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原理的框架結構是什麼
經濟學原理的框架結構如下;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
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
結論--------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 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原理一),
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 的機會 來衡量(原理二),
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原理三),
以及 人們根 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原理四)。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場通常是 協調人 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原理六),
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 不平 等,那麼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原理七)。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的源泉(原理八),
貨幣增 長是通 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原理九),
而且,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 替關系 (原理十)。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吧。
⑵ 實證經濟學將市場結構分為哪四種類型
西方經濟學的劃分為: 1、完全競爭 2、壟斷競爭 3、寡頭壟斷 4、完全壟斷 標准:1.市場中參與競爭廠商的數目,2.這些廠商生產的產品的差異性,3.是否...
⑶ 根據經濟學劃分市場結構的標准說明四種市場類型的特點
1、完全競爭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完全競爭市場廠商數量有無數個,只要有居民居住的地方就會有農產品市場。
2、壟斷競爭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壟斷競爭市場廠商數量有很多,飲料、牙膏等等品牌非常多。在產品差異上這一市場類型所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差異,每個廠商生產的飲料、牙膏成分均有所不同。
3、寡頭壟斷市場:在廠商數量上這類市場只有幾個,如通信行業只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家。在進退難易程度上,由於這類市場被少數幾個廠商所壟斷,所以進出都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某個廠商想進來就可以隨意進來。
4、完全壟斷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只有唯一的廠商壟斷整個行業,廠商數量是唯一的。在產品差異上,由於整個市場上只有一家生產該產品,所以在市場上是沒有與其相競爭的產品的。
(3)經濟學的結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劃分市場結構的第一個標準是市場集中率,即大企業對市場的控製程度。如果一個市場上大企業的控製程度高,這個市場的壟斷程度就高,反之,如果一個市場上沒什麼大企業,大企業的控製程度低,這個市場的競爭程度就高。
企業對市場程度的大小取決於一個市場上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如果一個市場上企業數量少,而且每個企業規模都巨大,企業就可以通過產量來控制市場,市場上企業數量多而且每個企業規模又小,少數企業就難以控制一個市場。
⑷ 經濟學簡答題: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定義及特徵.在線等.
競爭最極端的市場稱為完全競爭市場,又叫作純粹競爭市場,是指競爭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一種市場結構。
特徵:
⑴有大量的廠商。市場中的廠商的數目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單個廠商的產量在全部市場供給中所佔份額微乎其微,廠商產量的變動無法影響市場價格。 ⑵廠商進出行業完全自由。這種行業具有最充分的競爭性。如果這個行業的利潤和工資比其他行業高,資本和勞動就會自由進入這個行業而不會受到阻礙。 ⑶所有廠商生產完全相同的產品。在經濟學中也稱所有廠商的產品是「同質的」。因此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沒有商標也無需廣告。
⑷廠商和消費者都具有市場的完全信息。是說廠商和消費者都了解同他們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完全信息假設保證了廠商和消費者的選擇能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
⑸ 西方經濟學-四種市場結構的比較(簡答)
一、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又稱純粹競爭市場或自由競爭市場,是指一個行業中有非常多的生產銷售企業,它們都以同樣的方式向市場提供同類的、標准化的產品(如糧食、棉花等農產品)的市場。賣者和買者對於商品或勞務的價格均不能控制。
在這種競爭環境中,由於買賣雙方對價格都無影響力,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企業的任何提價或降價行為都會招致對本企業產品需求的驟減或利潤的不必要流失。因此,產品價格只能隨供求關系而定。
二、壟斷競爭市場
壟斷競爭市場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進的提出的具有壟斷競爭市場現象的這類結構模型。壟斷競爭市場是指許多廠商生產相近,但不同質量的商品的市場 ,是介於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是兩個極端的市場結構的中間狀態。
在壟斷競爭市場與寡頭市場共被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後者更靠近完全壟斷市場,而前者壟斷競爭市場更靠近完全競爭市場,因為企業在其中進入和退出行業不受限制。
三、寡頭壟斷市場
寡頭市場的特徵寡頭市場是少數幾家大企業聯合起來控制市場上某一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絕大部分。中國的電信市場、石油市場是典型的寡頭市場。企業數目少,進入受到限制,產品屬性有差別,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相對無彈性。
四、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壟斷市場指在市場上只存在一個供給者和眾多需求者的市場結構。完全壟斷市場的假設條件有三個點:第一,市場上只有唯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商品;第二,該廠商生產的商品沒有任何接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廠商進入該行業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所以壟斷廠商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
(5)經濟學的結構擴展閱讀:
劃分標准
劃分一個行業屬於什麼類型的市場結構,主要依據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行業內部的生產者數目或企業數目。如果本行業就一家企業,那就可以劃分為完全壟斷市場;如果只有少數幾家大企業,那就屬於寡頭壟斷市場;如果企業數目很多,則可以劃入完全競爭市場或壟斷競爭市場。一個行業內企業數目越多,其競爭程度就越激烈;反之,一個行業內企業數目越少,其壟斷程度就越高。
第二,本行業內各企業生產者的產品差別程度。這是區分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方式。
第三,進入障礙的大小。所謂進入障礙,是指一個新地企業要進入某一行業所遇到的阻力,也可以說是資源流動的難易程度。一個行業的進入障礙越小,其競爭程度越高;反之,一個行業的進入障礙越大,其壟斷程度就越高。
根據這三個方面因素的不同特點,將市場劃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四種市場類型。
四種市場結構中,完全競爭市場競爭最為充分,完全壟斷市場不存在競爭,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具有競爭但競爭又不充分。
⑹ 經濟學中的4種市場結構的詳細解答,要有圖文的!謝謝
完全競爭市場:買賣者有無窮個;產品同質;資源可以自由流動;信息完全交流。
壟斷競爭市場:買賣者很多;產品是有限異質的;資源可以流動;信息可以流動。
寡頭壟斷市場:賣者較少;產品可能同質也可能異質;資源流動困難;信息交流困難。
完全壟斷市場:賣者只有一個;產品沒有替代品;資源不流動;信息不能流動。
⑺ 宏觀經濟學的框架結構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 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 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 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⑻ 西方經濟學的結構框架是什麼
其實本無所謂西方經濟學還是政治經濟學之分,那時計劃轉軌的時代高鴻業等老先生為了在國內開設現代非馬克思經濟學課程又為了避免意識形態問題而發明的詞彙。
現在流行的框架:
(一)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討論兩個微觀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分別在自己的預算約束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1)消費者在自己的收入預算約束下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滿足自己偏好的特性與價格來做出能夠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消費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得情況下,我們就能推導出一條反映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關的需求曲線。(2)生產者在成本約束下根據自己的技術函數(投入產出函數)決定投入量的選擇,利用類似的思路可以推導出一條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正相關關系的供給曲線。假定市場可以出清,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那麼我們的供給曲線就是一條直線,如果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我們就會有關於壟斷的探討了,供給曲線就向右上方傾斜,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由於壟斷因素(產品差異或者市場不準入)造化的正相關關系。
有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如果他們相交於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傳說中的均衡點,在這個點上商品的價格是均衡價格、商品的產量是均衡產量,市場是出清的。如果消費者的偏好和企業的選擇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調整,不是消費者受損就是廠商受損,說明市場均衡產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能夠實現市場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羅和德布魯也證明了n種商品n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情況下市場也可以實現出清,裡面用到很多數學,老子是搞不懂…
市場如果因為外部性、自然壟斷等原因不能實現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謂制度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的議題。
(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由馬歇爾開創,由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善。總之,到現在很結構完整,框架完善。宏觀經濟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宏觀經濟學主要討論:經濟在長期和短期增長所有取決於的因素,包括關於通貨膨脹、就業等問題的討論。要理解宏觀經濟學,需要記住兩個基本學派的劃分,他們根本假設並不很一致,導致很多結論不同,互相爭吵不休。
古典學派:假定市場由於理性預期等因素是可以實現出清的,所以政府並不需要干預宏觀經濟,只要控制貨幣發行量為理性驚人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政策預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線。
凱恩斯學派:假設市場由於工資剛性(粘性)的問題無法自動實現出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長期中工資是可以調整的,凱恩斯學派和古典學派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於上述原因,政府必須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還有就是希克斯發明的分別代表貨幣市場均衡是產品市場均衡的LM和IS曲線,他們之間的互動可以解釋利率(貨幣的價格)和產出之間的互動關系。
由於這個基本的差別,兩派對通脹原因、就業與通脹關系、政策有效性等上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最近的新凱恩斯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分別代表了凱恩斯和古典學派的前沿成就。爭論仍在繼續,我們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經濟問題中的爭論這些問題,宏觀經濟學也關心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由哈羅德最先提出了一個關於最優經濟增長率,但是哈羅德假定技術不變後來推導出了一個哈羅德陷阱,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持悲觀的態度。索羅發展了哈羅德模型,引入了技術可變的因素,得出了技術進步是引起長期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的經典模型和基礎。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齊、卡斯、庫普曼發展出來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慮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也考慮外部的因素,就是開放的宏觀經濟學,也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
現代最新的經濟學發展趨勢:
前些年新制度經濟學大行其道,這些年博弈論後來居上。今年諾獎得主馬斯金、邁爾森、郝維茨等三人都是搞博弈論中的機制設計理論的。一派不數學,一派基本就是泛函和拓撲輪的一個外展。現代經濟學研究又都離不開以計量經濟學位基礎的實證建模。計量經濟學在傳統的OLS模型的基礎上,也對非穩定的時間序列數據、面板數據進行單獨的模型分析;對解釋變數為非連續變數的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構建了probit和logit模型。
基本就是這樣的。也是對自己這些年學習的一個梳理,有錯誤各位海涵
⑼ 哪裡有經濟學的結構數量分析方法英文電子版
為您介紹幾本書,和我開始學習經濟學的幾本書。
·J··E·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重點推薦)評論,
P·A·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教程)
高鴻業的「經濟學人」
學習經濟學,你應該首先開始從最基礎的知識的學習,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多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想想依據在哪裡看的相關經濟新聞國家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