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內容體系是什麼,用目錄簡明扼要的概括下
薩繆爾森《經濟學》目錄:
前言
第章 經濟學基礎知識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章附錄 如何看圖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章 現代經濟中的市場與政府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3章 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4章 供給和需求的應用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5章 需求和消費者行為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5章附錄 消費均衡的幾何分析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6章 生產和企業組織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7章 成本分析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7章附錄 生產、成本理論和企業決策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8章 完全競爭市場分析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9章 不完全競爭及其極端形式——壟斷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0章 寡頭和壟斷競爭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1章 不確定性和博弈論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2章 市場如何決定收入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3章 勞動市場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4章 土地和資本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4章附錄 市場和經濟效率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5章 比較優勢和貿易保護主義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6章 政府稅收和支出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7章 促進市場更富效率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8章 環境保護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19章 效率與公平:重大權衡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0章 宏觀經濟學概述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0章附錄 宏觀經濟數據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1章 經濟活動的衡量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2章 消費與投資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3章 商業周期波動和總需求理論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4章 乘數模型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5章 金融市場和貨幣的特殊形態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6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7章 經濟增長的進程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8章 經濟發展的挑戰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29章 匯率與國際金融體系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30章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31章 失業與總供給的基礎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32章 保持價格穩定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33章 宏觀經濟學流派及其論戰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第34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穩定的政策
【學習精要】
【習題解析】
【補充訓練】
附錄 知識點列表
② 經濟學專業的學科體系
一級學科來
0201 理論經濟學
二級源學科
020101 政治經濟學
020102 經濟思想史
020103 經濟史
020104 西方經濟學
020105 世界經濟
020106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一級學科
0202 應用經濟學
二級學科
020201 國民經濟學
020202 區域經濟學
020203 財政學(含∶稅收學)
020204 金融學(含∶保險學)
020205 產業經濟學
020206 國際貿易學
020207 勞動經濟學
020208 統計學
020209 數量經濟學
020210 國防經濟
③ 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知識體系如何構建
一、經融學的架構(來自於人大經濟論壇的轉載)
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場學(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學(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學(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資學(en:Investment Investment)
貨幣銀行學(en:Money, Banking and Economics)
國際金融學(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財政學(en:Public Finance)
保險學(en:Insurance Insurance)
數理金融學(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計量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etrics)
二、經濟學與金融學所開相關課程
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資本論 西方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貨幣銀行學 財政學 經濟學說史 發展經濟學 國際貿易等。
金融學:西方經濟學、 貨幣銀行學 國際金融管理 證券投資學 商業銀行業務管理 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④ 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和理論體系是什麼
這個說的比較清楚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 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 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 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⑤ 宏觀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宏觀經濟學是從整體上考察國民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它研究經濟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它是用總量分析研究整個國民經濟活動已解決資源充分利用的問題,最終是為了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持續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大目標。 整個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四大理論: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國民收入變動理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或就業理論。下面對這四種理論簡要分析。 一、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國民收入的核心就是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就是緊緊圍繞著GDP來分析的,主要是GDP的定義,GDP的核算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國民收入的恆等式(即儲蓄—投資)。名義GDP和實際GDP這四個方面。 二、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是整個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總需求—總供給模型。這三個方面是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只涉及產品市場,討論的是儲蓄和消費與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並由此引出均衡國民收入。中間又引出了一個乘數原理。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就是在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基礎之上加上了貨幣市場,最終推導出了IS-LM模型,這個模型給出了在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共同作用下的均衡國民收入的求法。而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則是引進了供給方面,討論的是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的關系。把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結合起來,可以說明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勞動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如何決定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即三個市場同時均衡的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 三、宏觀經濟政策理論 1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包括:需求管理政策、供給管理政策、國際經濟政策。最主要的還是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重點是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以及兩個政策的配合使用。 2宏觀經濟政策實踐,主要是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收入政策實現宏觀經濟四大目標。 四、國民收入變動理論 國民收入變動理論是講述致使國民收入變動的因素,包括通脹與失業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前者兩個問題是宏觀經濟中經常出現的現象,在通脹方面,主要有三種情況;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失業方面有奧肯定律,而且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也有菲利普斯曲線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後者的經濟增長理論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長模型,而經濟周期主要包括繁榮、危機、蕭條、復甦四個階段。
⑥ 宏觀經濟學學科體系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概述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⑦ 經濟學,社會學和經濟社會學三者理論體系的異同
經濟學的資格比社會學老得多。「政治經濟學」這個詞是由蒙克雷蒂安在1615年引入的,而「社會學」這個詞是孔德在19世紀30年代首次使用的。所以說,社會學與經濟學相比,只能算是後生小輩。而且,經濟學也先於社會學在大學里佔有一席之地。應該說,早期的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和約翰·穆勒能將經濟學與社會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他們對經濟理論和社會制度的見解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因此可以這么說,他們擁有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廣博的視角。穆勒認為:「對其他事物一竅不通的人多半不是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各種現象彼此交互作用著,如孤立起來,則不能加以正確的理解…」。但我們的社會學創始人孔德先生對穆勒這種態度並不支持。1830年到1842年間,孔德出版了網路全書式的《實證哲學教程》書中第一次使用了「社會學」一詞。正是通過這本巨著,19世紀的多數學者才漸漸了解了社會學。孔德認為,「社會學」代表了人類知識的最高級階段,在他的框架里,「經濟學」沒有獨立的地盤,他認為經濟學是偽科學。我們的孔德先生還說經濟學是完全無用卻又極其抽象的東西。你看,我們的社會學還立足未穩,就先給自己樹了一個強敵,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社會學的日子並不好過。經濟學家對孔德的著作反應非常強烈,特別在英國。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約翰·凱恩斯、約翰·尼維爾·凱恩斯和其他著名的經濟學家孔德的批評進行了責備。孔德的觀點被一一質疑。這是在歐洲,但社會學在美國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在19世紀末,社會學家還是沒能讓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讓大學接受。在1894年,社會學家應該說是受到了「虐待」。在這一年,紐約舉行了一次美國經濟學會議,在這一會議上,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沖突。經濟學家直言不諱地告訴當時的社會學大家阿爾比恩·斯莫爾和其他與會的社會學家,「沒有得到經濟學家的贊同,社會學家無權為自己在社會科學中圈出一塊地盤」。社會學家明白了,如果沒有經濟學家的支持,他們躋身大學的機會將非常渺茫,因此決定退讓一步。最終,社會學家在大學里設立了自己的學術領域,但代價是讓出了經濟學的論題。所以,曾經雄心勃勃地要綜合所有知識的社會學,那時就變成了一個「打雜的科學」,也就是所謂「Left-over Science」,只能處理一些五花八門的題目:如婚姻、自殺、離異和怪癖行為。真的是好可憐啊!令我們略感欣慰的是,在歐洲,社會學還是比較有面子,雖然只比美國多保持了幾十年,不過也算不錯了。為什麼在歐洲,社會學還有它講話的地方呢?多虧了幾位功力比較深的社會學前輩,比如迪爾凱姆、帕累托(此先生同時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韋伯等。特別要說一說韋伯,他一直在試圖保持社會學與經濟學的交流與聯系,他還和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合作過,熊彼特也是在社會學與經濟學都造詣很深的人物。但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韋伯和熊彼特的努力還是沒能挽救經濟學與社會學之間的感情,他們還是越來越疏遠了。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經濟學經歷了一次飛速的數學化過程,而在二戰後,我們的社會學才一般性地採用了定量方法,而數理社會學遲在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從1930年到1950年,經濟學與社會學實際上已經完全分開了,不像以前,還有些糾纏。而從1950年到1980年這段時期,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沒有交流的情形到了頂峰,除了一個例外,就是哈佛大學在1951年到1956年開設的「經濟行為的社會學分析」的課程。而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經濟學大幅度擴張,到80年代,經濟學已涉足的領域有法律(如科斯)、歷史(如諾斯)、組織理論(如威廉姆森)、社會學(如貝克爾)、教育學(如舒爾茨)以及政治學(如布坎南)。那麼,我們的社會學怎麼辦呢?社會學家看到經濟學家已經騎到他們的頭上,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們決定反擊。在20世紀70年代,哈里森·懷特打了一個前鋒,在1979年美國社會學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他提交了一份關於「作為社會結構的市場」的研究成果。他說,社會學家也應該涉足經濟問題。在1981年,創建一門全新的經濟社會學的嘗試出現了。我們傑出的格蘭諾維特先生在1985年的一系列著作也是對經濟學家涉足社會學的有力的反應。同樣的進展也出現了在理性選擇社會學方面。到現在,社會學與經濟學已經重視雙方的交流,畢竟我們的社會學也有一百多歲了。
⑧ 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由哪兩部分構成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兩部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關系: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並主要依靠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關系,來決定價格與產量的。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8)經濟學體系擴展閱讀
經典著作: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與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不朽貢獻。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這部劃時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後於1821年重新修訂(第三版)。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人人耳熟能詳,就其概述的經濟學現象對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選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⑨ 19世紀中後期,經濟學分為哪兩大體系
在19世紀前,只有一個經濟學,即亞當斯密開創的經濟學。
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工人運動變得頻繁起來,工人階級的代表馬克思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與資本論,馬克思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內容,在此基礎之上又發展出剩餘價值論,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這一大流派至今仍然與資本主義經濟學流派相對立。
19世紀中後期經濟學的另一大流派是效用派,這一派別源自於一個悖論,即水與鑽石的價值悖論,沒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鑽石沒有什麼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根據這一現象,亞當斯密用價值論來解釋,即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水的使用價值很高,但幾乎沒有交換價值;相反,鑽石雖然使用價值很低,但交換價值卻很高。
邊際三傑門格爾,傑文斯,瓦爾拉斯三人提出,商品價值應該由邊際效用決定。這就是邊際效用學派。
到了今天邊際效用這一概念仍然被西方經濟學廣泛使用。
⑩ 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是什麼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按照考察的層面和角度,教育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的、微觀的、結構的、制度的四個研究方面。宏觀的教育經濟學著重分析教育與宏觀經濟運行的關系、教育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教育投資與財政收支的關系。微觀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運用教育投資的投入產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報酬確定的依據、教育單位的規模經濟、家庭教育支出的變動趨勢等問題。結構的教育經濟學是對教育的區域結構和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問題的研究。這兩類結構又同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關。制度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分析教育經濟方面的制度環 境、制度條件,以及在制度結構上所引起的後果。