰里之間的爭吵,馬路上的爭吵無非為了一點小利,或受了一點小損害。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一般人感到生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忍耐;
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
4. 經濟理性主義認為利他主義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是對的么
是的,您說的是來對的。自
在經濟學領域的幾大「理性經濟人」的假定中,其中就有一條是:完全的利己動機。
但這僅僅是經濟學研究中的假定條件(因為生活中這種人佔大多數,如此假設方便研究),而不是經濟學或經濟理性主義倡導的道德觀。
5. 什麼是利他教育
--利己、利他與教育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經濟學家論道德的文章多起來了。我想,這並非由於經濟學家們下崗、失業或在尋求第二職業,更不是因為他們不務正業,而是因為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出現的某些現象,使人們在經濟與道德之間產生某些混亂與困惑,或者說經濟學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以至於使人們特別是一部分青年對經濟學中的利己主義產生許多誤解。因此,經濟學家有責任站出來論一論經濟與道德的關系。但是,在我看來,在這許多高論出來以後,利己與利他的性質與來源,以及它們同教育的關系似乎仍需探討。 經濟學利用利己主義來解釋和發展經濟(嚴格說來是市場經濟),似無可非議。但是,人不僅是「經濟人」,他是更廣泛的社會人。人們面對的不僅有廠商、消費者、投資者、老闆和雇員,而且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妻子兒女、同窗好友、先生弟子及其他因疾病、就業、貧窮、災難、事故等遭遇困難需要救助的人。人們之間不僅結成一定的經濟關系,而且存在著廣泛的政治關系、學術關系、血緣關系,以及其他感情(親情、友情、恩情、同情等)聯系。人們不僅從事經濟和商業活動,還要進行政治活動、學術研討、藝術創造、思想交流、感情溝通、相互扶助等。顯然,在上述領域和活動中,利己主義動機是不適用的,不能用功利主義原則取代家庭生活中的「尊老愛幼」、學校生活中的「尊師愛生」、社會生活中的「先公後私」和「人道主義」原則。人們不能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親朋好友處境艱難之時,在日常生活的聯系中,還要講所謂「等價交換」原則,使用「最小投入最大產出」法則。如果大至服兵役、贍養父母,小至為本宿舍掃一次地、打一壺水,任何一次力所能及的哪怕是微小的付出都要求相等甚至更多的回報,那就不僅會遭到社會譴責、造成人際間交往的阻隔,而且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原因就在於經濟領域與經濟領域以外的其他廣泛的社會領域通行著不同的法則。前者通行利己法則,當然要以利他作為代價;後者通行利他法則,但不能以利己為條件。在市場經濟社會里,這兩個法則並行不悖。不同的法則應用於不同的領域,決不能倒錯,否則,整個社會秩序就將遭到破壞。如果在經濟領域利己動機被禁止,那隻能是一種缺乏效率的「大鍋飯」經濟;如果在非經濟領域卻被利己之心所統治,那麼,整個人類社會將會變成一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經濟動物)。正如培根所說:如果沒有這種「利人」的美德,「人類就成為一種忙碌的、有害的、卑劣的東西,決不優於一種害蟲」。 利己與利他這是兩種相反的行為規則,同一個人怎麼可能以這兩種相反的規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呢?亞當·斯密做了解釋,他認為這兩種規則都符合人的本性。亞當·斯密既是一位經濟學家,又是一位倫理學家。人們常常引用他的傳世佳作《國富論》,卻往往忽略他的另一成名之作《道德情操論》。《國富論》的方法論是利己主義的,他以利己主義解釋人的經濟行為;《道德情操論》則採用利他主義的方法。研究者不斷批評他的方法相互矛盾,是唯心主義的「二元論」。但在斯密那裡卻愉快相處,原因就在於他把利己和利他都看做人的本性。他在《道德情操論》的一開頭就指出:「無論我們設想一個人有多大程度的利己主義,他的本性卻顯然是見他人有遭遇便動心」。他把這種同情心解釋為「憐憫或惋惜以及由於他人的不幸……而給我們引起的各種感覺的來源」(轉引自盧森貝:《政治經濟學史》第135頁,三聯書店一九五九年版)。可見,在斯密看來,利己和利他行為統一於人性,但決不意味著統一於人的利己本性,或者把人的利他行為一律歸結為利己主義這個本源。有人認為斯密「從人們的自利本能推出了道德情操」,顯然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斯密只是在經濟領域以自利動機推出了利他行為,在道德領域,他是以同情心作為道德本源的。有的學者力圖從人的自利本能尋求利他行為的根源,把利他主義看作是利己主義的擴大和延伸。其基本邏輯是,一個人從自利本能出發,首先他愛自己,進而愛自己的親人,然後又「從對自己親人的愛出發,經過若干中間環節,人們最終可以愛相隔萬里、素不相識的人」。這里的關鍵是「愛」,「由於有了愛,一個人的成本和收益,就可能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讀書》一九九八年七期)。愛自己和愛親人基本上屬於利己范疇(如果只愛自己,不愛親人,可歸為極端利己主義),但是,「愛相隔萬里、素不相識的人」,「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無論是社區還是全人類,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夠為全民族、全人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屬於典型的利他主義范疇。愛自己和愛全人類,這是兩種不同的愛,人們怎樣從第一種愛跳到第二種愛呢?愛自己、愛親人可以用人的自利本能去解釋,問題在於愛全人類的「愛」是如何產生的?由於愛自己、愛親人,所以就會愛全人類,這個邏輯是不能成立的。從利己出發,無論如何是推不出利他主義道德的。有人說,在現實生活中,某些所謂利他行為也可能來源於利己動機,例如,由於期待他人的回報,從而做出對他人有利的某件事情;由於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從而同情別人的遭遇,樂於助人而不損害他人。這是兩種不同情況。前者並沒有從利己走向利他,他以利益的交換為條件,否則,他是絲毫不肯利他的。這同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人沒有兩樣,每個人都從利己動機出發來規范自己的投入產出行為。後者確實跳出了利己的圈子,但不是由於利己本能,而是因為接受了「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信條的教育所致,盡管可能是潛移默化的教育。 看來,在廣泛的社會領域,從人的自利本能直接推演出利他動機和道德情操是困難的。頂多在經濟領域,從利己動機中可產生出有限的利他行為(以等價交換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為限)。那麼,在精神領域,人的利他本性的源泉何在呢?人的利他本性與利己本性具有不同的性質,從而有著不同的起源。人的利己性如同人的食慾(不同於美食學)、性慾(不同於愛情)一樣,是天生的,屬於人的自然屬性。人的利他本性是後天的,是社會屬性,是從社會實踐中來的,是從教育中獲得的。我們不能否認,就人類整體而言,確實具有利他本性。但這種利他本性的獲得卻是不易的,它依賴於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認識、知識的積累和人們的自我修養。由於人們不斷遭到大自然的懲罰,才逐步認識到保護人類環境的重要性,由於人們經常的社會交往,才漸漸習慣於遵守公共秩序。利他主義行為規則代表著人們的全局和長遠利益,它不像人們的生理慾望和眼前利益那樣一目瞭然,可以立即為人們所認識。人們樹立利他本性的難度不僅在於此,還在於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克己,抑制個人利益。正因為如此,人的利他本性的獲得不是先天的,它的形成需要教育、從外部灌輸、參與社會實踐和自我修養。如果說利己本性是一種本能,屬於感性,可以生而知之,那麼,利他本性則屬於理性,非有教育的介入不可,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利他本性不可能像人的利己本性那樣與生俱來,只有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才能使人們認識到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的狹隘利益。從而,在精神道德領域,養成約束自己、維護公共利益的習慣。總之,從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決不是簡單地、自動地在人們頭腦中的邏輯推演過程,而是人性的一種飛躍和升華,不經過一定的教育、實踐與修養是不可能的。至於那種「大公無私」、「舍己為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英雄主義行為的培養,就更加如此。 顯然,這里所說的教育不是指專業教育,而是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觀教育。如果我們的教育對象只重視專業教育(例如經濟學專業教育),而無視道德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那麼,即使他是受過高等教育,甚至獲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他也可能仍然是一個沒有道德、沒有脫離低級趣味、自私自利的庸人。所以,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精神文明教育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教育把人類社會所積累的社會知識、人際交往的規律性和公共秩序規則傳授給學生和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這樣才使人們的利他性成為一種習慣和內在要求,成為人類的一種本性。當然,教育者也需要受教育。那麼,教育者所受的教育從哪裡來呢?歸根結底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但這並不妨礙教育在人類利他本性形成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這一論斷的真理性許多思想家都是承認的。休謨把正義行為看做利他行為,他強調正義不是從人的自然本性發生的,而是由教育得來的。他在《人性論》一書中指出:對私人的慈善「在很多人中間(或者說在大多數人中間),必然是根本沒有的。因此,對私人的慈善並不是正義的原始動機」。「正義和非正義的感覺不是由自然得來的,而是人為地(雖然是必然地)由教育和人類的協議發生的。」中國古代也很注重教育在使人向善中的作用,東漢許慎曾對教育的含義做如下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說文解字》) 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如上所述,並非每一個人都能真誠接受倫理道德教育和民族優秀傳統教育的,這取決於他的特殊個性和特殊環境。但對於人類的大多數還是可以接受那樣的教育的,因為只有如此,才順乎潮流,合乎規律。這里所說的教育,寬泛一點說,還應包括自我教育,即結合實際反省自己,進行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日行一善」那樣的修養。正因為人類大多數都能接受教育,並以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利他性才成為人類的本性。盡管利他性的廣度和深度在人類各個歷史時期各不相同,但它始終是人類的社會本性。誠然,教育也不是無條件的,經濟的一定發展,不斷的社會實踐,法律和國家的引導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孤立的教育往往難見成效。所以,當我們說教育是人的利他本性的來源時,決不是要把教育萬能化,也不是要把它孤立起來。 我們強調人的利己性與利他性分屬於不同的活動領域,具有不同的性質和來源,決不是要把它們對立起來和割裂開來。相反,利己和利他都是人的本性,它們統一於一個人自身,一個健全的人不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面性。我們不能抽象地肯定或否定人的利己性,反之亦然。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問題是它們的作用領域,如果在非經濟領域,人們不實行利他法則,而利己本性卻放肆地、不加約束地自由活動,或者在經濟領域壓抑人的利己本性,這都是違反人的行為規則的,因而是錯誤的。其標准就是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負效應。所謂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分屬於不同領域,也不是絕對的。在經濟領域,人們主要實行利己法則,但並非沒有利他行為。在精神道德領域,利他法則為主,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也不可能完全拋開個人利益,至少在幫助他人和貢獻社會時要量力而行,只有在最必要時才可能獻出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
6.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人是自利的還是利他的
在自利的角度上利他
7. 從經濟學上論述父母掙錢給子女花是利己還利他
經濟學中的利己與利他行為,是根據效用函數來判斷的。如果一個人的一種行為,會給自己帶來效用(幸福),那麼這一行為是利己的。如果某一行為能給他人帶來效用,且本人的效用又與他人的效用正相關,則這是利他行為。
父母賺錢給子女花,會給子女帶來效用。而父母這樣做的目的,是看到子女高興後自己也高興。因此,父母賺錢給子女花的行為是利他主義行為。
8. 怎樣用經濟學解釋獻血這種利他行為
這不是單純的利他行為!同時也利己啊!世界各地都有對獻血者甚至家屬的優惠政策,我國不少農民工獻血就是為了給自己多一道保險,將來本人可以至少等量免費用血,獻足800-1000毫升,萬一生病時還可以終身免費無限量用血。
9. 為什麼倡導利他主義
要倡導利他主義、集體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來取代以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促使公眾樹立公德意識,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期,利己主義成為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利他主義就會得到彰顯,逐漸上升為主要的價值判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首先要滿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體現,前兩項需要主要從利己主義出發,第三層次的需要必須通過利他主義的行為才能實現。其實利他主義是潛伏在人們內心的,只不過平時沒有被激發出來而已,如果一個人把喝茶打牌的時間用在為他人服務上去,他可能會感覺更加愉快,現在需要的是有人去示範和引導。
10. 社會心理學中「利他行為」造成的影響
影響因素
社會行為有很多種,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這種社會行為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分別是整體社會氛圍的影響,另一個方面是體現在社會氛圍對於個體的影響,進而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為的體現。心理咨詢師的任務就是通過人的心理研究以及由心理而引導的外在行為,進而解決人們的心中困惑,以及引導人們的行為。
在社會行為中,有一種行為是利他行為,其反映在很多的方面,也正是因為在此過程之中才能夠社會交融的感覺。經過心理咨詢師的研究和總結,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體現在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其二是體現在利他行為的自然環境影響因素,其三是體現在影響利他行為的社會環境因素。其實這三個方面也正是心理咨詢師研究的范疇,因為它們具備的共性的體現,同時也是這樣的因素,可以了解其中能夠帶來的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一般就是生理上的基礎,內在的因素以及外在社會的因素。
那麼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方面是需要重點把握的?當然是有的,別的不說,就說,這個處理過程之中就是有著共性的體現,因為范圍以及道德規范和約束力是很強的。所以完全有必要在此過程之中進行心理的疏導,進而能夠有效的處理相關的事宜。[2]
個人因素
影響利他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動機;另外還有旁觀者的人數、他人的示範、需要幫助者的特點;以及可能提供幫助者的人格、性別、心情等等。
社會因素
社會風氣也是影響助人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社會風氣不好、正義難以伸張、人際之間充滿不信任時,人際冷漠現象就比較普遍;而當見義勇為行為得到推崇和表彰,人們對法律法規的公正性和執法者的廉潔程度比較有信心,人際之間信任度比較高時,樂於助人的行為就易出現。
3根本原因
由於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人與人之間由於社會分工的產生而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經濟、政治與文化關系,這就必然會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定程度的價值相關性或利益相關性。
利益相關
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越高,「為我」與「為他」的價值對等性就越強,此時,人將會表現出越多的「為他」行為。例如,母子之間、夫妻之間由於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相關性,因此必然會表現出很多的「為他」行為。
社會分工的大量產生,使得人類社會內部的利益相關性遠遠高於低等動物,因此人類社會的「利他」行為也遠遠多於低等動物。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的廣度及深度將會進一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必然會進一步提高,社會的「利他」行為必然會進一步發展。
價值相關
人的價值需要可分為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等四個基本層次,價值需要的層次越高,其共享性和兼容性就越強,人在消費這些價值時與他人之間所產生的利益相關性就越大,就會表現出越多的「利他」行為。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價值關系一旦發生了變化,必然會導致其他人的價值關系也會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這種價值相關性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當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價值相關性為正向時,他人的價值增長將會間接地導致自己的價值增長,因此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去幫助他人,從而達到間接地幫助自己的目的,這就人類之所以具有廣泛的「利他」行為的內在機理。
4表現形式
利他行為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為了回報曾經得到過他人的好處而助人,即回報性行為;或是為了補償自己曾使他人蒙受損失而助人,因而被稱作補償性行為;另外,通常還可分為互惠互利式;行為操縱式;相互回報式;親緣選擇式等。
從整個生物圈的個體表現來看,大致可分為親緣利他、互惠利他和純粹利他。
親緣利他
「親緣利他」 即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為自己的親屬提供幫助或作出犧牲,例如父母與子女、兄弟與姐
妹之間的相互幫助。一般情況下,這種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的利他行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稱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
但生物學的研究也已證明,「親緣利他」對生物個體來說並非沒有回報。根據「親緣選擇」理論,生物的進化取決於「基因遺傳頻率的最大化」,能夠提供「親緣利他」的物種在生存競爭中具有明顯的進化優勢。(Hamilton,1963)因此,「親緣利他」不僅在人類社會,而且在整個生物世界都是一種非常穩定、非常普遍的行為模式。例如,當幼鳥遭受攻擊時,許多鳥類父母都會挺身而出,用偽裝受傷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脫。所以,無論在人類社會或生物世界,「親緣利他」在父母與子女關繫上表現得尤為動人和充分。而隨著親緣關系的疏遠,「親緣利他」的強度也會逐步衰減。生物學家甚至設計出所謂的「親緣指數」,並根據它來計算「親緣利他」行為的得失和強弱。
互惠利他
「互惠利他」 即沒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為了回報而相互提供幫助。生物個體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競爭力幫助另一個與已毫無血緣關系的個體,因為它們期待日後得到回報,以獲取更大的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說,「互惠利他」類似某種期權式的投資,所以有人把它稱為「軟核的利他」(soft-core altruism)。
例如,一種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為生,如果連續兩晝夜吃不到血就會餓死;一隻剛剛飽餐一頓的蝙蝠往往會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來反哺那些頻臨死亡的同伴,盡管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生物學家發現,這種行為遵循著一個嚴格的游戲規則,即蝙蝠們不會繼續向那些知恩不報的個體饋贈血液。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律」,當施惠者與受惠者互相換位時,同樣數量的血液將產生更大的邊際效用,從而使這類行為具有明顯的經濟學含義。不過,由於施惠與回報存在著時間差,從而使這種期權式的投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於一種較為長期的重復博弈關系中,而且還要求形成某種識別機制,以便抑制道德風險和個體的機會主義傾向。雖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紀晚期才由博弈論專家阿克塞羅德建立起來,(Xelro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卻在200多年前亞當·斯密論述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時,就被一針見血地指出過了。
純粹利他
「純粹利他」 即利他主義者不追求任何針對其個體的客觀回報。
例如,湯姆遜瞪羚(Thomson』s gazelles)的利他主義行為:當獅子或獵豹接近時,往往會有一隻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躍向同伴們發出警告。生物學家觀察到,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行為方式,它只發生在最早發現危險的湯姆遜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為原則,最早發現危險應該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湯姆遜瞪羚的「英雄主義」卻放棄了第一時間逃生的機會,並以此代價向同伴報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這一行為看上去頗似前述母鳥保護幼鳥的行為,但它們的內涵卻有明顯的差別。
病態利他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好嗎?美國一位神經科醫生在自己的研究新著中指出,病態信奉利他主義的人,表面上慷慨地給予他人以幫助,實際上卻在慢慢走向極端、泛濫和狂熱,往往對事態毫無幫助。羅伯特·伯頓醫生是美國舊金山醫院的一名神經科醫生。他的研究新作《病態利他主義》將在2011年秋天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心理學領域,這個詞正在走紅。
當一個人「無私」到走上歧途,可能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失范行為,包括厭食症、收養動物癖、容忍家庭暴力的女人和容忍妻子酗酒的男人[3] 。由於對於任何社群來說,無私奉獻都是必要的人際關系潤滑劑,但走向極端,會助長人們對自己團隊的盲信,造成黨同伐異的心理。偽善行為和毒品一樣,會在生理上成癮。
關於利他主義和其他相關行為的研究近來很吃香。許多研究者指出,人類實際上是動物界裡面少有的注重合作的物種,我們的利他主義沖動,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基石。但美國奧克蘭大學的工程學副教授芭芭拉·奧克萊卻從工程學的原理來看「利他」行為,認為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有的只是等價交換。培訓護士時,讓他們具有高度的同理心、同情心,病人就會更喜歡他們。但研究顯示,越是具有同情心的護士越容易喪失從醫熱情,離開這個行業的概率往往高於那些比較冷淡的護士。
病態利他行為
由於極度的利他主義而患上厭食症的姑娘越來越多。「他們對於周圍的人的需求異常敏感,例如什麼人需要一把輪椅,什麼人需要幾句鼓勵。但是他們自己卻試圖隱藏或否認自己的欲求,好像從來就不需要什麼一樣。」
處在虐待關系中的人們也有這種類似特徵,他們說服自己,只要做到自我犧牲、寬容,對方就會浪子回頭。最極端的否認自我需要的是那些有收養動物癖的人,他們常常會養數量驚人的寵物,遠超出他們所能承受的范圍。美國塔夫茨大學獸醫學院助理教授、收養動物癖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帕楚尼克指出:他們工作時會表現得負責仔細、注重衛生,但一回到家就好像跳到了一個骯臟混亂的世界裡,被散發著惡臭的營養不良的動物包圍著,直到這些動物由於照顧不當而死去。收養者可能自認為是動物們的救世主,但根本無力照顧這些動物。就算在家裡到處是死掉和瀕死的動物,這些人還是會熟視無睹,在患者心裡,這里還是快樂和諧的國度。這是一種妄想症,他們脫不下這件偽善和博愛的華服,這讓治療變得很困難。
5現實問題
目前,我國社會正經歷著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從根本上引起青年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重大變化,青年利他行為(心理)弱化現象愈來愈普遍,利己與利他觀念的倒置,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社會焦慮
社會焦慮突增導致青年社會責任突減。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使處在競爭環境中的青年,不得不經常考慮個人的工作、住房、醫療、婚姻、教育、就業……這一切都使青年的個人自我防衛意識得到強化,同時也使他們逐漸形成一種對社會的疏離,一種非正常的社會心理———「社會焦慮」產生。比如有些青年總有一種莫名的擔憂,有一種對未來的潛在風險不可預期而又隨時將臨的「恐懼」和憂慮,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高焦慮者往往過多地關注自身而較少關心別人的疾苦。
商品規則
商品經濟對道德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市場規則不健全的情況下,一些廠家、商家的美麗連環騙局,使青年明白了社會上大量的「利他」行為都帶有利己的目的。因此對送上門的「好事」總抱有懷疑態度和戒備心理,強化了一些人對「利他」行為的懷疑心理和排斥態度,並將這種思維方式衍化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認為人的行為不管多麼高尚都是出於利己的動機,從而導致親社會心理和行為逐漸弱化,對社會利他行為採取懷疑態度。
不良示範
不良風氣對青年責任感的負面影響。不良社會風氣尤其是官員的腐敗墮落行為,在青年心目中屬「反社會行為」,是一種只為一己之私而對社會極不負責的行為,使青年與社會的心理距離逐漸拉大。青年對腐敗行為極為憤慨,這種憤怒可能不合適地宣洩到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上。其中有的人可能會把憤慨發展成反社會的心理和行為,給社會帶來直接危害。
可以看出,社會發展與公共認同心理發展的不同步性必將造成心理失衡,並引發普遍的社會焦慮。這正是社會轉型造成青年甚至民眾利他行為(心理)弱化的直接背景。[4]
6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
兒童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看到他人的助人行為時,兒童可能去模仿,學習助人行為。因而,應該充分注重家庭中父母的榜樣教育力量。如果父母對他人總是採取利己的態度和行為,那麼就必然會妨礙兒童利他行為的發生。相反,若是父母對他人經常採取慷慨熱情的助人態度和行動,那麼孩子往往會模仿學習,對鄰里小夥伴或者幼兒園小朋友更多地發生助人行為。
學校教育
中小學為主的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關鍵工程。利他教育從中小學抓起,才能充分發揮它在影響一代人中的作用。就中小學來講,他們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和變化的年齡階段,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在這個年齡階段所接受的一些思想、觀點,所形成的基本情感、基本心理活動方式及行為習慣,對其以後的行為形成和發展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如果忽視了利他行為的早期教育,將對青少年的利他行為的形成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社會道德
利他行為的促進需要整個社會的大力協助和積極參與。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有利於利他行為的產生。社會道德規范通過社會輿論和宣傳,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鼓勵和促進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目前,我國許多省市都設立了「見義勇為獎」,對見義勇為者的事跡也都作出了相應的宣傳和報道,引起了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這樣,利他行為等良好社會風氣才有可能逐漸形成。
7學界觀點
與利己的關系
一般認為,利他行為是利己行為的延伸,人類主體的一切行為內在動力就是「為我」或「利已」。通常情
況下,「利己」行為所產生的價值收益往往具有較多的確定性、直接性、顯性、眼前性、局部性、物質性和具體性,容易被人們所認識;而「利他」行為所產生的價值收益往往具有較多的概率性、間接性、隱性、長遠性、整體性、精神性和抽象性,難以被人們所認識,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機遇、一定的環境條件、一定的知識(即智商)和一定的眼力(即情商)才能充分地、全面地進行認識,這就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利他」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在特殊情況下,人有時為了「利他」而完全否定自我,導致自我價值的完全喪失(即犧牲),這是利他行為的極限狀態,通常是由「思維慣性」「信仰理念」或「倫理規則」所引發的,在客觀本質上並不違背「利己」的價值目的。
若干個人為了一定的價值目的而組成一個集體,若干集體為了一定的價值目的而組成一個社會,其客觀目的都在於形成一定的互利互惠的利益相關性,因此人類的集體行為和社會行為,雖然在其表現形式上都是利他的,但在其客觀本質上都是利已的。總之,利他是利已的延伸,他人利益可以根據利益相關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個人利益;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延伸,公共利益(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可以根據利益相關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個人利益。
是否需要犒賞
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為了使他人獲得利益或予人方便。在社會心理學和其相關學科的討論中,人們對於利他行為也有著爭論,問題一般集中在利他行為是否會有酬賞。
有的學者認為,利他行為不需要任何酬賞,不論這種酬賞是來自外部(例如受表揚、獲獎品等),或是來自行為者內心(例如產生自我滿足、愉快的體驗等)。
但是有的學者則認為利他行為雖然不需要明顯的外來報酬,但是卻需要內心的自我酬賞。
一般來說,大部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利他行為通常不期待外來酬賞,但行為之後可帶來自我酬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