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貨幣經濟學與金融經濟學
貨幣經濟學主要是 銀行和外匯 金融經濟學 主要是 銀行 外匯 保險 股票 期貨 投行
⑵ 貨幣經濟學的簡介
貨幣的經濟學,包括微觀貨幣經濟學和宏觀貨幣經濟學兩部分內容。在微觀方面版,主要考察貨幣的需求和供給兩方權面。貨幣需求是以往貨幣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的派別和理論,比如,古典貨幣需求理論,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存貨模型等。貨幣供給方面形成的經濟學理論比較少點,它主要考察中央銀行的供給政策以及貨幣在經濟中的傳導機制等方面。貨幣需求和供給構成了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在宏觀方面,貨幣經濟學主要考察貨幣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通過一般均衡的分析範式,結合無限期模型或者世代交疊模型來分析整個宏觀經濟。無論是凱恩斯學派還是貨幣學派,對貨幣經濟學的考察都是從貨幣因素出發的,即從貨幣供應量出發的;而信用學派則是從信用的可獲得性出發的。從微觀的角度分析,貨幣經濟學考察經濟中的個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面對貨幣的決策。從宏觀的角度分析,貨幣經濟學考察存在貨幣的情況下,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而研究宏觀經濟,則要考察各個宏觀經濟指標,比如,利率水平、匯率水平、價格水平(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經濟增長率、政府預算赤字、國際收支赤字等等。
⑶ 貨幣是什麼經濟學概念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定義:貨幣是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和計算單位的物品。貨幣就是貨幣行使的職能。
注意:這里特別強調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也就是說,這里的標准不是國家的批准與否,而是大眾是否接受、承認.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國家規定的貨幣的普遍接受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國家的規定仍然可能是行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銀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並沒有地位,但是在經濟中普遍被企業界承認和接受,類似的例子很多。
⑷ 貨幣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
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憑借在「消費理論分析、貨幣史和貨幣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和「對經濟穩定政策的錯綜復雜性的論證」)
出生
1912年7月31日出生於紐約市,父母是俄羅斯猶太移民 1932年羅格斯大學(RutgersUniversity)學士
1933年芝加哥大學碩士
1946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1937年—1940年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講師
1940年—1941年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客座教授
1945年—1946年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經濟學與企管副教授
1946年—1948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1948年—1963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1963年—1982年芝加哥大學羅素傑出服務經濟學教授()
1953年—1954年劍僑大學傅爾布萊特客座學者(VisitingFulbrightLecturer)
1964年—1965年哥倫比亞米契爾客座研究教授()
1967年冬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
1972年冬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 《實證經濟學論文集》(EssaysinPositiveEconomics)
《消費函數理范》()
《資本王義與自由》(CapitalismandFreedom)
《價格理論:初稿》(PriceTheory:AProvisionalText)
《美國貨幣史·1867年~1960年》(,1867一1960)與施瓦茲(AnnaJ.Schwartz)合著 歷史終於向他低頭
1.弗里德曼從50年代開始鼓吹「自由市場經濟」,批評政府幹預市場。在當時一個篤信政府幾乎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時代,他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宣揚自己的獨特經濟見解。由於堅信自己理論的正確性,他隨時隨地與人展開辯論,遭到當時世人的嘲弄,受盡白眼。
2.時代不同了,數十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經濟學偉人低頭,承認他與凱恩斯齊名,為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弗里德曼一貫遵循芝加哥學派的傳統,極力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在他看來,理想中的經濟制度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但弗里德曼並不主張無政府主義,他所提倡的是從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的道路上轉變方向,政府只應扮演規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仲裁人的角色,只應在反對技術壟斷和克服市場的不完全性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經濟學方法論上,弗里德曼贊同並宣揚實證經濟學。他認為實證經濟學在原則上不依從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性的判斷,它是類似於任何一種自然科學的客觀的科學,它的最終目的是創立一種能對現象提出正確的、有意義的預測的理論或假說。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的指導下,弗里德曼明確地提出「恆久性收入假說」,指出,消費者不是根據他們的現期收入,而是根據長期的或已成為慣例的恆久性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支出。
現代貨幣數量論是弗里德曼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石和貨幣政策依據。在現代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名義收入貨幣理論」,用於考察貨幣數量變動與名義國民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此外,弗里德曼還提出自然失業率假說,試圖解釋通貨膨脹與失業並存問題。
由於在「消費的分析和在貨幣的歷史與理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論證了穩定經濟政策的復雜性」,1976年,弗里德曼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⑸ 貨幣銀行學 金融學 貨幣金融學有什麼不同
1、內容不同
貨幣銀行學的核心內容是貨幣供給和需求、利率的決定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宏觀金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相應的政策建議。金融學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以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學科。
貨幣金融學在體系結構設計、知識面的涵蓋方面整合了傳統貨幣銀行學與現代金融學的內容,反映金融理論與金融實踐發展,構建寬口徑的金融學知識體系,體現金融學科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
2、側重點不同
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國際金融是金融專業的一門主幹課程;和金融學相近的專業是金融工程專業,金融工程學和金融學的主要區別在於金融工程側重於數學方面,金融學范圍更大,其實金融學和金融工程學的東西在范圍上差不多但金工的數學要求高。
貨幣金融學側重從貨幣制度破題描述金融發展進程,全面介紹當前金融理論發展的最新動態,介紹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機構體系、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創新、金融發展等內容。
3、性質不同
貨幣銀行學是把貨幣和銀行的行為、決策作為研究對象,所以其產生發展原因離不開對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判。
但是銀行不是唯一的金融體系構成,在今天的金融體系中,銀行地位已經受到在本市場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雙重沖擊,並且伴隨金融創新,對銀行地位挑戰嚴重,根據這種趨勢,所以把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和包括證券保險在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金融機構一同納入考察范圍,就成了貨幣金融學。
⑹ 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是什麼
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因為 居民、企業和單位對執行流通手段和價值貯藏手段的貨幣的需求。 居民、企業和單位持有的貨幣是執行流通手段和貯藏手段的。如居民用貨幣來購買商品或者支付服務費用,購買股票和債券,償還債務,以及以貨幣形式保存財富等;企業以貨幣支付生產費用,支付股票、債券的息金,以貨幣形式持有資本等。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它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與此相對應,貨幣需求也可以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貨幣需求等。 交易性貨幣需求: 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水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預防性貨幣需求:指為了應付意外的事件而形成的貨幣需求; 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分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的名義貨幣需求和剔除價格影響下的實際貨幣需求等兩種形式。凱恩斯在凱恩斯總模型中指貨幣是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貨幣的「投機需求」(ls)並非是為了投機的資產,而是為了降低損失風險而以貨幣形式保值的資產。貨幣的「投機需求」有機會成本。 安全需求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進行不可預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動性。這是必須的,因為經濟主體對未來的狀況是不確定,不能准確預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實際范圍就越大,即可預見的交易數額越大。另一方面,必須的更新購買和維修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貨幣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獨立的,一般被簡化歸入了「交易需求」。
希望採納
⑺ 貨幣經濟學的經驗總結
1.多數方案將貨幣視為資產,而不是流通手段。所以,他們依賴貨幣的資產價格—利率(或使用者成本),去計算替代彈性(或數量調整權數)。
2.費雪理想指數只是一個例外,Spindt採用了貨幣的交易速度作權數.但他提取的凈周轉率,丟失了貨幣的真實交易速度所包含的經濟信息。
3.迪維薩指數貨幣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方案.但多數經驗分析證明,與傳統的貨幣量相比,迪維薩指數並沒有絕對的優勢.迪維薩指數在狹義貨幣上失利,說明其理論基礎存在問題。
4.人工神經網路方案在理論上是模糊的.經驗的敏感系數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缺乏理論說明;作為輸入量的各種貨幣成分是貨幣的數量,排除了貨幣速度因素;經濟現實中完全真實的貨幣速度變數,不能在計量模型中與貨幣量等價齊觀.另外,敏感系數與特定輸出量(如通脹率)是對應的,那麼,相對不同的宏觀變數,就會有不同的敏感系數,也會有不同的貨幣量.這違背了貨幣指標改革的初衷。
5.動力因素分析方案把交易和儲蓄作為每個貨幣成分的兩個決定因素.這等於假定貨幣量已經包括了交易和儲蓄的信息.這顯然是錯誤的.貨幣的交易功能,主要通過它的速度來體現,貨幣量缺少貨幣速度所包括的經濟信息。
6.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改革方案從理論上強調真實的貨幣速度對貨幣重要性的意義,沒有一個新的貨幣指標比傳統的指標具有絕對的優勢,沒有一個改革方案得到學術界和貨幣當局的普遍認可.傳統的簡單加總的貨幣總量仍然是各國貨幣當局和多數經濟研究依賴的貨幣指標.西方國家歷經半個世紀的貨幣總量指標的改革已經陷於困境。
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和利率市場化還處於初期階段.利率政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在貨幣政策中,貨幣量實際是主要的控制標的.中國的金融體系在計算機和網路系統方面發展迅速,有後發優勢,可以因地制宜地設置中國的動量化貨幣指標.即使將來中國的金融體系高度發達了,動量化貨幣仍將是最重要的貨幣政策指標.中國可以在動量化貨幣的研究和實踐方面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值得思考的是,西方貨幣指標改革的困境暴露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局限性.貨幣的交易速度不僅對貨幣指標改革,而且對經濟學的變革也具有關鍵的意義.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思潮的反復更替,已經到了發生重大變革的前夜.中國學者有責任對21世紀經濟學的發展戰略提出獨特的見解。
⑻ 貨幣銀行學和金融學的區別
1.貨幣銀行學 講中央銀行主導的本國貨幣金融體系 基礎貨幣 貨幣創造 存款派生 商業銀行等。
貨幣金融還包括國際金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 資本項目)匯率決定理論 貨幣國際化 等等。
2.金融學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以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學科。
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學經濟學的本科肯定也會學財務管理課程,學金融學的本科肯定也會學宏微觀經濟學。
3.貨幣銀行學的核心內容是貨幣供給和需求、利率的決定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宏觀金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4.貨幣銀行學 講中央銀行主導的本國貨幣金融體系 基礎貨幣 貨幣創造 存款派生 商業銀行等。貨幣金融還包括國際金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 資本項目)匯率決定理論 貨幣國際化 等等。但金融學不僅要講銀行,貨幣,利率,信用,保險,期權和期貨等等,這些都是金融,金融更重於信用。
5.貨幣銀行學講的比較多關於貨幣 制度 政策等 比如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金融學就很廣啦 有公司金融學 貨幣金融學 國際金融學 是關於資源在金融領域的合理配置 就是風險和收益的問題
《貨幣銀行學》突出對金融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介紹和基本管理技能的傳授,力求規范化、准確化、簡潔化。
在系統介紹成熟的金融理論過程中,緊密結合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總結了我國金融改革中的經驗教訓。
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它不僅限於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還包括金融史、金融學說史、當代東西方各派金融學說,以及對各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分別研究和比較研究,證券、信託、保險等理論也在金融學的研究范圍內。
⑼ 貨幣金融學和貨幣經濟學的區別
貨幣金融學主要講貨幣資金與金融市場的供求關系,但不包括實體經濟。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證券、期貨、融資等,並引導我們理解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經濟學是一門以貨幣有關的宏觀經濟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闡述了貨幣的運作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闡述了貨幣、商品和價格之間的關系。二者的對象不同……
⑽ 貨幣經濟學,貨幣金融學側重點是什麼具體的,
貨幣金融學,這個詞語現在用的略微少點,不如《貨幣銀行學》這樣普遍。不過《貨幣金融學》是上海財經大學戴國強先生編寫的一部經典教材。
首先你應該弄清楚這幾個經濟學名詞概念:原先的課程名稱叫貨幣銀行學,是經濟類基礎課程。後來貨幣銀行學更多加入了一些國際金融的知識,兩者合並後學科變為現在財經類高校的《金融學》。這是學科由來和演變過程。所以漸漸的有人也叫它貨幣金融學。
再說貨幣經濟學。理解貨幣經濟學首先你要明白經濟和金融的區別和聯系。其實現在的很多人甚至是專業財經類的學生也不清楚這兩者倒底是什麼關系。簡單說:經濟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經濟是一級學科門類,概念含義要廣泛得多;而金融又更細化,專指資金的融通。
所以,明白上面這些,相信你就明白各科的側重點了:貨幣經濟更多是與經濟的結合,貨幣金融更多與金融結合,前者要比後者廣度上廣,後者要比前者深度上深。
不過最後要注意的是,經濟金融類一定要打好基礎,很多東西都是通的,初階段的時候不管什麼課程都要好好學以培養經濟金融素養。這種細微的側重點差別在學的過程中不要太重視,學完之後瞭然於胸,倒是更有價值。
願你有得。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